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_第1页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_第2页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_第3页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_第4页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 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 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 , 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互利互 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 年代起至80 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 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到了1991 年 11 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 (现在的首尔) 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1992 年 4 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1992 年 8 月 24 日上午 9 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中韩建交前 ,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1991 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精品资料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1992 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 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 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中韩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2005 年我国对韩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是 1992 年中韩两国建交时贸易额的22 3 倍, 2008年,中韩两国贸易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贸易额为1861 13 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 2%,继续保持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739 5 亿美元,增长31 8% ,自韩国进口1121 6 亿美元,增长 8 1% 。分别从双方出口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 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452% ,远远低于韩国对中国出口35 27% 的增长速度, 但自 1999 年以来( 2003 年、 2004 年除外),中国对韩国出口加快,年增长率高于同期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波动性。1995年上半年中韩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是由于1994年实行中国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制度;而后随着中国调低出口退税率和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涨价, 中韩双边贸易增长率由1995 年的 4487% 下降到 1996 年的 1767%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亚洲各国经济受到冲击,韩国经济衰退, 进口需求下降, 导致双边贸易急剧下降,中韩贸易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降幅达到了11 6%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双边贸易开始回升,2001 年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58 96 亿美元,但是由此增速开始放缓,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2009 年,中韩两国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前 10 个月中国两国贸易总额 1246 41 亿美元,下降 23 2% ,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 428 56 亿美元,下降32 8% ,自韩国进口 817 85 亿美元,下降 17 1% 。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 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非常高, 对华出口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中韩贸易结构由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1992 年中韩两国建交初期,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矿物原料,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制品。此后, 随着中韩两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工业制品在中国对韩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90 年代末,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约为85% 左右,中国对韩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上升到了75% 左右。表-11992 年 2008 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统计年份(年)进 出金额(亿美口增长出金额(亿美口增长进金额(亿美口增长中国贸易顺差元)( %)元)( %)元)( %)199250 354 924 110 626 2144 9-2 1199382 263 428 619 053 6104 4-251994117 242 644 053 973 236 6-29 21995169 844 966 951 9102 940 6-361996199 817 6775 012 1124 821 3-49 81997240 620 491 321 7149 319 6-581998212 7-11 662 5-31 5150 10 56-87 61999250 317 778 121 9172 314 7-94 22000345 037 8112 944 6232 134 7-119 22001359 14 1125 210 9233 90 8-108 72002440 7122 80154 9723 80285 7422 20-130 772003632 3043 5201 029 4431 351 0-230 32004900 6842 4278 1838 4622 5044 3-344 3220051119 3124 3351 0926 2768 2223 4-417 1320061343 0519 99445 2626 82897 7916 87-452 5320071598 9819 1561 4126 11037 5715 6-476 1620081861 1316 2739 5131 01121 628 1-382 1120091246 41-23 2428 56-32 8817 85-17 1-389 29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整理所得,(注:2009 年为 1 10 月统计数据)随着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 双边贸易结构也从过去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 商品品种也在不断地扩展之中。 多年来,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其中尤以原料型商品及其制品为主, 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 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和农产品等,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石化产品、 化工原料、 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等。相比之下,中国在商品结构方面发展较快,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幅增加。 随着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 各类商品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率会有所变动。到 2008 年,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355 1 亿美元、 123 6 亿美元和112 3 亿美元,增长2 0% 、29 0%和 4 8%,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4 7% 。此外,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增幅居其对华主要出口商品之首,达到617% ,出口额为902 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进口额分别为275 9 亿美元、204 9 亿美元和51 1 亿美元,其中前两类商品增长15 9% 和 53 0% ,纺织品及原料小幅下滑44% ,分别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5 9% 、26 6% 和 6 7% 。在韩国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产品继续保持优势,这些产品分别列韩国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按hs 两位码排序) 的第三和第七位,占韩国该类产品进口的 58 5% 和 56 6% , 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这两类商品均出现小幅下滑。在这些产品上,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意大利和越南等国家。2008 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植物产品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降幅为39 1% 。表-22008 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金额单位:百万美元商品类别进口出口与上年同期增减2008 年 1-12 月2008 年 1-12月同比 %同比 %总值91, 38976 ,93011 522 1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35, 51412, 36027 ,5942 , 114215 92929 7化工产品矿产品11, 2279, 0234 , 6244 , 8714 826 761 746 3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7, 6267, 25520 ,4881 , 35811 85314 511 5运输设备3, 4771 , 56912 658 1纺织品及原料2, 5975 , 113-5 9-4 7皮革制品;箱包373586-10 1-8 6家具、玩具、杂项制品3581 , 923-15 7-1 4食品、饮料、烟草2661 , 14313 714 1鞋靴、伞等轻工产品258816-0 52 9陶瓷;玻璃2131 , 807-2 112 3活动物;动物产品17792318 1-7 2纤维素浆; 纸张 /植物产品42198119-39 1其他2431 , 020-1 5-2 9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数据三、中韩贸易现今存在的问题目前, 中韩贸易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良性发展阶段,两国贸易关系是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中韩贸易失衡现象严重,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扩大自 1992 年以来,中国在中韩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不断增加,双方贸易不平衡加剧。如表-1 所示, 1992 年以来,中韩贸易中中国逆差呈逐步加大态势,只有2001 年有所减少,但减少降幅不大,2002年又迅速回升至130 7 亿美元, 2007 年贸易逆差达到最大值476 16 亿美元, 是 1992 年的 226 7 倍,2008 年有所回落降至382 11 亿美元。 方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呈不断扩大之势。但是, 近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使我国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尽管双边贸易不平衡仍在扩大,但逆差增幅有下降趋势。(二)中韩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影响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目前, 韩国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虽然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发展扩大,但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双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1999 年左右,韩国对中国商品采取的歧视性进口限制政策,是引发中韩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90 年代末期,韩国从中国进口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使韩国农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韩国政府曾于1999 年对来自中国的大蒜采取了临时保护措施,提高冷冻大蒜、腌制大蒜和去皮蒜茎的关税水平,在基准税率基础上加征紧急关税,经过中韩双方的谈判,韩国对中国冷冻蒜和腌制蒜实行3 年的进口限额,并对这些进口量实行30% 的特别关税,另外, 对超过限额量的部分实行高关税;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暂时禁止韩国产聚乙烯和手机进口的报复性措施。 2005 年 9 月 26 日,韩国各大媒体报道中国泡菜含铅量严重超标,催后韩国食品暨医药品安全厅在中国生产泡菜中检验出三种寄生虫卵,并不顾中国合理要求在自行调查结束前向韩国媒体公布一系列食品安全检验报告,导致大量中国生产的泡菜被韩国商检和海关部门以某些物质超标扣留在韩国口岸,引发了不断升级的泡菜案件。2001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案件出现增长态势。截止2005 年底,韩国对涉及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 起和 10 起,对两国的贸易关系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也对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倾销措施,1997 年,中国第一例反倾销案件就涉及韩国企业,1999 年对来自韩国等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2 年对韩国冷轧板卷进行反倾销案的调查、韩国铜版纸在中国市场低价销售等案。目前, 韩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反倾销申诉国,韩国认为中国此举是为了消除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对中国的反倾销起诉颇为不满,这大大影响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使双方的损失都很 大。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以及竞争关系的不断增强, 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两国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三)中韩贸易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韩贸易结构由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逐步发展,两国商品贸易的互补性越来越弱,竞争性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企业与商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中国商品以低廉的劳动力为基础在与韩国商品形成有利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步抢占韩国市场,韩国的传统产业已被中国计算机等产业部门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赶超;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吸收外资的能力日益增强,跨国企业的进入使中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韩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将面对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2. 中韩贸易出口结构日趋相似和出口市场高度重叠。2004 年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超过50 。电子产品均为双方第一大出口产品,在两国排在前5 位的出口产品中,均包括电子产品、 机械类产品、 化工产品, 所以两国同一产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是因为过去两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现在则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现在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些产业部门也是韩国目前的主导产业,由此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2008 年,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化工产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塑料、 橡胶、运输设备、纺织品及原料均成为中韩两国的主要进出口商品。除了互以对方为主要出口市场外,中韩前9 大出口市场有8 个是重合的,其中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s 大市场占中国出口比重758 ,占韩国出口比重56 9。中国轻工业制品和重化学制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均已超过韩国。四、对中韩贸易问题的对策思考(一)合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1. 调整中韩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环境。对中国来说,目前贸易结构已经由单一化向复合型转变, 要想增加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使中国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免受冲击, 中国必须在保持拥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继续提高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另外, 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的贸易壁垒是中韩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 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协调,双方应该本着互惠互利的 原则, 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解决双方企业在贸易和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减少中韩贸易中关税品目,降低关税水平, 取消非关税壁垒,消除双方经贸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中韩贸易解决逆差问题创造良好环境。2. 提高韩资企业在华投资率和采购率,同时,中国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应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韩资根据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到中国最需要投资的地方投资,如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城市带以及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发先导区等;应该形成稳定的产品规格并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使在华韩资企业拥有稳定的采购渠道来源,制定合适的政策,引导韩资企业增加国内采购比率。另外,中国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 并对参与国际分工做出战略上的调整,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做好前期准备,以技术为支撑改造传统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大中国对韩国的商品出口,逐步缩小贸易逆差。(二)及时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韩两国政府应不断地进行协商与努力,建立贸易协商机制,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消除各种制度上的壁垒,并且根据国际惯例逐一对习惯上的壁垒措施进行合理的清理。韩国不应歧视中国的出口商品,为中国对韩出口创造良好宽松的贸易环境。双方应定期当就易问题举行谈判, 签订相关协议以确保双方在双边贸易中遵守wto 相关规定; 中韩两国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方面的交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避生产者因贸易问题遭受重大损失,促进国家之间的产业趋利避害,促进共同发展。(三)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fta 的建设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驱动着全球经济发展,中韩两国在资源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中国拥有量多价低质高的劳动力资源,而韩国则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 与国际资源, 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