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应该怎样读?道德经解读方式的比较与说明 张健柏一:老子译解的现代权威版本二:陈鼓应先生-西方学术思维方式对老子的研究代表三:任继愈先生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来研究老子的代表:四:如何读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练可以当武当内家拳裁判吗?五:我读老子的方法和思路老子是一部普通人适用的人生指南工具书-我读老子的方法和思路我对老子的解读方式与一般的专家学者不同:我虽在武汉大学教书,但我不是学者,更不是专家!虽然大学生们很抬举我的课程,经常人满为患。但是以校方正统派的观点来看,他们并不认为我是真正的学者,倒是像个学术异端,而且我多年来一直拒绝成为一个标准的学者:二十多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强烈地有一种:“自古无用是书生”的悲情,觉得再这样读死书下去,这一生是没有出路的。并非我不擅长读书,考研成绩我是当年专业的第一名,毕业时是全优生;我们那届的文科硕士生中,我是唯一通过英语六级的;但是毕业时我发现自己除了读书外百无一用,只能守着一个大学教书的饭碗,靠糊弄比我更年轻的后辈过日子。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所以另走了一条“不学无术”的人生之路。我读的本科是电学,获工程学士学位,研究生读哲学,“血统”本就不“纯正”,又喜杂学,每年阅读300本左右非小说类杂书,自己长期练习武当派内家拳,对于各门各派的学问都感兴趣,学过马克思,也写过关于康德研究的论文,同时更喜欢中国文化,对于佛家,道家,儒家,统统都觉得不错。虽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有时会一家人到庙里住几日,感受那里的清静。全家饮食起居,奉行简单自然的素食主义,甚至推荐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并影响和带动周围很多亲人朋友。在大学教书之余,亦下海经商十余年,还算顺风顺水;算起来在社会上“入世修行”了二十余年,颇经历些风风雨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写过一篇关于老子的长篇“学术论文”,在当时还引起同学们的“轰动”和惊讶;三十年来老子一书长伴身边,一直用道家思想指导自己的做人做事,经营和学问,饮食,养生和健身。这种经历,使得我对道家,对老子的理解,自不同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因为对道家思想的研习,对老子一书的推崇,并非作为爱好玩赏,更不是饭碗和职业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对古人无穷智慧的惊叹,以及在工作,经商,练武,在做事做人中遭遇种种困难时,试图通过对老子等道家思想的研习,从中获得营养,得到行动的指南和生活的智慧。我很坦率地承认,我读老子的动机并不纯正:既没有形而上学的一本正经,也没有象牙塔般的学术高尚,更没有宗教般的狂热迷信;也没有堕落到把老子和道家的东西像江湖术士一般的贩卖牟利,作“学术商人”。我只是很世俗很功利地把老子当作一本工具书,作为思维,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指南手册。这就如同我把黄帝内经作为自己养生健身的指导手册,把武当派古拳经作为自己练武的行为指南,把孙子兵法作为我经营商业的战略指南一样,老子在我这里,只是一部人生工具书罢了。而且,我同样坦率地承认:近二十多年来我在工作中,事业上取得的一些成绩,或者在别人眼里面取得的所谓“事业成功”,其实都是拜老子等古人之赐,是他们的智慧,引导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即令如此,我仍然不会把老子神圣化,供起来拜。而且,我也很怀疑:老子的本意,恐怕也并不希望世人对他的形象加上很多尊称,“威严”地摆在道观里供人膜拜,同样也不会希望把他在学术的殿堂里树立起“玄而又玄,高了还高”的道学崇拜。我猜他更喜欢走向人间,走向生活!他更像邻家的老人,在后生们犯迷糊的时候,会友好地点醒你,让你活得更真实一些!即使你犯了错误,他也不会指责你,只会善意而无奈地摇摇头!用这种方法读老子,我自感获益良多,也认为这种研究的方式,更适合“非学术”的大众人等,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术权威面前战战兢兢,和自愧不如,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老子的解读,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老子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我这里把自己的理解心得抛出来,就是一种引玉的动机:老子其实可以这样读!老子原来很简单!这正是老子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道根本就没有那么神秘,老子也很简单,很容易学,也容易做:只要你愿意相信他老人家就行!一:老子译解的现代权威人士和权威版本历代为老子做注解,译解者甚多,可谓代有人出。特别是现在的国学热,各种各样的版本充斥坊间,据说总共有三千多个版本了。目前大陆流行的各种老子译解的书籍,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现代白话翻译的各种版本,均主要来源于两个当代大学者:一是台湾的陈鼓应先生,一是大陆的任继愈先生;我称他们是中国大学里博士生导师的导师。任先生更是担任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我开玩笑说算是老子的职业继承人,他们的译解当然是当代的权威版本,影响范围极广。这两位前辈的著作,也是我二十年前读哲学研究生时的必读书,也是至今依然放在我的身边的参考书,而且还包括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两位先生是我读老子的引路人,如果今天我在解读老子的时候有一些新的体悟,离不开他们的启蒙!而且我也非常肯定和尊重他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做出的贡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解读,实际上我对老子的解读方式,与二位先生的差异极大,有不少地方有原则性的冲突。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对老子的解读写出来,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另外一种对老子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解读更高明一些,更接近老子的原意;实际上除非老子再来,否则可能谁也无法知道老子“到底怎么说?”;我采用的是另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老子,即使没有成功,也会对后人解读老子开辟一条新的出路,避免在旧的围城里面转圈。两位先生画出来的城墙,我们已经在里面打转了几十年,现在不妨出来透透气,换一种方法读老子!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参阅各方的观点,我在后面的老子解读中,也把二位先生的译文一并附上,作为对照和参考。二:学者介绍陈鼓应先生-西方学术思维方式对老子的研究代表陈鼓应先生虽然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的国际权威,不过他并非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哲学家,而是西式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背景;先期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重点是尼采和存在主义,后来才转到中国哲学,主要是研究老子庄子和道家哲学。毋庸讳言,这种背景使得陈先生的老子解读方法,带上了很多西方哲学和西方学术研究模式的痕迹,如常用“现象界”,“本体界”,“方法论”,“宇宙论”等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老子;这种研究方式的好处是概念清楚,层次明白;所以成为现在学术研究的主流。目前研究中国哲学,学界基本上都是用这套方法,互相的争论,批评也都是在同种思维方法模式上的,本质上区别不大。但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维原则上,发展了西方科技基础的学术思辨研究方式,是否适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研究与西方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老子?这种解读方式是否正确?恐怕还是一个疑问!一个很大的疑问。例如,对于老子“道”的含义,陈先生的解读是:“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动的准则”。我们看到这里的字眼和概念,全都是西方哲学的模式,分析方法更是西方式的思维模式。至于是不是老子的原意,恐怕未必。同样用西方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上面这个解读“道”的四大结论,很容易发现陈先生的自相矛盾:如他解释“道可道,非常道”为:“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是他自己明明是用言辞来解释他认为不可言说的“道”,而且分为四个方面来表达,岂非说了白说,肯定自己是乱说一气!(我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与此不同,详见正文)。其实仔细琢磨陈先生的这四条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如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除了得到一堆房上建房的概念以外,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其实质内容。比如说第一层含义“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要弄清楚这句话,就要去弄清楚“实体”是什么,既然有“实体”当然还应有“虚体”,世界的“虚体”中是不是就没有“道”了?老子说的“无”陈先生认为是“虚体”还是“实体”呢?“无”难道就不是道吗?虚和实之间又是如何转换的?关系如何?“世界”是指那一部分?是指我们可见可知的世界?还是包含不可见/不可知的世界?道又是如何构成这些世界的?把陈先生的这句话去掉修饰语,可以发现他说的实质就是“道是-实体!”,难道实体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吗?老子自己都承认无法说清楚的“道”是“唯恍唯唿”的,怎么在陈先生笔下就变成如此清晰明白的“实体”了?还准确到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下结论。这且不是说我们现代人(最起码包括陈先生)的水平比老子要高,可以把老子怎么也说不清楚的“道”说得那么清楚?这些问题大家能回答吗?恐怕都是不能多想的,越想越糊涂!不知陈先生如何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学生们学这种内容,读这种书,学这种“让人变得聪明的哲学”,我看结果只会越学越脑子越不好用的。不过要说也不奇怪,这是西方式学者们的标准行文风格,文中会使用很多概念和名词,把一件事好象研究得很彻底,说得很清楚;可是实际应用和理解起来却经常不知所云,不知所措。因为对这些概念本身,他们自己都没有去认真思考和界定。其实老子早就知道这样研究方式行不通,陈先生如果真的了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同时把老子的第二章的用意读透了,就知道老子早就知道人类的这个毛病,反对孤立地用一大堆“名”和“相”来解说和理解世界,认为这样只会离真理越走越远。如果陈先生这一套果然可行,老子也不会对“道”用这种困难的方式来做定义判断了。因为第二章的重点,说简单点就是阐明:很多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概念名相,其实都是人自己主观创设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现实中;我们日常所用的很多概念都必须在非常有限的范围才有意义,因此提醒世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被自己创设的概念所骗,越走越远。即使是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评论陈先生,同样可以发现陈先生此说存在的重大问题:老子自己都很明确地说:“道恒无名-道隐无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连老子自己都说不出来的“道”,陈先生居然可以把它分为四个方面加以细说,岂非是说陈先生比老子更懂得道了?要不就是西方哲学思维和研究的层次,要比老子高明太多,几个名词概念就把老子怎么都说不清楚的问题说清楚了。如果同意这种见解,其实现代人的确不需要学老子了,看看这些现代人写的文章,应该会收益更大。有很多学者,都以为古人笨一些,是蒙昧时代的原始思维,自己代表“先进的”现代思维,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地来评判老子。真的是这样吗?不说老祖宗,就是现代西方哲学,也发现了人类语言上的问题很大,不能对人类的语言词句太依赖信任。如西方的语言分析学派对于语言和概念的应用,就提出了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并准确定义后才能应用,同样的语言,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含义。最近十几年流行的:“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心理行为学)更是对语言和思维,心理以及大脑的神经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认同,对西方的学术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而NLP设计的很多东西,与老子的思想有不少共通之处,特别是对于“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局限性,对其作用和地位明显持不太信任和怀疑的态度。而且NLP设法通过词汇的重新定义和思维链接,来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这些东西,正好证明老子的思维要比普通的西方哲学思维领先的多,是非常“现代”的东西(NLP这些东西,国内的哲学界估计不会注意,因为它太没有“理论体系”了,不太像传统的西方理论模式,倒是有点像东方的神秘哲学,所以不了解也很正常。)用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来解老子,我个人的观点是“用孙子的思维来理解爷爷的话语”,难免存在重大的误读而不自知。虽然也算是一种理解,但恐怕是挂一漏万,不足为凭的。因此我对于陈先生解读老子的译文,以及他书中辛苦的“引述”也就是他自己的心得体悟部分,颇有些不以为然。但是我还是很佩服陈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和勤奋,我认为陈先生老子今译今注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陈先生个人的见解有多高明,而是他收集整理了历代各家对于老子的注疏,具有极大的学术参考价值,也方便了很多后学。陈先生也说:这是他著述中费时最多的部分;的确是非常值得的。缺了这些东西,陈先生的这部“解读老子”的书,恐怕价值就很有限了。三:西方哲学的研究思路和东方智者解决的问题!西方的哲学发源于某些没事干的智者玄想世界的本原和奥秘。用有学问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情结,所以他们的哲学作品,当然成为后人锻炼思维和玩赏的对象;西方的学术研究,被称为“象牙塔”的含义,就是其“不切实际”。西方哲学思想家,以“事功”为耻,热心于研究没有“实际价值”的“学术问题”,成为所谓的追求“形而上学”的热情。连爱情这种比较“生物化”的人类本能,在西方哲学家那里,都会升华为“柏拉图式的浪漫爱情理想”。所以,西方人对于“形而上”的“终极真理”的热诚和理想,的确是中国人(包括中国古人)不关心,也无法理解的。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被没有错,而某些“爱国”哲学家,把老子拿出来说“是唯一具有西方形而上学精神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我认为老子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古代的哲人,大约生活层次还没有西方高,所以没有兴趣来胡思乱想;即使没有任何职位,人住在大山里面(山人也),也往往忍不住很“俗气”地要忧国忧民,普遍不愿把智慧浪费在对宇宙奥秘的胡乱玄思上面;中国古人的学术思想,几乎处处关乎国计民生,要经世致用的。所谓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所以中国的哲人们没有“终极关怀”,只有“人文关怀”。连中国的文学家,也特别强调“诗言志”,而不仅仅是作为文字游戏和抒情手段(中国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家”,如果我们有机会见到李白,封他做“文学家”,估计他要气死,或者要告你诽谤罪;“文学家”“诗人”这样的字眼,是西方的“专业分工”的结果,中国古人的一切学问,都是为人生,社会服务的,即使是最抽象如老子的哲学著作,也是为人生指出来的一条明路。说古人是专业“文学家”“诗人”几乎等于说他是个只会玩文字的书呆子,是无能力,无智慧的象征,当然是骂人;这个问题,就不多讲了)。同样,老子写五千言,也不是想当“哲学家”,更不会去思考“形而上学”的“宇宙奥秘”,我们不需要人为地“拔高”老子,去与黑格尔之流的西方“哲学标准”看齐。没准老子还认为我们不成气,把他写的东西拿来瞎编排!我们不难发现老子文字中处处流露得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关注,以及他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他的“事功”的理想。所以中国确乎没有西方意义上形而上学的“哲学”,这也是西方哲学家早已有的结论;既然如此,我们还非要采用西方哲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用西方学者的概念和范畴,用西方思维方式来研读老子,是不是走错了路?基于这种学术研究立场,我个人认为陈先生尽管学术态度一流,但是可能犯了方向错误。走错了路,再用功,也到不了目的地。所以我研读老子的方式非关学术,只管应用;是一种很“世俗”的,让国内学术界很“瞧不起”的研究方式。我认为,如果老子的解读,违背了生活和自然的常识就铁定错了;如果老子的解读,能够揭示生活和思维中我们常常忽略,但又是真实不虚的一面,能够让我们打开视野,更加理解人生和社会,方向就肯定是对的。至于理解的层次,限于我的个人水平,还难说能有多高的程度。但是,我走在我自认为是对的这条路上。四:任继愈先生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来研究老子的代表:如果说陈先生是台湾(也是国际上有名的)老子研究权威的话,任继愈先生就是大陆的老子译读权威了。我当年考【中国哲学史】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对老子的解读和评介如果与任先生不同,很可能是要判为不及格的。由此可见任先生在大陆学界的影响力。任先生译读老子的学术研究方法,根源上也是来自于西方。不同之处是陈先生属于欧美学院派的,而任先生则是西方马列唯物主义阵营,运用了很多前苏联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比较强调两条路线(唯物唯心)的思想斗争和社会阶级背景。这也是大陆学术的共同特色;因此任先生的时代感和政治原则要比陈先生强很多。两位先生几十年来都对自己的作品做过多次修订,但是修订的原因则不相同:陈先生在帛书版出现后,就根据新的发现,逐章做过大的修订,后来又根据帛书研究的成果,以及在后来又出现郭店楚简本后,再次做过大的修订;这反映出陈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而任先生老子今译修订的不同版本,主要是因应国内政治和学界风云的变迁而作的更改。所以从内容上,看任先生老子今译(老子译解)的不同版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所向。我看过一本任继愈70 年代出版的【老子今译】,几乎把老子骂得狗血淋头,通篇全是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大批判”语言。当时我看得目瞪口呆,很难想象一个研究老子的“专家”会如此“有水平”。所以我说任先生的老子研究,时代感比较强,政治原则也强得多!那个时代的学者,当然要“一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术自然也不例外,就算是古人,也必须弄清楚其阶级立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图书馆找找任大师的这种“早期”著作。后来的任大师估计觉得这种文革语言表达很没风度,当然要出“新版”与时俱进,把很多骂人的批判语言删除了。不过思维方式可改不掉,还是一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观”,经常对老子指指点点的“批判”。另外,陈先生对老子语句的判解偏于谨慎,除了列出各家之言以作参考外,自己的结论也小心翼翼,不断推敲;任先生的学术风格则大开大合,敢于批判,敢于下结论,对古人的东西也敢于否定!这估计是毛泽东时代批判精神的学术作风影响,当然也有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锐利风范。在毛时代,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不受尊重的,今人是肯定超过古人的,古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持否定和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古人;要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学者,批判性的理解和研究封建文化。此种观念流弊所及,因此大陆学者对古人评价,往往是站在人类“最高的思维境界”,站在“先进文化”的角度,来品评旧的,“腐朽”的旧文化;我发现很多学者“思想境界”都很高,很难以恭谦和学习的态度来看待老子等古人的思想;一张口就是洋洋洒洒的点评,就算是“表扬”和“欣赏”古人的时候,也很像“领导”在表扬下属“做得还不错”。这让我这样常常认为自己比古人差得多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难以接受。又奇怪他们既然发现古人如此“局限性”,还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来研究古人干什么呢?为啥他们自己的高明作品就是没有人读呢?任先生对老子的评价方式上,我觉得也缺乏这种敬意,基本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每章的导读点评中,不时会出现结论性和批判性的言辞。对于这些特点,读者们从老子句解中所附的任的今译中也可以看出来。为了“跟上时代”,我选用的是任的最新版本的今译,比二十年前的“文革”版本,已经好太多啦;五:如何读出真正的老子-少林教练可以当内家拳裁判吗?我们难道不需要站在现代学术思维的高度来研究老子吗?我们要不要使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维工具上来研究老子?站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老子,会有什么样的结论?甚至于:站在儒家立场上看来的老子与道家,是不是真正的老子?我无权给出答案。但是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假如武当派的内家拳要来评职称,让参赛的运动员表演一段套路,裁判员来评论他们的水平;但是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仪考试题及答案单选
- 广东耕作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房地产发自考试题及答案
- 馈电开关考试题及答案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课件春晓教学课件
- 客户服务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时间控制
- 镁氯化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聚氯乙烯塑料配制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1.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同步练习题 (无答案)
-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分析
- 药剂学第9版课件:第一章-绪论
- 《就业指导》中职生就业指导全套教学课件
-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组织与运营服务方案
- 子公司独立经营规划方案
-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心怀感恩温暖前行》 课件
- 六年级书法学习课件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原文)
-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创意文化-新媒体传播创意文化
- 劳动合同(模版)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