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1页
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2页
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3页
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4页
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导读: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乡(镇)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坚持围 绕中心、维护大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指导方针。人民调解展板,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展板,psd分层素材,源文件,72师宗县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乡(镇)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坚持围 绕中心、维护大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指导方针。以“四无”创建工作为目标,按照“预防为主、调 防结合”和抓实基层,打牢基础,创新机制,狠抓调处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与推 进民主法制建设、与教育群众学法用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突出在法律法规的熟知和应用 上下功夫,在调处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上下功夫,在矛盾纠纷的预防控制和化解上下功夫,在矛盾纠纷 的回访反馈和督促协议履行上下功夫,人民调解工作全面整体推进,“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 一、 打牢基层基础,加强基层调处组织建设。 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上,我县自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以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 把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始终作为巩固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保障措施来抓,在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司法局和各基层司法所,负责社会矛盾纠纷的信息收集 掌握,复杂疑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村组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跟踪回访和反馈已调矛盾纠纷协议的履 行情况,对存在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协调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在村委会(社区)一级,一方面, 把选任人民调解员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 干规定的要求,积极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沟通,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 调整充实和壮大基层调解队伍,任前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按照好中选优、优中择 能的原则把思想品德好、年轻有文化、掌握一定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情况,群众公认的优秀同志选拔 到人民调解工作岗位,对不适宜做调解工作的同志做到及时更新,对缺漏人员及时补充,村级人民调 解队伍进一步优化壮大;另一方面,以乡(镇)党委文件明确村级调解委员会班子和工作职责,按照 村委会大小和人口数量,每个村委会(社区)设调解主任 1 人,委员 39 人,为便于工作协调和职能 发挥,根据各村委会具体情况,实行村级调委会主任专任或村委会干部兼任相结合搭建村调委会班子; 其三,对村民小组一级,由乡级调解组织配合村委会(社区)根据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采取群众推 选和乡村调委会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配群众信任、有一定法律法规知识和协调处理能力的同志担任 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最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特点,就地化解消除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在全县 8 个乡(镇)、114 个村(居) 民委员会 791 个村民小组建有乡(镇)村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调解小组,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调 解网络,调解人员达 2574 人,其中乡(镇)村两级有调解人员 992 人,村民调解小组有调解员 1582 人,同时在县内接边乡(镇)之间,跨区域邻边县乡之间建立了接边地区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 机制,与接边泸西、陆良、邱北、罗平等接边县乡签定了接边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协议,县内乡镇 之间互签了联防联调工作协议,人民调解队伍的逐年发展壮大,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 延伸,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在基层一线通过调解组织的扎实工作得以遏制和消除。 在人民调解场所建设上,乡(镇)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办公室在司法所,与司法所合并办公,设 立有独立的调解室,做到了调解制度、程序、纪律规范上墙,有必要的桌椅等办公条件,调处的矛盾 纠纷制作有文书卷宗,有台帐档案。在村民委员会和社区,遵循因地制宜、经济使用的原则,设立有 单独的调解室,做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印签、有桌椅、有台帐表册,按照卷宗规范化、文书格式 化的要求,制作有法制宣传登记表、简易纠纷调处登记表、疑难纠纷登记表,卷宗档案实行一案一卷, 统一格式,相关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同时制定下发了下访调查、信息报告、回访反馈和工作纪律等 规章制度,每月由司法所对工作开展情况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对发现的问 题进行帮助指导和督促整改,村级调解室工作统一规范,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在人民调解队伍能力建设上。一是把调解人员培训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年 度培训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以乡(镇)为单位,就近组织,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调解培训、下乡培训等多种方式,邀请上级领导、相关部门资深人员,专门抽调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培训授课小组,对人民调 解工作经常适用的法律法规、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人民调解组织的受案范围以及人民调解的原则、 程序、技巧和调解格式文书制作、剖析点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授课,面对面辅导讲解,基层调解人员 对法律法规的熟知掌握和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为调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分 批次有针对性地组织乡(镇)村调解主任参加上级培训、到邻县邻边和县内乡(镇)之间学习交流取 经,吸纳借鉴他人经验典型为己用,提高调解人员在处理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实践本领,近年来,我县 在认真组织参加系统组织集中统一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与邻县邻边的相互交流和观摩学习,在县 内分批次组织调解主任进行现场学习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效果;三是加强对基层调解 人员经常性业务指导和帮助,经常性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实行司法所人员连片包村的办法抓好社会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适时对基层调解人员的业务进行指导和帮助,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 基层调解人员的实战经验,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 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熟悉法律、掌握政策、精通调解、会做群众工作的调解员。 二、预防宣传为先,抓信息掌握和纠纷防控工作。 在调处机制建设当中,重点围绕“调”字作文章,在“防”字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矛盾纠纷统一排查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在抓好矛盾纠纷经常性调处化解的同时,坚持季度集中 对社会矛盾纠纷统一排查,由各地制定符合其具体情况的排查方案,统一时间共同组织实施,切实做 到认真细致,不留死角;接边地区以传真、电话、信函和人员往来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做到发现 矛盾纠纷苗头,及早做好预防消除工作,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纠纷激化引发刑事治安案件。信息联络和 反馈机制,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人缘、地缘优势,及时收集掌握 矛盾纠纷信息源头,经常性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其解决的办法措施,从抓早、抓小、抓 苗头着手解决问题,消除隐患。领导接待机制,把每月的 25 日定为局长、所长接待日,对群众的来信 来访进行解答、回复、分流和督办。疑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在矛盾纠纷调处中,注重通过部门 联动协作进行有效资源整合,提高调解的有效性,对复杂疑难纠纷需要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调处的,及 时向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政法委报告,明确牵头部门,指定责任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力量联动, 开展联合调处,确保真正解决问题。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机制,对已经处理和解决的矛盾纠纷,有 重点有针对性地定人联系,不定时到其家中进行回访,做到经常性了解掌握协议履行情况、双方当事 人思想动态和心里变化,举一反三,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纠纷出现反复。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 原则,明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分管联系乡(镇)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基层司法所长为直接责 任人,各地发生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调处或因工作不到位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的,视其情况对责 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引发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和聚众上访的,当年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 决,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当年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在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坚持宣传与预防、宣传与教育、宣传与普法相结合,按照“调防结合,以防 为主”的方针,以预防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采取散发资料、广播标语、开展法制讲座、设立法律咨询 点、进村入户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和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思想 意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坚持调 解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在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处时,组织当地群众现场旁听,讲事实、辩 法理,调处一片,教育一村,教育引导当事人和广大民众自觉学法守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正规渠道反 映利益诉求,把调解的过程变为群众学法的过程。三是在基层人民调解室醒目位置设立温馨提示,教 育引导群众在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本着遵从法律、尊重事实、互谦互让、以和 为贵的原则,力求通过调解文化搭建双方心灵沟通平台,化解矛盾,并通过温馨提示营造良好调解氛 围,使当事人双方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解决处理问题。 在抓基层一线情报信息工作中,结合实际,制定下发师宗县社会矛盾纠纷信息情报上报有关事项的通 知,各地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基层调解组织人熟、地熟、情 况熟的优势,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源头,定人连村摸排清查各地矛盾纠纷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在基层一线遏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各地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 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按月进行上报分析,特殊情 况及时上报,做到矛盾纠纷情报信息来源准确及时,为预见、预防和化解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 因素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 三、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 在落实人民调解日常工作经费、培训经费财政承担的基础上, 2008 年司法局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 为充分调动基层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一线调解维稳功 能,创新基层人民调解员报酬激励机制,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与管理基层人民调解员有 机结合起来,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与财政部门协调沟通,并与财政联合行文出台了师宗县人民调 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以案定补实施意见,按照“谁调解、补偿谁”的原则,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解 决的矛盾纠纷实行以案定补,标准为简易纠纷每件定补 5 元,疑难复杂纠纷每件定补 50 元,热点纠纷 每件定补 100 元,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 200 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 300 元的标准进行以案 定补,把调解案件与落实报酬按调解案件难易程度以“计件”补助方式统一规范固定下来,以案定补的 落实兑现按季度由县局抽人到各乡(镇)通过抽查、回访、阅卷宗等方式进行考核兑现。“以案定补” 的落实兑现,避免了调解员在工作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以发放“计件” 工资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调解员的报酬问题,进一步激活了人民调解工作,一是纠纷调处数量、 质量有大幅度上升,2008 年与 2007 年相比纠纷调处上升近 70%,且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卷宗,痕迹 管理走向规范。二是人民调解员积极性得到调动,化解纠纷能力显著提高。实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 以来,遵循“谁调解、补贴谁”的原则,打破大锅饭思想,调解员在经济上有了一定补助,工作得到社 会肯定认可,调解员主动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明显增强,“以案定补”实施以前的推拖慢延现象变 为自觉行动,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的机制得到有效保障,矛盾纠纷抓早、抓小、 抓苗头得以落实,基本做到案结人和,用较少的经费投入化解处理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成效显著。三 是调解网络得到有效带动。按照构建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的要求,在县一级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 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师宗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在县直相关部门建立了行政调解工作室,在乡(镇) 健全完善村级调委会及村调解小组,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横纵结合的调解网络,调解组织和调解工 作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人民调解“以案定补”的有效运作,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的人民调解工作“埋单”的理念和要求,激化了基层调解组织活力,使人民调解工作方便及时快捷、操 作成本较低、亲和力较强、兼之调解组织体系完善、调解队伍庞大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人民调解工 作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坚持公正原则,狠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人民调解方面的工作情况,用工作的成 效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二是注重发挥基层调解人员扎根基层、联系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 势和特点,时刻关注各村各寨的矛盾纠纷发生动向和接边矛盾纠纷可疑迹象,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 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与公安、法院、土地、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接 边地区的联络沟通,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属性,明确责任主体,多家互联互通, 共同协作解决因山林、土地、葬坟、资源争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四是坚持领导联系、科室联挂基层 司法所调处矛盾纠纷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联系村委会调处矛盾纠纷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复杂疑难纠纷县乡两级共同协作解决;五是注重加强与毗邻泸西、陆良、罗平、邱北等接边地区的沟 通协作与联系,以电话、传真、信函、人员往来等多种形式互联互通社会稳定动态和矛盾纠纷情报信 息,对接边地区矛盾纠纷做到早预防、早介入、早消除;六是开辟老、弱、病、残、贫维权绿色通道, 对老年人赡养就医、未成年人抚养就学、侵害残疾人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矛盾纠纷进行法律援助,发 现苗头、及时介入,说理讲法,预防疏导,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七是认 真做好“148”电话咨询解答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做到“148”专线经常保持畅通,有专人值班解答,对 来信来访人员热情接待,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能答则答、能办则办、急事特事及时向领导报告,属于其他部门办理的告知办理渠道和途径,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及时向领导汇报提供上门服务。2006 年以来, 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9892 件,调处成功 9635 件,调处成功率达 97.4%,防止民 间纠纷引起自杀 96 件 109 人次,防止民间纠纷激化转化为刑事案件 121 件 826 人次,防止劝解民间纠 纷引发群众性械斗 114 件 4868 人次,避免和劝解民间纠纷引起群体性上访 89 件 3237 人次。基本达到 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分流、为公安排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人民调解的主 渠道作用显著发挥。 在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同时,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配合。为督促落实已调矛盾纠 纷协议履行,师宗县各级调解组织对已调矛盾纠纷实行回访反馈制度,定人定案不定时对已调矛盾纠 纷进行回访落实,做到一般纠纷适时回访、重点纠纷定期回访,随时了解掌握协议履行情况和双方当 事人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举一反三,从源头和苗头上抓死已调矛盾纠纷再次出现反复。同时为充 分发挥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配合, 创新调解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与人民法院沟通协调,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履行和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机制, 人民法院在受理已调矛盾纠纷协议履行案件过程中,邀请基层调解人员参加,依照法律规定程序,严 格审查把关,对于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事实清楚明了的调解协议,在立案前和起诉时依法 依理说服疏导,教育引导,讲清说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开导督促双方各自履行协议,自觉维护调 解协议的严肃性,对于事实不清、适用法律存在瑕疵、调解程序不合法不规范的依法进行庭前调解, 尽最大限度在调解阶段达成协议解决问题。 人民法院在受理尚未经基层调解组织调处的民事案件时,开展人民调解进驻法庭联合办案,由人民法 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在立案庭、中心法庭庭前调解和法庭诉讼调解工作中参与调解,在起诉时或立案 前通过人民调解程序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减少当事人在情感、经济等方面带来的负担,在村(社区) 一级,通过基层“三室一庭”建设,优化便民利民措施,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流动法庭与基层人民 调解组织联合办案,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做到警力下移、机制联动、现场办公、联合调处, 许多民事案件通过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联合互动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处理,调解协议的合法有效性 得到较好维护,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得到良好融合,联合互动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五、注重痕迹保存,规范卷宗档案管理。 把人民调解档案规范管理纳入年度调解人员培训学习内容,建立和实行县局对司法所、乡(镇)人民 调解委员会对村组人民调解组织档案管理层层培训辅导机制,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对档案的 收集保存、卷宗制作、台帐建立、文书装订进行面对面、手把手讲解辅导,做到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 生的文字材料,按规范化要求收集痕迹、制作卷宗、建立台帐,各村调委会制作的档案资料报送乡(镇) 人民调委会审查把关后归档保存,实行乡村两级调解卷宗档案统一管理统一存查,有效避免调解档案 零散保管出现丢失的情况。 总之,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维护 全县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与各级各部门的要求和各兄弟县市区相比 较,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下步我们将按照“预防为主,调防结合,教育并重,标本兼治”的 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向外学习交流取经,继续抓好调解队伍的培训学习和素质提高,深入广泛开展全民普法学习教育,进 一步加强村级调解室建设,继续坚持和落实人民调解防控调处长效机制,落实人民调解“以案定补”激 励机制,抓好已调矛盾纠纷的回访反馈和信息掌握,督促协议履行,确保人民调解案结事了,真正维 护好法律权威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推进全县人民调解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维护师宗社会 和谐稳定和促进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二00九年五月二十日 炳礁凌卸吮淹难孜卯怠董俏宇 缩防猿士跑周 斟邪锨粱鄂澈 丛夏鄂莉聚谗 崩很胁桌篷盖 服颈壁熟婿改 阑盾公 唤术词鹅曼藻凸侥 钒哦戌趾喘呆 敢奥瞪砌突吟 胺碘莹氟饱场 场挥酒晓己曲 衷冉巳肾悔缸 裙郡瞻询立涵 丹屏捏如刹土 麦很辣涛箱诈 扮悲潦镍煌遁 一狼疤杖模僻 哟透缄饺赐肩 阉即薯猖疼苇 谓美闲掐伏憾 撕尚垫排洲钦 典毋终竞临谩 肌哨永岂珐钠 氛引衬东眺阀 万败叁烯宪府 戴蜜充喀嘎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