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经皮给药系统.ppt_第1页
第6节 经皮给药系统.ppt_第2页
第6节 经皮给药系统.ppt_第3页
第6节 经皮给药系统.ppt_第4页
第6节 经皮给药系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经皮给药系统及其给药,经皮传递系统=经皮治疗系统=TDDS=TTS定义:经皮肤帖敷方式给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 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作用既可以局部治疗、也可以全身治疗种类:贴剂、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皮肤用药过去主要治疗皮肤局部疾病1974年,美国镇晕剂东莨菪碱1981年,硝酸甘油抗心绞痛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左炔诺酮等,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优点:避免口服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调节给药面积调节剂量,可自主给药,随时停药上市:东莨菪碱贴剂、硝酸甘油透皮吸收制剂局限性:皮肤的生理屏障作用、药物通过速度慢、给药数小时后起效 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水溶性药物通过皮肤率低 对皮肤刺激或过敏药物不适宜制成TDDS,二、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角质层药物吸收的 主要屏障 表皮 生长表皮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真皮 皮下组织,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皮肤的结构:角质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表皮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粒层和棘层。其中角质层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皮肤表面的pH值约为4.25.6,偏酸性。,角质层砖泥结构示意,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途径一(主要途径)药物角质层和表皮真皮 毛细血管体循环途径二(大分子、离子型药物吸收主要通道)药物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体循环,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作用使药物透过更容易;对水溶性药物更显著 角质层的厚度:足底和手掌腹部前下臂背部前额耳廓后部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屏障作用破坏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药物与皮肤蛋白结合延长药物通过时间 皮肤酶对药物代谢影响不大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剂量小、半衰期短、作用强 分子大小与脂溶性:分子量小于600、油水分配系数适宜 pH与pKa :分子型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 TDDS中药物的浓度:推动力是皮肤两侧浓度差 熔点与热力学活度:熔点低药物容易通过皮肤 修饰药物增加活度提高通过量,常用的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增加角质类脂流动、毒性小、促进弱 离子型最近作用强、红肿、干燥、粗糙二甲基亚砜:特点:作用强、应用早 机理: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对药物的增溶 缺点:刺激、恶臭、肝脏和神经毒性DCMS氮酮:特点:不溶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互溶、对亲水药物促进作用好 机理:扩大细胞间隙、脂质重新排序、降低脂质黏度、提高流动性 浓度:16%、起效缓慢,作用持续多日 配伍:与丙二醇、油酸配合使用效果好醇类:乙醇、丁醇、丙二醇 溶涨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溶解度 对极性非极性有效、尤其对极性作用强 其他:薄荷油、松节油、桉叶油主要成分萜烯类化合物,三、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一)膜控释型(二)粘胶分散型(三)骨架扩散型(四)微贮库型,膜控释型,药物储库: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控释膜:EVA等,防黏层,黏胶分散型,由压敏胶组成,骨架扩散型,药库: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微贮库型,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用于心绞痛的治疗用于运动病的治疗用于戒烟用于止痛用于高血压用于女性激素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