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_第1页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_第2页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_第3页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_第4页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 传播1101 袁瑶 1102002131 依恋理论(1):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2) (1907-1990)及同事做出。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3)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2 依恋理论以及依恋风格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著个体差异。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 Ainsworth(4)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Ainsworth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後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於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每一类对应一种不同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通过对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相关人员总结出三种与之对应的依恋风格。1.安全依恋型 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的支持有用,这使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这种依恋型的儿童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2.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 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每每调适最为精良,即它们较有韧性,与伙伴关系良好、讨人喜欢。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 依照依恋理论,儿童用来调理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的战略各不不异。例如,在一次分离又相逢以后,一些不安全型的儿童来到父母身旁,但带着抵触和抗拒的心态,而尚有一些儿童会遁藏父母,明显是在尽可能削减与依恋相关的感情和行为。婴儿依恋研究中的一大成绩,是规避父母的儿童-回避型儿童-是否实的较少忧?,或者说,他们的防备行为是否是对他们实在的懦弱感的粉饰。对儿童的留意力连结才能、古道热肠率或压力何尔受程度减以测量的研究似乎解释,分离的确给回避型儿童带来忧,尽管他们表现出冷漠和防御的姿态。 安全型儿童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焦虑-抵抗型儿童,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焦虑-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母亲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个体的早期依恋状况与后来的个人发展,人生经历等有关系,由依恋导致的内部情感及安全感对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支持作用。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出现比不安全依恋型更好的自尊,社会能力及情感交流能力。 三.成人依恋理论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 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Hazan和Shaver(1987)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简而言之,Hazan和Shaver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60%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段)、另有约20%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Hazan和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Brennan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Fraley& Spieker,2003a,2003b)。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 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於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以及b.随著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麼稳定? 关於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例如,Fraley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於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2002)。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20年後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这个未被公布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变量间的关联系数是0.17(Steele,Waters,Crowell,&Treboux,1998)。 人们还使用回顾法,对早年依恋体验和成年依恋风格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Hazan和Shaver(1987)发现,在恋爱关系中有安全感的成人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更可能感到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充满情感、关爱和接受(另见Feeney&Noller,1990)。 基於这类研究,似乎儿童-父母关系中的依恋风格和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间最多只有中等程度的关联。那麼,这个发现对成人依恋理论意味著什麼呢?一些著述者认为,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是,依恋系统,这个最初适合於婴儿生态环境的系统,继续影响著成人期中的行为、意念和情感(见Fraley&Shaver,2000)。而无论这个系统在十多年或更久以後是否仍稳定,也无论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是否都稳定,这个命题都将成立。 虽然依恋理论家们所借用的社会及认知机制意味著依恋风格的稳定是普遍性规律而非例外,这些基本机制却能够对长时期中依恋风格的连续或不连续做出预测,这取决於把它们精确概念化的方式(Fraley,2002)。Fraley(2002)讨论了从依恋理论出发得出的两种连续模式,它们就长时期中的连续性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虽然它们源於同样的基本理论原则。每一个模式都假定依恋表现中的个体差异形成於早年童年期中对照看者的不同体验,而这些早年的依恋表现造就了个体後来的依恋的品质。但是有一种模型假定,由於受新体验的影响,已有的依恋表现会被更新和改变,使旧的依恋表现被逐渐覆盖掉。数学分析曾显示,在这一模型中,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会趋近於零。第二种模型类似第一种,但它有另一个假定:出生后一年内发展起来的依恋表现模式被保留下来(即不被覆盖)并持续影响著整个一生中的关系性行为。对这一模型的分析表明,长期的稳定性会趋近於一个非零的极限值。这里的要点在於,根据依恋理论的原理推导出的成长模式,会对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做出引人注目的不同预测。考虑到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长期稳定性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一个经验性问题,而不能看成是依恋理论的假定。 4 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代及未来,对依恋需要的研究仍面临著一些需要加以解答的问题。例如有可能存在这一事实,即一些恋爱关系是真实的依恋关系,而另一些则不是。未来的研究者有必要更准确地确定一个关系是否实际上起著与依恋相关的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婴儿的依恋行为具有重要的进化功能,其中的原因很清楚,但不清楚的是,在成人中依恋是否也具有重要的进化功能。第三个问题是,我们仍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可能会改变人的依恋风格的确切因素。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增进依恋安全感和关系质量的因素有更多的瞭解。1.依恋理论:(词条释义摘自百度百科,豆丁网依恋理论)2.John Bowlby 约翰鲍比(1907-1990),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最著名的理论为他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鲍比最著名和持久的研究,是为初生婴儿与他的照料者的依附模式寻求理论。他从观察中发现和归纳出一个科学理论(即依恋理论)。在他眼中,依附行为是在进化求存的过程中,婴儿为避免被猎食者伤害的举动,并反映到依附的行为上。鲍比的学生Mary Ainsworth替他的理论作后续研究和测试。 3.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4.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 (1913.12.011999.03.21),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格伦代尔市,逝于弗吉尼亚州的夏洛特维尔市。 爱因斯沃斯对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大奖。参考文献:(1)/xl/xlld/200905/18-480101.html 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2).com/blog/hanason/11488486?current_page=1&pageSize=20 成人依恋理论(3) /view/7db978f4ba0d4a7302763a5c.html 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4) /view/18d9e9eee009581b6bd9eba6.html成人依恋研究(5) /view/198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