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1页
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2页
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3页
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4页
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茶叶JournalofTea2005,31(4):214216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俞燎远(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杭州310020)摘要浙江珠茶闻名全球,产销历史辉煌悠久,出口数量稳步增长,出口市场逐年扩大.但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质量意识淡薄,企业无序竞争,品牌市场萎缩等问题,必须加强质量安全宣传,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加快优势基地建设,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强化产销市场管理.关键词珠茶;历史;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TS2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778921(2005)04214一O3ThepresentsituationofZhejianggunpowderteaindustryanditscountermeasuresYUIiaoyuan(DepartmentofCashCropofZhejiangProvince,Hangzhou310020)AbstractZhejianggunpowderteahasagoodreputationintheworld.Itenjoysabrilliantandcenturiesoldhistoryofproductionandsale.Recently,thetotalexportvolumeofgunpowderteahasbeenincreasedsteadilyandthemarketforexporthasbeenexpandedgradually.However,theproblemssuchasnonstandardmanagement,littleconsciousnessofquality,disordercompetitionandtheshrinkageofbrandeffectstillexist.Vigorouseffortsshouldbemadeinstrengtheningtheawarenessofqualitysafety,increasingtheinputofscienceandtechnology,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productionbasewithcompetitiveedge,reinforcingthecontrolofproductionflowandintensifyingthemanagementofmarket.KeywordsGunpowder;History;Presentsituation;Problem;Advice珠茶是我省传统出口茶,原产于绍兴平水,是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18世纪初,以”贡熙茶”的名义风靡茶界,因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形似粒粒墨绿色的珍珠而有”绿色珍珠”的美誉,1984年“天坛牌”特级珠茶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荣获金质奖.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茶消费热潮的兴起,欧盟国家开始进口低农残珠茶,我省珠茶出口市场已扩展到近5O个国家和地区,珠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产业历史1.1首次全盛时期我省珠茶早在17世纪末由广州口岸出口,到19世纪后叶(即1843年至1894年的5O年问)达到珠茶出口的首次全盛时期,年出口量达千万kg.那是完全处于手工初制下的千万kg珠茶,与今日初精制机械化的千万kg,不能等而观之.珠茶在大批出口后,欧美商人将这种浑圆如珠的珠茶意译为Gunpowder(意为火药枪的子弹)【l,el.也就是这种形似”枪弹”的珠茶,快速成为东印度公司采购的紧俏商品.1.2历史衰落时期2O世纪初叶,由于投机商开始不正当,不道德的竞争,制假,掺杂,着色,以次充好等损坏珠茶信誉的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了国外经销商们的反感.美国先后于1887年和1910年颁布了”掺杂与不卫生茶禁止条例”和”着色茶禁止条例”,使输美珠茶严重受阻,并很快波及整个西方,进而国外茶商联合抵制进口珠茶.珠茶产销从此一落千丈,珠茶出口量不到全收稿日期:20050619修改稿收稿日期:20050715作者简介:俞燎远,男(1971年),浙江永康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全省茶叶产业管理和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工作.第4期俞燎远浙江珠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215盛时期的1/5.1.3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后叶,在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的推动下,珠茶产销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珠茶出口再次突破千万kg的历史纪录.作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出口商品,珠茶创汇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0年珠茶出口l390万kg,1990年突破2000万kg,1990年至2000年快速增长,特别是1997年至2000年几乎翻倍增长,2000年珠茶出口已达7000万kg.1.4低价竞销时期1999年到2002年,珠茶产销又一次暴露问题.出口数量快速增长,但原料价格一路下跌,茶农不愿采茶了,初制厂亏了,精制厂只能保本.口岸公司也没钱赚,大量的外商品牌直接到产地定牌加工包装.口岸公司,自营茶厂,外贸个体户,国外茶商的境内代理者在珠茶产区竞相砍价,导演了一幕幕低价竞销的悲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如绍兴地区5300公顷茶园夏秋茶停采,522家初制厂,10家精制厂停产,353家初制厂,53家精制厂处于半开半停状态,珠茶产业已跌入历史低谷.1.5恢复增长时期随着全球绿茶消费热潮的兴起,2003年开始珠茶产销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出口欧盟低农残珠茶供不应求,出口价格止跌回升,出口量和创汇额逐年稳步增长.同时民营珠茶精制厂完全取代了国有珠茶精制厂,企业运作机制逐渐完善,在珠茶产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产销概况2.1珠茶出口数量稳步增长我省是珠茶的原产地,近几年,随着珠茶出口量的增加,福建,安徽,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都开始加工珠茶,但我省仍是全国出口珠茶加工基地和珠茶贸易集散地.2004年全省珠茶出El达1亿千克,创汇额l亿多美元,占到全国珠茶出口量的80,也占我省茶叶出口总量的60以上.2.2珠茶加工中心初步形成我省目前有出口珠茶精制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有进出EJ权的近3O家,主要集中在绍兴地区.随着我省国有珠茶精制厂基本完成转制,民营珠茶精制企业运行机制渐趋完善,绍兴地区涌现了如浙江华发出EJ茶厂,绍兴鸿华茶厂,嵊州大鹏茶厂,绍兴古月茶厂,新昌诚贸实业等大型珠茶出口加工企业,在绍兴地区初步形成了出口珠茶拚配加工中心.2.3珠茶基地外拓势头强劲我省生产珠毛茶数量为珠茶出口加工量的1/3,出口珠茶2/3的原料来源于江西,贵州,湖北,福建,四川,安徽,湖南,云南等省份,原料来源广泛,质量较难控制.为提高珠茶原料质量,我省珠茶加工企业纷纷由原来在省外收购原料转变为在省外建立珠毛茶生产基地,如浙江华发出口茶厂在福建政和,江西婺源,湖北英山;绍兴古月茶厂在四川雅安;嵊州诚兴公司在贵州湄潭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出口珠茶生产基地省外拓展势头相当强劲,有效提高了珠毛茶原料质量.2.4珠茶出口市场逐步扩大一直以来,我省珠茶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市场,龙其是摩洛哥市场,中档珠茶在西亚,中亚,中东市场及独联体等国家,出口欧盟等发达地区则较少.近年来,欧盟国家开始批量进口低农残珠茶,出口珠茶市场逐渐扩大.如浙江华发出口茶厂2004年出口欧盟国家低农残珠茶数量达到50万kg,占该厂全年珠茶出口量的10,且呈逐年增长趋势.3存在问题3.1加工企业规模不一,生产管理差距较大我省珠茶加工企业众多,加工规模差距较大,大企业年加工量近万吨,生产管理比较规范,而小企业年加工量只有几十万kg,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卫生较差,技术落后,意识淡薄,管理落后等问题.出口珠茶内质存在茶汤色泽深红暗,沉淀物多,外形规格杂乱,等级不清等问题.3.2进口国要求过低,企业卫生质量意识淡薄我省珠茶主要出口非洲市场,虽然摩洛哥,利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也开始提出进口珠茶卫生质量要求,但相对要求较低,导致出口珠茶加工企业普遍认为只要客户能认可,质量好差无所谓,没意识到非洲珠茶进口国正逐年提高质量标准,珠茶出口面临严峻挑战.3.3外省原料质量保证缺乏手段我省2/3珠茶原料来自省外10余个省份,收购渠道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在收购过程中.除少量出口欧盟低农残珠毛茶进行检测外.基本不检测,省外珠茶原料农残,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超标问题控制缺乏有效手段.3.4企业无序竞争越演越烈,口岸把关有待加强外贸公司之间,生产企业之间,外贸公司与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之间的价格无序竞争越演越烈,珠茶出EJ价格一降再降,造成外贸公司,生产企21631卷业利润越来越薄,导致珠茶生产经营贸易等秩序混乱不堪.同时某些口岸在出口检测中碍于情面,把关不严,珠茶出口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出口珠茶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3.5出口珠茶以定牌加工为主,传统品牌市场萎缩随着”骆驼牌和天坛牌”等传统珠茶品牌市场销量的萎缩,我省目前大多数出口企业都缺乏强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支撑,而以国外公司定牌小包装为主,定牌种类五花八门,规格繁多并且趋小化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依靠低质低价的竞争手段,效益甚微.4发展对策4.1加强质量安全宣传,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珠茶出口在我省珠茶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珠茶生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高山区和半山区农民收入,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部分珠茶企业的违法行为将严重扰乱正常的珠茶出口秩序,极大地挫伤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珠茶出口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各地要认识到保证珠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珠茶生产质量安全宣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与珠茶管理者,生产者,出口企业达成提高珠茶质量安全的意识.4.2加大珠茶科技投入,控制珠茶农残超标随着国际珠茶贸易绿色壁垒日益森严,欧盟经常更改和提高农残检测标准,2002年初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又新增s一421限量标准为o.Olmg/kg,此项农残我省出口珠茶检出率非常高,且相关部门尚不能确定s一421农残产生成因,使我省出口珠茶面临严重挑战.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研究经费和科技人员投入,开展S一421农残成因研究技术攻关,减少因非关税壁垒对珠茶出口造成的损失.4.3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完善质量体系认证为提高出口珠茶原料质量,我省应加大省级优势出口珠茶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珠茶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珠茶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保障出口珠茶原料质量安全.同时,我省计划对珠茶出口企业省外拓展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对珠茶出口龙头企业赴省外建设珠茶生产基地进行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提高省外珠茶基地原料质量安全.同时珠茶出口企业应尽快开展ISO9000,IS()14000,HACCP和Qs认证,缩短与珠茶生产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适应全球化的珠茶市场竞争.4.4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推广清洁化加工技术首先要加强茶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加强茶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DDT,六六六,甲胺膦,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全面提高珠茶原料质量水平.其次要加强珠茶加工过程控制,实施茶厂优化改造,在茶厂改造过程中做到新建-ILl:,改造一批,淘汰一批,重点做好珠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包括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设备,规范化工艺加工,杜绝掺杂使假,确保珠茶加工过程质量安全_3”.4.5强化两端质量检测,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为确保珠茶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首先要加强茶厂鲜叶进厂源头检测体系建设,开展产品质量标识管理,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问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珠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药残留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其次要加强成品茶出厂检测力度,重视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珠茶检测设备投入,出口茶厂要及时了解珠茶进口国农残限量标准的变化,提高质量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杜绝珠茶超标事件的发生.4.6加强出口市场管理,强化珠茶行业自律通过珠茶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规章制度,加强珠茶产销行业监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诚信经营”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市场信息发布,及时发布欧盟,非洲等珠茶进口国最新农残限量标准,有效破解绿色壁垒带来的珠茶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上下联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