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doc_第1页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doc_第2页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doc_第3页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doc_第4页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孩子的表现中看自己的教育方式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儿把,翻老账。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11、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12、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13、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14、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15、如果你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16、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17、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18、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19、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20、如果您的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是因为您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有以上三种状况就说明您的家庭教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有以上四种状况就要随时注意您的教育方法了;有以上五种状况就说明您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问题,必须请专家指导了! 父母对孩子影响不尽相同,这是我们容易觉察的,可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近听课受到很多的触动,归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母亲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多一些,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影响孩子如何与人互动,比如孩子是否有分离焦虑,影响孩子是否老粘住一个人不放,或者根本上就没信心、不敢与人亲密连接,孤独而苦闷的一个人生活。母亲影响孩子的自我接纳度,影响孩子是宽松还是严苛的对待自己。女孩子的母性主要靠和母亲的互动中建立,如果和母亲关系不好,那么宽大、温和、接纳方面的母性品质,就很难获得,她可以依旧善良,却很难温和与包容。总体上来讲,母亲的影响主要是和人、家庭相关的。和母亲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父亲影响到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和人生基本价值观。很明显,父亲的影响的社会性特征很强。和父亲连接好的孩子,自信心相对是比较好的,胆子偏大,易于在工作或者事业上取得成就,他们若是在事业或者生活上受挫,他们自然会低落自感不好,但是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一个限度就会反弹,帮助他们东山再起或者另选出路;性别认同方面,父亲的影响明显大于母亲,如何女儿和父亲连接好,比如亲密、温暖,那么女儿往往就颇具女性的妩媚,即便女儿不是那么漂亮,也会有一种觉得自己漂亮,并真的散发出女性的美;如果儿子和父亲连接好,儿子就更容易有男子气概。相反,在所有的同性恋群体中,无论男同还是女同,都是和父亲关系不好的。临床还没有发现一名同性恋和父亲关系是好的。父亲也非常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亲是一个具备什么特制的人,父亲喜好、追求、信奉什么,对孩子影响深远。父亲和母亲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父亲的爱更偏重于有条件,而母亲则不然,母亲和孩子是血肉相连的,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吃母亲的奶水长大,以及母亲对孩子幼年的大量的呵护、照顾,使得母亲和孩子的连接更加的天然,血缘性更强于父亲,以至于即便孩子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母亲内心深处还是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看来爱,而父亲则不然。父亲对孩子也有宽容度,也有血缘联系,但是和母亲相比,两者都明显偏弱。父亲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心意,如果孩子非常的不符合父亲的期望,甚至违背父亲的期望,父亲是可以宁愿没有这个孩子、不怎么爱这个孩子的。 印度国父甘地就曾因儿子信 仰某个宗 教而拒绝和那个儿子接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父亲的爱更需要争取,作为孩子,更需要贴近父亲的标准、期望才能获得父亲的爱。我们知道人在年幼的时候最重要的心理食粮就是父母的爱,那么,无形当中,孩子就去注意、靠近父亲的价值观,父亲的喜好、追求、人格特质,孩子都会不自然的去靠近。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二、孩子考试不及格。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1.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2.、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点啥。”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七、孩子早上不起床。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结果:下次依旧。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八、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九、孩子正在写作业。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十、大人做错事了。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十一、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对父母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下面有9种快乐秘方,你可以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1、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2、关心他人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助照看比自己年纪小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就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3、体育活动和孩子一起滑雪、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并且在活动中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好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4、笑出声来笑出来,对你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它们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人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亲子间感情不要放在心里,爱她就要表达出来。5、更具体的表扬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那个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真让妈妈高兴。“我喜欢你画的这些树。”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度。从小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表扬来自于他们战胜了挑战之后。6、艺术的魅力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7、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8、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9、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地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5. 不可以打扰别人。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