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增效技术与应用.doc_第1页
水稻节水增效技术与应用.doc_第2页
水稻节水增效技术与应用.doc_第3页
水稻节水增效技术与应用.doc_第4页
水稻节水增效技术与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节水增效技术开发与应用(20012003)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目 录一、项目来源及实施背景二、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核心技术内容的研究应用1、选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高产优质良种2、大力推广了水稻壮秧剂简化旱育秧和塑盘旱育抛秧轻型栽培技术 3、研究应用节水灌溉增产增效技术4、测土配方施肥及施氮技术的研究应用5、水稻旱种、麦垄套种及垄作和免耕直播技术7、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技术物化及开发研究应用四、项目组织与管理措施1、强化领导,建立组织,大力推进2、大力宣传,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3、开展节水稻作标志性示范带动工作4、开展物化服务,实行科技承包5、进行商品化育秧,开创节水增效稻作技术推广新模式一、项目来源及实施背景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黄、淮、汉水三大流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籼稻向粳稻过度地带,稻区涵盖11个市,70多个县和1090多个乡(镇)。年平均气温1215,年降水量6001200mm,是典型的稻麦两熟区,具有独特的稻作优势。水稻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约有5000年的历史,近10年水稻平均单产453公斤/亩,占全省粮作面积的5.5%,占粮食总产近10%,是河南省第二大秋粮作物,在5大作物中总产排第3位,单产第1位,面积和总产居华北地区第1位。根据气候类型、生态区域、生产力水平以及品种利用等条件,大体上可分为豫南和豫北两大稻区。豫南稻区主要包括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占稻作面积的75%,为河南历史悠久的稻作区,也是我国采用稻麦两熟制种植最早的区域,以种植杂交中籼稻为主,部分地区开始发展种植优质粳稻;豫北稻区主要引黄河水灌溉的沿黄稻区,包括沿黄河中下游两岸的新乡、濮阳、焦作、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种植常规粳稻,为河南新型的稻米生产基地,是闻名全国的优质米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跨籼、粳两个生态类型稻区,所以研究河南省水稻种植制度在全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由于水稻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稳产、商品率高、种植效率好的特点,发展水稻生产对河南农业及提高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同时又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省份,近年来干旱日趋严重,这已成为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稳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促进水稻生产上新台阶,改革传统水稻栽培制度势在必行,因此,研究应用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节水增产增效技术是河南省水资源状况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浪费严重。全省水资源相对平乏,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13亿立方米,人均460立方米,亩均40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和亩均的1/6,相当于世界人均和亩均占有量的1/24和1/12,居全国第22位和24位,正常年份缺水50亿立方米。沿黄稻区自然降水量偏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不能满足水稻生育的需要,加上黄河断流加剧和地下水资源匮乏,推广节水技术势在必行;豫南稻区降水量较充沛,但降雨量年际间和季节变率大,干旱时有发生,推广节水技术有利于稳产,增效。其次,节水农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了发展节水增效技术的必要性,河南省于70年代未80年代初历经近十年对“节水种稻”技术曾成功的做过开拓性的研究,“麦茬水稻旱种”节水技术得到了广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推动了全国北方地区节水技术的发展,获得了成熟的技术经验和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在适宜良种和旱地除草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八五”、“九五”期间研究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塑料软盘旱育秧抛栽”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技术,具有节水省工、高产、增效的优点,该技术的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第三、水稻水节技术是实现水稻栽培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节水栽培,在满足水稻高产稳产生理需水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节水措施,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避免大水漫灌水分过多带来的如土壤通透性不良,致使根系发育受阻,造成倒伏、病害和早衰程度加剧而减产等弊病,实现水稻种植的节本低耗、增产增效的目的。因此,水稻节水增产增效配套技术将水稻耗作制度、栽培及管理的新技术组装配套,综合应用,科技含量高,充分体现了水稻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方向,是推动河南水稻稳定发展和全面增产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项目是国家科技部“水稻节水增效技术开发与应用” “九五”重点科技项目的承续,在技术依托单位辽宁省农科院稻作所的统一布署下,河南省作为黄淮稻区的牵头单位,严格按照全国统一的设计方案和总体规划的要求,技术路线上紧密结合黄淮稻作生态特点进行认真落实,在研究推广节水增效技术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创新、提高,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遭受连续旱涝灾害的情况下,夺取了水稻生产的丰收,体现了节水技术的先进性、种植的适应性以及节水技术研究应用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提升了河南省水稻种植的科技水平。二、项目实施的效益20012003年“水稻节水增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在河南省实施,受到省、市及项目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河南省农技总站以及承担实施的市、县、乡各单位认真组织下开展成效性的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科技部及项目依托单位对项目的各项要求,先进的技术措施到位,依靠科技进步,项目得到了成功地实施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项目区统计,2001年水稻节水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面积49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9%,平均亩产530公斤,每亩增产93公斤,总增产45.6万吨,亩节水109方,亩纯增收入163元,增收节支总额79870万元;2002年应用面积51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72%,平均亩产513.9公斤,亩增产77.9公斤,总增产39.7万吨,亩节水96方,亩纯增收入137元,增收节支总额73950万元;2003年423万亩,平均亩产448.9公斤,每亩增产87.0公斤,总增产36.8万吨,亩节水75方,亩增纯收入172元,增收节支总额72756万元。20012003年累计应用面积1423万亩,平均亩产500.1公斤,亩增产85.8公斤,总增稻谷122.1万吨,增收节支总额226576万元。年平均应用面积474.3万亩,平均亩产500.1公斤,年总增稻谷40.7万吨,亩节水94.2方,年均增收节支75525.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不仅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种田水平,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提高新技术到位率以及节水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核心技术内容的研究应用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技术开发与应用是一项综合配套组装技术,是集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良种、旱育壮秧、塑料软盘旱育抛秧、科学的节水管理、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于一体,是水稻丰产增效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发挥其节水、增产、增效的技术优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研究和应用了七项核心内容,应用情况及效果分述如下:1、选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高产优质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是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项目区大力推广耐旱、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优质良种,适应节水条件下高产高效栽培要求,一般选用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株形紧凑、穗粒兼顾、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杂交稻品种,搭配优质粳稻。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512.8万亩,其中黄金晴、水晶3号、豫粳6号优质系、9916、白香粳等品种达国标一级,面积达67.6万亩,占优质稻面积的13.2%;香宝3号、香优63、华育13、粤优63、两优培九等品种达国标二级,面积162万亩,占优质稻面积的31.6%;D优68、D优527、9优138、D优10号、冈优527、冈优725、粤优938等国标三级品种面积283.2万亩,占优质稻面积的55.3%。由于采用高产良种,为项目区奠定了丰产的基础。利用优质品种,分别在豫南地区建设300万亩优质籼稻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在沿黄灌区建设150万亩优质粳米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同时以米业公司为龙头,确定区域生产单元,实施无公害优质化栽培,从生产源头开始按照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标准进行优质稻米的开发,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提高稻农收入。“优质粳稻品种及配套技术”2001年获农业部丰收三等奖。2、大力推广水稻壮秧剂简化旱育秧和塑料软盘旱育抛秧轻型栽培技术国内外水稻科技工作者对水稻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健壮秧苗,充分发挥高产优质品种的增产潜力;二是控制群体消长,建成高产型、高光效群体结构。旱育稀植技术是水稻栽培的一项突破性改革,利用旱育壮秧抗逆性强,分蘖早而多的优势,实行稀插以减少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提高有效分蘖率,达到增穗、增粒、增产、高效的目的,是水稻由中产变高产的有效途径。项目区根据当地的地力、茬口、品种、气候和生产力水平,选择较肥沃的旱地、菜园地做旱育秧床,使用壮秧剂、移栽灵等育秧专用调制剂进行旱育秧,培育带蘖壮苗。据统计,整个项目区旱育秧移栽本田面积417万亩,占适宜推广面积的81%以上,采用旱育秧技术培育的秧苗壮,单株带23个分蘖,成秧率达99%以上,较常规水育秧和湿润育秧每亩大田节约种子0.5公斤,项目区节约种子71.2万公斤,每公斤杂交稻种子按9元计,仅旱育秧技术可节约种子成本640.8万元,而且苗秧期秧田不建立水层,以满足稻苗生理需水为主,还可节水、节省电费及柴油等项费用,由于该技术节本效果明显,深受稻农欢迎而得以广泛应用。水稻壮秧剂简化旱育秧技术是旱育秧技术的深化和发展,技术先进实用,物化度高,符合水稻种植技术朝简化程序、省工节本、轻型高效的发展方向,这种壮秧剂一次施用可实现消毒、调酸、施肥、化控、壮苗等多项综合功能,提高秧苗素质,防病效果突出,对青枯、立枯等苗期病害有特效,而且操作简便,省工省时,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20012003年,全省项目区重点推广了这项技术,使旱育稀植技术更加完善和实用。旱育抛栽的秧苗是播种在塑料软盘中,在旱地管理条件下培育的,具有根系发达、抗逆性强、苗体健壮、栽植后无返青期等优点,植入本田后早生快发,容易创高产。主要表现:第一是本田植株个体素质好。抛栽秧秧龄3035天,较手插秧早10天左右,这样就将秧田分蘖形成的过程移入到了本田,而本田的温、光、水、肥、气等环境条件明显好于秧田,使植株个体发育健壮;第二是减少植伤,早发稳长,利用低位分蘖成穗。秧苗在独立的塑盘钵体中生长,抛栽时带有完整的营养土块,避免了植伤,发根快,一般抛后一天露白根,两天扎新根,单株新根数量及干重分别比手插秧高8.6%和9.1%,低位分蘖发生早,发生多,始蘖节位和分蘖成穗节位均比手插秧低一个节位,有利于低位大穗形成和增加有效穗;第三是群体结构合理,库源关系协调。抛栽秧在田间随机分布,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更充分利用了水平空间,对应多级穗层也分布多级叶片,增加了稻田有效冠层厚度,叶面积系数比手插秧多0.26,抽穗后群体光合层厚、源强库大,具有旺盛的物质生产能力;第四是田间小气候好,病虫害轻。抛秧田植株2/3高度平均透光率比手插秧高16.8%,田间相对湿度比手插秧小,而空气流通性能好于手插秧,从而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纹枯病始期比手插秧迟5天,白叶枯病、稻瘟病发病率分别比手插秧少1.5和21个百分点,稻飞虱百穴虫量少17个百分点。项目区塑料软盘育苗抛栽面积183.9万亩。旱育抛秧轻型栽培技术研究应用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表1 秧盘旱育苗与常规水育苗成本效益比较(19982003年)育秧方法秧田种子秧田整地起秧水电费(元)化肥农药秧盘(元)会计(元)差额(元)面积(平方米)折价(元)数量(公斤)折价(元)工日(个)折价(元)工日(个)折价(元)秧盘旱育86.8280.440.221.55734.3110.4常规水育6756.752022022010180144.7注:本效益指移栽一亩大田的秧苗所需成本效益。秧田折价指不同面积的地块种植油菜(小麦)的产值。3、研究应用节水灌溉增产增效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了独具特色的引黄灌区水稻的水管理技术。该区年自然降水量仅600650mm,水稻需水主要靠引黄灌溉和地下水。根据黄河汛期的特点,为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连续3年在沿黄稻区大田及采用大型盆钵对黄河水和地下水利用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探讨。试验设置了8个处理:A全期黄灌、B全期井灌、C分蘖期黄灌、D拔节孕穗期黄灌、E抽穗成熟期黄灌、F分蘖期+拔节孕穗期黄灌、G分蘖期+抽穗成熟期黄灌、H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黄灌。研究表明:全期黄灌较全期井灌的亩有效穗数高,增产11.4%,而拔节孕穗期黄灌较全期黄灌亩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高,增产12.26%,但分蘖期黄灌影响分蘖成穗,产量表现最低(见表2)。表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处理株高(cm)穗长(cm)亩穗数(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亩产量(kg)A98.717.730.9886.093.325.0414.8B93.217.728.9592.586.825.0372.4C95.017.427.1793.592.124.3338.6D97.017.232.0085.095.425.4465.9E92.817.329.9790.389.325.7406.3F97.817.328.0491.292.025.5389.4G93.517.124.6393.182.024.8320.1H95.317.833.0284.892.225.2431.7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合理的黄河水灌溉体系在井灌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中期黄灌,前、后期井灌方式,更利用高产。在黄灌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采用前期井灌,中、后期黄灌方式。并提倡大力发展井渠配套灌溉工程,确保沿黄稻区水稻高产稳产。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合理黄灌的增产机理是:黄河水泥沙的淤积,在成熟时测定泥沙淤积厚度,各黄灌处理泥沙情况为:A 6.2cm、C 2.3、D 3.5cm、E 4.8cm、F 3.9cm、G 4.8cm、H 2.3cm。因泥沙淤积的时期和厚度不同,前期黄灌利于分蘖,中期黄灌能促使无效分蘖尽快消亡,利于分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与黄河水的水质等因素有关。据对黄河水水质的分析测定,其含氮、磷、钾的量均高于井水。中期黄灌更有利于幼穗分化,从而在分蘖成穗较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使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协调发展,最终形成较高的产量。黄灌较井灌对根系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了上部(010cm)和中部(1020cm)土层的根数和根量,提高了根系活力。(2)水稻生育中期烤田技术研究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过去那种粗放的灌水技术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特别是“过苗烤田”或不烤田已成为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因素之一。水稻中期科学烤田的综合效应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控制营养浪费、提高成穗率、改善抗倒性和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水稻节水高产稳产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南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进行,品种为豫粳6号。从烤田始期、烤田历时两个关键时期着手研究。烤田始期分别定在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90%、100%的日期;烤田历时分别为7d、10d、14d,共9种处理组合,分别为:A 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烤田7d,B 80%、10d,C 80%、14d,D 90%、7d,E 90%、10d,F 90%、14d,G 100%、7d,H 100%、10d,I 100%、14d。调查成穗率和产量结果如表3。表3 不同烤田处理对豫粳6号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处理ABCDEFGHI成穗率(%)69.269.173.360.962.275.967.270.673.6亩产(kg)499.6513.1539.3511.9527.4536.9548.8542.9572.6由表3可知:处理G、H、I亩产表现最高或较高,说明田间茎蘖数达到计划要求穗数时开始烤田,即“够苗烤田”较好,并且随着烤田d数的增加,产量趋于增长,并达到最高。处理C、F亩产分别为539.3kg、536.9kg,亦表现较高,而其他处理产量较低。说明在沿黄稻区田间茎蘖数未达到计划要求穗数时开始烤田所谓“超前烤田”应慎重进行。同时,烤田始期的田间茎蘖数相同的处理,随着烤田d数的增加,其产量和成穗率的递增趋势是一致的,说明水稻成穗率愈高,其单产亦越高。4、测土配方施肥及施氮技术的研究应用水稻栽培的增产措施中,施肥技术特别是施氮技术是关键。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高产更高产的需要,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分别在郑州市花园口乡西黄流村和获嘉县太山乡农家田块进行。供试土壤肥力上中等,且均匀一致,土质沙壤。供试品种为豫粳5号(大穗型)和豫粳7号(中穗型)。采用施氮量、分蘖肥比率和栽插肥比率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在省农科院实验中心IBM计算机上建模寻优,目标函数为稻谷产量(Y)。对豫粳7号、豫粳5号的栽插技术的研究及计算机建模分析分别得出如下回归方程:L大穗型品种产量与施氮三因素的水平回归方程为:Y=598.4456+1.4159X15.3849X2+2.1825X3+0.3771X1X2+0.0943X1X30.0566X2X30.9353X12+0.0171X22+0.0418X32中穗型品种产量与施氮三因素的水平回归议程为:Y=415.5753+40.9052X27.5935X2+1.1301X30.1566X1X20.1158X1X3 +0.0158X2X30.1607X12+0.0591X220.0054X32式中:Y为稻谷产量,kg/亩;X1为本田施肥量,kg/亩;X2为分蘖肥比率, %,以X1为基数,对应于穗肥比率;X3为栽插肥比率,%,以X为基数,对应于栽插后710d分蘖肥的比率。在供试水平范围内,上述模型成立,置信度达95%。据此,提出了不同穗型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施氮模式(见表4)。表4 不同类型水稻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本田施氮模式稻谷产量豫粳7号(中穗型)豫粳5号(大穗型)施氮量(kg/亩)栽插肥比率(%)分蘖肥比率(%)穗肥比率(%)施氮量(kg/亩)栽插肥比率(%)分蘖肥比率(%)穗肥比率(%)50055014.0145371814.4844352155060015.3146351915.2655261960065016.4742391915.8559172465017.5030502016.4960040对上述模型的编码回归方程降维,进行主效分析可知:在三个施肥因素中,本田施氮量最为重要,而不同穗型品种对三因素的要求是不同的。中穗型品种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加施氮量,减少栽插肥比率,增加分蘖肥比率,确保穗肥比率;大穗型品种要求增加栽插肥比率,减少或不施用分蘖肥,逐渐提高穗肥比率。生产上应根据地力合理确定产量指标,采用相应的施氮技术方案,并注意搭配施用磷、钾肥等。(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对项目区统一进行测土化验的基础上,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供能力及主要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进行配方施肥,优化经济施肥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项目区均为老稻区,缺钾、缺锌及微量元素现象严重,实施了“补钾工程”、“增微工程”。信阳市针对该地区长期种稻地力消耗大、土壤肥力差的现状,通过定点、定期取土化验,摸清土壤肥力的基础上,在项目区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土壤培肥,共取土样120个进行分析化验,结合沃土计划实施了“补钾工程”和“增微工程”,从而缓解了土壤中有效钾及微量元素不足的矛盾,开展了配方施肥,养分较差的地区进行了有机肥与无机肥相合,N、P、K及微肥合理搭配,在施肥方式上重底轻追,旱育秧大田少施或不施分蘖肥、普施孕穗肥、巧施粒肥。一般亩施土杂肥35方,碳铵607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硫酸锌12公斤,缺硅地区增施了硅肥,移栽后7天亩施碳铵20公斤或尿素57公斤,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拔节至孕穗期追施尿素10公斤,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养根保叶,防早衰、增加粒重。获嘉县在每年春季对项目区不同土壤类型取化验土样89个,通过化验分析,确定土壤各种养分的丰缺含量、制定项目区施肥配方,以“稳氮、增磷、补钾”为原则,亩施优质土杂粪3方,碳铵10公斤,钙镁磷肥40公斤,氯化钾10公斤,在水稻生长的分蘖孕穗期,再追肥一至两次,每次尿素35公斤。根据在项目区对照田调查,补钾田比未施钾肥的田块穗粒数增2.5粒,千粒重增加1.2克,亩增稻谷33.8公斤,增产幅度为7.19%。针对两系组合“两优培九”重施底肥,巧施追肥,以满足其两段灌浆对高水肥的需求,促穗大增粒重,达到均衡增产。5、水稻旱种、麦垄套种及垄作和免耕直播技术(1)水稻旱种旱种旱管,分期灌水,苗期旱长,分别在45叶分蘖期,分蘖盛期,幼穗分化至孕穗期,扬花灌浆期进行充分灌溉,以满足“四水”需求;全省水稻旱种面积在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400500公斤。(2)麦垄套种技术黄淮地区水稻适宜的套播期要根据小麦的长势而定,小麦长势好的适当早播,长势差的适当晚播。麦垄套种的关键是套播质量,水稻夏播时要整平土地,可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后灌一次跑马水,力争全苗。麦收后及时灌水使水稻从旱生生长过渡到湿润生长,尽早建立水层,追施速效氮肥。麦稻共生期间无法进行除草,麦收后及时除草并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以防杂草滋生。全省麦垄套种面积近20万亩,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3)水稻垄作和免耕直播栽培依据河南省稻作区气候生态特点、水资源贫乏现状、高效节本稻作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等综合因素,我省逾2001始进行了免耕直播节水型稻作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初显成效。连续三年在郑州市惠济区、新乡市原阳县、南阳市宛城区、信阳市固始县等地进行了试验和示范,在品种筛选、直播技术、水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我省正在加强科研、教学、农机、推广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在研究内容上增加垄作直播和水田直播等,完善直播技术。6、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是项目区各县夺取丰收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管理上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病虫精准测报,通过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增强综合抗逆能力,2002年项目区统防统治面积472.3万亩,实施“无草害工程”面积469.3万亩。豫南稻区针对推广杂交稻时间长、品种多、易受病虫危害的现状,信阳市农技站在项目区专门建立了150个病虫测报点,认真及时准确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并将病虫情报以农情信息或由电视广播播放,共发病虫情报18期8000余份,指导示范区农民有效地防治了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危害。水稻移栽后710天,项目区统一实施了“无草害工程”,用丁西颗粒剂及稻田了除草剂一号进行了化学除草,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98%以上,有效地遏制了水稻草害,为水稻旺盛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大力推广化控技术,实施无草害工程。秧苗1.11.5叶期,普遍实行化控技术,亩用15%的MET粉剂200克,对水67公斤,配成225ppm进行弥雾,矮化植株,增加分蘖。项目区内做到“三定、三统”,即定点、定时、定人员,搞好测报;统一发情报、统一供药、统一防治,抓住重点,打好三个歼灭战:一是移栽前普遍进行秧底治螟;二是结合实施无草害工程,配施杀虫剂及化肥,防治二化螟一代;三是八月上中旬集中力量防治三化螟三代,从而保证水稻丰产又丰收。7、技术物化及开发研究应用连续几年对旱育抛秧技术进行了物化研究,初步摸索了几种模式:一是用壮秧剂、移栽灵混剂或高分子吸附种衣剂为载体,将育秧的核心部分苗床培肥、调酸、立枯病防治、多效唑化控及低温冷害预防融为一体,通过新型药剂的使用体现出来;二是商品化育秧,固始县2001年财政支农抛秧项目建造多个日光温室,用塑料软盘统一培育标准壮秧,农民直接购买成品秧苗使用,整套育秧技术通过盘育秧苗体现出来,信阳市狮河区农技站2002年商品化育秧15万盘,与东双河镇农民签订用秧合同,收效甚佳;三是工厂+技术推广部门+农户,由工厂直接参与,和技术推广部门一体化,筹集资金,生产高科技含量的秧盘与药剂,推广给农民,信阳市农技站、固始县农技中心就是这种模式;四是进行科技承包,郑州市农技站、罗山县、光山县农技中心承包人员提供种子、秧盘、药剂等物质和技术服务,对被承包者实行集中连片,统一供种,统一整地,统一播期,统一施药,统一管理,分户抛植的方式,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加快了技术推广速度。五、项目组织与管理措施为确保科技部下达河南省“水稻节水增产增效配套技术”项目任务的完成,根据我省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强化了项目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确立了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强化领导,合同管理,重点集中安排,抓基点示范,推高新技术,树立节水增产增效、轻型简化栽培意识,通过辐射带动,促进均衡增产,全面丰产丰收。项目实施过程中着力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管理:1、强化领导,建立组织,大力推进建立健全组织,完善开发机制,强化领导力度,是提高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完成任务指标的根本保证。水稻节水增产增效配套技术任务下达后,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实施会议,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专家执行组,并设立办公室。各承担任务的县分别成立相应组织,省县开发领导小组分别由省、县主管农业负责人担任组长,省县农技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执行组,并将物质供应、目标管理、责、权、利、监督考核和各开发组结合起来,任务明确,分工负责。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宏观管理,专家执行组负责制订全省技术方案,分片包干,负责县级技术培训,检查指导等任务。各开发县领导小组直接抓项目区开发,并会同县级技术人员分别承包到乡,在分工承包中要求搞好五定,即定领导、定技术干部、定农民技术员、定职责范围、定奖罚制度,责权利相结合,定期检查,促进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2、大力宣传,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入户率省项目领导组首先召开各市、县农业局长参加的专项会议,布置水稻节水增产增效配套技术项目实施方案,承担任务的市、县,都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动员,提高各级领导、农技干部、农民对实施该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各承担项目的市、县、乡都广泛深入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普及旱育秧、盘育秧、节水管理、化控化除、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重点培训技术骨干;印发技术资料,宣传普及关键技术和操作规程;利用广播、电视进行技术讲座,并召开各种形式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全省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526次,培训26.68万人次,其中农技人员、农业干部6.2万人次,广播电视1500次,收听、看人数12.76万人,印发资料1480篇,56.62万份。3、开展节水稻作标志性示范带动工程采用标志性示范带动战略,实行典型样板引路,对节水增产增效项目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样板,树立典型,让广大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使群众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在项目实施中建立万亩方40个,总面积460万亩,平均亩产574.0公斤;千亩方232个,总面积25.8万亩,平均亩产593.8公斤;百亩方390个,总面积41.7万亩,平均亩产621.8公斤;全区共建立“百、千、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