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doc_第1页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doc_第2页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doc_第3页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doc_第4页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比较【摘 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白与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都能称得上后世难以企及的“神品”。二人的七绝无论是诗歌题材,还是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创作都具有典范作用。在题材内容上,李诗往往以描写山水景色、表现友情、羁旅生活居多;王诗却大多描写边塞战事、闺妇哀怨,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二人的送别诗均写得很出色。在艺术上,李诗长于淡妆式描写而显自然之美,王诗长于浓抹式描绘而又返归于自然之美。在表现手法上,李诗自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王诗却是由千锤百炼雕琢而达到完美。高超的情景交融手法是他们表现方式的共同点。李诗写景以抒情,王诗抒情以带景。一体殊途,异曲同工。【关键词】李白 王昌龄 七绝 比较A Comparison between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s Heptasyllabic QuatrainAbstract: The heptasyllabic quatrains of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 are always regarded as the most powerfu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eir poetry subjec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expression have deeply effects on poems crea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On the poetry subjects, Lis poems always describe landscape, friendship and the life about living abroad, but Wangs poems often show us the pictures of wars and the feelings of sad women so as to profoundly reflect all kinds of social phenomenons or features of the times. Beside these differences, they have one similarity, that is, they both succeed in writing farewell poems. In the field of artistic features, these two poets show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Lis poems are good at using simple and brief descriptions to show natural beauty, while Wangs poems like to return to natural beauty by intricate depictions.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on the methods of expression. Lis poems are completed naturally, but they are coherent not only in content but also in style. Compared to them, Wangs poems are created by careful preparations, and they are revised again and again in order to give accurate expressions. But in a whole, the two poets both combine scenery with emotions in common to express meanings. Lis poems describe scenery to express emotions, and Wangs poems express emotions to show scenery. Although their approaches are different, effects are excellent equally. Key words: Li Bai Wang Changling Heptasyllabic Quatrain Comparison古人称李白为“谪仙人”(今人称其为“诗仙”),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二人的七绝作品更被人称为“神品”1,所以对二人的七绝进行比较是有很大意义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一、李、王生平与思想比较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自幼随父迁居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县)。天才奇特,博学广览,“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天宝初,游长安,贺知章惊为“谪仙人”。经推荐,供奉翰林。后以赐金放还。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李璘幕僚,璘败,被放逐夜郎。为郭子仪营救遇赦东还。后,来往于洞庭、金陵间。晚年生活漂泊穷苦,死于当涂,葬当涂之青山。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734)中宏词科,调汜水(今河南巩县)尉。后一度贬谪岭南(五岭以南)。二十八年(740)调任江宁(今南京市)丞。开元末至天宝初,往来于长安、洛阳间。天宝中降职龙标(近湖南黔阳县)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昌龄还乡,途中被刺史闾丘晓杀害。李白与王昌龄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诗人,其诗歌都是盛唐气象的典范。二人都可算志大才高。李白自称出身帝王之家,而实则扑朔迷离,现能认定的是出身商家。他少年所受教育复杂,其志杂而且大。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且自负有军事才能,但他受道家、纵横家及游侠思想影响甚深,是一个狂诞型的浪漫诗人,想以布衣直取卿相,乃至作“王者师”,然后功成身退,故而既不愿从军,更不愿走科举仕途的道路。王昌龄的先祖为南朝世家瑯琊王氏,曾百余年三公九卿,但王出生时家势已经衰微,其后更趋贫困。可是他因追慕先祖的愿望与贫寒的反激,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志士情怀终生不已,较早立下了从军报国之志,是一个英雄志士型的诗人。从军壮志从青年到暮年始终不渝。但他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从军不能便转而科举入仕,且两中科举。李白的傲岸、叛逆,对友情却是极为真切、珍视的。李白七绝主观色彩较浓,多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所体现出来的是复杂思想感情。他的诗里始终都有一个“自我”,一个积极进取的、极具反抗精神,然而又孤独消极的诗人形象。这一形象也曲折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矛盾。二人为人的特点都带一个真字。李白是狂而真,狂即本于道家、侠客与纵横家的狂放而“平交王侯”,杜甫给他画像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任华对他的评价是:“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2实乃真狂加佯狂,狂得举世少有其匹。他对友朋之真则及于市井百姓,略无一点架子与心机。王昌龄是仁而真,即如他自己所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他本儒家之仁,在其边塞诗中揭露军中及朝中的黑暗与不平,在其宫怨诗中揭露宫中的黑暗与不平;他的送别诗对所有朋友都一片真情而绝无谄谀,可谓“一片冰心”。二人的生平、思想及志向的异同影响了诗歌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二、李、王七绝题材的比较李王七绝在题材上有很大的不同,经本人对全唐诗李、王二人七绝题材进行了初步统计,李白共有七绝80首,王昌龄有80首。其中,李白描写山水景色的诗歌有19首,而王昌龄仅有3首(甘泉歌观猎河上老人歌);李描写边塞战事的诗歌有5首,而王有9首;李表现闺妇哀怨的诗歌有10首,而王有20首;在表现友情、羁旅生活的诗歌中,李有46首,王也有40多首。比较二人共长的题材(即表现友情、羁旅生活的诗)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主观色彩比较浓,而王昌龄诗歌客观性较强。从思想内容来说,二人都表现出积极进取、报国济世的情怀和健康、高洁的人格。其实对于二人七绝题材的区别,古人已有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胡应麟说过的一段话:“七言绝,太白、江宁各有至处,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辞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3这话虽有道理,但是太过绝对。不过他说的“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却是很精当的评论。“写景入神”,这在李白的山水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李白的山水诗,不仅善于勾勒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还特别追求一种“思与境偕”的美,他往往能使自己的主观情感隐寓于精心描绘的景物之中,从而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在短短的几行诗里得到很好的结合,以至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苏轼曾以“诗中有画”来评王维的山水诗,其实李白的许多绝句也同样具有“如画”的特色。李白的人生观是积极和乐观的,因而他往往用雄健粗放的线条和明朗的色彩来勾勒壮丽开阔的自然景色,从中亦表现出诗人无限宽阔的胸襟和乐观浪漫的情绪,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读着这首诗,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奇峻的天门山,象是被神工鬼斧从中劈开,长江由上游奔腾而下,突遇奇峰,江水在此打一回旋又继续向东流去;两岸的群山,一片青绿,互相对峙,象是从地下猛然冒出似的;一条帆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驰来诗人把山与江交织起来描写,“山因江水的奔腾而奇峻,江因山峰的对峙而越发壮美”4。这首山水诗“如画”的特色,仅仅是其表层的一面,其内蕴却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中。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诗里寓满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这位冲决一切束缚,追求自由的舟中人,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吗?李白满怀热情来到长安,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三年供奉翰林并非实际官职,老迈而昏聩的玄宗只是把他当作自己吟风弄月的文学侍臣,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他不肯投降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没有出路。于是退出长安,游历山川,求仙访道。再如望庐山瀑布其二也是描写景色的佳篇,其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阳光的照射下,远望香炉峰上,一片紫色烟云;庐山瀑布正象一条长河悬挂在山前,这是多么奇伟雄丽的景象!接着诗人又用“飞流直下”四个字,更写活了瀑布的动态;末句以奇特的联想传神地写出了瀑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的气势,真是形象生动,足见诗人之胸襟宏阔。这在内蕴上也正是他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更为强烈的体现。如这种类型的山水写景抒情诗还有登庐山五老峰、早发白帝城、秋下荆门等等,这里就不再逐一分析。现存王昌龄的诗有180余首。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其中七绝就有80首之多,这个数字基本上和李白是持平的(80首)。总观他的七绝诗作,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歌唱西部边关将士的爱国豪情和勇敢精神,反映他们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第二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第三类是表现深厚的友情和羁旅的生活。在王昌龄的七绝中,边塞诗是最有特色的。唐代的“边塞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就其数量之大,流派之多,恐怕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作为气魄雄伟,手法细腻的七绝圣手王昌龄,他则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他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了战士的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歌唱当时的戍边战士,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他们奋勇迎战,乐观振奋,精神昂扬,决心血战到底,也“不教胡马过阴山”。诗中多表现戍边战士誓与祖国共存亡的英雄气慨。然而,诗人并没有把战斗的生活写成浮浅的乐观。却指出了环境的艰苦。青海,这个荒漠的草原是这样的昏暗,玉门关又距这里那样遥远。环境是这样艰苦,而戍边战士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信念。这样写来,诗句就更加充满了豪情,从而表现出了戍边战士那种坚强的信念和无比英雄的气慨。 但是,征战生活并不只是这一面,王昌龄的边塞诗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征战前后的不幸及战士们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为他们呼吁,为他们申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从军行)就是为那些征战沙场,死无葬身之地,露骨荒野的士兵们鸣不平。而“闻道将军破海门,如何远谪渡湘沅”(寄陶副史)则又是在为那些“功勋多被黜”(塞下曲)的将士们申诉,当他写到征戍者的离恨乡愁时,更是笔触温柔、缠绵。真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5这些诗作多用景物渲染情感,极为委婉动人。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一诗中,诗人用融景入情的手法,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然而诗人在这里却没有直接地去写远方征人对妻子的怀念,而是翻过来写了身居金闺中的妻子对远征亲人的深深怀念,不过是用意婉转罢了。王昌龄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描写女性生活。他笔下的少女、少妇多是柔情脉脉,纯洁天真的,有名的采莲曲、浣纱女两首就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妇女们在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相约到池中采莲,到溪边浣纱的动人情景。王昌龄的这些诗,正象他所描绘的这些天真烂漫的少女一样,不假修饰、资质天成,读来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我们从闺怨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处在封建道德观念统治底下,连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敢吐露半点的封建时代的妇女,是表示同情的。但是诗人并没有把这种感情正面地说出来,而是通过这个深闺少妇在翠楼上的形象,和她“忽见陌头杨柳色”而“悔叫夫婿觅封侯”的这一刹那的感情迸发,巧妙地抒发了对她们的同情。同时,王昌龄还用另一种色调描写了宫里妇女的遭遇与心境。“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和“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秋词)两首诗里,寒鸦背上带来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这里诗人以凄惋的笔触,为那些被剥夺了幸福与青春的妇女写出了她们自己无处诉说的哀愁与幽恨,深刻地提示了统治者的残酷罪行,所以我们说他的“宫词”的基调是哀怨的。从王昌龄的七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使他的七绝具有了比李白更多的客观色彩。然而他们在表现爱国热情,以及清高纯洁的人格的思想内容却是一致的。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问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爱国激情洋溢其间。王昌龄在从军行、出塞中表现爱国热情尤多,“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李白在七绝中冲淡羽化之情,可以说是他清高纯洁人格的体现,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品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一生屡遭磨难、坎坷,在漆黑一团的官僚集团中,要保持微尘不染、清洁如玉壶的冰心,是何等傲岸,何等清高!简而言之,李白的七绝题材内容以寄情山水、思念友情居多。诗中始终有一个“自我”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王昌龄的七绝题材内容以抒写边塞生活、闺妇哀怨以及表现深厚友情为重,直接深刻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是他们的不同。而同一的是诗歌中渗透出的爱国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报国无门的惆怅,以及清高纯洁的人格魅力。三、李、王七绝艺术与手法的比较李王二人七绝共长的题材是送别。李白的送别题材有近20首,占其七绝近四分之一,其名作早已为人所熟知。王昌龄的送别七绝达30首,占其七绝近一半,除几首名作为人称道外,还未能引起历代多数论者的认真研究。李、王二人送别七绝的共同之处在情感真挚,不同处则在艺术风格。先看李白的送别七绝。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前半叙事,自然得象大白话;后半抒情,但第三句写景时已暗将水深与情深相连,收以景托情之效,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拟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情谊。诗前三句都是信口而成,妙在末句“不及”二字,不用比喻而用拟物,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全诗便神气毕现,自然而又情真,朴实而有余味。再看其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首句以平朴之语叙事点题,次句亦叙事,“三月下扬州”是朴实的白话,但诗人巧妙地将烟花与三月相连,烟花三月之美景最宜与朋友流连相聚,而眼下却要分离,有反衬之效;在美景中下扬州,亦含有对朋友的劝慰。如此一来便显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韵味悠长。末二句写景叙事兼寓情:帆孤人孤,帆远人亦远甚而流至天际,别情也如长江流水那般悠悠无尽。此诗是李白送别诗的名作,比上一首多些熔炼,但亦以自然为主要特色。诗除第三句之外都不假雕琢,风格俊爽飘逸,神气飞扬,达到了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境地。再看王昌龄的诗。“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首巴陵送李十二是开元27年诗人自岭南贬所遇赦北归,秋至巴陵邂逅李白旋即分手的送别之作。王此时已是两中科举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虽志大才高却还是布衣,但王却主动作诗相赠,足见其对朋友之真。此诗不算王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情景交融,情深意长,是能体现王氏七绝特点的佳作。诗前二句叙事写景,景中寓情,“清江”与“便风”二意象显示了两人情意的美好与真挚。后二句纯写景:山脉绵长遮住了友人所要去的充满秋色的巴陵城,暮色里只见遍地的蒹葭与迷茫无边的水气云烟。秋日易生悲,况又临日暮断肠时,面对着满目的蒹葭苇絮与茫茫云水,别友的怅惘之情借时令与景物烘染得十分深沉婉曲。且“蒹葭”既写实景又暗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典,诗情显得更为深婉渊雅。诗意象绵密,用语流丽而自然,是一首优柔婉丽,意味无穷的送别好诗。又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袖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首句叙事写景,景象华美,但酒深情亦深,已暗寓惜别之情:美景本当欢会,而眼下却要离别,情何以堪?次句明写景,与上句相比,气候变气氛亦变:秋风瑟瑟,秋雨飒飒,风雨入舟,离人亦入舟,风雨凉而心亦凉,蕴意婉曲即又无丝毫雕琢之痕。后半首写情,却不写自己的离情别绪,而虚构行人情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人更难以成眠;即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令人睡不安寝,摆脱不了离情别绪。诗人从视听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环境,明写行人之情,而实写送行人之情,二人之情相融而又情景相融。全诗难中求易,蕴意深厚含蓄,极尽锤炼之能事而无雕琢之痕迹。其名作芙蓉楼送辛渐构思精巧,蕴意深婉,而又浑然不着痕迹,意境也清空明澈,好读耐咀嚼,当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以上几首诗的对比可以看出二人送别七绝的特点,即都显得情意深长,都讲究情景交融,都重意境的创造。不同处在王诗常以景来烘染,多不点明情字,意多而拟喻少,语言含蓄婉丽;李诗亦以景托情,但拟喻夸张偏多而意象偏少,语言俊爽自然。由此亦可看出二人所有七绝的特点。李白之诗重气重自我,儒家的正气、道家的逸气、纵横家的胆气与游侠的豪气兼而有之,形成豪放飘逸,壮浪纵恣,抹去拘束的总体艺术特征,七绝则多了几分自然流利。王昌龄诗重情,早期儒家的刚健与仁爱之情相兼,为诗重风骨与中和之美的结合,诗歌显清雄清婉清峻清幽的总体艺术特征,其七绝则主要显清雄清婉的特色。二人七绝均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李诗自然流走,仿佛脱口而出,信口而出,信笔而成。王诗却是由锤琢洗炼达到完美。”6二人七绝都善用高超的情景相融手法。(一)深得民歌自然风致二人绝句诗语言特色上区别是很明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诗词例话里说“自然”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尽得天然之趣。这种“天趣”就是自然精彩。沈德潜唐诗別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7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七绝本来源于六朝民歌,“铁杵磨针”的典故,也说明李白向民歌学习下功夫之深,可想“信口而出”并非偶然。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里就运用了民间口语,既生动又亲切。还有上边所举诗例,无不显示李白那特有的口语化又不失经过经心提炼的文学语言的魅力。“自然流走”“信口而出”还可以从他感情真率方面来分析:周振甫的诗词例话里把“直率”另起名叫“奔迸的表情法”,是说“有一类情感,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率的情感尽量表现出来,你若要多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失掉了。”8这要求和那作者的生命分不开的真切。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是流放途中忽遇赦,二是亲历三峡乘舟疾行之境,感情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加上有向民歌“天趣”学习的功底,自然就有了这首千古不朽、百诵不厌的名作。其实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他真率的感情、直率的个性。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表现自我为特色。他那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个性,也使他写诗“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甚至连格律也挡不住李白的奇思异想。向民歌学习生动的口语,真率的感情,以及豪放不羁的个性,能否说明他“自然流走,仿佛脫口而出,信笔而成”的由来呢?这也正是李白七绝最显著的特色。 而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采用乐府旧题,他在七绝上用力又最专,自然也是向民歌努力学习的典范。在向民歌学习这一点上,他们二人倒是相同的。但在表现手法上又与李白截然不同。第一:王诗善于运用七绝表现刹那间的感触。再以闺怨为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原不知愁,无忧无虑上楼欣赏春景,可是在见到陌头杨柳色的刹那间,她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失落。这是最富于启发性的一刹那,因而也是诗意最丰富的一刹那。靠了表现刹那间的感触,启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又如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也是如此。征人守戍本无异常,一声羌笛便勾起异乡人难消的惆怅。诗人捕捉到一刹那间征人心中所起的变化,并且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王昌龄就是特别善于细致刻划这触景生情的过程。第二:王诗精心安排结构,绝句仅四句,他对每句都要精心加以处理,没有闲笔。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其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五)“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以上四首起句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起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如出塞这首诗,一般人写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很可能接着把征人未还的愁思描写一番。王昌龄却不这样衔接,他另开辟出一层新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他如“黄沙百战穿金甲”、“撩乱边愁弹不尽”等,都是让人意料不到的奇语妙笔。诗的结句,王昌龄更不肯放过。他有时写的很实在、很肯定,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有时又很含蓄,故意荡开,余音袅袅,如“高高秋月照长城”。正是需要细致刻画那触景生情的画面,和精心处理短小的每一句,才使王昌龄写诗非锤琢洗炼不能。而与李白的“信口而出”不同。(二)高超的情景相融手法。世人称:“李诗以写景寓意著称,王诗以抒情蕴藉见长。”9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可能是李白写景居多,王昌龄抒情叙事为重。实质上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着的,只是写景抒情各有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情,即景生情;一种是从写景中抒情,情包含在景中。他们二人无论哪种手法,无论写景,还是抒情,能陶融万汇,毫无痕迹是他们的共同点。 王昌龄以第一种方式处理情景很有特色。如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百尺楼”点明了荒寂苍茫的环境,秋风里“黃昏独坐”更令人引发思乡情怀。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便完成了“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难怪胡应磷诗薮说王昌龄绝句“尽谢炉锤之迹”。李白即景生情,上句写景,下句写情的篇章也不少。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触景生情,激起“谪仙”羽化遗世之想而有了下句“耐可乘流直上天”。说到第二种:“情包含在景中”,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其实就是指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的不同,情因景生还是景因情成的不同。“缘情写景”、“景因情成”便属于第二种了。缘情写景有三种手法: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一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10。以上谈到的三点是李白的特点。1.他写的景有时雄奇伟拔,有时静幽安谧,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而自然, 新奇而真切, 丰富多彩, 雄奇瑰丽的形象正是诗人奔放豪迈大胸襟的表现。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