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docx_第1页
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docx_第2页
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docx_第3页
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docx_第4页
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卡洛琳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严玉芳(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摘 要:卡洛琳麦茜特,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在美国的环境史研究中独树一帜。她重视从宏观维度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由生态、生产、再生产和意识四因素组成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该四因素作 为麦茜特进行历史分析的基本概念,它们的辩证演化,成为她开展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时,她从性别视角 将四因素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探讨了自科学革命以来性别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面貌。她的研究不但为 人们从宏观上解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颖的结构范式,而且增添了环境史研究的重要维度,因 而有助于促进环境史的多元化发展。关键词:卡洛琳麦茜特;生态革命理论结构;性别;环境中图分类号:K7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14)04-0030-08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1936 年出生于纽约的罗切斯特(Rochester,New York),大学就读于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化学专业并兼修哲学。大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 继续深造,专攻科学史,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79 年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6 年至今是 该校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系(ESPM)环境史、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领域的教授。其研究兴趣集中于社 会意识和文化规范里的自然、性别视角下人与自然在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的历史性互动以及地区生态变迁 等方面。麦茜特在环境史、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等领域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环境史领域成绩斐然, 硕果累累。她的主要著述有: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1980 年,以下简称自然之死);生态 革命:新英格兰的自然、性别和科学(1989 年,以下简称生态革命);激进生态学:寻求一个可居住的 世界(1992 年);美国环境史中的主要问题:文本及论文(1993 年);大地关怀:妇女与环境(1996 年);绿色挑战金色:加利福尼亚的环境史资源(1998 年);美国环境史:哥伦比亚指南(2002 年);再 造伊甸园:自然在西方文化中的命运(2003 年,以下简称再造伊甸园);合编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2003 年);美国环境史简介(2007 年)。发表论文近百篇,主要有:生态革命的理论结构(环境评论 1987 年 4 月号);性别与环境史(美国历史季刊1990 年 4 月号) 等等。她的著述多次再版或被译成 外文出版,例如美国环境史中的主要问题已再版三次,自然之死一书先后被译为日文、德文、意大利收稿日期:2013-12-16作者简介:严玉芳,女,四川南充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12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环境史。 ESPM 为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的缩写。 关于麦茜特的学术成果及其他信息,详见其个人网页:/people_profiles/carolyn-merchant/。第 4 期严玉芳: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31文、瑞典文、中文和韩文等 6 种外文版本。总的来看,麦茜特重视从宏观维度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由生态、生产、再生产和 意识四因素组成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并从性别视角将四因素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多层面地探讨 了自科学革命以来性别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面貌,因而在美国的环境史研究中独树一帜。一、“生态革命”的理论结构从宏观辩证的维度来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是麦茜特尤为重视的一种思考模式。这种 思考模式彰显出结构性特色,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曾谈及这一点:“麦茜特作为一位环境 史学家,她以结构性分析而著称。”1具体而言,生态、生产、再生产和意识是麦茜特分析人与自然互动关 系的四个结构性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她构建的生态革命的宏观理论结构。早在麦茜特的开创性著述自然之死中,上述那些相互关联的因素已具雏形。在该书中,麦茜特以 生态视角分析了欧洲社会在 1500 至 1700 年间,生产、再生产及意识领域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她将近代早 期的欧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把历史变迁当作生态变迁”,初步阐述了“历史变迁的生态系统观”2。她 “对近代早期的欧洲进行生态系统的探究”,有助于“正确解决发生于人类文化内的各种变迁是怎样影响 自然环境或被自然环境所影响的问题”3,即生产、再生产、意识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问题。此后,她对 四要素的理解逐渐深化,于 1987 年形成生态革命的理论结构一文。在文中,她从长时段视野将生态、生 产、再生产和意识四因素统一于“生态革命”这一概念之下。至此,她所建构的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的理论即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结构。在麦茜特的生态革命的理论结构中,生态、生产、再生产和意识是四个基本构成因素。她认为,生态革 命是人类与非人类自然关系的重大变革,它源于社会生产模式与生态之间和再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之间 的变化、紧张关系和矛盾,这些动力因素反过来又会促进新观念、新思想及新世界观的形成4。生产是提 取、加工处理和交换自然资源的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发生联系最为直接和明显的活动领域。人类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有两种目的:一是生存,即生存性生产;二是获利,即市场交换性生产。再生产则是人类自身及 人类社会延续的必然要求,从宏观维度看包括生物性再生产和社会性再生产,其中,生物性再生产包括生 育与种族繁衍,以及生存也即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社会性再生产包括传承人类文明成果 而培养再生产性人才,以及维系社会运转的政府、法律、伦理规范的传递等5。这四个方面通过特定的生 产模式而实现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总之,生产、再生产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活动,这两 项活动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至于意识,它是人的思想、情感和印象 的总和,是人对自身行动和意志的认识。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集聚,无论是个体意识还是群体意识都受 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与塑造。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观念,反过来又指导着人类的基础性实践,影响和 塑造着自然环境6。如上所述的四因素构成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成为麦茜特后来开展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架构,她对新英 格兰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探究便是生态革命理论的重要实践。而这一实践的结晶,即是 1989 年出版的生态革命一书。该书通过分析生态、生产、再生产和意识四因素经历的重要变迁而指出,在新英格兰这 将自然之死称为麦茜特的开创性著述,是因为它奠定了她后来开展环境史研究的基础,并且该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麦茜特在该书出版 18 周年的回顾中把它的贡献概括为:(1)对现代主义问题尤其是机械论自然观的早期批判;(2)随 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盛,它被认为是论述妇女与自然联系的经典;(3)重新评价了人类对自然的伦理,指出了重建人与自然 伙伴关系的路径。详见: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A Retrospective,”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11, No.2 (June. 1998), p.202.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32片土地上已发生两次生态革命,第一次大约是 1600 年至 1675 年间由外来的欧洲殖民者及其技术、制度文明和“混成生物群”促成的“殖民性生态革命”(colonial ecological revolution);第二次大约是 1775 年至 1860 年间由内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生态革命”(capitalist ecological revolution)7。她 还认为,新英格兰正在发生第三次“全球生态革命”(global ecological revolution)8。这三次生态革命都促 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利用自然的方式、关于自然的观念等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 关系。由上述分析可见,以生态革命为支点,采用四因素来分析历史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变迁,是麦茜特 进行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麦茜特从性别视角将四因素纳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探讨了科学革 命时期社会意识中的妇女与自然形象、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的性别角色及其变迁以及性别与环境保护的关 联。从而,她以“科学、性别和环境”要素为主线,建构起四因素之间辩证的历史性关联。二、“科学、性别和环境”主线麦茜特曾经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因此在她后来的环境史研究中科学的影子始终清晰可见。科学革 命是她思考与探索的起点和源头。况且,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麦茜特就密切关注现实社会运动,尤其是 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和环保运动。这样,在上述两方面(麦茜特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对现实 社会运动的关注)的共同作用下,麦茜特较早开始思索和研究科学革命中妇女的地位、科学革命给自然和 妇女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最终于 1980 年完成了上文提及的开创性著述自然之死,这为她后来进行环境 史研究定下了基调。之后,她循着评价科学革命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对美国历史、当代环境运动和环境伦 理的深远影响9。与此同时,她也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研究与思想,对性别与环境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和 现实的探讨。这就使“科学、性别和环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麦茜特环境史研究的始终。它主要体现在三个 层面:首先,社会意识中的妇女与自然形象及其转变。在麦茜特看来,16 世纪初期,大多数欧洲人仍然使用 有机体作为联系自我、社会和宇宙的基本隐喻。但是 16、17 世纪科学革命的发生引起了一个重大的变革, 即“一个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作为其中心的有机宇宙形象,让位于一个机械的世界观,这里,自然被重 新建构成一个死寂的、被人类支配和控制的世界”10。机械理论替代有机理论的同时,之前与妇女和自然 相关联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印记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之中。麦茜特正是通过解读体现当时 社会意识的文学、宗教、哲学等文本,并对它们进行对比性分析,发现了此时对妇女与自然形象的新建构 以及对此前有关妇女与自然的价值观念的重塑。在自然之死中,麦茜特的分析和阐述所呈现的转变前后的两幅画面是非常不同的。在转变前,即人 类自诞生伊始,就一直生活在与自然秩序的直接的有机关联之中,及至 16 世纪初,大多数地区的人仍然 保持着与自然的“有机”、“协作式”的“日常互动”11。因此,在有机宇宙观的支配下,自然作为女性的形象 随处可见,这在当时的文学、哲学和宗教中就有大量的描述。当时最流行的一种理论即是“将宇宙比做带 有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人类身体、灵魂和精神”,“将地球比做活的人体,带有呼吸、血液、汗腺和排泄系 统”12。总之,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所盛行的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的影响,此时流行的文本也充满了将“自 然、物质和地球与女性性别特征联系的形象”13。并且,“对自然的描述性陈述具有某种规范性含义”,当 地球被描述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和一位养育者母亲的形象时,它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规范约束着人类开发 利用自然的行为,扮演着“道德约束”的角色。但是,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机械主义的兴起,自然形象和对 自然的描述性陈述均发生了变化,从而致使“道德约束”(规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变成“道德认可”(鼓励 人类支配利用自然)14。这便是转变后即将出现的另一幅画面。随着新科学的发展和发现,自然的另一面形象混乱和无序开始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对于妇女的第 4 期严玉芳: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33阴暗面的刻画也与难以驾驭的自然形象联系起来。大量的作品中充斥着对妇女的邪恶品质的描述和谴责,女巫审判便是集中体现。人们普遍认为女巫通神性、懂法术,与魔鬼相勾结,共同制造了社会的混乱与 无序。于是,“审判女巫就成了审问自然的象征”15。当“自然”再次被表达为“女性”时,如同支配妇女一 样,支配自然便理所当然。从而,“自然作为女性通过实验被控制、被分解的新形象,使掠夺自然资源合法 化”16。宇宙、社会和自我中充斥着无序,这意味着要借助新工具和准则来重建宇宙、社会和自我的新秩 序。新发现的科学为新工具、机械主义提供了新准则,“机器”成为重新安排世界的新隐喻。机器由部件组 成,在特定的序列下完成操作,并在一个有限制的、准确定义的总体环境中运行,还给予我们控制自然的 力量。于是,机器就成为宇宙、社会和自我的基本隐喻。“借助新教改革、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科学革 命的早期发现,新机器隐喻把自我、社会及破碎的宇宙又重新整合在一起”17。针对如上两幅画面,麦茜特曾特别强调:欧洲科学革命时期,有机论宇宙观和机械论自然观二者相互 交织着,在科学革命以及新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背景下,经历着斗争和变迁;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流行的有 机论逐渐被兴起的机械论所压倒,退居幕后。而她强调这种斗争和变迁旨在揭示隐藏其中的重要转变,即 女性和自然随着科学革命的开展一同沦落,从而处于受支配和受控制的地位。并且,在此转变过程中,完 成了对女性与自然的形象及其相关联的价值体系的重构,有关妇女与自然的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变化。此 转变的影响范围,在麦茜特后来的研究中得以拓展深化。她认为,随着上述价值重构的逐步完成,古老文 明里原有的一些自然女性化的符号象征,如希腊传统文化中的大地女神盖娅(Gaia)、基督教传统中的夏娃 以及古埃及尼罗河女神伊西斯(Isis),其有关妇女与自然的初始寓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后来特定的历 史时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它们又被重新加以诠释或运用。其次,生产与再生产领域中的性别角色及其变迁。麦茜特认为 16、17 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对女性和 自然的影响是重大的和深远的。因为在有关妇女与自然的社会意识发生转变的同时,妇女在生产、生殖中 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致使她们变得依附和从属被动。她们在生产领域的权力逐渐被男性所 占据,从而被压缩到了再生产领域。在生产领域,自给自足的农业要求男女共同参与生产活动,并作为合作者共同支配生产权。到科学革 命时期,妇女的生产活动遭到排挤,她们在生产领域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在从前被其垄断的酿造 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已失去了控制地位。在生殖领域,妇女助产士失去了垄断权,它落入男医生或男助产 士手中。在生殖过程中,女性被认为仅是“孵卵器”而已18。这样,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特征被用于“推论和 证明”其在智力上的低下、经济上对男性“依赖的正当性”19。因此,对妇女和自然来说,科学革命再一次 加强了她们之间的联系,不过这一次她们一同“沦落”,从而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 盖娅(Gai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她把世界和人类从混沌中领出来。她孕育生命的崇高地位和角色被二十世纪后半叶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所复活,借鉴并重整到她们的哲学框架之中。譬如生态女性主义者查伦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e Spretnak)把盖娅创世的故事整合进生态女性主义之中,她认为自然和妇女从父权制文化中解放的途径在于重新 树立起尊重自然和女性的盖娅精神,这种理念对文化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详见: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3-4.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等同于自然的夏娃呈现了三种形象:原 初的夏娃,自然是原始、单纯和光明的;失落的夏娃,自然是无序、混乱和黑暗的;母亲夏娃,自然是改善了的花园。相应地, 亚当也呈现出三种形象:原初的亚当,是创始者上帝的形象;失落的亚当,是转变失落土地的代理人和英雄;父亲亚当,是父 权、法律和统治的上帝形象,是国家政权的楷模。详见:Carolyn Merchant,Reinventing Eden: The Fate of Nature in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22. 至于伊西斯(Isis)女神,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在 1913 年出版的第一份科学史杂志就以它命名。萨顿认为,伊西斯是自然的隐喻,她的长袍下隐藏着自然的秘密,运用科学武器将 其长袍撕开便可揭示自然内部的秘密。参见:George Sart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pp.41-42.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34科学革命带来的这一重大转变,不但在欧洲本身进行着,而且在欧洲的海外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麦茜特认为,在前殖民时期,那里的妇女在种植、收获、储运及分配粮食作物中占据着主导地 位,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在早期的殖民地农业生产中,女性和男性平等地享有经济权,对家庭与经济 生活的维持起着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而 18 世纪末以降,男性和女性所活动的领域逐渐分离,以至男性 几乎垄断了传统的女性生产活动领域,女性被排挤压缩到再生产领域,于是她们的活动范围由户外农场 缩小到了户内家庭。女性形象也被建构为一种道德母亲,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和养育孩子并使之社会化;男 性角色则是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最后,妇女与环境保护的关联。从麦茜特的研究不难看出,妇女与环境保护存在必然的关联。这是因 为历史上对妇女与自然关系的特殊建构,以及近代以来妇女在再生产领域的角色定位主要职责为维 持家庭日常生活和养育孩子。正是这种特殊建构和角色定位,使妇女对整个家庭的健康极为重视,而自然 环境的完好是家庭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当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时,感受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就是妇女。 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影响了妇女的生育,而且威胁到家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于是,妇女为了改 善和美化肮脏的城市20,为了保护家人、家庭和人类栖居地的健康,积极地投身于环境保护,因而在整个 20 世纪的环境保护运动中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进步时期的资源保护运动中,妇女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不但使众多 的自然区纳入法律保护之下,而且推动了立法以禁止污染;此外,还在分水岭植树,并致力于濒危物 种的保护等。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地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妇女环保运动组织和团体,它们多次发起由 妇女领导的环保运动。但是,麦茜特认为,此时的资源保护运动带有浓厚的“三部曲”色彩,即“保护妇 女的角色”、“保护家庭”和“保护孩子”21。这一特点和理念在后来的妇女所参与的环境保护运动中 依然存在。20 世纪 60 年代妇女解放运动和环保运动几乎同时兴起。由于它们在目标上的共通性,以及历史上对妇女与自然关系的特殊建构,促使二者最终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在 70 年 代的诞生。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不但在学理上有所建树,也即深入探究了历史上妇女 与自然的关系,为广大妇女参与环保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其倡导者中的大多 数人作为社会活动者积极地投身于环境保护,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历史上妇女与自然的联系”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命题,生态女性主义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阐 释。其中一些人强调,近现代文化完全是父权制文化,建立在将妇女等同于自然并贬低她们的基础之上;一 些人强调,在史前时代,地球母亲如神一般受到普遍崇拜,妇女也有着更高的地位。出于不同的关注点和阐 释维度,生态女性主义者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女性主义的不同流派的 思想之中。在麦茜特看来,生态女性主义流派所宣称和张扬的女性与自然之联结,极容易导致保护环境和 拯救地球的重担无形地落在女性的肩上,这样反而不利于女性自身状况的改善,从而陷入困境22。 关于这一变化过程详见: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91-104. 吉德福平肖(Gifford Pinchot)和塞缪尔海斯(Samuel Hays)都对妇女在 20 世纪初美国的进步资源保护运动中的 作用予以积极的肯定。参见:Gifford Pinchot, The Fight for Conserv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and Page, 1910, p.101. 此时主要的妇女环保组织与团体有:加利福尼亚妇女俱乐部联合会(The California Federation of Womens Clubs); 妇女国家河流与港口大会(Womens National Rivers and Harbors Congress);美国革命之女(The 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奥杜邦协会(The Audubon Society)。参见: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pp.110-128. 这些流派包括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详见: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pp.5-18.第 4 期严玉芳: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3520 世纪 70、80 年代,妇女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为此时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孩子和家庭的健康构成威胁的领域,如核技术、放射性污染物、化学污染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 美国,出现了妇女参加的环保科技运动、妇女领导的反对有毒化学物质运动、反核运动等。在其他一些 国家,妇女要么作为环境保护论者,要么作为女权主义者或生态女性主义者积极地行动,倡导并践行环境 平等,以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不过,此时的环保运动不但保留了 20 世纪初期美国妇女参与资源 保护运动时的“三部曲”色彩,而且于无形之中认同了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妇女与自然的特殊历史关联。即 妇女等同于家庭、再生产和自然;男性等同于公共生活、生产和文化23。至此,上述分析已清晰地展现麦茜特对科学革命以来性别与环境关系的多层面解读。简言之,由于科 学革命的发生,机械论自然观逐渐压倒并取代了有机论宇宙观,有机理论中将自然等同于养育众生母亲 的观念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自然和妇女成了无序、混乱的象征,机器则变成了统一无序的宇宙、社会和 自我的新隐喻。于是,自然和妇女便理所当然地臣服于男性科学的控制和利用。随着有关自然与妇女的社 会意识的变迁,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泛滥,致使性别分化,女性和男性逐渐被赋予不同的社会 经济角色。女性被压缩到再生产领域,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和养育孩子,等同于自然;男性把持着生产领域, 参与公共生活,是文化的象征。再生产从属于生产。这种分割与对立最终使得生产与生态、再生产与生产 之间充满了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妇女参与环境保护,捍卫家庭和人类栖居的环境便是对矛盾的积极回 应。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妇女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又与历史上建构的妇女和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被文化 界定的妇女的社会角色等因素密不可分。三、对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的几点认识基于上文的分析,同时参考麦茜特对一些相关理论的思考,笔者对其环境史研究有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麦茜特的环境史研究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她的开创性著述(自然之死)就具备了四因素分 析雏形,并奠定了“科学、性别和环境”这一主线的基调。历经整合四因素的理论建构阶段后,她又把初步 建构好的生态革命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就新英格兰地区如何在四因素的辩证演化下催生生态革命进行 了具体探讨。尔后她对妇女与环境关系的全面探究表明其完整研究体系最终确立。但她并未就此止步,随 后继续对其进行总结和完善,如同她所言,再造伊甸园一书为她综合前有思想提供了机会24。总之,麦 茜特的研究自始至终以四因素组成的生态革命理论为架构,并把性别、自然和科学主线融入其理论框架 中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且不断对其框架进行丰富和完善。从而体现出陈陈相因、环环相扣的推进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第二,相对于其他分析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麦茜特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整体关联性和全面性。这是因为她在对诸多相关理论加以思考与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和性别 因素,不断对它做出完善的结果。其表现有二:一方面,麦茜特认为,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虽然未能论及 科学革命的发生与社会、经济、甚至生态的联系,但是它认识到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想观念可能会 在一些危机的影响下迅速发生转变;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考虑到了社会要素及其变化。于是,她认为, “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是建构“生态和历史理论的起点”25,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起了分析历史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新的宏观辩证理论结构。 相关运动详见:Carolyn Merchant ,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pp.151-165. 在瑞典,妇女们向国会议员出示由腐烂的草莓制成的果酱,从而阻止了在森林里滥用除草剂;在印度,妇女加入“抱树”运动(Chipco Movement),以保护用以炊事的燃料木材;在肯尼亚,有妇女发动的绿带运动(Greenbelt Movement)等。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36另一方面,麦茜特将四因素置于“环境变革”(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视域中进行了相对微观层面的具体解读。她通过分析朱利安斯图 尔德 (Julian Steward,1902-1972)、罗伊拉 帕波 特(Roy Rappaport,1926-1997)、罗伊艾伦(Roy Ellen,1947-)等人类学家的理论观点,认为他们有关不同时空 地域下人与自然环境(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释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环境变革”理论。因为它们既缺 乏对社会变化过程之于环境影响的分析,也缺乏对社会不平等所致的不同环境影响的分析,而且还未明 确理论体系只不过是用来阐释世界的一种概念性框架,因而忽视了环境转型的具体历史语境26。于是, 她以他们的理论观点为参照,总结了用来阐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变革理论应具备的三个特征:可以动 态地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可以用来处理特殊的、多样性的环境;可以解释文化整体中的复杂性变化27。进而,她将科技和性别因素整合进来,从生态与生产、性别与再生产、生产与再生产和科学与意识方面,以新英格兰的环境变革为例进行了相对微观的具体解读28。这样便为宏观的生态革命理论结构增添 了相对微观的维度,从而促进了其理论结构的丰富和完善。第三,麦茜特极力推崇性别分析和再生产因素,认为它们对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性别与 环境史一文中,麦茜特就性别和再生产两方面对沃斯特的三层次分析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一方面,麦 茜特认为性别分析可以对沃斯特的三层次模式做出进一步的深化阐释;另一方面,她主张环境史研究中 需要纳入与生态、生产和意识三者相互作用的再生产因素29。因为无论是自然的变迁史,还是社会经济 制度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或者是关于自然的思想观念,其间总交织着性别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事实。并且 不同社会环境里权力的转移不只发生在土著人与外来侵略文化之间,也发生在男女之间30。针对不同社 会环境里男女之间权力的转移,只有引入再生产这一因素才能更好地发现性别在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相互 关系的变化。故而,麦茜特认为,在环境史研究中,再生产这一因素对于性别分析至关重要,因而必不可 少。她的这种观点及其运用,使其环境史研究的特色凸现出来。总之,就如何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而言,麦茜特在对诸多相关理论加以思考与总结的基 础上,提出并逐渐完善了生态革命理论结构下的四因素分析模式,这为人们从宏观上解读人与自然相互 关系的变迁史提供了新颖的结构范式,同时对沃斯特的三层次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虽然麦茜特的生态 革命理论结构并未得到广泛的追随和效仿,但是她从性别视角来探讨历史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 再生产对于性别分析的重要性,这无疑为环境史研究增添了重要维度,因而有助于促进环境史的多元化 发展。参考文献1Donald Worster. Book Review on Carolyn Merchant, Ecological Revolutions: Nature, Gender, and Science in New EnglandJ.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60, No.1 (Feb., 1991). 102-103. 麦茜特认为,“环境变革”可被视为是一个社会的生态与生产之间和生产方式与再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对于“生态革命”而言,“环境变革”更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经常性和长久性的相互影响,当“环境变革”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段 里(可能 50 年到 100 年)迅速发生时,便可视其为“生态革命”。详见:Carolyn Merchant,“The Realm of Social Relations: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Gender in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s”, in B.L. Turner, , ed., The Earth as Transformed by Human Action,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680, 683. 其相关理论观点详见:Carolyn Merchant, “The Realm of Social Relations: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Gender in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s”, pp.674-675. 性别分析的确成了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此研究视角下诞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参见珍妮弗普莱斯(Jennifer Price)、卡伦沃伦(Karen Warren)、南希昂格尔(Nancy C. Unger)、苏珊 格里芬(Susan Griffin)、苏珊施里普弗( Susan R. Schrepfer)、薇拉诺伍德(Vera Norwood)等人的相关研究。第 4 期严玉芳:宏观结构中的性别与环境37231011121314151617181922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50、51、前言 3、1、25、31-32、4、190、208、257、173、179-180、前言 2.45625Carolyn Merchant.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Revolutions J. Environmental Review, Vol.11, No.4 (winter., 1987). 265-266、271、268、266.78Carolyn Merchant. Ecological Revolutions: Nature, Gender, and Science in New England M.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10. 24-25、261-279.9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 of Nature: A Retrospective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Vol.11, No.2 (June., 1998). 202.202123Carolyn Merchant, 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10、128、187.24Carolyn Merchant, Reinventing Eden: The Fate of Nature in Western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xi.262728Carolyn Merchant. The Realm of Social Relations: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Gender in Envi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