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养老保险充足性分析与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构建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1.1我国养老保险的充足性Robert(2008)在世行报告中指出,评价一个多支柱养老保障的标准有:充足、可负担、可持续、公平、可预见和稳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充足充足指提供足够的养老金收入,防止老年贫困(特定国家的绝对水平),帮助国民实现终身平滑消费目标。主要指标是替代率。、可负担可支付是指缴费率维持在个人和社会的融资能力之内,而且没有过分地取代其他社会经济需求或者造成难以维持的财政后果。对应主要指标是缴费率。和可持续可持续指财务健全,并能在合理假设内可以预见,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考察精算平衡。充足性作为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减少老年人贫困,平滑老年人消费。然而近年来我国由行政确定的养老金跟不上近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及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养老保障的充足性和可预见性备受怀疑。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到2011年甚至降至50.3%,而国务院1997年的文件确定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为58.5%,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包刚升(2011)也在“中国式养老金悖论”指出,尽管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年年上调,养老金的替代率却在持续下降,他认为企业退休金的涨幅(每月养老金数量由国家行政决定)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黄万丁(2014)年以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除以当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得到“动态总社会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我国城镇企业退休职工总平均养老金替代率自 1997 年(74.47)以来一路走低,至 2011 年降到 42.87%的最低水平。1996-2012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幅达到了 13.6%,这让养老金增长相形见绌。替代率的持续下降,弱化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防止老年人贫困的社会保障功能。1.1.2充足性和可持续性矛盾的激化和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构建评价养老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指标不仅包括充足性,还包括可持续性。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和替代率(养老保险的收益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相对较高。刘燕斌(2006)通过计算发现7个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平均费率仅为18.5%,低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近10个百分点,而刚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这一数字仅为9%,个人和企业分别仅需各负担4.5%,仅相当于中国负担水平的1/3。根据OECD2013年的数据,OECD34个成员国的平均贡献率为19.6%,平均由员工承担8.4%,雇主承担11.2%,我国的总贡献率为28%,高出8个百分点,由员工承担8%,雇主承担20,超出的保险费率主要由雇主承担。尽管缴费率居高替代率逐年下降,我国仍逐年累积养老金缺口,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备受挑战。马骏在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报告中提到”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我国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养老金缺口2020年将达到GDP的0.2%,到2050年达到GDP的5.5%。今后38年累计,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2011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已有14个省份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收支缺口达到新高点767亿元。人保部也预测,到2025年仅我国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就达到6万亿元。如果缺口资金得不到及时弥补,势必将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运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带来的财政负担也日益彰显。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报告(2013)指出各级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从 1998 年的 24 亿直线上升到 2012 年的 2648 亿,截止 2012 年各级财政累计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53 万亿。充足性和可持续性是各国养老系统发展必须要调和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是养老保险转轨(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时没有充分考虑转轨成本。为了实现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考虑从制度的设计入手,例如调整个人账户摊销因子。目前员工如果60岁退休个人账户则按照120的摊消比率进行摊消,按照当下的利率水平(2%),按120的比例相当于假设支付期为11年,而男性在60岁退休时的平均余命为20年,支付年限和预期余命的差异加速了养老系统的资金枯竭,在账户余额归零后,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将全部由财政预算承担或者通过提高缴费率转移到未来职员身上,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提升个人账户摊销因子。然而仅从制度内部进行改革,仍然不能阻止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下降,同时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借鉴世行五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概念,拓宽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渠道,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以其他支柱作为有力补充,在实现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养老保险不充足的风险。为此,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如下:从微观上而言,我国目前养老金的充足性如何,不同资金来源渠道的养老金的充足性如何?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我国多支柱模式的合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1.2研究的意义本文将系统梳理世行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以及养老金充足性的相关文献,了解在多支柱系统下充足性的内涵,同时利用CHARLS 2011微观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养老金的充足性情况,弥补国内微观实证研究的缺乏,加深对我国老年人基本经济状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将在兼顾充足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结合世行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的内涵和国内不同资金来源渠道的充足性分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合理结构, 为中国未来养老保障系统的全方位改革提供政策上的借鉴。2.文献综述2.1研究现状2.1.1养老金充足性的概念和生命周期理论世界银行认为:“养老系统需要提供充足、可负担、可持续和稳健的福利。”充足性的内涵与养老保障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不无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养老系统最关键的目标是实现“消费平滑”功能,因此充足性主要体现在避免退休后消费的明显下降。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充足性的实现依赖于个人(家庭)资产的跨期分配,如何做好充足的养老准备,如何投资、储蓄、如何将财富转化为年金,依赖商业保险市场无法提供充足的老年保障,因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Stiglitz, 1983)。养老保险系统的第二个目标是防止老年贫困。Holzmann and Hinz (2005)则把养老金的充足性定义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公民都有资格享有能够预防老年贫困(国家范畴的绝对水平)并且能够使大多数人平滑终生消费的福利。这个定义其实是从上面两个主要目标衍生出来的:降低老年贫困风险和维持退休前生活标准。Kolitkoff (1999) 认为养老保险应该实现老年人平滑消费的目标,他认为养老金应该达到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世行在此基础上为充足性提出具体的衡量标准,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典型的全职工作者,充足性的目标是强制性的养老保险能够替代真实收入的40。Borella & Fornero(2009)则从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个目标建立代际契约进一步拓展了充足性的概念。他认为应该对缴费率和养老金指数化的方法加以限定,避免分配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资源之间形成大的差距,使得充足性能够得到持续保证。这是因为如果个人能够在社会养老保险下获得消费的充分平滑,那么分配给职工和退休人员的资源会存在差距,而这一差距主要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比如高增长时期,在职人员的收入增长速度会超过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福利增长,外加预期寿命的上升,会进一步扩大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充足性也是一个长期的概念,这意味着养老保障体系不会导致不可预见的福利减少或者财政转移要求。欧盟养老金改革白皮书(2012)认为各国应该本着代际内和代际间团结和公平原则,保证足够的退休收入使人们保持合理的生活水平。他们通过对4个主要指标(面临贫困风险的老年人比率,他们的中位相对收入,总替代率和预期理论替代率)在未来40年变化来考察充足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养老保障充足性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生命周期假说。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提出的标准生命周期假说常被用来分析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包括退休储蓄。生命周期模型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第一,家庭终身效用最大化和消费平滑;第二,个人知道退休的日期、死亡日期以及未来的收入和价格(包括利率)第三,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所以借贷和储蓄都可以在相同的利率;第四,消费平滑指一个人努力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当消费支出超过收入,个人会借贷消费;当收入超过消费支出,个人会储蓄。在这些假设条件下,单个选择某个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在工作时积累财富,财富在退休时达到峰值。退休后消耗储蓄的财富,财富在死亡时耗尽。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下的养老金充足性意味着,为退休积累的资产总额和退休后所需的金融资产总额相等。生命周期模型为养老金充足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1.2国外关于养老金充足性的研究以生命周期模型为理论基础,国外学者围绕养老金充足性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关于养老金充足性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对比退休资源和退休需求(退休需要资源)分析养老金的充足性,如果退休资源大于退休需求,意味着养老金可以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的需求,因此具有充足性,否则不具有充足性;另一种是替代率来衡量。这两类指标都假设消费平滑,这个假设意味着任何时间段的消费水平都可以作为个人理想消费水平的代理。第一类指标的研究中,由于衡量指标不同,不同学者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Kotlikoff, Spivak and Summer (1982)使用退休时点的金融资源总额的年金值来估算退休资产,使用当前金融资源的年金价值来估算退休前的消费水平,他们利用1969年至1973年退休历史调查数据发现退休者只需要约70%的退休前的资产就可以满足退休需求。Blinder, Gordon 和 Wise(1983)使用退休财富占一生财富的比例估计退休资金,退休时消费占终身消费的比例估计退休需求。和Kotlikoff 等(1982)一样,他们用这两个指标来估算退休资源与退休需要的比率。最后他们使用1971年的退休历史调查数据发现平均比例为0.45,资产积累不足以应付退休需要,养老金不具有充足性。多数认为储蓄水平足够的研究中同时指出社会保障和养老金收入对老人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性 。Diamond (1977)认为,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大部分人未能为退休做好充足的准备。 Kotlikoff 等(1982)的研究发现,老人拥有的大部分财富是由社会保障,养老金和家庭资产构成的。他们认为,如果缺乏社会保障和养老金收入,退休消费平均不到终身消费水平的40。Hamermesh(1984)将现期消费作为退休需求的代理变量,通过比较消费占年金收入的比例来考察老年人是否在退休后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目前的消费水平(比率大于1表明消费需求超过可用资源,或金融资产不足)。他利用1973年退休历史调查和社保记录获得的收入信息分析了退休开支模式,发现有54的退休家庭消费与收入的比率为1.1。他还发现,1973年至1975年间,退休家庭的实际消费每年减少约5,说明老年人的消费不可持续性,只能通过减少实际消费应对财政资源不足。由于90年代欧盟各国和OECD成员国在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可持续性目标,而忽略了充足性目标,所以近年来欧盟、OECD和国外学者就如何衡量养老充足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指标。其中衡量充足性的主要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根据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养老金替代率分为三类:理论替代率,实证替代率和模拟替代率。理论替代率主要是指典型群体的替代率,例如收入中位数的群体(或者按照平均收入的倍数,0.5/1/1.5,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主要用于描述养老保障系统的规则和未来演进。对于理论替代率,世行主要使用“Apex”模型 APEX(Analysis of Pension Entitlements across countries)模型最初是由Axia Economics在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助下创建的,模型中输入的各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参数由该国的社会保障官员审核填入。OECD出版的养老金概览以及世界银行的养老金全景中各国的理论净替代率都是由此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基本假设包括: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工龄为从20岁到法定退休年龄,标准通货膨胀、平均收入增长率、投资回报率、折现率和死亡率。比如欧盟的理论替代率是指一个典型职工第一年的养老金收入占退休前工资的比率,这个典型职工为男性,工龄40年,于65岁退休,全职工作,工资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100。OECD 计算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税收和缴费),典型样本职工20岁开始工作,工资分别是国内工资的中位数、0.5、0.75、1、1.5和2倍。但是理论替代率只关注于公共和私人养老金,而没有考虑到可以支持老年人生活的其他资源。实证替代率使用收入调查数据计算,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考虑异质性,比如不同的职业模式,家庭结构或除公共或私人养老金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Hauser (1997)、Disney, Mira D Ercole & Scherer (1998)、 Frster & Pellizzari (2000)、 Disney & Johnson (2001)、Edward Whitehouse(2007)计算了实证替代率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其中Edward Whitehouse提出的指标更具有代表性,他在养老金全景(2007)报告中的两个替代率指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个人终身平均收入的比重)、相对养老金水平(养老金占社会平均收入的比重),从消费平滑和消除老年人贫困这两个角度对养老金的充足性进行了全面的解读。Borella & Fornero(2009)提出了“综合替代率”,定义为退休后可支配收入净额占退休前可支配收入净额的比率。他使用可支配收入而不是消费作为生活标准的代理表量是因为他们认为退休人员的收入已经没有不确定性,所以可支配收入可以很好地预测永久性收入,收入包括工资,自主就业收入和其他非正式个人收入,以及从政府获得的现金福利。然而利用仿真模型得到的模拟替代率可以克服以上两种替代率计算的缺点,尤其是微观仿真模型,Hurd & Rohwedder(2008)提出所谓的“财富替代率”。这包括模拟每个家庭样本在退休后剩余寿命的消费路径,以及评估提供给每家每户的资源是否可以支持这样的消费路径。但是微观模拟依赖于比较密集的纵向数(longitudinal data),所以不适合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Ferraresi & Monticone(2008)提出的不完全加总模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适合进行国际比较。无论是采用退休资源和退休需求的对比还是采用养老金替代,国外在养老金充足性的衡量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可供我们国家参考借鉴。2.1.3关于我国养老金充足性的研究国内对于养老金充足性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对养老金替代率的研究展开。国内对于替代率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宏观范式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黄金率”理论、OLG 模型以及Aaron(1966)等人的理论为基础。李绍光(1998)、柏杰(2000)、袁志刚(2000、2001)、孙祁祥(2001、2003)、封进(2004)和杨再贵(2008)通过测算潜在产出水平估计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公共养老金的替代率。其中杨再贵(2008、2011)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利用 OLG 模型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平均寿命延长且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的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应该降低。还有学者探讨养老金替代率的“应然”问题,刘贵平(1995)认为养老金替代率的确定应遵循三个原则:保证原有生活水平不变;体现“公平”与“效率”;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此后,褚福灵(2004)、米红等(2005)、郑秉文(2011)等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个原则。总结起来,一般所认为的确定养老金替代率的原则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生活水平”、保“原有生活水平”、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对。关于养老金替代率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利用宏观数据计算养老金替代率(刘贵平(1995);张思锋等(2006);李珍、王海东(2009、2010、2012)。从国外的研究测算来看,中国研究的养老金替代率主要指实证替代率,利用退休第一年的养老金水平除以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水平来衡量。虽然角度不同,但穆怀中(1997)、邱东等(1999)、王晓军(2002)等众多学者都认为我国目标替代率的“应然”水平在 55%75%之间。另外,米红(2005)通过测算必要消费支出认为最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最困难户的目标替代率下限分别为 19%、27%和 33%。关于平均替代率的“应然”水平,何平(2000)、郑功成(2002)、贾洪波(2005)认为50%60%的区间最为合适,而郑秉文(2011)根据28%的缴费率和32%的制度赡养率,估算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本应达到80%。2.1.4世行多支柱体系与充足性世界银行在2005年提出了“五支柱”的改革思想,核心是在原有三支柱基础上,增加了零支柱(非缴费型养老金)和第五支柱(向老年人提供的家庭内部非正式的或代际之间的资金或非资金的支持,包括医疗卫生和住房方面的支持)。非缴费型或“零支柱”(例如,普惠福利(只依赖于国籍和年龄)、社会化养老或一般社会救助资金,通常由地方、区域或国家财政支持),是指在财政状况允许范围内,以扶贫为主要目标提供给所有老人的最低福利水平。这保证了为低收入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零支柱的可行性、具体形式、水平、资格和支付取决于弱势群体需求,预算资源的可用性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强制性的“第一支柱”与不同收入的缴费情况挂钩,旨在替代退休前收入的一定比率。第一支柱主要用于解决一下问题:个人短视风险,由于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规划不当风险,以及金融市场缺失的风险。第一支柱通常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因此特别容易遭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以及因此而引发的政治风险;强制性的“第二支柱”,也就是一般的个人储蓄账户(即缴费确定型计划(DC, Defined Contribution))。它具有一整套设计方案,包括主动或被动投资管理,选择投资及投资经理,选择取款时间。缴费确定型计划确定了缴费、投资业绩与福利之间的明确联系,同时可以鼓励金融市场的发展。相较于待遇确定型计划(DB, Defined Benefits),参与者需要承担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高昂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以及长寿风险;自愿的“第三支柱”采取多种形式(如个人储蓄;雇主资助;待遇确定或缴费确定),灵活自主。第三支柱弥补其他支柱的僵化,和第二个支柱有相同的风险;非金融第四支柱,包括非正式支持(如家庭支持),其他形式的社会计划(如医疗、住房),以及其他个人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如房屋所有权和反向抵押贷款)。这一支柱的可获得性对其他支柱的设计和实施有重要影响,比如目标福利水平。通过对五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补充来解决充足性和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表1 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支柱目标对各组的重要程度主要参数贫困者非正规部门正规部门特点覆盖资金来源0防止老年人贫困关键十分重要重要基本或者社会养老金。至少是社会救助,普惠或者是通过家庭收入调查。普遍或者选择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1防止老年人贫困和消费平滑关键公共养老金计划。由公共部门管理,待遇确定或缴费确定。强制缴费,财政储备和金融资产。2消费平滑和通过最低养老金防止老年人贫困关键职业或者私人养老计划,完积累制的待遇确定或缴费确定。强制3消费平滑十分重要关键关键职业或者私人养老计划,完积或部分累制的待遇确定或缴费确定。自愿金融资产4防止老年人贫困和消费平滑关键关键十分重要对于非正式或者正式的社会福利项目,以及个人金融和非金融资产。自愿金融和非金融资产2.2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从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围绕养老金充足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养老金充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逻辑清晰。另外国外学者还围绕养老金充足性的量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论证,从退休资源和退休需求的对比以及养老金替代率两个方面对养老金充足性的衡量指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体来说,国外对养老金充足性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而且这些充足性指标主要是针对个体的。比较而言,我国由于微观数据的欠缺,学者通常只能得到宏观层次上的替代率,并不能充分地说明个体养老金充足性情况。同时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实质上是只包含基本养老保障的单一支柱体系,研究中忽略了我国居民很强的储蓄倾向和家庭观念,即个人为自己养老所做的准备。于是,他们衡量的替代率指标并不是综合替代率。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认真梳理世行关于五支柱体系构建的设想,在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之上探讨养老金的充足性,同时也应考虑不同支柱之间的替代关系,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具体结构。3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将系统梳理养老金充足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深刻剖析充足性的内涵,对衡量养老金充足性的具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遴选出本文使用的指标,并利用CHARLS 2011微观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养老金的充足性情况。同时我们将结合世行多支柱养老保障系统的内涵和国内不同资金来源渠道的充足性分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合理结构。论文的篇章结构拟安排如下:1.绪论1.1选题背景1.1.1研究背景之一:我国养老保险的充足性1.1.2研究背景之二:充足性和可持续性矛盾的激化和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构建1.2研究目的和意义1.3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1.3.1文章结构1.3.2研究方法2.研究综述2.1国外研究概况2.2国内研究概况2.3研究述评3.养老保障充足性指标的衡量3.1充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3.2养老金财富和退休后所需资金的定义和衡量方法3.3理论替代率、实证替代率和模拟替代率3.1.1定义与经济合理性3.1.2养老体制与指标数值比较3.1.3我国替代率的合理区间3.4主要实证替代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4.养老保障多支柱体系的内涵5.中国养老保障充足性分析5.1数据来源5.2养老金财富和退休后所需资金的定义和衡量5.3实证替代率的衡量5.4 充足性影响因素分析6.中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3.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2.1养老金财富及各项财富的精算方法由前所述,充足性的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对比养老金财富和退休后所需资金,从而对养老金充足性做出判断。这种指标的理论基础是标准的生命周期假说。假设个人清楚他们的退休时间和预期寿命,能够理性地在退休前积累足够的资源来满足退休后的需求。在退休日,如果累积的资产大于或等于所需的退休资金,则能够满足退休生活所需,则养老保障具有充足性。实证研究首先需要建立积累资产和退休所需资金的实证指标,然后比较这两个指标来确定累计资金是否充足。 职工累积的可供退休使用资源被定义为家庭的净资产以及从社会养老保障和其他退休金计划获得的年金的现值。家庭净资产一般包括自住房产、所拥有的其他房产、企业资产、储蓄及支票账户、储蓄债券、货币市场账户、股票、债券、共同基金以及个人借贷净值。从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金固定收益计划机遇福利水平、领取年限和利率水平计算,从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中获得的收入现值,假设一次性付款,等于在退休时账户累计余额。 退休所需的资源依赖于消费水平和在整个退休期间维持这种消费水平的成本。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平滑假设,退休前的消费水平可以代表退休后的需求水平。而维持退休后消费水平的成本低于退休前的成本,这是由于边际税率的降低、与工作有关的开支的降低以及与年龄相关的支出习惯的改变。比如Palmer (1989)通过消费数据估计出退休消费水平为退休前实际水平的0.66 to 0.82。由于研究基于的是财富的研究,有的资产可以从数据中直接获得,更多的计算需要通过精算模型得出。3.2.2实证替代率指标比较研究本文将深入研究各指标的含义、经济学合理性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各国养老保障体制的差异,比较各国的充足性指标值,给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的一个合理区间。3.2.3个体养老金充足性实证分析本文将利用CHARLS 2011的数据对我国个体养老金充足性进行经验分析。首先我们将参照文献的方法,对养老金财富和退休后所需资金进行测算,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和资金来源方式,对养老金充足性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另外我们将参照Edward Whitehouse(2007)养老金全景报告中的两个替代率指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个人终身平均收入的比重)、相对养老金水平(养老金占社会平均收入的比重)测算我国的实证替代率,从另一个视角对养老金充足性进行分析。3.2.4 构建和完善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按照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定义,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包括从零支柱到第四支柱的五支柱体系(见下图)。本文基于对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障充足性的研究,提出每个支柱所承担的替代率的合理比重,并提出激励自愿养老储蓄的相关措施。政府提供零支柱雇主自愿第三支柱强制社会保险第一、二支柱个人自愿第三支柱非金融第四支柱图1 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4研究方法、思路4.1研究方法4.1.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养老金充足性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不同的指标衡量方法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为中国的经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理解老年人的财富构成和支出需求,奠定本文分析的实践基础。4.1.2实证分析(1)描述统计利用统计图表分析老年人的财产分布和消费情况。数据来源于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CHARLS)2011-2012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CHARLS是对中国中老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家庭中45岁及以上的人。2011-2012的调查CHARLS利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了全国150个县、区的450个村、居的10257户家庭的17708个个人。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几种。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历经20 多年的改革发展,发展相对成熟,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分别从2009 年和2011 年开始试点,发展相对滞后。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延续着上世纪50 年代确立的由公共财政融资的离退休金制度。截2011 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2.84 亿、3.26 亿和539 万人,三者合计6.16 亿人,15岁以上人口的59%。其中,参保缴费者占总就业人口的59% ,养老金待遇领取者占60岁以上人口86%。从总体上看,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离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对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随着改革的深化,参保人数逐年增加,覆盖面逐年扩大。表1 列出了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的1990 年 2011 年每五年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数据。从表中可见,1990年参保在职人数只有5 201万人,到2011 年在职参保人数已超过2. 1 亿人。从覆盖面上看,城镇在职参保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即在职参保覆盖率,从1990 年的31%逐步提高到2011 年的60%。从养老金待遇水平上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均养老金从1990 年的年均1 547 元提高到2011 年的1.8万元,提高了10 多倍。但由于同时期人均工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使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从1990 年的72%降低到2011 年的43%。考虑到我国工资统计口径的局限性,如部分非正规就业者没纳入统计,而这部分就业者的收入往往偏低。另外,我国的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工资收入分布严重右偏,使平均工资对多数人有偏高的估计。如果按可支配收入计算, 2011 年人均养老金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养老待遇相对充足。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结余比例看,1990年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总支出从149亿元上升到约1.3万亿元,占GDP 的比例从0.8% 提高到2.7%,与世界各国相比,GDP2.7%的支出水平相对较低,2010年OECD28国公共养老金支出占GDP 的比例平均为8.4% (OECD,2011)。养老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从1990年的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万亿元,基金率从1990年的66%上升到2011年的146%。可见,历经20多年的养老保险改革发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大,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尽管养老金相对平均工资的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相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其待遇水平仍然相对充足。在养老金支出上,由于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养老金水平的逐年提高,使养老金支出及其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基金积累上,由于养老保险的扩面、缴费费基的增长以及财政补贴,使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年度累积结余逐年增加,年度基金率逐步提高,使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度支付能力不断增强。表4.1 1990年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数据年份城镇参保在职人数(万人)覆盖率(%)人均养老金(元/年)平均替代率(%)年度支出(亿元)年度支出/GDP(%)年度结余(亿元)年度基金率(%)1990199520002005201020115 2018 73810 44713 12019 40221 5653146454656601 5473 7826 6749 25116 74118 3727269715045431498482 1154 04010 55512 7650.81.42.12.22.62.7984309474 04115 36519 497665145100146153人口预测是一项专门的研究,考虑到我国已发表的人口预测结果建立在不同的预测目标下并没有公认的权威预测结果。这里采用联合国2010年居中假设下的人口预测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见,中国人口总数在2020 年将增长到14亿,以后有下降趋势。但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人口中位年龄从2010年的34.5岁上升到2060 年的49.5岁。60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10 年的13.1%上升到2060年的36.6%,届时有超过1/3的人口是60岁以上的人口。人口抚养比从2010 年的18.9%上升到2060年的73.5%,每10个年轻人要负担约7.4个老年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从2010 年的70.1%下降到2060年的49.8%,这一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表4.2 2010年2060年中国人口预测数据年份人口数中位年龄1559岁人口数60岁以上人口数1559岁人口比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13.413.713.91413.913.813.613.31312.512.134.536.238.140.142.544.746.447.748.749.149.49.49.29.198.587.87.46.86.461.82.12.42.83.43.844.14.34.54.470.167.165.964.26158.15755.452.650.949.813.315.117.420.224.42829.431.133.935.636.618.922.526.431.54048.251.656.164.469.973.5(2)养老充足性指标构建和评估本文将在多支柱养老保障的体系下,计算个人实证替代率,并估算比较养老金财产、其他资产和个人退休后所需的资源(依赖于消费水平和在整个退休期间维持这种消费水平的成本),考察我国目前多支柱的养老保障的充足性。a.实证养老金替代率本文主要采用Edward White house(2007)养老金全景报告中的两个替代率指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个人终身平均收入的比重)、相对养老金水平(养老金占社会平均收入的比重)。以个人平均收入作为分母,体现了养老金维持参与者工作前生活标准的能力,和使用个人退休前收入为分母相比,更能体现经济的增长情况。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分母,体现了养老金福利和社会中位数收入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衡量养老金的充足情况,因为即使个人替代率较高,个人也可能相对贫困。比如,一个低收入工人(退休前平均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个人收入替代率即使达到100%,他的福利水平也只是社会平均水平的30%,社会保障无法起到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对于社会中位收入者而言,两个替代率指标是相同的,前者主要关注消费平滑功能,后者主要关注消除贫困。全部覆盖模型是指把全社会的劳动者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模型在建立模型前,做如下假定:S一养老金替代率G一国内生产总值W一职工年工资总额M一职工年劳动剩余任一职工年退休金P一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T一在职期间的平均工作年数E一退休以后的平均余命根据“贡献观”,养老金的替代率是由退休职工在职期间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即在职期间的“劳动剩余积累”所决定的。从理论上来讲,在全社会范围内,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总额应该等于其在职期间的“劳动剩余积累”的总额。即:代入上式,得到:由公式3-1计算所得到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为全覆盖情况下的结果,即社会全部劳动力都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情况下的结果按照该模型,可以根据职工在职期间的/劳动剩余积累0等参数,得到按贡献确定的养老金替代率的理论值但实际上,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只覆盖城镇职工及个体劳动者,还远没有达到全覆盖鉴于此,就需要设计一个部分覆盖模型。根据“贡献观”,养老金的金额要与在职期间职工所做的贡献相对应,只有覆盖范围内的劳动者退休以后才享受他们在职期间的劳动剩余积累。因此,就需要把全部“劳动剩余积累”在覆盖范围内和覆盖范围外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划分。劳动者“劳动剩余积累”总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剩余积累的比例。假设覆盖内外国内生产总值中剩余积累的比例相同,则覆盖内的劳动剩余积累为:为覆盖内的劳动剩余积累额,为了区分全部覆盖模型与部分覆盖模型中的数据,我们把部分覆盖模型中的字母加下标O。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被划分为四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劳动所得,营业盈余是资本所得,固定资产折旧是对过去劳动消耗的补偿,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这些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从来源上看,它是对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的一种扣除,其中,对劳动报酬的扣除部分可以认为是对劳动者的贡献的存储。从用途上看,生产税净额是由全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它所产生的效益,应由从业人员和非从业人员共同分享。从劳动报酬中扣除的这部分生产税净额是由从业人员创造或生产的,但并不都由从业人员全部享受。由非从业人员享受的部分,可以认为是从业人员对社会的贡献部分,也就是从业人员的年“劳动剩余积累”。为了确定“劳动剩余积累”的数量,需要把生产税净额做两次分配。首先,在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之间做一次分配,这种分配,按照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的比例进行;其次,将劳动报酬分配的部分,再在从业人员和非从业人员之间进行分摊。一种比较合理的分摊方法是,按照从业人员和非从业人员的比例分摊。这样就可以得到从业人员的年劳动剩余:一、对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的思考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把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得出我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过高,应当降低的结论,否则,我国的财政将会重现福利国家的悲剧,并列举了多个国家的例子加以证明。那么,我国目前的替代率水平到底高不高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本文先给出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几个算法: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替代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替代率其中,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替代率在国外分别被称作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由于我国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非常缓慢,还未能形成规模,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就是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了具体说明此情况,本文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测算出从表4.3 2002年到201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年份项目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全国职工年人均工资(万)124221404016024183642100124932292293142536724参保职工人均养老金(万)78798777853591511056512041139331578218652养老保险替代率63.43%62.51%53.26%49.31%50.31%48.30%47.67%45.24%43.82% 首先,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它所要保障的基本生活费用是不同的。即使是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结构也未必相同,因此不能直接的拿笼统的替代率加以对比。比如,一个低的养老金发放水平的国家往往会伴随着一个高的社会救济水平;相反,一个高的养老金发放水平的国家往往会有一个低的社会救济水平。其次,许多学者在引用国外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的时候,一般会只看到国外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即替代率I),而忽略了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替代率或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替代率。前文已经说过,由于我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尚未广泛建立,因此对我国大多数职工来说,基本养老金就成为了其全部的养老金,而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也就成了其全部养老金替代率。因此只拿国外第二支柱或第三支柱很健全的国家和我国只有第一支柱的国家来比较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从而得出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过高的结论,这样做有失偏颇。如目前,在经合组织(OECO)国家中有1/3的员工参加了职业年金计划;多数国家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虽在40%以下,但是他们的职业年金成为养老金收入的主要部分。在美国,养老保险由政府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和个人养老储蓄(第三支柱)三个支柱组成。美国有很多的退休职工,他们的退休收入主要来源于职业养老金计划,而基本养老金只占其中很少部分。从替代率上看,职工的收入不同,其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也是不同的。最低档收入者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6%,而高档收入者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则为26%。一般说来,第一支柱提供的养老金加上第二支柱提供的养老金,可以达到雇员退休前收入的50%-55%。而低收入人员则可达到70%以上,这样是可以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再次,我国的职工收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资外收入比较多。所占其收入的比重在近年有上升的趋势。相比而言,退休职工在精力和能力上都不能和年轻时相比,因此,其退休后,工资外收入也会随着大幅下降。而要是以职工的全部收入来考察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的话,则测算出的替代率水平会大幅调低。由以上分析得出,我国的基本养老替代率其实是似高非高。但是从表3一1中看出,我国的养老替代率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已经降到50%以下了,而我国养老保险在制度建立之初,设计的目标替代率为60%。这显然有违制度初衷,那么我国的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设计的是否合理呢?下面,本文将会具体分析。b.养老资产和退休后所需资源替代率只是一个时点数,Aaron George Grech(2013)指出一个退休人员75岁的理论替代率比其在65岁能达到的减少11%,单纯计算退休时点的替代虑无法很好的体现退休生活的充足程度。而养老资产和退休后所需资源具有前瞻性,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养老资产括可售资产和养老金财富。可售财产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概念,这类财产是在市场上可以进行变现并转移的各种财产。具体包括: 1、净房产,包括所有者居住房产和其他房产价值。2、土地价值:对于城镇住户而言,土地价值设为零。3、耐用消费品和生产性固定资产。4、金融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政府债券、股票、基金、各种借款、住房公积金、拖欠工资等。5、遗产继承。6、(减)负债,包括各种借款等。在CHARLS 数据中,前3项是住户数据,后 3项是个人数据,住户数据根据家庭人口取平均值,然后加总其他个人数据。养老金财富指未来养老金全部收入的折现值,它充分考虑了养老金政策的未来变化和个人预期寿命,(Brugiavini,2005),不仅依赖于养老金水平还依赖于领取年限。养老金待遇按通胀或者工资增长调节会影响养老金财富,领取年限依赖于参与者的年龄和在此年龄下的条件期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HCy-Lyso-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甘肃省大数据中心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GSK-J4-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橡塑专用仪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我的特别礼物写物作文7篇
- 2025年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合作协议书
- 文档管理流程及归档工具模板
- 2025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招聘内分泌科医师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员工培训与评估综合工具
- 注塑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医治未病课件版
-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课件
- 【课件】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专项培训课件丨
- 2025-2030年中国礼品盒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带储热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性能的多维度剖析与优化策略
- 水体环境完整版本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采砂作业合同协议
- 排他协议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