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 总论 11.1 编制依据 11.2 项目背景 11.2.1 背景依据11.2.2 项目由来 21.3 项目概况21.3.1 项目位置21.3.2 项目范围21.3.3 项目负责单位21.4 可研成果32 现状概述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1 项目影响区概况42.2 某县社会经济概况52.3 某生态旅游区现状概况72.3.1 地理位置72.3.2 某自然保护区现状概况72.4 风景旅游资源评价82.4.1 植物资源82.4.2 植被种类92.4.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及珍贵树种92.4.4 动物资源102.4.5 自然、人文景观102.5 游客量预测112.5.1 环境容量估算112.5.2 年游客规模预测132.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42.7 项目建设有利条件153 项目建设方案163.1 建设条件163.2 建设指导思想203.3 建设内容与规模203.3.1 道路及停车场203.3.2 供水工程293.3.3 排水工程323.3.4 供电工程323.3.5 电信工程333.3.6 环境保护343.3.7 消防353.3.8 游客安全防护设施373.4 工期安排374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84.1 投资估算384.2 资金筹措414.3 投资使用计划415 环境影响415.1 旅游区现状环境特征415.2 建设项目社会环境影响415.3 建设项目环境质量影响425.4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476 生态旅游区管理机构及职责486.1 管理机构486.2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486.3 人员培训497 建设项目效益分析507.1 经济效益 507.1.1 经营收入 507.1.2 成本估算 507.1.3 财务评价 517.1.4 财务评价结论 517.2 生态效益 527.3 社会效益 538 结论与建议548.1 结论 548.2 问题与建议 54附图:1、 某生态旅游区位置图2、 道教胜地某旅游区总体规划图3、 主要道路和停车场4、 主要道路、停车场、旅游步道断面及结构图5、 给水、排水设施图6、 供电、电信设施图附件:1、 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关于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豫计社会2001254号)2、 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豫环然表200101号)3、 中共某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栾发200053号)4、 某县财政局关于建设河南某生态旅游区项目配套资金的实施意见(栾财200036号)5、 某县电业局关于确保河南某生态旅游区安全正常供电的意见(栾电200079号)6、 某县交通局关于河南某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设公路硬化的意见(栾交200056号)7、 某县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河南某生态旅游区供水的意见(栾建20000151号8、 某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关于某景区开发资金筹措的意见(栾旅200113号)9、 某县农业银行贷款证明。10、 *市人民政府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文件关于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森林消防方面的意见(洛防办20012号)1 总论1.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国家及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及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1999)62号文对此规划的批复 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河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1.2 项目背景1.2.1 背景依据、 国家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加快旅游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为本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机遇。、 *市制定了旅游带动战略,旅游业为*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某生态旅游区是*旅游南线自然风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十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河南省重点发展的西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河南省旅游“十五”规划。、 旅游需求增长,旅游消费扩大,旅游消费化的到来。随着国家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需求明显增长。工作条件改善,消闲时间增多,人们更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休闲的愉快,自然更热衷于旅游,旅游消费扩大,目前全国普遍掀起旅游发展的热潮。种种迹象显示,在新世纪,旅游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将会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旅游资源优势。某地处豫西山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融奇峰、神水、幽洞、流瀑为一体,兼有南方之清秀,尽显北方之苍竣,春日百花争艳,盛夏绿茵似海,金秋万山红遍,严冬银妆素裹。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人文历史赋予了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1.2.2 项目由来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充分发挥本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脱贫致富,某县委八届三次会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把某生态旅游区做为王牌在全国叫响”的奋斗目标,为此,确定某林场做为建设单位建设“某生态旅游区”。1.3 项目概况1.3.1 项目位置某自然保护区。1.3.2 项目范围某生态旅游区10000公顷范围内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消防安全、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项目。1.3.3 项目负责单位某县人民政府。1.3.4 项目建设单位某林场。1.4 可研成果1.4.1 工程概况1、 道路工程建设公路38.5公里,旅游步道102.5公里(其中铺台阶39.6公里),停车场6000平方米。2、 给排水工程建蓄水池5个,容量共970立方;泵房5个,面积75平方米;铺供水管道DN50DN100毫米共5公里。机械动力式地埋污水处理装置2套,化粪池2座,容量各为100立方。3、 供电工程铺设10KV供电线路(LGJ95mm2)总长48公里,变压器5台。4、 电信工程铺设架空电缆(1080芯)48公里,安装程控电话15部,购置对讲机10部,座机1台。5、 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环保厕所10个,垃圾筒60个,垃圾处理站1个,购环保中巴车10辆。6、 消防工程购森林消防车4辆,三轮摩托车3辆,两轮摩托车11辆,高倍望远镜4架,风力灭火机30部,泡沫灭火器40部,灭火工具30套。7、 游客安全防护设施设栏杆扶手30公里。1.4.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622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5389.01万元,其它费268.52万元,基本预费452.6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09.98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10.18年,静态投资回收期8.49年,内部收益率23.19%,净现值(i=10%)12741.32万元,借款偿还期5.02年(不包括建设期),投资利润率57.6%,投资利税率64.18%。1.4.3 结论某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具有旅游大环境的依托,旅游业是某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某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迫切需要的,项目的实施不会改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等级,技术可行,经济回报丰厚,因此本项目是切实可行的。2 现状概述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影响区概况 河南省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带,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开封、安阳三个,还有南阳、商丘、郑州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形成了以郑州、开封、*为轴心,以中原文化为内涵,以黄河为主线,以古(历史文化)、河(黄河)、拳(少林、陈氏拳术)、根(寻根觅祖)、花(*牡丹花会)为特色的国际旅游线点,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龙门石窟等风景名胜区驰名中外。据统计,1999年全省共接待来自海外各地的游客18.93万人次,旅游创外汇收入11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 *市*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全市共辖1市8县6区。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614.5万人,人口密度404人/平方公里。*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裕,无霜期长,为农作物和花木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有利于牡丹的生长,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牡丹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素有“九朝古都”之称的*,有誉满世界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有驰名中外的佛都“祖庭”白马寺,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夏都斟鄩、商都西毫、周都洛邑、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五大古城遗址和被誉为“无卧牛之地”的邙山古墓群。北部有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和享誉世界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河洛文化,成为海外游子寻根祖的热点。此外,豫西山区还有嵩县白云山、宜阳花果山、某龙峪湾等国家森林公园和某生态旅游区、北国“第一洞”鸡冠洞、青要山、重渡沟等风景区,与登封少林寺、石人山风景名胜区等构成了河南省最重要的西部风景名胜旅游景区(点)群。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豫西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据*市旅游局调查统计,2000年来洛旅游人数102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旅游总收入50.8亿元,增长11.2%。在来洛旅游者中,海外宾客8.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国内游客1020.5万人次,增长10.1%。在旅游总收入中,接待海外游客总收入3261万美元,增长12.3%,其中商品创汇所占比重为36%,比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游客收入48.1亿元,增长11.1%。2.2 某县社会经济概况某县地处豫西山区,*市西南部,县城距省会郑州320公里,距*市区186公里。某境内峰峦迭嶂,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某矿业、旅游业、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五大资源优势。其中,已探明钼金属储量206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同时,某的森林覆盖率达83.4%,居河南省第一位,某是“全国卫生县城”、“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某县有15个乡(镇),209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47736公顷,农业用地面积11601公顷,林业用地162667公顷。某县工业门类众多,有矿产、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数十个行业,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矿产资源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达50多种,主要有钼、钨、铅、锌、金、银、铜、铁、萤石、石墨、硅、灰石、白云岩、水晶石、滑石、大理石等。某交通四通八达。总里程1352公里,其中干线136公里,二线249公里。通往郑州、*、三门峡、南阳、西安等地都有直达客车。境内有206个行政村通车。自1992年以来,某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相继开发了鸡冠洞、某、龙峪湾、九龙山温泉、重渡沟等旅游景区,先后建成了君山饭店(三星级)、弘电宾馆、某宾馆等旅游宾馆,旅游专线公路60公里,旅游出租车100余台,开通了景区光缆通讯线路,国内国际通讯方便快捷。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卫生县城”、旅游景区为龙头,以交通、商贸、宾馆服务为纽带的大旅游框架。目前,某已成为豫西的一条“黄金旅游热线”,出现了节假日游人如织,车流如潮的喜人景象,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带动战略焕发勃勃生机。19922000年旅游接待人次及收入一览表表2-1年份接待人次(万人)门票收入(万元)综合收入(万元)19925.213.052.019937.931.5126.0199410.252.7210.8199512.1115.4580.0199615.3162.31136.0199718.0210.31470.0199822.3290.72030.0199925.9325.82280.0200025.1476.03330.0合计142.01677.711214.82.3 某生态旅游区现状概况2.3.1 地理位置某生态旅游区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某县城南部、东部,距县城18公里。地处秦岭东段,伏牛山北坡。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40334425,东径11332001113740之间,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东与嵩县白云山接壤,西与三川镇为邻,北依城关镇,南毗西峡县,总面积10000公顷。2.3.2 某自然保护区现状概况某自然保护区是在原某林场和伊源林场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1982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河南省某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保护区管理处,场部在县城。199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09号文件批准,将某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总面积2640公顷,森林繁茂,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地域分散。某主峰玉皇顶、马鬃崖、帽盔山海拔高度均在2200米左右,其余超过海拔1800米的山峰有数十座。复杂多变的山地地形不仅影响光照、水分、土壤、温湿度生态因子,容易形成小生态环境,而且人为活动较少,有利于植物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某林场现有职工69人,其中离退休人员9人。设有办公室、财务科、生产技术科、林业派出所、森林消防队等五个职能部门和伊源、大南沟、寨沟、十方院四个资源管理站。现有岭壕至某县城的公路16公里,伊源林区公路20公里,七里坪至救苦殿凹的三级沙石路面17公里,救苦殿凹至某至大南沟的旅游步道12.5公里。现只有大南沟有供水设施,其它地方都是利用河流、小溪、泉水就近取水。保护区内现有供电线路6公里,配电房一座,供电范围较小。管理区场部现有程控电话四部,电台一部,对讲机四部,其它地方因条件较差而无通讯设施。2.4 风景旅游资源评价2.4.1 植物资源 植物种类繁多某生态旅游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特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荟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保存着较完整的天然次生植被和多种生物群落。据调查分类统计,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56科,667属,1661种(含4亚种,128变种,8变型),占河南植物总数的40.9%。某林场维管束植物种类统计表 表2-2数量种类科属种蕨类植物2047127裸类植物6911被子植物1306111523合 计1566771661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且有广泛的联系性。我国植物区系的15种地理成分在这里均有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占71.3%;温带成分中又以北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占30.7%;热带成分占25.3%。该区植物具有独特的西南、华北、西北和华中华东成分组成的过渡地带性植物区系,它与西北、华中华东区联系甚微,而与华南区系基本上已脱离了联系。多样性区系成分在此交汇,显示了北亚热带向暖温带地渡的明显特征。2.4.2 植被种类某生态旅游区的森林植被,属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类型。旅游区的植物群落分为6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群子纲,68个群系,主要是以落叶阔叶林及落叶阔叶灌丛为主体,占全区面积的90%以上,在植被的发展演变中起主导作用。某旅游区各区因受海拔高度、地形变化的影响,水分、气候、土壤也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到植物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自下而上有三个明显的植被分布带。海拔2000米以上为山顶灌丛、草甸及矮曲林带;海拔130020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300米下为低山灌丛、草甸及垦殖带。2.4.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及珍贵树种较多某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水热条件良好,生态环境多样,不仅为南北植物的交汇分布提供了自然条件,而且也为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避难所。因素,某保存了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据调查,某现有各级保护植物61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10种,占河南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76.9%;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有18种,占河南省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56.8%;属河南省级重点保护的有33种,占全省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71.7%。另据林业部林护字199256号文件附件一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统计,在132种国家第一批一、二级珍贵树种中,有18种在河南省有分布,而仅本区就有12种之多,占全省的66.7%。2.4.4 动物资源某旅游区地形复杂,林茂草丰,水源充足,野果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是野生动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据调查,全区共有野生动物1200余种,其中鸟类124类,兽类36种,两栖爬行类40种,鱼类67种,昆虫939种。某旅游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兽26种,主要有:金雕、白肩雕、金钱豹、苍鹰、鹊鹞、大鵟、鳶、松雀鹰、白尾鹞、白头鹞、红隼、红脚隼、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长尾林鸮、红腹锦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青鼬、小獭、狍、豺、狼、林麝、青羊等。2.4.5 自然、人文景观某是起伏蜿蜒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其山势巍峨,千峰竞秀,风光优美,是闻名遐迩的道教胜地,它山巍、水澈、峰奇、石怪、谷狭、洞幽、瀑壮、泉清,99座山峰森列竞秀,神话传说优美动听。被列为某十六大景观之首,被誉为“君山奇景”。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庐山之朦胧,黄山之多姿,它以神奇独特的风貌而誉满中原,区内人文自然景观枚不胜数,步步有奇景,处处有洞天,被当代著名作家李准誉为“秀压五岳、奇冠三山”。其最高峰玉皇顶(海拔2192米)与锐峰“亮宝台”两两对峙,镶嵌在南天门左右,恰似凌空风帆,破浪云天,如王母跨凤,似发珠引玉。拴牛柱、“石破天惊”等山峰鬼斧神工,势如刀削,奇险无比。区内峡谷幽深,峭壁林立,石壁间多有龛洞布于其上,如朝阳洞、舍身洞、眠鹿洞为群洞之首,洞上孤峰对峙,悬崖万丈,洞下深涧幽谷,周围草树蓊郁,洞中有洞,多有清泉叮咚,如鼓琴瑟,别有佳致。“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君山北麓冰未消,伊水之阳花艳艳。”雄奇秀丽的某,可春踏芳草,夏栖绿荫,秋观红叶,冬赏白雪,四时风光不同,各有佳趣。三伏炎天如初春清凉,是人们度假避暑,寻觅山林野趣,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去处。登山沿途须经“太清宫”、“十方院”、“灵宫殿”、“回心石”、“淋醋殿”、“牧羊圈”、“救苦殿”、“舍身崖”、“罗汉床”、“转身楼”、“挤挤身”、“眠鹿洞”等十几处险景奇观,山顶君山古刹(老君庙),西侧有“马鬃崖”,崖下有“饮牛池”,东侧通过狭堑“挤挤身”,下跨“朝阳洞”,西上仙人桥。“君山日出”诱人、多姿、瑰丽。君山景景相序,景中有景。下山途经中鼎压塌坪,西鼎华室山,白水电塔,龙潭瀑布,葌峡平湖等数十处湖光山色的沁人水景2.5 游客量预测某以“大抓旅游,抓大旅游”为主旋律,把发展旅游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和实现经济腾飞的突破口,至2005年全县年接待游客总数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收入52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7亿元,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达45%,旅游业综合效益超过1亿元,周边省、市的旅游客源市场80%以上为某占有,道教圣地某作为王牌在全国叫响,“北国第一洞”鸡冠洞群作为名牌在北方诸省叫响,“龙峪湾”、“重渡沟”品牌在全省叫响,把某建设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名县。2.5.1 环境容量估算、面积计算法 A面积法测算公式:C=D a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A可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a单位游人应具有合理面积,单位为平方米D周转率,其中D取1,年可游览天数210天 景点开放时间D= 游完景点所需时间环境容量估算表表2-3A(m2)A(m2/人)C(人)年容量(万人)森林游览区2675003540006687140.4道教文化区81247272000406285.3自然生态区67500404000168835.5野营探险区158746004000396983.4休闲度假区86710003000289060.7合 计19296405.3、游路估算法 M公式:C=D m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M游道全长,单位为米m每位游客占用游道长度,单位为米,m为5.0D周转率,D为1环境容量估算表 表2-4M(米)M(米)C(人)年容量(万人)公路32000310667224.0步道73500107350154.4合计18017378.4根据某旅游区的自然状况、社会和经济特点,确定以游路估算环境容量为准,即日容量18017人,年容量378.4万人。适宜日容量扩大2.5倍和5倍时为饱和日容量和超饱和日容量。饱和日容量=180172.5=45042超饱和日容量=180175=900852.5.2 年游客规模预测、旅游现状某旅游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远近闻名,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年游客在万人左右。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和森林公园的建设,近几年游客数量会急剧增加,年游客可达到4.5万人次。客源主要是*市和郑州、三门峡、南阳等地游客,也有部分外地游客。由于目前景区的交通和食宿条件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游客还少,且停留时间短。、游客规模预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森林旅游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森林旅游的规模必将越来越大,对某旅游区的旅游规模预测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最后确定一个适宜的游客规模。a、 根据环境容量预测全年可游览时间为210天,饱和系数取0.6,周转率取1.0,年旅游人数即为:180172100.61=2270142人/年=227万人/年b、 结合各种因素预测根据某旅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景观吸引能力,景区改善后的旅游条件,客源市场渠道,某县的经济、交通和邻近景区的客流量等因素,确定2001年游人规模为4.5万人,20022005年按年游人增长率50%、20062010年按年游人增长率25%、20112015年按10%、2016年以后游人基本保持稳定,其游客规模如下:游客规模预测表表2-5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游人数(万人)4.506.7510.1315.1922.7828.4835.6044.5055.6269.52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游人数(万人)76.4884.1293.54101.79111.97111.97111.97111.97111.97111.97、高峰人次预测森林旅游存在着季节性,根据旅游区的气候条件和旅客可能选择的旅游时间分析,一般年旅游天数为210天,高峰季节90天,高峰季节旅游人数占全年的70%,日高峰系数达到1.5,则高峰人次如下:高峰人次预测表表2-6年度(年)2001200520102015年日均人次214108533105332淡季日均人次11257017382799高峰季节日均人次350177254078709高峰日游客数5252658811013063由上表可知,高峰日日均人数为13063人,未超过饱和日容量。2.6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全国迅速发展,面临中国加入WTO,我国的旅游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性的旅游浪潮,建设旅游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非常必要。、某县地处豫西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建设旅游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人口膨胀,绿地日益减少,环境急剧恶化,人们迫切需要走进大森林,拥抱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返朴归真,建设生态旅游区迎合了人们的心态,非常必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正在实施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的林业部门,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行业优势。发展旅游业,实行多种经营,是国有林场、森工企业解决职工分流安置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森林旅游非常必要。2.7 有利条件、国家政策机遇某地处河南省西部山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处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旅游业是国家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是*市确定的南线旅游重要开发区,已被纳入河南省旅游“十五”规划。现已建成龙峪湾、重渡沟、鸡冠洞等景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基础,符合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旅游区位于县城南部18公里处,客源丰富,距繁华的古都*184公里,北有北国水乡重渡沟,东接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石人山著名风景区,西临北国第一洞鸡冠洞风景区,各景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旅游网络,省内、外游客均能乘火车、汽车很方便地到达此地进行游览、观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品位高这里群山连绵,峡谷幽深,溪流潺潺,叮咚作响,潭水幽静,清澈见底,野花烂漫,野菜遍山。某是起伏蜿蜒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其山势巍峨,千峰竞秀,风光优美,是闻名遐迩的道教胜地,它山巍、水澈、峰奇、石怪、谷峡、洞幽、瀑壮、泉清,99座山峰森列竞秀。全旅游区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达数十种,各类名贵中草药不计其数,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达十几种之多,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流传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典故传说。、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知名度,开发潜力大多年来,区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修身养性。道教胜地某上老君庙香火不断,大批香客到此烧香、朝拜,客源相当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旅游大环境的依托*古文化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文物古迹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各种专题旅游,是河南省重点发展的西部旅游区,周围旅游景区点密布,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小浪底、白云山、花果山、龙峪湾、石人山、鸡冠洞等,为本项目的建设带来烘托效益。综上所述,建设某生态旅游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3、项目建设方案3.1 建设条件3.1.1 某生态旅游区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旅游区地处伏牛山北坡,主体山脉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属侵蚀石质山地、中山类型。坡度一般在4070之间,海拔在8002192米之间,相对高差400700米。主要山峰某(海拔2192米)、鸡角尖(海拔2204米)、帽盔山(海拔1800米)、红岩寨(海拔1666米)、朝天堂(海拔2142米)、歪头山(海拔2113米)、抱犊寨(海拔1803米)。谷峰相间多为U形,坡形为直坡形,由于受长期风化侵蚀及地壳的不断运动,形成了山高谷深、犬牙交错、悬崖峭壁、飞瀑流云的自然景象。2、 气候、气象 气候旅游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环流明显,四季温度和风向变化较显著。概括起来旅游区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时间较长且寒冷,雨雪较少;春季时间短且干旱,大风较多;夏季炎热,雨水较多且集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 气温旅游区年平均气温9.7;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7,极端最高气温为26。 降雨量旅游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占年降雨量的51%。 蒸发旅游区平均年蒸发量为907.8毫米,六月份蒸发量最大,平均为160.5毫米,十二月份最小,平均为42.1毫米。 霜冻旅游区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600小时。海拔1500米以下,最大冻深2030厘米,海拔1500米以上最大冻深3040厘米。3、 地质与土壤 地质构造旅游区位于伏牛山北坡,伏牛山是秦岭东延最长的一支山脉,山体是由太古界与远古界变质岩、震旦纪硅石灰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等构成,但山脊部主要是燕山期的粗粒云母花岗岩,成土母质主要是上述风化的残积和坡积物,首先形成母质,伴之以枯枝落叶,在一定条件下,经细菌分解活动和雨淋过程发育而成。 土壤土壤为棕壤和褐土类,唯有抱犊寨林区为山地黄粘土,一般在海拔13001500m以上,为山地棕壤,13001500m以下为褐土类中的砂石土、石渣土和红粘土等。质地多砂壤和轻壤,呈微酸性反映,PH值5.66.5之间,土层厚度多在1550厘米之间,土壤肥沃,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4、 水文 大南沟河位于岭壕林区,发源于老界岭山脚,全长20公里,最宽处20米,最窄处3米。该河由两条河流交汇而成,其主要河道由鸡冠谷、百石崖、望香台、小界岭等山坡小溪汇合而成,另一条河流经菅草坪、岭壕森林管护站、十里沟、英子窑、李堰窑、李堰坪沟、安家窑、木楼沟、大小麻干沟、五里石墙、一里橛;沿南界岭各山坡径流而下的山涧小溪汇合而流入主河道。该河不受工业和人为污染,水流清澈,经县自来水公司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测定,此水系含有多种矿物质,水质甘甜,符合饮用标准,已引水入城,作为县城的生活用水。 十方院沟河主河全长20公里,支流约10公里,河道最宽处8米,最窄处2米,由林区山坡小溪汇合进入主河床。从七里坪村东头沟口,顺河而上,经十方院村,到蛮子营至林场管护站一分为二。主河道经蛮子营、村办林场、上窜坡进入国营林区,经西石窑、大东沟、小东沟、冰冻沟直到南界岭。另一条支流从森林管护点向东、向南至三道尖山坡地带。 寨沟河全长30公里,河道最宽处10米,最窄处2米,该河由两条支流汇合而成。其一,源于南界岭,经窜坡进入寨沟河,长约15公里。另一条源于某山顶山坡地带,由四园沟、杭坡壕、白草坪形成罗圈形的山区地带小径,流经手扒硐、罗圈硐直到东坪沟口,与主河道汇合,长约10公里。以上这些河道水的来源,一是靠雨雪水,二是靠地下水,其中森林起着重要的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保水蓄水、减少洪灾的作用。3.1.2 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1、 建设材料 路基及管沟填料路线经过某林区,尽可能移挖作填,以减少弃方和借方。局部缺方路段,选取植被差的荒地解决土源,弃方可填沟造田进行绿化。 砂、石料伊河有高质量的粗砂,平均运距30公里。石料主要有当地提供,某县多为山地,石料藏量丰富,平均运距15公里。 工程用水、用电旅游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工程用水和生活用水可就近从大南沟河、十方院河、寨沟河、七虎沟河中取用。旅游区用电基本满足要求,电力供应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 四大材料来源及供应木材:某林场供应充足,能满足工程需求。水泥:某县没有水泥厂,需到邻县嵩县采购,运距约100公里。钢材:需求量不多,某县供应不足时,可到*市购买,运距约200公里。电缆:需外部采购。2、 运输条件旅游区附近有省道豫19号公路,距311国道20公里,公路交通比较便利。陇海铁路距旅游区约200公里,外运材料需公路转运,稍显不便。3.2 建设指导思想以保护某自然风景为前提,以满足近期需求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自然、人文景观,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将其建设成为以游憩、休养、朝拜、科考为一体的AAAA级风景名胜区。3.3 建设内容与规模3.3.1 道路及停车场根据某景区的现状特点,将道路分为主要道路和游览步道。主要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林场场部至岭壕的1号公路,另一条是七里坪至山顶救苦殿凹和龙君瀑布的2号公路。旅游步道主要是各景点间的步行小径和登山石阶共计16条。停车场有三处,分别位于碾道、同河口和龙君瀑布。3.3.1.1 主要道路1、 路线方案 1号公路道路起点为某林场场部,与省道豫19号公路相接,沿大南沟向南至碾道,然后折向西南至岭壕度假区。全长约12.5公里,其中场部至碾道现状为砂石路,宽度67米,长度约5公里;碾道至岭壕全长约7.5公里,现状没有道路,但地势起伏不太大,高差约180米,平均坡度2.5%,利用山谷河床平整。 2号公路道路起点为七里坪,与豫19号省道相接,向南沿十方院沟至同河口,然后分为两条,一条继续向南沿山谷至救苦殿凹,另一支折向西南至龙君瀑布。现状七里坪同河口救苦殿凹为沙石路面,由于雨水冲刷,破损严重,同河口至龙君瀑布现状没有公路。七里坪同河口救苦殿凹全长21公里,同河口至龙君瀑布长度约5公里。2、 路线控制因素 地形条件1号和2号公路全部位于伏牛山北坡,地形向北呈阶梯状倾斜,冲谷发育。两条公路均在“V”字形沟谷内。碾道和同河口以北地势较平缓,地面平均坡度约2%,以南山势较陡,平均坡度3%以上。以上条件对公路路由限制较多,只能沿现有山谷顺坡而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限限制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落实自然保护区内路道建设应严格控制的要求,1号公路不进入自然保护区界,2号公路只有淋醋店至救苦殿凹段位于保护区界内,长度约6公里。3、 功能和作用某生态旅游区距豫19号省道较近,但由于省道与某各主要景点之间缺乏相应道路联系,致使游人步行距离太长,影响着某旅游功能的发挥。 1号公路主要连接林场场部、动植物展览馆、休闲度假区,然后通过步道至野营探险区。林场场部距县城0.5公里,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游人可住宿、就餐、停车、娱乐、购物等。休闲度假区植被丛郁,水流清澈,空气清新。野营探险区山体陡峻,群峰簇拥,岩石奇特,沟壑纵横。1号公路将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提高这些景点的吸引力。 2号公路主要提供进入生态游览区和道教文化区的通道,兼顾森林游览区。生态旅游区以原始林群落为主,野果遍山,古树名木繁多。道教文化区位于某主峰,也是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192.1米,人文景观丰富。道教文化区为某旅游主线路,游人众多,2号公路为游人提供快速疏散集合通道。4、 技术标准 主要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公路等级根据本项目的性质、功能和交通量,道路等级为三级和四级公路,分述如下:1号公路:林场场部至碾道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碾道至岭壕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2号公路:七里坪至救苦殿凹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同河口至龙君瀑布为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三级公路段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四级公路20公里/小时。 线形一般路段采用下表标准,特殊路段若降低标准需提供明显标志。表3-1项 目指 标停车视距(m)三级公路段30四级公路段20最小平曲线半径(m)三级公路段一般65,极限30四级公路段一般30,极限15最大纵坡(%)三级公路段8四级公路段9最小坡长(m)三级公路段100四级公路段60最小竖曲线半径(m)三级公路段一般400,极限250四级公路段一般200,极限100最短曲线长度(m)三级公路段25四级公路段20 桥涵设计荷载1号和2号公路设计荷载均为汽15级。5、 工程概况 路线1号公路全长12.5公里,2号公路26公里。 路基工程路基宽度林场场部至碾道,七里坪至救苦殿凹7米,碾道至岭壕,同河口至龙君瀑布路基宽6米,桥梁与路基同宽。路基高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的要求,结合沿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洪水位等因素,确定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不小于0.5m。路基边坡路线位于山岭重丘区,根据沿线岩土工程特性,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的要求,结合地方工程经验,填土高小于8米时采用11.5,当路基填土高度大于8米时,上部采用11.5,下部为11.75,边坡为折线形。挖方边坡根据岩土工程特性,边坡拟采用10.5-11.5,边坡分级高度为8米,并设置碎落台和边坡平台,宽度23米。公路用地范围一般路段填方排水沟外2米为公路用地范围,挖方路段采用坡脚外3米为公路用地范围。路基排水填方路段均设置排水沟,挖方路段设置边沟,全线排水沟和边沟均采用浆砌片石加固。路基防护为保护路基边坡的稳定,结合本工程靠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填方路堤小于2米采用植草护坡,大于2米采用浆砌片石间植草防护,挖方边坡采用绿色格栅加固并植草防护。 路面工程自然区划本项目所在地区公路自然区划属4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路面结构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气候、土质、筑路材料等情况,初步拟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设计使用年限10年。三级公路拟采用结构:20厘米抗折强度4.5MPa水泥混凝土。30厘米人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