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总论 孙洁 中医内科学总论 1 总论 导言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气血病证辨治概要津液病证辨治概要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2 第一章导言 定义沿革特点 中医内科学总论 3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研究人体内脏疾病 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总论 4 沿革 起于远古甲骨文发于先秦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统于内经验于仲景承于隋唐分于金元成于明清 中医内科学总论 5 沿革 起于远古发于先秦统于内经验于仲景承于隋唐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分于金元成于明清 中医内科学总论 6 沿革 起于远古发于先秦统于内经验于仲景承于隋唐分于金元金元四大家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成于明清 中医内科学总论 7 沿革 成于明清第一部分以 内科 命名的专著 薛已 内科摘要 王纶 明医杂著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元素 杂病用丹溪 景岳全书 首次系述论述多个内科疾病 清代大量的类书 全书 温病学说的出现与发展温热论与 临证指南医案 湿热条辨与温病条辨 中医内科学总论 8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特点 内经 按病机 病位 症状 时令等分类 伤寒杂病论 外感热病 杂病 诸病源候论 病因 病位 症状 三因方 病因 中医内科学总论 9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特点 本书 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 中医内科疾病命名 病因中风 中暑 虫证病机郁证 痹证 厥证病理产物痰饮 瘀证病位胸痹 肝着 肾着 肺痿 肺胀主症咳嗽 喘证 呕吐 泄泻 眩晕 耳鸣体征黄疸 积聚 水肿 臌胀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 中医病证命名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 辨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气血病证辨治概要津液病证辨治概要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14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原则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总论 15 辨证原则 全面分析病情四诊合参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就是辨病机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中医内科学总论 16 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 中医内科学总论 17 辨证原则 全面分析病情四诊合参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就是辨病机不同疾病有各自的临床和病机特点弄清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中医内科学总论 18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19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0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1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2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3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4 治疗原则 调节整体平衡 审证求机论治 明辨标本缓急 把握动态变化 顺应异法方宜 据证因势利导 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总论 25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26 风 风为春令 四季皆有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开泄 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中医内科学总论 27 风邪诸证 风寒风热风入经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28 风寒 中医内科学总论 29 风热 中医内科学总论 30 风入经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31 寒 寒为冬令 寒性收引 其性凝滞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中医内科学总论 32 寒邪诸证 寒邪伤表中寒 中医内科学总论 33 寒邪伤表 中医内科学总论 34 中寒 中医内科学总论 35 暑 暑为夏令 暑性开泄 伤津耗气 暑易挟湿 易伤心神 中医内科学总论 36 暑邪诸证 中暑暑热暑湿 中医内科学总论 37 中暑 中医内科学总论 38 暑热 中医内科学总论 39 暑湿 中医内科学总论 40 湿 湿主长夏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湿性粘滞重浊 为病缠绵难去 易伤脾阳 中医内科学总论 41 湿邪诸证 湿困卫表湿滞经络湿毒浸淫 中医内科学总论 42 湿困卫表 中医内科学总论 43 湿滞经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44 湿毒浸淫 中医内科学总论 45 燥 燥为秋令 燥易伤肺 易伤津液 中医内科学总论 46 燥邪诸证 温燥凉燥 中医内科学总论 47 温燥 中医内科学总论 48 凉燥 中医内科学总论 49 火 火为夏令 火性炎上 易伤津液 易扰心神 易伤血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50 火邪诸证 火热炽盛 中医内科学总论 51 火热炽盛 中医内科学总论 52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内生五邪 暑不内生 疾病过程中 由于人体气 血 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 从而产生的类似风 寒 燥 温 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中医内科学总论 53 内风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风胜则动 中医内科学总论 54 内风诸证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中医内科学总论 55 肝阳化风 中医内科学总论 56 热极生风 中医内科学总论 57 阴虚风动 中医内科学总论 58 内寒 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易伤脾肾 中医内科学总论 59 内寒诸证 阴寒内盛 脾肾阳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60 阴寒内盛 中医内科学总论 61 脾肾阳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62 内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易伤脾阳 湿性粘腻 易阻气机 寒化与热化 中医内科学总论 63 内湿诸证 寒湿中阻 湿热内蕴 脾虚湿阻 中医内科学总论 64 寒湿中阻 中医内科学总论 65 湿热内蕴 中医内科学总论 66 脾虚湿困 中医内科学总论 67 内燥 津亏血燥 中医内科学总论 68 内燥诸证 肺胃津伤 肝肾阴亏 中医内科学总论 69 肺胃津伤 中医内科学总论 70 肝肾阴亏 中医内科学总论 71 内火 五气皆能化火 须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总论 72 内火诸证 实火 虚火 中医内科学总论 73 实火 中医内科学总论 74 虚火 中医内科学总论 75 第四节气血病证辨治概要 余闻人有精 气 津 液 血 脉 余意以为一气耳 气 血 津液诸病 中医内科学总论 76 气 中医内科学总论 77 气病诸证 气虚气陷气滞气逆 中医内科学总论 78 气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79 气陷 中医内科学总论 80 气滞 中医内科学总论 81 气逆 中医内科学总论 82 血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血主濡之 中医内科学总论 83 血病诸证 出血血瘀血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84 出血 中医内科学总论 85 血瘀 中医内科学总论 86 血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87 第五节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本节重点介绍津液结聚 输布障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痰饮水湿 中医内科学总论 88 痰 成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欲体虚病位肺 脾 肾表现痰涎痰核 痰块痰征 中医内科学总论 89 痰病特点 本虚标实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中医内科学总论 90 痰病诸证 痰阻于肺痰蒙心窍痰蕴脾胃痰动于肾痰留胸胁痰阻骨节 经络痰气互结 中医内科学总论 91 痰阻于肺 中医内科学总论 92 痰蒙心窍 中医内科学总论 93 痰蕴脾胃 中医内科学总论 94 痰郁于肝 中医内科学总论 95 痰动于肾 中医内科学总论 96 痰留胸胁 中医内科学总论 97 痰阻骨节 经络 中医内科学总论 98 痰气互结 中医内科学总论 99 饮 浊者为痰 清者为饮阳虚阴盛 本虚标实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0 饮病诸证 水饮壅盛脾肾阳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1 水饮壅盛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2 脾胃阳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3 第六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辨证 八纳 气血津液 内外五气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4 肺 脏象与病能肺主气通调水道主治节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辨证论治临证提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5 辨证论治 辨证原则辨主症证候分类治疗原则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6 辨证原则 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实证风寒热痰饮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7 辨主症 辨咳嗽暴咳久咳辨喘肺气升降出入失常实喘虚喘辨痰肺气失于敷布 津液停聚而成辨咳血与咯血辨失音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8 证候分类 虚证肺气虚肺阴虚实证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痰热气火寒饮 中医内科学总论 109 证候分类 兼证肺脾气虚肺肾阴虚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0 治疗原则 肺实疏邪袪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阴虚 滋阴养肺气虚 补益肺气气阴并虚 兼顾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1 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2 临证提要 肺为娇脏 不耐大寒大热之药 肺合皮毛而开窍于鼻 肺与大肠相表里 要注意通便 合并它脏病者 应重视其他脏腑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3 心 藏象与病能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心液为汗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4 辨证原则 虚证阳虚 气虚 阴虚 血虚 阴阳两虚实证火痰瘀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5 辨主症 辨心悸 怔忡 辨真心痛 辨昏迷 虚脱 辨气喘 辨水肿 辨失眠 健忘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6 证候分类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7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8 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19 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0 临证提要 注意证与证之间的转化与合病 心气虚与心阳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 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 注意心系病的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1 脾 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合肌肉 主四肢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2 辨证原则 虚证脾气虚脾阳虚实证寒湿困脾湿热蕴脾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3 辨主症 辨泄泻辨腹痛辨便秘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4 证候分类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5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6 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7 临证提要 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注意脾与湿的关系脾主气机升降注意脾与其它脏器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8 肝 肝主疏泄肝藏血 主筋开窍于目肝藏魂 主谋虑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9 辨证原则 实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虚证肝阴 血 不足血燥生风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0 辨主症 辨头痛辨眩晕辨痉 抽搐辨晕厥辨黄疸辨胁痛辨癓瘕 积聚辨麻木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1 证候分类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2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3 临证提要 肝为刚脏 性喜升发 临床以实证 热证较多见 注意肝气 肝火 肝风三者关系 肝阳化风VS肝阴不足注意整体情况肝体阴而用阳 易化火伤阴 用药须防伤阴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4 肾 藏精主水主骨 生髓 养脑主纳气开窍于耳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5 辨证原则 阳虚肾气虚弱肾阳不振肾不纳气阴虚肾阴 精 亏虚本虚标实肾虚水泛阴虚火旺 中医内科学总论 136 辨主症 辨腰脊酸痛 痿软辨耳鸣 耳聋 眩晕辨气喘辨阳痿 遗精 月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