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竹类资源调查与选择研究方案.doc_第1页
丛竹类资源调查与选择研究方案.doc_第2页
丛竹类资源调查与选择研究方案.doc_第3页
丛竹类资源调查与选择研究方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丛竹类资源调查方案1 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准确的摸清竹资源在我省的分布状况,为竹类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能源竹种综合选择打下基础。拟在全省范围内对竹资源分布范围、资源分布量进行调查,构建能源竹种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出适用能源化的竹种。2 竹类资源调查内容通过对全省全国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竹林资源数据县级竹类的统计和收集,以及对各竹类分布区的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竹类资源在全省各地(县级)的林分面积、株数,以及各地主要分布的竹种和比例, 主要调查内容有:一、各市(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竹类资源数据;二、 各市主要分布的竹类树种,分布的大致面积、林分生境条件和林分状况。3 调查方法3.1 全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县级竹类资源数据统计竹类资源数据在各市以县(区、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统计。见表1。3.2 各地主要分布的竹类种及分布(1)访问调查:查阅地方植物志、树木志,大致判断该竹种的分布范围。向各市、县(区)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院(所)、大中专院校了解各地的主要竹类资源种类和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标准地调查。(2)实地调查:首先在各地竹类的典型分布区的具有代表性林分内,设置若干块样地。然后在样地内进行标准地调查。每一调查地区标准地设置的数量在10-15块左右,样地面积设置一般为10m*10m,20m*30m,20m*20m。调查中样地的数量和面积确定原则,以拟调查竹种在当地的分布集中程度和生长的立地条件来定。在林分立地环境复杂地区样地数量应增加,而林分立地条件单一的地区样地的设置数量相应减少;调查树种在林分内为高密度纯林或混交林的优势混交树种时,样地面积小些,当调查树种林分为低密度林分,或混生于其他树种的林分,调查时样地面积应当增大。主要调查项目包括,地理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土壤状况)、植被状况(植被类型、群落结构、主要伴生树种、混交程度、林分健康状况、郁闭度),林分因子(林分起源、林龄、密度、结实状况、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具体见表2。表1 _市竹林资源量二类调查(县级)竹类资源统计表 调查市名称: 资料来源: 调查日期:县(市)面积合计株数合计_竹面积_竹株数_竹面积_竹株数_竹面积_竹株数_竹面积_竹株数表2主要竹类资源访问调查表调查地点(市、县、区): 调查日期:调查人基本信息调查人单位(职业): 姓名: 年龄:主要丛生竹类分布面积当地俗称:竹种1: 竹种2:竹种3:竹种4: 当地主要丛生竹类笋产量:竹种1: 竹种2:竹种3:竹种4当地主要丛生竹类采伐量:竹种1: 竹种2:竹种3:竹种4丛生竹类树种在当地主要用途:竹种1: 竹种2:竹种3:竹种4目前市场情况:表3 标准地因子调查表(面积20*20米2)1调查日期: 时间: 2 样地编号: 3 调查者: 4 调查地点(省、市、县、乡、村、林场): 5经度: 纬度: 6 海拔高度(米):一、地理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 2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坡位:山脊部、上、中、下、平地或平台、山谷(或山洼)3 坡度:(05),(514),(1524),(2534),(3544),(45)4土层厚度:标准为厚(60cm);中(30-59cm);薄(20cm,中10-19cm,薄10cm;10 枯枝落叶层厚度:厚(10cm);中(5-9cm);薄(5cm)。三、植被状况1 植被类型: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70%);落叶阔叶灌丛;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灌木林2 群落结构:乔灌草结构;乔灌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乔木结构,灌丛结构。(下木层(含灌木和层外幼树)或地被物(含草本、苔藓和地衣)的覆盖度20,才被定位独立层)。 3林分伴生状况:竹类占林分乔木树种的比例,10,9,8,7,6,5,4,3,2,1成 4主要伴生物种(种类):乔(15):灌(15):草(14):4草本层盖度(): 高度: 5 灌木层盖度(): 平均高(m): 6林分生长健康状况:4,3,2,1【4级:健康,表现为树冠饱满,叶色正常,无病虫害危害,无死枝,树冠如有缺损不多于5%】;【3级:较健康,表现为树冠缺损5%25%,叶色正常】;【2级:一般表现为树冠缺损26%50%,叶色基本正常】;【1级:生长差,树冠缺损比例高达到51 %75%,树势衰退严重,叶色不正常;0级:树冠缺损达79%以上,濒于死亡】 7 人为干扰度级别:,()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原始状态的森林类型;()有明显的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或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以地带性顶级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级树种明显可见。()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类型,处于此生演替的后期阶段,除先锋树种外,也可见顶极树种出现()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林阶段()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与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森林类型。8 郁闭度:高(1.00.9)、中(0.80.6)、弱(0.50.3)、疏林(0.20.1)。9 主要影响因子(多选): “放牧;耕作;砍伐;修路;采矿;其他;无”四林分因子1 林分起源:天然林(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萌生起源的林分);2 竹龄结构:1度竹: 2度竹: 3度竹 4度以上3 密度(株/样地): /400m2 样地内胸径达到3cm以上所有植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