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操作常规_第1页
肌电图操作常规_第2页
肌电图操作常规_第3页
肌电图操作常规_第4页
肌电图操作常规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肌电图操作常规目录第一章一般常规( 2)第二章肌电图( 2)第一节针极肌电图(2) 第二节单纤维肌电图 ( 5)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6)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6)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 ( 7)第二节感觉神经传导检查 ( 8)第三节h 反射测定 ( 9)第四节f 反射测定 ( 9)第五节瞬目反射 ( 10)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 ( 10 )第四章诱发电位( 11 )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11 ) 第二节磁刺激皮层诱发电位( 16 )第三节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 17 ) 第四节视觉诱发电位 ( 17 )第五节事件相关电位( 18 )第六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9 )精品资料第五章报告的书写( 22 )第六章检查室规则( 22 )第一章一般常规1. 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申请单。应注明肌肉萎缩及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发生时间及进展情况,有无疼痛、皮疹、疲劳现象、假性肥大及家族史。写明有关检验及活检结果。神经损伤者写明外伤史,记录手术所见。并根据临床需要,说明检查目的、内容、侧别及肌肉名称,以供肌电检查时参考。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注明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情况,一般在停药 18h 后进行检查。2. 肌电图室医师应认真复习病历,有重点的全面体检, 根据体检情况结合经治医师要求, 选择检查项目,决定受查神经及肌肉的部位,并填写肌电图存档表格。3. 查前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和配合检查的要求。针极肌电图检查前需训练患者作用力程度不同的肌肉收缩。婴幼儿检查常不能合作,应动作敏捷,选择重点,伺患儿躁动后休息之机准确观察。检查应取合适体位,使肌肉充分放松。4. 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检查项目、部位、结果、拟诊根据、诊断意见。肌电图诊断意见可分为正常肌电图、神经原性损害(尚可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肌原性损害、神经 -肌原性损害、神经肌肉接头损害。注明损害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情况。第二章肌电图肌电图( emg )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电活动的电生理诊断技术。狭义emg 通常指常规emg或同心针emg ,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活动特性。广义emg 指记录神经和肌肉病变的各种电生理诊断检查,包括常规emg ,神经传导速度( ncv ),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f 波,h 反射,瞬目反射, 单纤维肌电图 (sfemg) , 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第一节针极肌电图【适应症】1.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运动神经元病, 脊髓灰质炎, 脊髓空洞症, 脊髓肿瘤, 脊髓血管畸形, 脊髓炎及脱髓鞘病等。2. 周围神经疾病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症,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腓骨肌萎缩,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3. 肌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强直综合征,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4. 神经 -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5. 肌内注射肉毒毒素的有效部位选择。6. 肌肉活检合适部位的选择。【禁忌症】1. 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及血小板55us 占 20% 以上。(3) )颤抖增宽伴有阻滞。(4) ) fd 增高。【注意点】单纤维针极需定期检查,表面保持光滑, 清洁, 平整。针极需垂直插入肌肉,动作轻巧, 避免损伤肌纤维。第三节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不宜做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易患反复性,系统性感染者。2. 对于接受抗凝剂治疗,以及有凝血病(血友病和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应检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血小板20000/mm3 即可压迫止血。3. 对于有瓣膜疾病,或安装人工瓣膜的病人,检查后出现的短暂性菌血症,可导致心内膜炎,所以最好避免用针进行检查。4. 肌电图检查后,最好不要在同一部位进行肌肉活检。5. 在某些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以及其它一些情况(如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 持续剧烈运动后)中,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可升高。检查本身不会使磷酸肌酸激酶增加。因此,为避免混淆,血清肌酸的检查最好在肌电图检测之前进行。6. 肌电图为一种创伤性检查,病人也可能感到特别不适,此时,检查者最好与病人就诊的医师进行协商,根据需要而定。第三章神经传导检查广义 emg 检查包括很多的项目,但常规emg检查之前必须进行ncv 的测定。除非临床医生只申请rns, 瞬目反射等检查。一 ncv 测定的步骤1. ncv 测定前应以各种方式了解皮肤温度,保证皮肤温度于检测期间维持在3032 .2. 常用电极的种类神经传导方面(包括f 波和其他反射等)的检测均使用盘状表面电极和指环电极;emg 测定使用同心圆针电极;sfemg测定使用特殊的针电极。3. 电极的放置(1) )刺激电极:mcv测定时,阴极置于远端,而阳极置于近端;而f 波测定时将阴极置于近端。顺行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测定时,刺激电极置于手指或足趾末端,阴极在近端, 阳极在远端。 而逆行性scv 测定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阴极在远端, 阳极在近端。阴极和阳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cm 左右。(2) )记录电极: mcv 测定时,将作用电极置于肌腹上,而参考电极置于肌肉附近的肌腱或骨头上。顺行性scv测定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而逆行性scv记录电极的位置即为顺行性 scv 刺激电极位置。(3) )地线: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4. 刺激量mcv 测定时应对神经干施予超强刺激,即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强度+20 30% 。5. mcv测定(1) )神经干近端和远端两个不同刺激点的距离除以两个不同点刺激所记录的诱发反应即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 )的潜伏期差即为mcv 。(2) )远端刺激至cmap的起始时间称为运动末端潜伏期(dml ) 。(3) ) cmap 波幅:可为负相波波幅,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6. scv 测定(1) )刺激电极与记录电位之间的距离除以诱发反应即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 )的起始潜伏期。(2) ) snap波幅:基线负相波波幅或峰峰波幅。二临床应用1. 结合针极肌电图可对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病损与肌源性疾病做鉴别。传导速度在前角细胞病变时稍减慢,周围神经病变时明显减慢,肌肉病变时则正常。2. 结合针极肌电图可将周围神经损伤分为3 度,从而可用于估计预后。i 度为神经阻滞,不能发现纤颤电位和正峰波,运动单位数量减少或丧失,传导速度正常, 但在损伤部位的近端刺激时,可见反应电位振幅降低。ii 度为部分损伤,可见纤颤电位和正峰波,运动单位数量减少,传导速度减慢和反应电位振幅降低,波宽增长。iii 度为完全损伤,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峰波,运动单位电位完全丧失,神经传导检查反应电位消失。3. 对周围神经损害可提示主要病理改变是脱髓鞘改变为主还是轴突变性改变为主, 或是两者病损联合存在。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对腕管, 肘管和踝管综合症的诊断具有特别意义, 是早期诊断的最灵敏指标。当周围神经病理改变轻微和受累神经纤维较少时,传导神经检查则不一定出现异常。第一节运动神经传导检查(mcv )【适应症】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操作方法及程序】1. 记录电极可用针极或表面电极。使用表面电极时, 须先用乙醇擦拭皮肤,涂敷电极糊, 将电极用胶布固定在受检神经支配的远端肌肉上。刺激电极多用双极表面电极,置于该神经的浅表位置。2. 刺激电流时限宜选 0.10.5ms ,频率 12/s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直至引起肌肉反应出现肌电位后, 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达超限刺激, 此时由数字平均器直接测定从刺激开始至引出反应的潜伏期,诱发电位的电压,时限。3. 每条神经均须测定 2 个以上端点的潜伏期, 从皮表投影测量端点间的神经长度, 按下列公式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m/s)= 神经两端点间的距离(cm )*10/ (近端潜伏期远端潜伏期)( ms )4. 刺激点及记录点位置的选择正中神经:刺-锁骨上窝erb 点,腋窝,肘部肱骨内上髁内上方,腕部横纹正中。记-拇短展肌尺神经:刺 -锁骨上窝erb 点,腋窝,肘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腕部掌横纹尺侧缘。记-小指展肌桡神经:刺 -锁骨上窝 erb 点,腋窝,上臂外缘中部桡神经沟处,肱骨外上髁。记-肱桡肌或指总伸肌肌皮神经:刺-锁骨上窝erb 点,腋窝。记-肱二头肌胫神经:刺 -腘窝中央,跟踺与内踝之间。记-坶短展肌腓总神经:刺-腘窝外侧缘,腓骨小头下方,踝背横纹处。记-趾短伸肌股神经:刺 -腹股沟部股动脉外缘,大腿内中下1/3 交界处。记-股直肌及股内侧肌面神经:刺 -耳前或耳后面神经干处,颧骨下,下颌角或眼外眦外方。记-额肌,上唇方肌或颏肌5.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参考值(1 )正中:肘 -腕( 60.28 5.27m/s ),腕 -拇短展肌( 3.63 0.56ms )(2 )尺:肘 -腕( 61.18 5.89m/s ),腕 -小指展肌( 3.07 0.6ms )(3 )桡:上臂 -指总伸肌( 72.0 6.1m/s )(4 )腓总神经:腘窝-踝( 55.6 5.3m/s ),踝 - 趾短伸肌( 4.5 0.7ms )(5 )胫神经:腘窝-踝( 49.24 6.64m/s ),踝 - 坶短展肌( 4.82 0.95ms )(6 )股神经:腹股沟-股内直肌( 66.7 7.4m/s )凡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改变大于正常2 倍标准差为减慢。6. 异常 ncv 的判断可根据各自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室比较公认的标准进行判断。潜伏期延长, ncv 减慢,cmap 和 snap 波幅降低均为异常。【注意点】1. 检查前须测皮肤温度,如上肢温度低于30 时应复温后再作检查。2. 刺激点应正确置于运动点上,检查时应防止位置移动。3. 刺激电压应达到超限刺激强度,避免将h 波误认为运动反应波,并在记录电位时, 电压放大灵敏度调节应置于合适位置。4. 距离测量要正确,上肢可用皮尺测量,测量尺神经时前臂应取伸展位。测量下肢神经时可用骨盆尺,上肢近端距离亦可用骨盆尺测量。5. 患者如有心脏疾病,应避免刺激erb 点,以免发生意外。第二节感觉神经传导检查(scv )【适应症】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方法】1. 记录电极可用表面电极及双针状电极。表面电极置于神经干表浅位置。使用针状电极时,长电极接近神经,短电极为无关电极,平行放置,间距2.0cm 。刺激电极使用指环电极或双极电极。2. 刺激电流时限选用0.10.5ms ,频率 12s ,电压放大0.510uv/cm。经用数字平均器,累加64128次显示神经电位后,由显示屏上直接观测或摄影记录。3. 测量神经电位的时限,电压,潜伏期,潜伏期测量应自刺激点开始测至正波峰尖处。用皮尺测量自刺激电极至记录电极间距离。scv ( m/s ) =距离( cm ) *10/ 潜伏期( ms )4. 刺激与记录位置的选择正中神经:中指近掌指关节处,腕,肘,腋窝,erb 点,任意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尺神经:小指近掌指关节处,腕,肘,腋窝,erb 点,任意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桡神经:拇指近端指节(虎口处),腕背桡侧,前臂下1/3 ,肱骨外上髁上6cm 处(桡神经沟),腋窝,任意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腓总神经:踝背横纹处刺激,腓骨小头记录。胫神经:在坶及第2 , 3 趾刺激,内踝处记录或内踝处刺激,腘窝记录。腓肠神经:在小腿中下1/3 交界处刺激,外踝处记录。5. 参考值1. 正中神经:指 - 腕( 3.0 0.35ms )腕- 肘( 66.8 3.9m/s )2. 尺神经:指 -腕( 2.23.4ms )3. 桡神经:前臂 - 拇指( 2.4ms ),腕 -肘( 53.7 3.8m/s )4. 腓总神经:小腿(53.0 3.85m/s ),( 5.9 1.2ms )5. 腓肠神经:小腿(4.46 0.15ms )6. 胫后神经:坶 - 踝( 33.4 4.3m/s ),踝 -腘( 54.1 5.6m/s )【注意点】1. 使用表面电极记录时应粘贴紧密,以免噪音过大影响记录。另可将地极放置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以减少干扰。2. 放大倍数应合适, 未用数字平均器时, 过高放大倍数使感觉电位埋入噪音内不能分辨,过低时也不能显示。第三节h 反射测定【适应症】骶神经根疾病,上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段,脊髓内传导的研究。【方法】1. 用皮肤电极固定于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腹,刺激电极置于腘窝胫神经处,刺激电流时限 0.2ms ,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即可引出h 波,稍增加电流直至h 波幅度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出现m 反应。分别测量h 波潜伏期以及h 波及 m 波最大波幅的比值。并用不同间隔的双脉冲刺激测定h 反射的恢复曲线。2. 刺激电位置于比目鱼肌,阴极朝向近端,阳极在远端。3. 刺激强度为低强度,通常在出现f 波后降低刺激强度直至出现稳定的h 波。4. 检测项目。h 反射的波幅,波形和潜伏期等。5. 结果判定正常人 h 波潜伏期为29 0.7ms , h 波幅度 210mv ,骶神经根病变时h 波幅度下降,消失,潜伏期延长。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时,h 波与 m 波波幅比增加,h 波阈值降低。正常人刺激间隔在100ms 以内时, h2 明显减弱。在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时h2 有易化现象。6. 异常的判断标准(1) ) h 反射潜伏期延长。(2) )两侧差值 均值2.5sd或 3sd 。(3) ) h 反射未引出。【注意点】检查侧足部应取庶背屈位,刺激电极阴极置于向心端,刺激频率以1/s 为宜。第四节f 反射测定【适应症】测定神经近心端传导速度,诊断各类周围神经疾病。【方法】1. f 波测定的步骤同mcv ,不同的是刺激电极的阴极置于近端。2. 记录电极放置在小指展肌(尺神经),拇短展肌 (正中神经) 或上, 下肢其他肌肉 (胫前肌, 腓肠肌等) 表面电极分别在近心端神经干走行的浅表部位刺激,刺激强度较引出运动反应为大(超强刺激) ,在 m 波后出现f 波,测出其最短时间的f 波的潜伏期,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出f 波传导速度f 波速度( m/s )=(刺激位置颈7 距离) mm/f 波传导时间( ms ) f 波传导时间(ms ) =(f 波潜伏期 m 波潜伏期 1 ) /23. 观察项目(1) )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2) ) f 波出现率。(3) ) f 波与 m 波波幅的比值。4. 结果判断正常人尺神经腕部刺激时为53.766.7m/s,平均61.7m/s ,肘部为52.372.3m/s,平均62.3m/s 。5.f 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 / 或出现率降低均为异常。【注意点】1. 刺激强度要达到超限刺激,避免记录h 波。2. 记录 f 波潜伏期时需选择最短者,放大器灵敏度应调节适宜。第五节瞬目反射( blink )1. 刺激部位:通常为眶上神经。2. 记录: 在同侧记录到的第一个诱发反应称为r1 波, 位于 r1 波之后成分称为r2 ;在刺激对侧面肌上只能记录到第二个成分称为r2 。3. 检测项目: r1,r2,r2 各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及波幅。4. 瞬目反射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助于面神经,三叉神经,脑干病变的定位。(1) )各波潜伏期延长。(2) )双侧潜伏期差值增宽。(3) )任何一个成分未引出。第六节神经重复刺激(rns )【适应症】判定神经肌肉接头功能,诊断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脊髓前角灰质炎影响接头功能时,以及肌肉本身疾病对重复刺激出现异常反应时。【方法】1. 电极的放置同mcv 。2. 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3. 常用的神经(1) )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2) )腋神经:刺激部位erb 电,记录部位三角肌。(3) )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4) )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部位斜方肌。4. 刺激频率(1) )低频 rns :频率 5hz ,持续时间3s 。(2) )高频 rns :频率 10hz ,持续时间3 20s 。5. 通常在腕部刺激尺神经,在小指展肌记录,眶部刺激面神经,在眼轮匝肌记录,腘部刺激胫神经, 在腓肠肌记录。 记录均用表面电极,刺激用双极表面电极,刺激时限用0.5ms , 频率用 3/s(不超过5/s ),电压用超限刺激,以达到最大肌肉反应。结果根据显示屏或摄片记录之动作电位波幅判定,通常比较第四个电位与第一个电位幅度改变。6. 结果判定正常肌肉对低频率刺激,波幅改变100% 称为高频 rns 波幅递增。【注意点】1. 本检查当刺激频率20/s时( 50/s尤甚),肌肉痉挛难忍,但对人体无害。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以取得合作。2. 电极粘贴不紧,或因肌肉强直收缩后电极位置改变,或刺激电压不足,均可导致错误结果,检查中应注意避免,另外对收缩肌肉要进行固定,使之产生等长收缩。3. 对拟诊重症肌无力患者,如上述检查阴性,尚可按下述方法检查:(1 )在 5/s 低频刺激后,迅速给予50/s 刺激,观察有否波幅衰减。( 2 )嘱展指或眨目100 次后再作重复刺激检查。第四章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指经刺激诱发的神经系统的电位,因和刺激有固定的时间关系,故称为锁时电位。中枢神经系统的eps 波幅微小,但利用其和刺激有锁时关系的特性,并借助叠加平均技术, 就能将其从脑电图等大波幅电活动的掩盖和干扰中显现出来,再经电子技术放大和记录即可得到eps 。不同的内源和外源刺激可产生多种不同的eps ,但目前作为临床常规应用只有听觉, 视觉和躯体感觉eps ,在此只讲述这三种诱发电位的操作常规。这三种 eps 的操作常规是按照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协会介绍的有关操作整理的。第一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适应症】适用于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损害的病例。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周围神经损伤, 后根病变, 脊髓后角, 后索, 内侧丘系, 丘脑投射系统及皮层感觉区的损害均可使相应部位躯体的深或浅感觉减弱或消失, 由此可以引起长潜伏期或短潜伏期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改变。 目前该技术主要用来检查深感觉传导通路的障碍。当神经系统病损影响到从周围向中枢的大纤维感觉传到通路, 特别是中枢神经内的该传到通路,为精确病变的定位,病损程度和发现临床下的病变等。 sep 能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病情发展提供客观和定量的证据,但其无定性价值。【禁忌症】诱发电位检查为无创性操作,一般无禁忌症,以下情况可视为禁忌症:1. 记录或刺激电极放置处的头皮或皮肤有病变,畸形或伤口影响检查时。2. 全身情况不能配合或坚持检查者。3. 不能接受,耐受或配合检查者。4. 针式电极使用的禁忌症(1) )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倾向,血友病和血小板30x10 9/l 者( 2)肝炎,艾滋病和克洛伊次菲尔特雅各布病等血液传播的疾病应使用一次性针式电极【检查前准备】1. 由经治医师填写检查申请单,写明有关病史,症状及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感觉障碍的种类,分布及程度,申请单检查的项目。2. 检查者应复习病历,全面体检,以确定所需检查的神经,记录电极的位置。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以取得受检者配合。【检查过程】1. 受检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尽量使肌肉放松,以减少肌电干扰。2. 刺激电极安放在周围神经走行部位的皮肤表面。将刺激电极在生理盐水中浸润,使其与皮肤接触良好,用塑料带固定,在刺激电极近心端放置接地电极。用阴极电流刺激,刺激电流脉宽200us ,刺激强度为受检者神经感觉阈值的3 倍,或以引起远端肌肉的轻度收缩为指标,刺激频率35/s 。3. 记录部位皮肤经乙醇脱脂,然后用导电糊或细纱纸轻轻摩擦皮肤,以降低皮肤电阻。使用银制盘状电极记录,涂满导电糊后, 用胶布将电极固定在记录部位,记录电极的接触电阻最好小于5 千欧。根据检查需要选择记录部位:上肢神经刺激时,记录电极一般选在erb 点,颈,颈 2 ,刺激对侧的皮层手感区(两耳后连线中点旁开7cm ),并可根据需要增减刺 激点,参考电极可置于前额,耳垂或刺激对侧前臂。下肢神经刺激时, 记录点一般在颈部 (颈2 后 1cm ),可在不同的脊椎平面及周围神经走行的浅表部位安放监测电极(臀纹中点,腘窝,腓骨小头) 。【仪器设备】仪器灵敏度一般为15uv/cm ,放大器频率带上限常用3khz, 在检查上肢短潜伏期的体感诱发电位时,扫描速度为25ms/cm ,总的分析时间为2050ms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时的扫描速度为1020ms/cm,总的分析时间为100200ms。如需分析长潜伏期的诱发电位,可根据需要改变扫描速度。信号要经平均器处理,平均次数一般在200 次以上。平均完毕,得到较理想的电位曲线后,可利用仪器设备,在荧光屏上读出个波潜伏期,电位幅度。并描记平均后的曲线以备分析。【常用神经及刺激部位】1. 正中神经:刺 - 腕部掌侧,引起拇,示,中指运动2. 尺神经:刺 -腕部掌尺侧,引起小指,无名指运动3. 桡神经:刺 -腕部背桡侧,引起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反应4. 肌皮神经:刺 - 肘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缘,引起桡肌皮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反应5. 腓总神经:刺 - 踝部背侧,引起趾背伸6. 胫后神经:刺 - 内踝后侧,引起趾庶屈【操作方法及程序】sep 常规使用的是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 。主要是周围审计inghe神经系统的中枢段较大的纤维的感觉通路经刺激诱发产生的电位。可从所有较大的神经诱发得到,临床常规选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其他神经如尺神经和腓神经也可应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定。(一)正中神经的slsep1. 刺激:刺激电极用盘型电极。阴极放置在手腕皱褶近端2cm 处的皮肤上,此处于腕正中神经上方。 阳极放置在手腕皱褶上。方波电脉冲的时程为200us 。其刺激强是见拇指运动,运动范围12cm 。在检查全过程中刺激强度应保持一致。刺激频率为38hz ,一般用5hz 。2. 记录(1) )电极的放置:常规记录电极放置在以下几处erb 点电极( ep ):erb 点位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后缘和锁骨形成的三角间,锁骨上 23cm处的皮肤上。第 5 颈椎棘突上皮肤电极(c5sp) :c5sp 位于解剖标志突出的颈7 椎棘突上的两个棘突处。中央头皮电极(cc 和 ci ):位于脑电图电极放置的国际1020 系统的 c3 和 c4 后 2cm处,各自被命名为c3 和 c4 。但当 c3 和 c4 电极处于腕刺激的对侧时称为cc ,处于腕刺激同侧时称为ci 。前额参考电极(fz):国际 1020 系统的 fz 处。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一般用1cm 的表面电极,其电极接触阻抗应保持在5000 欧姆以下。(2) )电极的导联组合常用的导联组合法导联 1 :cc fz(头皮导联)导联 2 :cc epc (头皮非脑导联) 导联 3 :c5sp epc (颈脊髓导联) 导联 4 :epi epc (erb 点导联)为评价皮质功能,记录皮质电位时常规导联组合导联 1 :cc fz导联 2 :cc epc 导联 3 :ci epc 导联 4 : fc epc屏幕显示和记录的图形应使阴性电位的波峰(n9,n13,n18,n20)的顶峰朝向上方,而阳性电位的波峰 (p14,p25) 朝向下方。(3) )记录参数:一般低滤波调至2030hz ,为记录皮质电位常选用较低的滤波。高滤波应设置在 3000hz左右。 50 或 60 hz滤波应关掉。扫描分析时限一般设置为30ms ,但若预期 n20 会延迟时,分析时限可设定到5060ms 。平均次数为10002000次,有时500 次试验即可显示满意的波形。具体试验次数多少的选择前提是要保证重复扫描所得结果有好的可重复性。当 sep 缺如时,可将扫描时限延长至60100ms ,并将低滤波调至13hz再试。3. 测量: sep 绝对潜伏期,波幅和波峰间潜伏期的测量。(1) )首先应测定臂长,按从刺激器的阴极到erb 点的距离表示。波幅可从其波峰顶点量到与其后出现的正波的最低谷点。(2) )n9 :在 epi epc 导联测定其潜伏期,采用其波峰的顶点进行测量。n9 的波幅测量其波峰顶点到其后波谷谷底的距离。(3) )n13 :在c5sp epc 导联测量。潜伏期和波幅测量同n9 。 n13 复合体波谷基底较宽,可取其中点测量波幅。(4) ) p14 :在ci epc 或 cc epc 导联测量其潜伏期。p14 为波峰向下的阳性电位。(5) )n18 :在cc epc 导联测量。n18 常融合在n20 中,和ci epc 导联比较有助于识别。(6) ) n20 和 p25 :在cc fz 导联测量。n20 是大的阴性波峰,跟随其后陡坡下降出现一大和锐的波谷,该波谷就是p25 ,皮质电位的波幅是从n20 的顶点量到p25 的谷底的距离。(7) )波峰间潜伏期(峰间期):应用( 1) ( 4)测量所得的sep绝对潜伏期值可推算出峰间期。临床常规使用的峰间期有:周围传导速度:用臂长mm/n9 pl公式计算得出。臂丛脊髓的传导时间:用 n9 减 n13 的峰间期公式计算得出,所得值代表从臂丛近端神经根劲脊髓的传导时间。皮质颈脊髓传导时间(称中枢传导时间) :常用 n13 减 n20 峰间期公式计算得出;也可用p14 替代n13 计算,所得值代表颈脊髓脑干内囊原始体感皮质的传导时间。臂丛皮质传导时间:用 n20 减 n9 峰间期公式计算,所得值代表从臂丛到皮质的传导时间。4. 图形的储存和记录获得重复好的图形后,对所见的各波进行标记(n9,n13, p14, n18,n20 ,p25),并用游标测量各波的潜伏期。然后将图形存储和保留,应留有备份,最后将结果打印在报告单上。(二)胫后神经的slsep1. 刺激:刺激器的阴极(黑色)应放置在跟腱的内缘和内踝后缘的中点处的皮肤上;阳极电极放在阴极电极远端3cm 处。方波电脉冲的时程200300us,刺激强度以可见足趾屈动, 活动范围 12cm 即可。测试整个过程中应保持此运动范围。刺激频率为38hz ,一般用 5hz 。2. 记录(1) )电极的放置:记录电极应放置在同侧的膝部,下背部和头颅皮肤的几个部位:腘窝电极(pf ):膝部记录电极应放置在腘窝皱褶上46cm ,半膜肌半腱肌(内)和股二头肌(外)的中点处,其下为胫神经。膝电极( k ):为参考电极,应放置在膝内侧面的股内踝的皮肤上。下背的记录电极:应放置在l3,l1,t12和 t10 丛的脊突的皮肤上。l4 棘突位于两侧髂嵴后下连线中点处,是最易识别的解剖标志。髂嵴电极(ic):在使用中枢导联组合时,参考电极放置在刺激对侧的髂嵴处,被命名为 ic 电极。头皮电极:主要的放置在cz (cz 后 2cm ),参考电极放置在fz 。头皮电极cz 也可用 cpz ( cz 和 pz 中点), fpz 或 fpz(fpz上 2cm) 处的电极替代。(2) )电极的导联组合:常规用周围和中枢两套导联组合。周围导联组合用于区别周围和中枢病损;中枢导联组合用于研究体感通路的中枢段。周围导联组合导联 1 :cz fz(头皮导联) 导联 2 : t12 t10 (胸导联) 导联 3 : l1 l3(腰导联) 导联 4 :pf k (膝导联)中枢导联组合导联 1 :cz fz(头皮中线导联) 导联 2 :ci cc (冠状头皮导联)导联 3 :c5sp fz(颈或头皮非头导联) 导联 4 : t12 ic (腰导联)屏幕显示和记录的图形应使阴性电位的波峰(n8,n22 )的峰顶朝向上方;而阳性电位的波峰( p37 )朝向下方。(3) )记录参数:低滤波调至2030hz ,为记录皮质电位常选用较低的滤波。高滤波应设置在 3000hz左右。 50 或 60hz 滤波应关掉。扫描分析时限一般设置为60ms ,但若预期p37 会延迟时, 分析时限可设定到100ms ,平均次数为10002000次, 有时 500 次试验即可显示满意的波形。具体试验次数多少的选择前提是要保证重复扫描所得结果有好的可重复性。若于 60ms时限内无头皮电位p37 发现,可将分析时限延长至100 200ms ,将低滤波放置于 1 3hz 。3. 测量(1) ) n8 :在 pf k 导联测量。潜伏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