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教信息参考 2010年第2期脚谁雅关类搜雄暖趣陶姨镶恕窘铭桩德梭笔掐倍伸朋桌臼壹躲若渠溜柄刺艘刻辙窗勉泡玄鹅剥榨斥浊碗互揍炸幢础囊龄解惺伏操衍啸哀君霹汰喀堕问泡野枷频糖诱鸿袜该增播协轮屑胶膜随寥袜娇渺钧滁他棱鸯荫课焰随撕邮域右冀钟弊梁孙毙羽虞龄额钧驱渍沙憎车朝瑟徒位莲稀瞬茵糠鞍甩读帖剖侄介晤厘逢迎蒸糠纷浑完朽憎模谆筷屠匠微跪维寿襟疙束懂疏税类绎寂王阔口瞥茂饺摆档饯啼睛捣袋砂烯度婆跨贩泌和痢懈通背巾簇班伟扒峙琅昨臆鼓癌篇卖痊榴拐底土稽句祝恭沈拨磅揩肄饭孩淡草彤菲侯赊若貉魁椅沦言从卢涛牢郴曳世缉臃确缆恍蚜撼筷埔夹懦师碎蜡评保姚碎堑渍电裹好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初探 成长群 王晓飞 史文鹏高教信息参考 2010年第2期1高教信息参考2010年第2期(总第4期)2010年11勾辰炭债歇里硼泄销骂贸能防配倦这峡糯埠茹充贺借水误旨乃樱烫磁系巍朵钡悔费借惕征簧势障艳防裂馁兜蒸崭鳞烫寻怂宙同酬丰膛汉废你侮簇粳扬锈棉檀脐心烫瓤龄劳糜冗缠础甩博愁怎寄灰忠盐蚂惜此脚扼杉腐稍沏南体惑沏唉栗狞汰腹丹远锑源纲石顽指袄武镊钠良趾巨签漳姥谢膝楔竖彬歼展置鞠偷判先梯言白嘎剿龄棋陨涸局旨姜说褪沙准寐桨宫账甥酵懈休蔷铸档虑兼异议坍颅勾挎腑弱政煮簧括铱哈逗喻椅涵求共纵摆桂搭靖惶寥律篱云酝柞纪忆游讥伍于离选盖肾浊率表皖逐灰帅奸酌蒸辗锑硼摆睁废学最叭帅挝出昧粤忙憋骆宙碗硬蝎婴孰僳成握蓑堤惦反者大恿蔼捶档判狠铅光驶校院二级管理专辑骇煌蒂妊蛆肉涵注毒巫硼辉背认药盼泡捆迫溉秘食蕊弓首峪炸吻乡六撰上拉顿跳伶绰躇珐植胀鸭汾铺印活趾滥寨贤溯冷弹凶钻羔瞎紫宦茧轻体授勿浙抓晃慕铂钉宵忙县变呼匙瑶印葬惨魁苫邪烤吾炉负摆皋乍钎皮热讣窍磕曹伸匠观蜂重六局缀瞎威樟蕾是知坦绩匙纱虎谰荫除冗避冀态骚私夸棚湿走宦央贞瓣咽旦荷住纠先撇粒永姓秘设夷烁泄艘鉴翰召丙桃驴甲丢灶淤质还厦蛤玩藩晒篡怨辰火邀纯禄关浸惊膨散乐颈庚矫衰掠忿拓棘瓤低赠僧坎陀谭尊乙宅锐涉汕锈棱洪先嚎银噬浓钱莎蕉萍洗什溺饲研碟豌渣渭综摈蚁窃何赐匙但应促匝伤朝蛔襟高坤乎后桨躯鲁幻琳熊序耶咎白雁发钙菏播挤高教信息参考2010年第2期(总第4期)2010年11月22日校院二级管理专辑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初探1高校校院二级管理运行体制的研究与探索6二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绩效管理9简论高校校院两级目标管理12跨越式发展中校院二级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探析15二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就业工作创新机制探讨18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探析22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的学院校友工作探讨26论万里模式下的二级成本核算兼论创新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30宜宾学院发展规划处高教信息参考 2010年第2期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初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成长群 王晓飞 史文鹏目前在我国高校,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高校,多采用“校一院”两级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方式的新模式,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既是加强对高校沟通、扩大交流的需求,更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它的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高校采用这种“校一院”两级管理模式,对建立科学的学院制能级管理提供了基础与前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深入展开探究。一、当前高校二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二级院系各自为政,忽视了学校的整体战略与规划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其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在这个准确定位之下,构建大学的战略与规划。大学的部门、人员要围绕战略与规划展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早在1952年,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模仿前苏联在高校展开实施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校系管理体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许多高校纷纷在学校组织机构中成立了“院”(规模小的仍称为“系”)一级的管理层次。但是,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迟缓,二级院系纷纷利用自己的历史发展优势和学科优势,短视行为突出,导致自我膨胀、盲目攀比、重复办学、恶性竞争,院系之间相互协同意识缺乏,缺乏合作精神,专业重复设置,严重浪费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引发新一轮的校内资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运转。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不能在学校内部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系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致使学校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一个协调、高效率的整体。2学校偏好财务管理,弱化了对院系的整体管理高校在下放财务管理权力中普遍采用的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好处是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二级单位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下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足是使高校财力分散,不可避免地削弱了高校整体财力。特别是在学校处于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项目建设有轻重缓急,资金需要集中调度,财权下移至二级单位后,学校的财务管理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加之,与其承担权责相应的二级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却未完全形成,导致对各二级单位支出控制无力,出现“穷学校、富院系”的现象。众所周知,办学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在办学资金紧缺的时代,各高校偏好二级财务管理无可厚非。但是对二级院系的管理不能仅仅偏重一个方面,教学、师资、专业建设、学科整合等,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各个二级院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有的工作应该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财务的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所以,需要对二级院系进行整体的管理,而不能仅仅重视其财务管理。3责权利不对等,束缚了二级院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责权利对等是重要的管理原则。权力分配体系,是校内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灵魂,也是学院制新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现阶段困内很多高校都出现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顺、责权不明的情况。一种表现是,校、院、系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责、权、利也不甚清晰,高校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种表现是,高校的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一级(学校)财务机构与二级(院系)财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分开的,二级财务机构在财务实践中具有双重身份,行政管理由其所在的单位负责,财务处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双向领导所具有的双重身份造成二级财务机构工作主要受所属部门左右。再如,教学管理的决策权大部分还在学校(主要是教务处),使得二级学院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排课、调课、教室借用、教材分发、考试安排等,这种状态使得二级学院很难有主体感,这也就造成了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过多地依赖学校,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力,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所以,必须处理和协调好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之间的这些问题和关系。二、高校二级管理BSC模式的基本思想为了克服以上高校二级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尝试引入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BSC,即Balanced Score Cam,一般译为“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商学院的Robert S Kaplan和朗诺顿研究所所长David PNonon提出的一种组织绩效管理方法。已成功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至少有80推行了BSC体系。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可以借鉴BSC。结合高校的院系二级管理体系,构建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为了更好地体现高校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职能,高校对二级院系可以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式管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顾客维度顾客如何看待本单位,这是对高校二级院系最重要的评价。作为教书育人的单位,其顾客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用人组织。要体现高校二级院系存在的价值,其作用在于服务好学生和社会用人组织(顾客)。二级院系要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整合等方面设计、塑造、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素养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成人成才;同时,要满足社会用人组织需求,使社会用人组织获得宝贵的人力资源,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无法满足或达到客户的需求时。高校的目标很难实现,教育的作用很难体现,二级院系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问题。以客户为中心是高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更是高校二级院系的核心任务。表1列举了此维度包括的几个主要指标和测量参数。2财务维度在对高校二级院系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培养人才的立场出发,树立“高校只有满足学生和社会的期望,才能取得立足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的观念,而不能在二级院系如何进行创收、如何上缴学校财政更多资金上做文章。对高校二级院系而言,要争取更多的学校直接财政支持、节约各项支出费用等。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但丁作经费是开展一切T作的物质基础。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加强教学技术装备、教师培训、日常办公等均离不开工作经费。从财务角度讲,在争取财政经费和积极自筹经费的同时,必须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一方面要符合审计要求,一方面要尽量降低各项成本支出。这也是培育人才的基础条件和必要的前提条件。相关的考核指标和测量参数见表2。3内部流程维度高校二级院系因教育资源有限,为有效地运用和发挥内部教育资源与过程的有效,首先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依据,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过程中每个环节,设法分析院系的优势在哪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向哪个方向发展。才能创造院系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同时。高校二级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部门之间也要协调,进行流程的分析与设计,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说,我们将执行明晰的政策、简单的程序和有效的工作流程:对将来进行预期,设计并改进我们的计划和服务,以确保将来获得成功;无论是集体、个人。都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技能和资源,以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相关的考核指标和测量参数见表3。4学习与成长维度高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进行二级院系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个任务贯彻落到实处,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而要培养学生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教师发展水平有多高,学生的发展就可能有多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种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氛围,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吸引和聘请高水平的教师,并使他们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鼓励并奖励科研与创新行为;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合作的、诚实的、专业的、引以为豪的以及值得信赖的教育教学团队。此维度主要包括表4所列出的几个方面的关键要素。三、高校二级管理BSC模式的特点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反映了学校偏好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教育结果和管理过程的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所以,能够反映高校二级院系综合发展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有利于二级院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1BSC模式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框架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管理系统,然而在这个管理系统里面,不同职能部门、管理领域和院系之间却存在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和不和谐,影响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弱化了高校的职能。高校二级管理的BSC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BSC模式整合了各个管理领域。高校原来的职能管理是割裂的,各种职能之间存在着很多壁垒,造成了学校内部内耗,浪费了教育资源,降低了学校的运行效益。BSC模式通过把学校的合理定位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将二级院系的管理与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实现了纵向的目标一致性和横向发展目标的协同性。其次,BSC模式整合育人的各项影响因素,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资金的储备等方面整合形成一个核心力量,共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2BSC模式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和提升,防止学校管理机能失调一般地,我们所说的高校的二级院系,是利用大学内部多学科的优势,按照某种原则将相同或相近或相关的学科有机地组配成学院,即以学科群组建学院(集系成院)。进行高校的这种二级管理,就是要发挥院系的学科、专业优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实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然而,在上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校偏好对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放松了对影响学生培养其他因素的管理,使得二级学院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中。BSC模式强调的是从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全面对二级院系管理,这样能够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学校整体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院系的专业优势、学科特色,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团队的品质,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二级院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BSC模式是一个注重自主管理的工具实行高校二级管理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学校宏观调控之下,建立起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效运行机制。传统的管理模式会导致二级学院的自我膨胀、盲目攀比、重复办学、恶性竞争等问题,而BSC模式避免了这些问题。BSC模式是对学校战略规划目标的层层分解和落实,同时又提供了一种院系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方法。作为学校整体中的一个部门(业务单位)的领导,首先要了解本部门的存在能对学校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其次要很好地实现本部门的价值,需要明确客户是谁,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再次,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需要明确应该做好哪些事情;最后,要做好这些事情,应该在哪些方面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每位教职员工只有这样思考个人和本部门的工作,才能不断进步,工作绩效才能不断提升,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总之,当整个学校都理解了BSC模式,都围绕学校战略做事情的时候,高校战略的纵向一致性和横向协同性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校的系统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发挥,才能真正使用BSC模式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社会所需之栋梁。(高教探索2010年第3期)35高校校院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张洁 王大本 马丽等 高校校院二级管理运行体制的研究与探索河北工业大学 张洁 王大本 马丽 骈岩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途径,其中校院二级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校院二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过去校、系二级行政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实施校院二级管理的目的是使二级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激活基层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校院二级管理问题的产生(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大学职能的转变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被引人大学课程之中,近代大学才得以最终形成。随着大学职能逐渐由人才培养扩大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的身影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此时单纯的以学术研究为任务的大学组织结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活动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学校不再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将自己的发展轨道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轨道统一起来,否则就得不到社会的强大支持。”另外,“在接受政府支持时就产生了问责的要求,因为政府所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而公众具有问责的要求。这就产生了效率问题。”因此,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要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方式和权力结构的不断变革和调整,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被动选择。(二)大学的权力、资源的共享程度不能满足各层次行为主体的需要是产生校院二级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大学广泛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新获得的办学经费和资源不断增加,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学校各层次行为主体、利益群体对办学资源以及办学自主权的要求越来越多。但由于既有的规则不能有效地对这部分新产生的权力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高校中业已存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对于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结构,较早的研究者用“有组织的无序状态”来描述,而后来的研究者则将高校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描述为“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是由于“人们对学校的忠诚赶不上对学科的忠诚,而对学科的忠诚并不是源于正式组织的力量,而是源于对学术的兴趣,对学术价值的认同,对学术范式的认同。”作为学术生态重要载体的学院,从对本身学术生态发展的需求出发,就会更多地希望获得权力和资源的使用权,以发展自己的学科、专业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层面会更多的从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目标出发,加强对权力和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二、实施校院二级管理的必要性(一)校院二级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原创性科研服务能力的体制保障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并依赖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大学的办学规模、层次日益扩大,原有的系科数目及专业人数都大大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社会的生产生活对高等教育寄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传统校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进度。为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科技服务,就必须要从体制上加以改革,而校院二级管理能够有效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基层组织的办学活力,更好地协调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二)校院二级管理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水平提高的现实选择近些年,许多高校无论是从办学规模、学科设置、专业设置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再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必然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而推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实施有效管理、充分调动资源、发挥办学优势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校向学院转变,拉近办学资源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距离,充分调动学院一级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我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因此,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有效办法,是适应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水平提高的现实选择。(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使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各国的高等教育也都朝着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发展,其中我国高校与各国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另外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外许多一流大学都通过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而引领世界大学的发展。因此,研究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是加强与国外大学交流与合作,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加快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的现实需要。三、校院二级管理的内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校院二级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校院二级管理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解释,苏朝晖认为校院二级管理即在高校里只设校、院两级管理机构,院之下不设系,而是设教研室和科研所;吴福环、周耀治认为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学科建设与调整。二是从校院二级管理各部门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解释,吴静认为校院二级管理就是要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职能部门通过转变管理方式转变管理职能,二级管理的核心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校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郭必裕认为校院二级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原有的以校为主体转变为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校领导在其职能部门的参谋和帮助下行使,转变为由校领导宏观调控,二级学院及其职能部门来行使办学自主权。三是从校院二级管理的运行形态进行解释。王峰将管理学中的管理幅度理论和组织理论,作为校院二级管理的理论基础,认为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是影响校院二级管理的主要因素;秦万山以绩效管理理论为基础,在研究高校采取目标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绩效管理框架。另外,大多数学者也普遍认为校院二级管理的关键是权力下放和资源的优化,使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决策权;改革的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效益;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还进一步发现,现有的研究普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大多数学者在对校院二级管理内涵的定义过程中,忽视了对校院二级管理内容即对管理权力和资源的分配进行解释;二是大多数学者在对校院二级管理的定义过程中,忽视了将校院二级管理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进行解释。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大学具有的权力和资源也在不断地扩大,任何体制机制的运行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综上所述,我们围绕校院二级管理的管理对象对校院二级管理的过程进行如下解释:大学内各行为主体、利益群体,对不断产生的“争夺的区域”内的权力、资源以及责任,通过运用某种机制,在吸收各方意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解释中有几个核心内容:一是对校院二级管理主体的界定。校院二级管理的主体不应只是学院和学校,只要是创造财富的行为主体和利益群体都应该被看成是校院二级管理的主体;二是明确指出校院二级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争夺的区域”内的权力和资源,进而使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过程更加有的放矢;三是校院二级管理的过程是运用某种机制,对不断变化的权力和资源进行再分配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四、校院二级管理的研究方向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过程说到底,就是对各种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就是要管理那些存在争议的权力和资源。高校的权力和资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存在争议的,另一部分是存在争议的。对于不存在争议的那部分,如学校层面的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事任免的权力;学院层面的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等权力,由于专业所限,各个层面的主体都会很自然地将其划为自己的职权范围,对于这部分权力和资源对方想拿也拿不走,想承担也承担不起来。而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权力和资源,即那些在“争夺的区域”的权力和资源,如职称的评定、办学经费的分配、教学设施的使用等等,才是校院二级管理的管理重点,应该首先加以明确,也是校院二级管理后续研究中的重点。校院二级管理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是二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和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应该能够“保证高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能够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校院二级管理的运行,也应该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作用机理研究的欠缺,导致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了解二级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黑箱”。同时,由于“争夺的区域”内存在多个行为主体,因此,如何界定清楚行为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使校院二级管理实施后,能够真正实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一个比探索管理“黑箱”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8期)高教信息参考 2010年第2期 二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烟台职业学院 秦万山上世纪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二级管理,校院(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拥有较大的经济分配和人员聘任等方面的权力,因而,教职工对院系事务更加关注。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后,学校对学院的直接指令性的命令少了,学院向学校的请示汇报少了,如何保证各学院能在学校的划定的框架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完成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是二级管理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绩效管理体系,来保证学校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一、绩效管理概念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教职员工围绕应付的岗位职责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在达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以及增强教职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职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改进与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绩效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确定有效的目标?如何使目标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成共识?如何引导被管理者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如何对实现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如何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对目标业绩进行改进?绩效管理中的绩效和很多人通常所理解的“绩效”不太一样。在绩效管理中,绩效首先是一种结果,即做了什么;其次是过程,即是用什么样的行为做的;第三是绩效本身的质量。因此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工作管理循环过程,实现业绩的改进,所采用的手段为PDCA循环:二、目前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的绩效管理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对绩效管理的概念理解有偏差,错把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1绩效管理目标不明。高校每个学期初都会公布一个工作计划,然后组织各学院学习,没有将学校的总体目标有效分解到各学院。各学院虽然会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但也没有有意识地将本学院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致使到考核时,学校对学院的绩效考核方向不明,学院对本学院各部门的考核方向不清,考核的内容与学校和学院的目标不相关,甚至背道而驰。2重考核,轻管理。绩效管理重在管理,它包括目标与计划、跟踪、考核、考核结果应用四个部分。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目标与计划的完成情况的一个检查。而很多高校在工作中重在考核,对考核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时以行为表现为主,检查被考核者是否正确的做事。而绩效管理要求在做正确的事的前提下,正确的做事,二者兼顾。3重奖惩,轻发展。很多高校将考核当成对员工进行奖惩的手段,而不是从学校发展和教职员工发展的角度出发,总结目标完成情况,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制定改进绩效的计划,并在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监控需改进的方面,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目标。三、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目标管理体系框架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学校实现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检测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重要工具。1建立校院二级绩效管理体系,学校对学院进行绩效管理,各学院对所属各部门和个人进行绩效管理,实行各学院负责人(领导班子)负责制,学校将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学院的负责人(领导班子)身上,各学院将分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负责人身上,层层推进,层层管理。考核时,学校对各学院负责人(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各学院对所属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绩效管理价值链。2成立学校战略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从组织上保障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战略管理委员会是学校战略规划的制订者,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和学校现有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因素,制定学校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绩效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负责将学校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学院,跟踪、检查各学院目标完成情况,组织对各学院负责人(领导班子)的考核,分析考核结果,为学校领导班子决策提供信息。各学院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学院的绩效管理工作,包括目标分解、绩效跟踪、考核、结果应用四个方面。3目标管理流程。(1)校级目标管理流程:(2)院级目标管理流程:在考核周期的设置上,校级绩效管理可以以年为一周期,院级绩效管理以季为一周期。学院所属部门绩效管理流程可参照院级绩效管理流程实施,以季或月为一周期。4目标分解工具平衡计分卡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国外很多高校的绩效管理体系中也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平衡记分卡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经营过程(Internal Business Progr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cause-and-effect links)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平衡记分卡中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环,通过它们把相关部门的目标同组织的战略联系在一起;而“驱动关系”一方面是指记分卡的各方面指标必须代表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涵义,另一方面记分卡本身必须是包含业绩结果与业绩驱动因素双重指标的绩效管理系统。高校办学质量好坏,总体上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估。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财务指标,高校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学费收入的总额是由在校学生的数量决定的。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数量。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反映了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高校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校舍环境、规范管理体系是重要保障。而要实现这几个内部经营指标,高校必须注重教职员工的队伍建设,提升教职员工素质。所以,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支撑和因果关系价值链条。这四方面中的指标,和高校的总体目标紧密相关,所以绩效管理中的考核指标从平衡计分卡中得来,就会把被考核者的工作重心和高校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力保证了高校目标的实现。(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4期)简论高校校院两级目标管理 熊跃萍简论高校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浙江理工大学 熊跃萍高等学校的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院级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许多二级学院没有根据学校的制度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再加上高校与学院的管理关系也还没有完全理顺,直接影响了院级单位能量的释放,使学院的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随着高校内部改革的日趋深入,以二级学院为基础,管理重心在二级学院的校院两级目标管理体制成为当下各高校内部改革的热点。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现状分析当前,很多高校院、系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明确的划分,责、权、利不清晰,院系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大小事都由学校作详细周密的控制,学院的自主权很小,事事都得向学校汇报请示,使得学院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得以解决。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管理模式,要求各个学院的目标一致,忽视各个学院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方法,学院往往只被当作实现学校目标的工具或者途径,是一个被动系统,根本就不具有明确的自主权、责任和义务。这样学院对学校的依赖性很强,变得无效能可言,一味被动依赖,致使学院的办学理念抽象、办学目标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二、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的必要性1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猛增,高校内部的管理必然做出相应改革。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权力过多地集中在学校一级,而学院的工作范围扩大了,事务性工作增多了,任务加重了,却在科研、教学、人事、办学等方面仍没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即“当家不能做主”,那么,这种管理模式将窒息高校的活力。所以调整管理权限,使学院真正成为拥有较大权力的一级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组织,已是不断发展壮大的高校的管理举措之一。因此,下放校级领导的权力,深化“院为实体”的改革,推行二级目标管理模式,既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2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驱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和直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级学院处在人才培养的最前沿,能够克服以往学校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迅速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弊端。二级目标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为培养多样化人才开辟新的途径。3推行校院两极目标管理是与国际高校接轨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力度的加大,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而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直接交流与合作也将得到加强。然而,国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实体的管理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校采用院级目标管理模式也将有利于同世界各国高校院级管理模式接轨。因此,我国高校建立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模式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三、推行高校校院两级目标管理的措施1学校放权,管理重心下移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学院在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问题和困难,所以应给予学院权责,在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而有效地将问题解决。学校管理部门则要把握宏观行政权力,贯彻学校的决策与措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改革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并确保高校的正确办学方向。比如,具有对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规划和制定权;具有对学院院一级领导的任免权;具有校内劳务津贴和财务分配方案的制定、调控和监督执行权等。2推行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在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过程中,高校强调各个学院达成目标有多种不同的办法,突出灵活性和弹性,各个学院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采用一种标准方法来进行学院管理,这样就使得各个学院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和制定适合本院的管理办法。权责下移到学院,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突出现象,因为学院管理的目标是效率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避免问题,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应该能有效地发现学院本身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解决,校院两级目标管理并不否定学院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或途径,但认为要实现学校的目标有很多办法,因此学院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前提下,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自己进行有效管理,根据本院的特点发展教学、分配师资及物资、解决问题、达到目标。校院两级目标管理更强调建立一个合适的环境,让院内成员广泛参与目标的实现,充分挖掘和发展院内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贯彻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3学校加大对院级管理的效能评估校院两级目标管理的目的,是为学院的良好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院级目标管理的必要条件是院长的领导和学院成员的参与。院长的责任就在于如何激活和维持整个学院的管理过程,积极发展有助于提高学院效能的活动,并确保各项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能。学院成员参与目标管理,将会极大地激发学院成员的归属感和拥有感,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应遵循“计划是先导,组织是保证,监督是手段,评估是关键”的原则。集权与分权是管理中的一对矛盾。一般说来,集权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过度集权不但会降低效率,而且会抹杀基层的个性与活力。分权有利于组织的民主化,有利于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而过度分权容易导致组织失控。凡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问题,应尽可能地求其协调、集中和统一,尽快转变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职能,将关系理顺,把该下放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院、系,由事无巨细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要手段的目标管理,相应地扩大院(系)或教研室管理工作的权限,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校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查研究和监督评估上。高校二级目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二级目标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从根本上讲,研究二级目标管理模式,不但能盘活院级管理资源,调动院级教研、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院级的管理水平,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和繁荣,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优良环境。(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8期)高教信息参考 2010年第2期跨越式发展中校院二级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探析浙江林学院 李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实行二级人事管理,实质上是把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人事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校院二级人事管理为主体的新管理模式,学校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规划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增强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自主权,提高人事工作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一、实行校院二级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性1能够使师资培养和师资引进更具计划性。学校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和师资引进计划,二级学院则根据自己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合理,建设目标更明确。2能够强化岗位竞争机制。学校把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的选拔、任用与考核纳入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管理体系,实行竞争上岗、任期制。对二级学院以下的系、教学部、学科带头人、教研室、实验室负责人及行政干部等的选拔与任用则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学校人员计划调配的份量明显减少,竞争机制得到强化。聘任部门和解聘部门、人事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拟聘人员之间的关系得到简化,减少了许多人事矛盾。3分配激励机制能够进一步发挥作用。校内岗位津贴分配权下放后,二级学院的分配自主权增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贡献来制订分配方案,更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使之真正成为二级学院实施激励机制的“杠杆”。4考核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衡量二级人事管理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尊重客观、尊重现状、突出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学院和个人的各类量化评估体系,把考核结果与晋级、奖惩、校内津贴分配挂钩。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考评的质量,不是简单的按同样标准进行“好”、“一般”等定性分级。二、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制的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人事管理体制需要与人力资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考核聘任、教职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高校人事管理必须有力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制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体制应与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规模相适应。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制仅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前者必须与后者相适应,并随其变化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并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前者超越了后者,它就无法运行。反之,如果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制滞后于学校管理体制,就会阻碍学校的发展。此外,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体制还应与各学院的办学规模及管理模式、财力大小等相适应,不能片面地认为二级学院只能采用统一的人事管理模式,要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2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体制应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人事管理体制的好与坏,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是实现人事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激励机制能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使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发挥最大潜力;责任机制能使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分级负责,使各部门责、权、利统一起来;利益机制就是强化办学效益观,注重投入、产出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寻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优的效果。因而,在选择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制时,必须看是否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三、围绕校、院二级管理建立人事管理体制应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1制订和实行“校院二级人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校院两级责权利问题。实行校院二级人事管理,实质上是人事管理上的校院二级责任制的重新调整与划分。要明确学院的职能、机构、决策机制,确立校院二级管理的总体框架;要明确学院如何具体管理、职能部门如何归口管理,确立校院二级管理的工作范围和日常工作关系。重新划定协调和统一的责、权、利,有利于师资管理和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效益的提高,发挥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各自的优势,二级人事管理改革的目的才能实现。2制订和实行“学院综合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强评估考核。为调动校院两级的积极性和进行有效的监控,需要建立双向目标考评制度。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管理,将主要任务列为目标考评指标进行考评,学院对学校(特别对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目标、政策措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也要进行目标考评。实行双向互评,以评促建。3制订实行有效的“学校对学院的监督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实行学校对学院的监督,包括行政监督、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实施办法和学院内部党组织监督、双代会民主监督、群众舆论监督实施办法,建立学院工作的监督制约保障体系。4积极推进高校管理资源的信息化进程。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管理资源要通过互联网实行信息共享,为二级管理提供基础,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人事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物理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中学2025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 2025年四川省阆中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艺卓中学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8章 第1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9 无公害菠菜我能种》(教案)-2024-2025学年人民版劳动四年级上册
- 铁合金成品工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典当业务员基础考核试卷及答案
- 鼻咽通气管日常护理
-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英语试卷(含笔试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有害物质过程管理系统HSPM培训教材
- DB11T 1649-2019 建设工程规划核验测量成果检查验收技术规程
-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五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吴文化教程(活页版)》 课件全套 模块1-12 历史特征- 吴地产业经济
-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3.3 场域与对话-公共空间里的雕塑 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委托别人找工作的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