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doc_第1页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doc_第2页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doc_第3页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doc_第4页
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新出内(2004)108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自学考试大纲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定前 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实行我国宪法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的重要措施,是造就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自学者通过学习和考试,各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享受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同层次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了坚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统一标准,省自考委陆续制定颁布了各专业考试计划。按照有关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写了相应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进一步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使自学考试标准规范化、具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农业产业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农业生态基础自学考试大纲、特种经济植物生产技术自学考试大纲是按照省自考委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的要求,以及全国自考委编写和修订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编写的,经审定,现予以颁发试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相应课程考试命题、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的依据,具有规范性。省自考办和主考院校将严格按照专业考试计划与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规定,组织实施命题考试和实践性环节考核,自学者要严格按照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规定,使用全国自考委统编教材,参加全国自考委和省自考委组织的统一考试,接受主考院校的考核。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2004年2月3日第一部分 自学考试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和地位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用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特用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一般应在具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以后再行开设为宜。本课程学分为6学分。其推荐教材为李彦生、袁继超等编著的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一书 二、课程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要求,要从考核知识点、学习要求、考核目标和有关考试的具体问题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加以把握。其中,考核知识点是主体。(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自学考试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和概括。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高中文化水平为起点的情况,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考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了不同的表述。选用了“了解”、“理解”和“掌握”这样几个不同含义而又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二)考核知识点考核知识点是对课程知道体系在文度上的概括。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来说,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特用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方法就是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特用经济植物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法。本课程主要限于讲述特用经济植物的生产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面,在本考纲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中的第二项分列了十章,它们都是考试的范围。(三)考核目标考核目标是按照认知过程将考核知识点的深主、广度的难易程度转化成认知能力的概括。根据前述高等教育自考对象的实际,在本考纲第三部分第三项中,区别考核的认知能力目标即基本目标和考核的难易程度目标的具体要求,作了不同的描述。关于考核的认知能力目标,本考纲采用了“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不同含义而又有递进关系的认知能力层次的词汇来描述。关于考核的难易程度目标,对应于四个认知能力层次,选用了“表述”、“ 判断”、“简述”和“叙 述”四个不同含义也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分别与“能”和“会”这两个词相配合来描述。四个认知能力层次的词汇及其用于测量难易程度的词汇,在本课程中的含义是:识记:是指能记住、认出并能正确表述出所规定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方法的要义 领会:一是指能用自已的语言简述已学过知识的要点,或对它们进行举例说明和叙述;二是指能对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作出不同和表述;三是指能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在新的条件下作出简单判断。简单应用:指在知识背景或一定条件下,能运用已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正确解答一般的问题,或会据此制定基本的生产方案。综合应用:指能将已学过的多个知识点或全部知识综合起来正确解答较复杂的问题,或会据以完整、连续的正确地处理某一具体特用经济植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核目标四个认知能力及其难易程度的量化之间的递进亲系是:领会包括识记、简单应用包括识记和领会,而综合应用则是建立在前三个层次之上的,每一个层次中又都包含着区别易、中、难的不同程度。在本考纲第二部分第三个项目下,都是按这种递进关系来表述的。再加上这四个层次还与学习要求中的五个层次发生交叉对应关系,就使本考纲第二部分的“学习要求”、“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之间,在知识的广度、深度、难易程度和认知能力转化方面,形成一个定性的和定量化的有机整体,从而使自学、考试和命题都能达到可测量的程度。这是使用本考纲时必须充分注意的。(四)有关考试的几个具体问题1、各章试题所占比例,试题难度系数及四个目标层次试题的比例关系在试卷中分章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第一章36%;第二章14%;三、四、十章各10%;第五、六、七、八章各5%。对层次要求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识记20%;领会35%;简单应用25%;综合应用20%。此外,能力层次与难易程度不是一个概念,因而配卷时,各能力层次中还应搭配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本课程试卷中能力层次易、中、难的比例大致可控制在20:60:20的幅度内。2、题题型与题量本课程考试题型,选用了解释题(46题)、单项选择题(1020题)、多项选择题(510题)、简答题(46题)、 计算题(12题)、综合论述题(23题)五种类型。题量在2642个题的范围内。3、其他(1)考试形式和时间: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150分钟完卷。(2)评分制与及格线:本课程须用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线。三、自学方法指导(一)正确使用自学考试配套读物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自学考试的配套读物有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其中:考试大纲是自学、考试、命题、和配制试卷的依据;教材则是自学的根本,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全面的研读教材,最后通过考试题型进行自测,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二)正确理解本课程知识体系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作物栽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但又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学科。因此,在本考纲中,栽培学的基本理论,贯穿整个知识体系,但又因所涉及的学科和品种比较多,又有各自的特点。在本考纲中,分为两大部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部分,即第一章总论,从理论上概述了特用经济植物概念、内容、任务及与环境的关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介绍了特用经济植物的繁殖、种植管理、采收、贮藏、产后加工等的基本方法。这是本学科的基础。各论部分,即第二章到第十章。分章具体介绍了不同的特用经济植物各自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及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只有掌握了第一章的基本理论的方法,才能针对不同的品种,灵活运用,制定出适合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方案。在学习时,必须抓住知识体系,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全面系统的加以消化和掌握,切忌不要死记硬背个别结论、概念和术语,更不能孤立地死记某个品种该怎么栽、或是该怎么收。第二部分 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 总论一、学习要求本章是学习的重点,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特用经济作物特点、分类、分布及在栽培研究利用情况的发展趋势;理解:不同种类的特用经济作物的贮藏及产后加工方法;掌握: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采收与品质的关系,及其栽培技术等基本知识。二、考核知识点第一节 概 述一、特用经济作物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特用经济作物的概念等。2、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二、特用经济作物分类与分布1、分类2、分布三、特用经济作物栽培、研究和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一)药用植物的栽培、研究、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l、我国药用植物研究和利用的历史与现状2、国外药用植物研究利用情况3、国际医药市场上需求量大,生产稳定及受重视的药用植物(二)香料植物栽培与利用情况1、我国香料植物栽培利用情况2、国外香料生产简况(三)色素植物发展概况(四)饮料植物利用简况(五)特用淀粉生产利用情况(六)甜味剂植物研究利用简况(七)纤维植物研究利用简况(八)油脂植物研究利用简况(九)除草植物研究利用简况第二节 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是生物有机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的数量虽很多,但可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 (1)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的雷电等; (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3)地形:如地形起伏、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4)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5)人为:生产中的人类活动,如各种栽培、田间管理等。4、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1)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2)综合作用中的主导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4)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互促作用;(5)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6)生态因子的数量特点。二、特用经济作物与温度(一)特用经济作物对温度的要求1、不同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1)耐寒作物(2)半耐寒作物(3)喜温作物 (4)耐热作物2、温度三基点3、积温(二)高温和低温的障碍(三)温周期和春化作用1、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呈同步的现象。2、春化作用:指有低温诱导性的影响而促进植物发育的现象。三、特用经济作物与光照(一)光照强度与特用经济作用的生长发育1、光补偿点:人们把植物的光合积累与呼吸消耗相等时(即表观光合强度等于零时)的受光强度称为光补偿点。2、光饱和点:把植物的表观光合强度处于最大值时的植物受光强度称为光饱和点。3、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把植物分为:(1)阳性植物(喜阳植物)(2)阴性植物(喜阴植物)(3)中间型植物(耐阴植物) -(二)日照长度与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1、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2、光周期:一天中,日出至日落的理论日照时数。3、光周期现象:作物在它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一定长短的昼夜交替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4、临界日长:指凡能引起长日照植物开花的最小日照长度和短日照植物的最大日照长度。5、根据不同作物对光周期有不同的反应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长日照作物(2)短日照作物(3)中间型作物6、光周期理论在引种栽培中的应用(三)光质与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四、特用经济作物与水(一)水对特用经济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二)特用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1、特用经济作物的需水量2、特用经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1)发芽期;(2)苗期;(3)产品器官形成期;(4)产品器官成熟期(三)特用经济作物的水分生态型 1、旱生植物:(1)多浆液植物;(2)少浆液植物2、中生植物3、湿生植物4、水生植物:(1)沉水植物;(2)浮水植物;(3)挺水植物。五、特用经济作物与土壤(一)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物理性状1、土壤结构2、耕作层深度3、土壤质地(1)沙土类;(2)黏土类;(3)壤土类(二)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化学性状(三)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生物性状六、特用经济作物与矿质营养(一)特用经济作物需肥特性1、作物营养的临界期2、营养最高效率期(二)特用经济作物的需肥量第三节 特用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特用经济作物产量的含义1、生物产量:是植物一生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净的干物质重量,即根、茎、叶、花、果实等的干物重。2、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和重量。3、经济系数(K)或相对生产率、收获指数。V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100%二、特用经济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最大总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单个产品器官重量三、特用经济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模式的生长分析1、特用经济作物的生育模式罗辑斯蒂曲线模式:W=W0eRt(W=株体干重,W0=初始干重,R=生长率,t=时间,e=自然对数的底)2、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分析某一时间的干物重 W二W。eRt(1)相对生长率 =(L=某一时间叶面积)(2)净同化率 (3)叶面积比率(4)比叶面积还可得:相对生长率=(5)作物生长率(二)特用经济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1、“源”“库”“流”的概念源:指产品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库:指贮存光合产物,同时也指贮存了能量的器官流:指通过输导组织,由“源”流向“库”的可溶性物质的液流,主要指有机物质,同时带有能量。2、“源”的形成:外因:(1)光合面积的大小(2)光合能力(强度)(3)光合时间内因:(1)作物的遗传特性(2)叶片的状况(3)物质运转的源库关系3、“库”的积累影响“库”的积累的有两方面的因素(1)光合产物的消耗(2)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4、“流”的运输“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特用经济作物的品质(一)特用经济作物的品质内涵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整齐度、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物理指标;二是指产品内含物(有效成分的组成和有毒物质含量)。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类型;如鞣质、油脂、树脂及树胶等植物蛋白质的代谢类型:如生物碱的植物。(二)影响特用经济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1、影响特用经济作物产品的色泽、形状、质地的气味的因素2、影响特用经济作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因素(1)特用经济作物的基因型、种类和品种(2)植物体不同器官组织(3)植物个体发育时期(4)物候期(5)环境条件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光照与温度矿质营养(6)栽培技术:3、提高特用经济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1)重视特用经济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2)完善栽培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3)改进与完善加工工艺和技术第四节 特用经济作物的繁殖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交配后所形成的种子通过一定的培育过程产生出新植物个体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培育成独立的新植物个体的繁殖方法。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一、种子繁殖(一)种子的概念(二)种子的贮藏与寿命1、种子的寿命2、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3、种子安全贮藏技术(三)种子的休眠1、种子的休眠(1)种皮的障碍(2种胚形态发育不健全(胚形态后熟)(3)种胚生理发育未完成(种胚生理后熟)(4)种皮或果皮、胚乳、子叶或胚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2、打破种子休眠技术(1)浸种处理:(2)机械损伤种皮;(3)药剂处理;(4)激素处理;(5)冰冻处理;(6)层积处理(四)种子的检验1、品种检验2、种子的品质检验(1)种子净度:(2)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3)种子用价:指在供试样品中纯洁而又能发芽的种子所占的百分比。(4)种子千粒重:指1000粒自然风干种子的重量,以克为单位。(5)种子含水量:指种子所含水分重与种子重量的百分比。(五)种子精选1、粒选;2、筛选;3、风选;4、液选(六)播前种子处理1、晒种;2、种子消毒:湿而浸种;汤种;药剂浸种或拌种;3、浸种催芽(七)播种1、播种期播种期的确定与(1)气候条件;(2)栽培制度;(3)品种特性有关2、播种量:3、播种方式:条播、点播、撒播三种。4、播种深度二、营养繁殖(一)分割繁殖1、鳞茎(球茎)繁殖;2、块茎与块根繁殖;3、根茎繁殖;4、离蘖繁殖;5、株芽繁殖(二)压条繁殖1、普通压条法;2、堆土压条法;3、空中压条法(三)扦插繁殖(四)嫁接繁殖;牙接、枝接、根接(五)离体组织培养繁殖第五节 特用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一、特用经济作物的整地技术(一)翻地(二)表土耕作:耙地、耪地、镇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二、特用经济作物的育苗移栽技术(一)育苗移栽的目的和意义(二)育苗方式:保护地育苗、露地育苗和无土育苗三种(三)移栽三、特用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技术(一)间苗、定苗、补苗(二)中耕、除草与培土(三)施肥(四)灌溉与排水(五)植株调整1、草本植物的植株调整:摘心;打杈;摘蕾;摘叶;整枝压蔓;疏花疏果;修根。2、木本植物的植物调整(六)遮荫:间套作物遮荫、林下栽培遮荫;搭棚遮荫。(七)搭架:(八)覆盖:(九)防霜防寒:其措施:1、促早熟;2、灌水、施肥;3、覆盖、包扎、培土;4、熏烟;5、调节播种期(十)防治病虫害第六节 特用经济作物采收、贮藏及产品加工一、采收(一)采收与植物的利用部位1、根的根茎类植物的采收期2、皮类植物的采收期3、叶类植物的采收期4、花类植物的采收期5、果实类植物的采收期6、种子类植物的采收期7、全株类植物的采收期(二)植物的生长发育与采收(三)生态环境与采收(四)栽培条件与采收二、贮藏(一)果实和种子类原料(二)淀粉、糖类原料(三)含油脂和挥发油成分的原料三、产品加工(一)药用植物产后加工(二)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三)色素植物的原料处理及简要提取方法(四)淀粉植物的加工(五)油脂植物的加工(六)甜味剂的提取技术(七)植物纤维的加工三、考核目标第一节 概 述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特用植物的概念、地位。理解:特用植物的特点、分布。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特用植物的概念、特点。2、能正确认识特用植物的分布及地域性。第二节 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环境、生态因子、温度三基点、温周期、春化作用、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临界日长、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理解:生态因子的基本特点;不同种类的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光周期现象;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特用植物的不同水分生态型;不同的土壤物理性状;矿质营养的类型简单运用: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关系;不同的特用植物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综合运用:温周期理论、光周期理论在引种栽培中的运用;根据特用植物的需水特性和需肥特性,制定栽培措施。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各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并能准确简述各气候因子的基本理论及之间的关系和区别;2、能灵活运用各理论,制定相关栽培措施。第三节 产量和特用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生长分析各指标的计算公式、“源”、“库”、“流”的概念;品质的含义理解:产量构成的因素、“源”的形成、“库”的积累;“流”的运输;影响特用植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简单运用:能够进行生长分析的计算;不同代谢类型的化合物在生产上有不同的要求综合运用:根据不同计算结果,能对特用植物的生长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生长规律,制定栽培计划;能灵活运用“源”“库”“流”理论,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特用经济作物的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2、能完整的阐明影响特用经济作物的品质形成的因素及提高产品品质的途径第四节 特用经济作物的繁殖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发芽率;发芽势;理解:种子及种子的休眠性;种子检验的意义;播前种子处理的方法;运用:根据种子的特性正确选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选用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对种子前处理;2、能正确的运用不同的繁殖方法,对不同的繁殖材料进行繁殖。第五节 特用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育苗移栽的目的和意义;植株调整的目的;理解:修根的方法;遮阴的方法;防霜防寒的措施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选用不同的育苗方式,行进育苗;2、正确运用植株调整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特用植物进行合理的调整。第六节 特用经济作物采收、贮藏及产品加工考核的基本目标:识记:不同类型的特用植物的采收期;药用植物的加工干燥温度理解:生长发育、生态环境、栽培条件与采收的关系;采收与质量的关系简单运用: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了解淀粉植物的加工、油脂植物的加工、植物纤维的加工;考核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判断不同植物、不同采收部位的采收期2、能简单的对不同特用植物进行产后加工,并能正确的进行贮藏第二章 药用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了解:人参、西洋参、黄氏、地黄、三七、百合、牡丹、穿心莲的生长环境;熟悉:当归、甘草、桔梗、白术、番红花、金银花、菊花、枸杞、薄荷的生物学特性;掌握:黄连、天麻、薏苡、杜仲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主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运用:对要求掌握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制定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阐述天麻、黄连、薏苡、杜仲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2、能正确表述人参、西洋参、当归、番红花、三七、薄荷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的栽培技术。第三章 香料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了解:八角茴香、肉桂的生长特性及栽培适宜地,熟悉:桂花、重瓣玫瑰、花椒、白芷的生物学特征;掌握:香紫苏、姜、辛夷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加工要点。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运用:对要求掌握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加工要点的制定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1、正确阐述香紫苏、姜、辛夷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2、能正确表述肉桂、花椒、白芷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的栽培技术。第四章 色素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了解:蓝靛的品种来源及生物学特征,熟悉:红花的产地及生物学特征;掌握:栀子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加工技术。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运用:对要求掌握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制定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1、确阐述栀子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2、能正确表述蓝靛的品种来源和红花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的栽培技术。第五章 饮料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了解:咖啡、可可、柠檬、啤酒花的栽培地及生物学特征,掌握:梅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加工技术。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阐述梅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2、能正确表述咖啡、可可、柠檬、啤酒花的栽培地及生物学特征。第六章 特用淀粉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掌握山药、魔芋的作物学特征及栽培加工技术。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能正确阐述山药、魔芋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第七章 特用糖料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知识点熟悉甜叶菊、罗汉果的栽培适宜区及生物学特点。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1、能正确阐述甜叶菊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2、能正确表述罗汉果的适宜栽培区第八章 特用纤维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要点了解:棕榈的生物学特征。熟悉:灯心草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要点, 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能正确阐述灯心草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第九章 油脂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要点熟悉油茶、油桐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能正确阐述油桐的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第十章 除虫植物栽培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不同品种,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熟悉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掌握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二、考核要点熟悉:除虫菊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点,掌握:百部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三、考核目标识记:各品种的原产地;理解: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与栽培技术的关系四、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能正确表述的百部生物学特征和主要的栽培技术。第三部分 考试题型举例为了便于考生审题和作答案参考,我们根该课的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特编制考试样题,现举例如下。一、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只对某一概念或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简要说明,一般只给出基本定义即可,无需作展开说明。例如:1、临界日长:指凡能引起长日照植物开花的最小日照长度和短日照植物的最大日照长度。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