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doc_第1页
浅析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doc_第2页
浅析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doc_第3页
浅析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doc_第4页
浅析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缩小城乡差距的长寿实践模式如何“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是要看如何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可以说,如何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一、长寿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十一五”以来,长寿区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末和“十一五”末均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图1)但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图2) “十一五”期间,长寿区城乡人均收入比常年维持在2.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预测),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缩小城乡差距的发展之路。图1 “十五”末和“十一五”末长寿与重庆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图2 “十五”以来长寿区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比较图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0元,与2009年比分别增长11.5%,17.9%,除2009年金融危机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同期城镇居民,(表1)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呈四大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开始下降。三是财产性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四是转移性收入基本趋于平稳。(表2) 单位:%20062007200820092010城镇居民收入增幅7.917.114.111.311.5农村居民收入增幅6.519.517.910.917.9表1:长寿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对比单位:元、%“十一五”末“十五”末“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变化纯收入6410.253034.7416.13工资性收入2978.861335.7617.402.45家庭经营纯收入2565.741381.8113.18-5.51财产性收入308.8355.9440.742.97转移性收入556.82261.2416.340.08 表2:“十五”末及“十一五”末长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构成二、制约长寿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资性收入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街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速。2010年,长寿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4:54.6:36,一产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但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对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微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例虽然开始下降,但仍然占较大比例,而作为收入渠道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仅增长2.5个百分点,不到纯收入的50%,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二)劳动密集型企业欠缺,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差作为老牌工业强区,长寿在精细化工和重化工领域发展迅猛。除了园区所在地的晏家街道,在其余街镇长寿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较低层次,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仍处于初级阶段。2010年,长寿区工业总产值为504亿元,农业总产值仅为35.6亿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产仅占21.5亿元,占总额的9.4%,而第二产业却达到124.9亿元,占到总额的54.6%。加之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还面临着融资渠道窄、经营范围小、科技含量低等一系列问题。带动农户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困难重重。(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就业和创收能力农民进城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增长知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人进城打工全家脱贫的例子屡见不鲜。但作为西部城市,长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接受能力弱,转化能力低,外出打工缺乏一技之长,受从业的行业范围和地域范围限制,因而只能从事一般性、简单性工作,对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体力劳动,工资待遇较低,在劳务输出竞争中处于劣势,制约了收入增长。(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长寿地形以山地浅丘为主,适用于农业耕作的土地资源有限,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以重化工为主,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2010年,长寿区常用耕地面积为3.66万公顷,人均耕地占有率仅0.61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虽然在重庆本地排名靠前,但财政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资金极其有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东部、东北等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三、长寿对如何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点探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长寿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狠抓“三农”工作,提出要以“刮骨疗伤”的勇气来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一是下大手笔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工作。从2010年8月15日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开始,长寿区就开始大手笔着手农民进城计划。2010年,在完成全市统一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转户总人数达5.7万人,其中,务工经商人员39人, 就近就地安置23606人, 三投靠人员341人,招生安置72人,优秀农民工安置2人,退役士兵安置57,五保对象安置995,征地转非20796人,安置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9912人,其他安置1148人,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5.55万转户目标的任务。此外,为破解城乡二元用地矛盾,长寿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之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试验。截止2011年1月,我区农村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1.73万亩,比年初的19.19万亩增加2.54万亩,规模集中度40.27%;土地流转面积达24.49万亩,比去年的22.49万亩增加2万亩,流转率达45.40%。二是下大力气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一五”期间,长寿区在全市率先提出以建设工业园区的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长寿现代农业园区、长寿现代畜牧园区和长寿沙田柚种植园区应运而生。经过1年多建设,现在长寿现代农业“三园”已经成为长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级。截止2010年12月底,农业三园完成投资2.6亿元,签约入驻企业27户,协议投资达2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亿元。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发展各类产业项目58个,园内农户均实现不同程度增收。预计到2012年,长寿现代农业“三园”可基本建成,全部项目达产后,收入将达到40亿元,税收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0元,人均增收4350元,土地亩收入达6200元,比种粮收入高5200元,城乡收入差距可缩小到2.5:1之内。三是费大心思推进街镇工业走廊发展。在晏家园区、化工园区的基础上,长寿区委、区政府对街镇工业集中区采取区属、区管、区镇共建的管理运行模式,调整、设立了包括新市、葛兰、石堰、云(台)海(棠)、双龙在内的5个工业组团,形成以渝宜高速公路为轴心的街镇工业走廊。在产业布局上,街镇工业走廊根据各工业组团产业发展方向与入驻企业的发展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工作引导,把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当成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妥善安置就业,使各工业组团就业再就业工作与街镇工业发展步伐相适应,确保了农民稳步增收和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街镇工业走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5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67亿元,完成工业投资4.18亿元,协议引资达59.8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2.13亿元,新增用工人数1149人,有效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预计全面建成后,可吸纳用工企业200余家,提供粗放型用工岗位8万余个,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万人,基本实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目标。四是花大本钱培养新型复合人才。一是由区人力社保局牵头,区财政、区农委和各街镇配合,开展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二是对不同文化程度和能力基础者采取不同周期、不同内容的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针对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学校+企业”、“学校+中介+企业”、“培训基地+企业”等模式,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四是加强在职农民工的能力提升培训,确保稳定就业。2010年,组织农民工专场招聘会7场次,帮助园区企业招工5388人;开展创业培训班12期,培训454人,培训后实现创业278人,带动2224人就业;实现新增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4144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620人,向北京、广西等地输出务工人员600余人。四、对如何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在政策扶持和城市资源的支持下实现增收。建立工商企业与农民共享收益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技术、现代理念向农村传输。使农民从政府的扶农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政策性收入,从城市资源下乡和城乡资源融合发展中,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增收。二是积极探索农民依法分享土地长期增值权益的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抓住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和农民房屋登记发证工作这一契机,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扩大地票交易规模和品种,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农民从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房屋财产中获得收入,为农民在“十二五”期间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