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doc_第1页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doc_第2页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doc_第3页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从本源意义上来讲,人类自有了教育以来,教师就具有了两种“基本”的职能,即“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此二者是紧密相联的。在原始教育中,年长者集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于一身,他们凭着对前人传承下来的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主要为口耳授受,言传身教,使“传授知识”与“指导学习”融为一体。学校教育的早期,随着知识总量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内容逐渐从教师身上分离出来,形成为“教材”,教学就成了“教师教材学生”这样的结构。“教材”作为教学的“中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于是,“指导学习”便成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能。特别是近现代教育逐步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及分科教学制度,随着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教育的大众化、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为教师的职能化转变既提出了需要也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面对班级众多的学生,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已成为必需;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技巧及语言的日益心里化,也逐渐改变早期学校教育完全依赖教师讲解才能弄懂教材内容的状态。所以,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师“指导学习”的职能理应凸显,而“传授知识”的职能理应相对弱化,同时,要强化学生自主地学习教材。这里所说的“指导学习”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是由教师“教”的实践与学生“学”的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实践。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起码应注意以下三点: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选用教法,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往我们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单方面考虑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教学方法上刻意进行雕琢。认为只要解决了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质量就会有神奇的变化,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不会学,是因为教师不会教,或者是教得不恰当。因此,每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够好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好;在课堂处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恰当。这里不妨举一个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随意执教的案例:邱老师在一次外出讲学时,碰到一个被老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据任课教师说,这孩子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老师教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完成吗?”学生嗫嚅着,显然没有信心。邱老师接着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学生脸上流露出信心。于是邱老师说:“我有两角钱,请你帮我买两个本、两支铅笔,要便宜的。”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本子1本5分钱,二五得十;铅笔3分1支,二三得六;2角减1角6分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如果我们的老师具备了邱老师那样的教育智慧,何愁教不会学生?因此,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努力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是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2、要想真正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要努力做到讲中导、导中讲,使讲与导有机结合起来。讲中导,重点在导,主要包括向学生导法、导路、导疑及导思。导法,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飞跃,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导路,指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他们“遵路识斯真”,循序见其明。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把握学习任务的能力,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思维有明确的指向。导疑,指教师引导学生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在“无疑处生疑”,从而把问题引向深入。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教师绝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渐培养。导思,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愤悱”的求知状态,并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思维,绝不是一味地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导中讲,重点在讲。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我们绝不能走偏激,一提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不敢讲了。凡教学内容不经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师都得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0页)当然,教师的讲,要有明确的目的,做到“要言不烦,启发几句”,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讲还包括引导提示,解疑释难,讲评纠正,补充引申等。可以说,没有导,讲就成了盲目的“灌”;没有讲,导实际上就会成为放任自流的托词。只有把讲和导有机结合起来,该讲的讲,该导的导,才会真正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统一。3、要想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多,这里重点提两点:一是,文化底蕴问题。以往我们过分注重教师教学业务的培训,而大有忽视文化底蕴的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多边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对文本没有深入地把握,就无法担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首席,当然,也就无法担当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它的文化含量大增,要想把教材用好,对教师文化底蕴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永正、支玉恒,青年教师窦桂梅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把课上得有声有色,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味无穷。都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当然,文化底蕴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只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终能日益厚重起来,成为文化人,在教学中也就能左右逢源;二是,不断地敦促教师读书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自学”,包括专业知识方面和业务两方面。我认为,提高教师修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去考函授,不是去搞文凭,也不是单纯地去开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而是面壁读书。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是一种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责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读书学习应该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习得精彩,生活才会精彩,只有学习的成功,生活和工作才会成功。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叶澜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也就是说,在教师强有力的指导下,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3、教师要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