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园规划探讨.doc_第1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doc_第2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doc_第3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doc_第4页
生态茶园规划探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的探讨监测站 赵晓玲 茶叶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出口农产品,但影响其出口和销售的最大障碍是茶叶卫生质量问题。由于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单作茶园中普遍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等化学物质,使茶园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茶叶中往往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经调查统计,夷陵区有73.3%的茶园长期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种植,这种种植模式既降低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导致生态系统失调,给茶树带来脆弱性,给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后果。混交树种对茶树进行适当避荫,调节气温和湿度,改善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茶树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产量,同时还可以促进碳氮物质的代谢,提高鲜叶中以品质有关成分的含量。因此,通过对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建立人工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茶园,改善茶区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夷陵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夷陵区生态茶园建设条件(一)自然环境1、气候条件夷陵区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源过渡的长江西陵峡两岸,环抱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017.1,无霜期241318天,且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600mm。区内茶园地处群山峻岭之中,常年云雾辽绕,植被覆盖面大,生物多样性丰富。2、土壤条件茶区土地面积263.3万亩,农田面积26.6万亩,为花岗岩分化的酸性土壤,土壤风化层厚,透水透气性好,pH值在4.56.5之间,土壤有机质较为丰富,适宜种植茶树。茶区除去基本粮田保护区外,可供发展茶园的面积在20万亩以上,目前有茶园16.8万亩,另有4万亩的绿色茶园发展空间。3、环境保护条件环境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的保护。茶区通过对荒山荒地植树种茶以及坡改梯等措施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二是耕种过程中所用农药、肥料残渣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及化肥等的残渣排放将严格控制;三是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粉尘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安装换气扇或除尘设备加以控制;噪声污染,因茶叶加工厂建在相对较空旷的山村,四周居民较少且相隔较远,影响不大。(二)基本情况茶区涉及到9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80个村,5.6万户, 21.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3.1%。农村劳动力9.38万个。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9元,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24.1%。二、茶产业现状1、茶叶面积和产量已具规模茶区现有茶园面积16.8万亩,产量0.7万吨,产值2.18亿元,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四名。全区12个乡镇,除龙泉、小溪塔、鸦鹊岭少量产茶外,其余乡镇均有茶叶分布,邓村乡、太平溪镇、下堡坪乡为茶叶主产乡镇,茶叶已成为夷陵区西部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升截至2008年底,茶区现有茶叶加工厂291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10万余平方米,从事茶叶加工人员0.2万余人,拥有制茶机械2500余台(套)。3、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迅速茶区现有国家级良种一个,即宜红早,省级茶树良种两个,即 “宜红早”和“鄂茶9号”。目前,以宜红早为主的良种无性系茶园已达2.5万亩,鄂茶九号近0.1万亩,宜昌大叶种约7万亩,占总茶园面积的57.1%。4、生态茶园建设初见成效生态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并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茶树与生态树种混交,是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的一种造林模式,9年来,营造混交林4.5万亩,其中:茶杉混交林4.2万亩,茶栗混交林0.1万亩,茶树与杜仲、银杏、柑桔等混交0.2万亩,目前不仅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5、茶叶无公害生产全面启动2000年全国正式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我区从2000年起,率先在邓村开发有机茶,启动无公害茶叶生产。通过广泛地宣传、培训,茶农无公害生产意识明显增强,无公害茶叶生产、有机茶建设已初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已通过省无公害茶叶基地认定6万亩,认证和转换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0.64万亩,位于我省有机茶面积之首。6、品牌效益逐渐增大2006年4月,邓村绿茶顺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第47号),同月,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在夷陵区隆重开业,这标志着夷陵区茶叶品牌战略的全面实施,茶叶市场体系的初步完善。夷陵区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拓展茶叶市场网络,推进茶叶品牌整合,提高了夷陵茶叶的知名度,“邓村绿茶”、“萧氏茗茶”等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提高,品牌效益逐渐扩大。7、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显现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萧氏集团、邓村绿茶公司已成为带动一方的茶叶龙头企业。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厂品牌市场”的运作模式,已开始显出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区现已培育出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萧氏茶叶公司、邓村茶叶有限公司、昌发茶叶公司等一批有影响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逐步向开发有机茶基地、扩建改造茶叶加工厂,密切联系基地和农民方向发展壮大,部分集产、加、销、宣、研于一体的的茶叶产业龙头已初具雏形和初显作用。8、茶叶替代能源建设开始发挥效益茶叶加工替代能源建设已开始起步,柴改电、柴改煤、柴改气等工程已经实施,并开始逐渐发挥效益。三、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夷陵区“桔都茶乡”的战略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稳步扩大茶叶生产规模,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建立由多种作物和林木组成的生态经济茶园,并通过茶树与生态树种混交,形成森林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和有机质、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构建现代化生态茶园体系,力争5年时间,把夷陵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茶园之乡。(二)建设目标到2013年,夷陵区生态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综合收入3.5亿元,有机茶面积达到2万亩,每年发展0.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在培植新建生态茶园的同时,继续改造老茶园和低产茶园,适应机械化生产,推广运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使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本地土地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三)建设内容、规模与技术措施1、新建茶园(1)建设规模到2013年,营造生态茶园面积4万亩,其中:乐天溪0.4万亩,太平溪0.5万亩,下堡坪1万亩,樟村坪0.5万亩,雾渡河1万亩,黄花0.4万亩,分乡0.2万亩。(2)营造技术措施营造树种:茶树、杉木、板栗。定植密度:混交林中,杉木或板栗作为伴生树种,采用行间混交方式,茶树亩栽3710株,株行距为1504030cm;杉木或栗树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400cm。整地方式:茶树实行抽槽整地,抽槽深度为60cm,宽度为80cm;杉或栗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4040cm。施肥数量:茶园定植前应施足底肥,亩施饼肥400千克,钙镁磷肥100千克,或厩肥20003000千克。品种与苗木质量:低山河谷地带主栽宜红早,半高山、高山以鄂茶九号、宜昌大叶茶为主。苗木质量要求:苗高30cm,茎粗0.3cm以上,无检疫性的病虫害。栽后管理:造林后13年,每年除草、松土2次,并进行适当施肥,对茶树进行合理修剪。当杉木抑制茶树生长时,应及时间伐;对茶栗混交林中的板栗,进行适时嫁接和施肥。(3)预期目标培育优良树冠,形成丰产骨架,三年成园,达到一年种,二年采摘,三年单产过双百,名优茶产量占90%以上,形成合理的茶杉、茶栗高效生态茶园。2、低产茶园改造(1)改造计划到2013年,改造低产茶园面积4万亩,每年改造0.8万亩,其中:邓村0.3万亩,太平溪0.2万亩,下堡坪0.1万亩,三斗坪0.05万亩,乐天溪0.05万亩,雾渡河0.05万亩,黄花0.05万亩。(2)改造技术措施淘汰劣质品种:老茶树分5年全部挖除劣质品种,补植茶树新优品种,在每年秋季茶园封园后即时进行。改良土壤:抽槽换土,增施有机质肥料。每亩施农家圈肥30004000千克,饼肥200250千克,磷肥100千克,钾肥50千克。改造树冠:对高杆低产茶园分期分批进行重修剪、台刈等重点技术,改造成便于机采的树型。补植生态树种:在改造的老茶园中补植杉木或板栗,采用行间补植方式,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400cm。营建生物梗生物梗根据自然条件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密度设置根据坡面长度和坡度大小营建,采用乔、灌、草配置。25以下每隔6080米设置一条,25以上每隔3050米设置一条,每条梗宽68米,每条3行(一行乔木、一行灌木,一行草),乔木株距为300400cm,灌木株距为200300cm,草本株距为3050cm。(3)预期目标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实现亩平单产75千克,名优茶产量达到60%以上,亩平产值35004000元左右。通过改造低产茶园,逐步全部达到高效生态茶园生产水平。3、茶纯林补植(1)补植规模到2013年,对现有茶纯林补植生态树或营建生物梗,总面积8.33万亩,其中:补植杉或栗4万亩,营建生物梗4.33万亩。按乡镇分:邓村0.95万亩,乐天溪0.86万亩,太平溪1.6万亩,三斗坪0.1万亩,下堡坪3.21万亩,樟村坪0.03万亩,雾渡河0.92万亩,黄花0.34万亩,分乡0.25万亩,樟村坪林场0.07万亩。(2)技术措施补植树种:杉木、板栗、生物梗(乔木树种:板栗、银杏、杜仲等;灌木树种:柑桔、桑树、盐肤木;草本:金荞麦、白喜草等)。补植密度:杉或栗亩栽28株,株行距为600400cm;生物梗乔灌草密度设置同“低产茶园改造”措施。栽后管理:栽后13年注意保护生态树幼苗,防止采茶时践踏和损伤幼苗幼树。当杉木抑制茶树生长时,应及时间伐;补植的板栗树,应适时嫁接、施肥和经营管理。 (3)预期目标通过补植生态树和营建生物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茶叶品质逐步提升,达到高效生态茶园生产水平。4、病虫害防治(1)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治茶树病虫害,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减少病虫危害;二是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茶树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保持生态平衡;三是物理机械防治:利用某些害虫的趋性,可用灯光进行诱杀、糖醋液诱杀、性诱杀。此外,也可适当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技术措施生态茶园的病虫害,主要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茶叶不受污染,降低虫口,减少病虫害。一是冬季及时采摘、修剪和深翻茶园,冻死地下越冬害虫的蛹和卵,使用0.50.7度石硫合剂封园消毒;适时锄草、合理间作和施肥,并把部分病虫枝叶带出茶园,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应环境条件和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抗病虫的抵抗力及补偿能力。二是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首先加强对天敌保护,促进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同时,通过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如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蜘蛛、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和茶尺蠖病毒等。对于生物农药来说,除了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中列出可以使用的生物制剂以外,其他商品性的生物农药也必须经颁证机构认证或认可后才能在生态茶园使用。三是茶园虫害活动期统一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每30亩1盏;茶园中安插黄色粘虫板,每亩25张左右,达到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预期目标病虫害防治实行无害化,所属生产产品无害化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四、措施与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区、乡镇两级政府成立生态茶园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生态茶园建设量化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区林业局要设立生态茶园建设办公室,认真做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区直、所在的乡镇相关部门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统一人力物力财力调度。(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茶农认识项目建设区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集中时间,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宣传活动,利用各种会议、宣传车、宣传材料、培训班、宣传栏、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对生态茶园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再宣传、再发动、再提高,进一步深化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茶园建设多层次多方面的认识;二是要选择一片生态环境和茶叶经济效益较好的茶园作为示范代表,召开现场会,请业主进行现身说法,让茶农与自身生态环境较差的茶园进行比较,扩大宣传效应;三是要召开动员大会,增强广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教育茶农自觉维护大局,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形成上下一致、全民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三)开展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指导一是组织技术人员和实施对象进行实地规划,确定适应本地生长且符合要求的树木品种,做到先规划设计,再实施;二是在种植树木前,要加强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分片领导、技术人员一定要到位,督促指导茶农按照建设生态茶园的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四)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后续管护一是对新建的生态茶园,要在巩固建设成效上,完善茶园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建设,加强茶园无公害管理;二是切实加强后续管护工作,及时建立管理档案,对每个建设业主(茶农户)种树的品种、数量、规格进行登记造册,指定专人负责,加强种植树木的日常巡查和管护,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树的行为,确保生态树成活、成林,真正形成自然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