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总文本简本】惠州市旅游局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2008.0793 / 100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工作组组 长保继刚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副组长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项目助理罗秋菊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副教授、博士成 员保继刚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教授、博导徐红罡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教授、博导罗秋菊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副教授、博士杨 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讲师、博士杨彦峰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博士生丁绍莲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博士生王永海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王利伟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李 杰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周 丹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代姗姗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何 然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林敏慧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硕士生目 录导 言11 规划背景32 规划理念33 规划目标4第一章 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析5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顾72 惠州旅游在粤港澳的地位判断和竞争格局分析83 惠州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94 小结:惠州市旅游发展前景10第二章 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111 旅游资源类型13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3第三章 惠州市旅游业发展战略与目标151 惠州市旅游发展战略172 惠州市旅游发展目标体系18第四章 惠州市旅游发展分区规划231 布局依据与原则252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253 区域合作布局274 各县区发展规划要点27第五章 惠州市度假旅游发展规划351 度假旅游发展思路372 产品体系373 配套政策及措施39第六章 惠州市会展/商务旅游发展规划411 会议/商务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432 展览/商务旅游开发与规划453 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46第七章 惠州市文化旅游发展规划491 文化旅游发展思路512 文化旅游产品规划523 文化旅游发展保障措施54第八章 惠州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与形象策划571 惠州市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促销592 惠州市旅游形象策划61第九章 惠州市旅游产品规划651 惠州市旅游产品发展现状分析672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673 旅游产品提升规划67第十章 惠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751 惠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772 旅游核心产业发展规划773 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规划82第十一章 惠州市旅游保障体系规划851 基础设施规划872 旅游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规划893 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894 旅游政策保障体系建设90第十二章 旅游开发的社会环境影响调控911 旅游生态环境影响调控932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调控933 惠州市分区调控措施93导 言1 规划背景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2015)目前在空间布局、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资源保护等方面都已经不能适应惠州旅游发展的形势。目前,惠州市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惠州市旅游在广东省旅游中的地位与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实力不匹配。 区域交通网络迅速改善并将继续完善,为惠州市旅游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惠州市旅游面临如何吸引并留住游客,防止旅游过境化问题。 惠州市旅游面临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体系建设问题。 惠州市旅游在珠三角仍未形成统一品牌和概念,品牌乏力,认知度低。惠州市旅游需要整合资源,树立内涵鲜明、主题明确的市场形象。 惠州市解决工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问题。2 规划理念以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规划的编制过程,通过旅游发展促进惠州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重视规划过程,通过野外景区景点实地考察、游客调查和深入访谈、旅游企业调查与业界人士访谈、相关政府部门座谈与交流,以及中期纲要汇报会、后期咨询、终期评审会、再次意见征询会等方式达成规划共识,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注重规划的层次性,即从宏观战略上为惠州市旅游发展指出方向,也为惠州市旅游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提供行动指南。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遵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惠州市打造成为中国旅游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旗舰旅游目的地。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为惠州市旅游发展准确定位。运用综合旅游规划,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打造鲜明旅游形象,使惠州市成为“粤港澳”地区最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综合旅游基地之一。从“解决问题”出发编制旅游规划,提高惠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不断创新的能力。通过区域统筹规划,使惠州市旅游发展有效地融入和联动粤港澳旅游区以及泛珠三角旅游区。运用“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协调惠州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旅游发展间的关系。引入参与式规划理念和方法,扩大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的范围和深度,协调各方利益。3 规划目标通过综合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惠州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台”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最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综合旅游基地之一,成为“粤港澳台”地区如私家游艇、直升飞机、国际邮轮等高端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并将惠州打造成为旅游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旗舰旅游目的地。第一章 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析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顾惠州市旅游总收入在广东省的排名上升较快,游客接待量增长快速,其旅游发展由缓慢趋向显著增长之态势。具体表现如下:从游客接待总量和游客结构判断,惠州游客总量增加迅速,旅游发展速度加快(见图1-1)。图1-1 惠州市19982007年接待游客总量变化图资料来源:惠州市旅游局从旅游产品多样化和质量判断,惠州旅游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阶段。惠州市已经开发了多种产品,并拥有一些代表性的精品。从旅游资源判断,惠州市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旅游管理机构的变革历程判断,惠州旅游业1998年开始步入正轨。从旅游企业数量和结构判断,惠州市旅游行业规模有待扩大,结构有待调整。综合而言,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虽然惠州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增长快速,提前达到预期目标,成为广东省主要旅游城市之一; 国内外游客接待人数增速显著,目的地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国内游客数量占据绝对比重,珠三角地区为主要客源地,境外游客则倚重于港澳地区; 旅游产品开发总体有待提升,产品体系有待深化; 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其规模、档次和结构处于调整和提升阶段; 惠州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其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投资商开始积极介入旅游业发展,正着手建设一批上档次,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纵上所述,惠州市目前旅游业正处于初期向快速发展的过渡阶段,各种旅游发展条件正日趋成熟,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2 惠州旅游在粤港澳的地位判断和竞争格局分析2.1 惠州市在广东省的地位判断选择1999、2002、2005和2007年作为时间序列的判断依据,从惠州市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收入在广东省21个城市/地区中排名的变化趋势,判断惠州市在广东省和珠三角的旅游地位(见表1-1)。城市/地区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显示广东省旅游由三大集团构成(见图1-2),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是旅游第一集团,惠州与东莞、中山、江门、汕头、肇庆共同构成广东省旅游的第二集团,茂名、湛江、潮州、韶关、清远、阳江、梅州、河源、云浮、揭阳、汕尾是第三集团。表1-1 惠州市旅游收入与广东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比较(单位:亿元人民币)城市/地区旅游总收入排名旅游外汇收入排名国内旅游收入排名惠州199922.85104.221018.6311200231.05105.30925.7511200549.94713.69736.2611200784.26721.85662.427广州1999363.14196.441266.7012002504.891154.81350.0912005626.161189.711436.4512007798.151243.191554.961深圳1999213.65291.642122.0122002355.482142.532212.9522005421.002166.122254.8822007511.122199.892311.232珠海199960.51329.52330.994200291.27341.50349.7752005115.95358.01357.9352007144.88468.76376.125佛佛山199953.7249.54444.183200273.25417.46555.7942005108.67428.52480.1532007159.78341.234118.553东莞199930.6975.83824.866200272.5159.80662.703200590.72523.31567.4142007118.88532.54586.344中山199932.0368.71523.327200255.38617.63437.757200565.45617.39648.066200786.05616.52769.536江门199933.6956.29727.435200249.2178.49740.726200549.7388.7841.029200769.56812.568578资料来源:相关年份广东省旅游统计资料第三集团军第一集团军东莞、中山、惠州、江门、汕头、肇庆茂名、湛江、潮州、韶关、清远、阳江、梅州、河源、云浮、揭阳、汕尾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第二集团军图1-2 惠州市旅游在广东省地位判断示意图2.2 竞争格局分析惠州面对的竞争是激烈的。首先是受到来自由广州、深圳、珠海和佛山组成的第一集团军的挤压,而第二集团内部又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在一些个体特色产品方面还受到来自诸如茂名、梅州、阳江、清远、韶关、河源等第三集团军的威胁和挑战。惠州市所属的第二集团内部竞争激烈。汕头和肇庆是老牌旅游目的地,在资源供给、产品档次、发展经验方面对惠州构成挑战。江门2005年位列第8,屈居惠州之后,但开平碉楼的申遗成功将增加江门获胜的砝码,极大带动江门旅游业发展。东莞旅游资源缺乏,但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和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会展和商务旅游,其客源主要为附加值高的商务游客,惠州排名超越东莞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第三集团中茂名排名的快速上升值得关注。茂名1999和2002年排名倒数第一、第二名,但2005年一跃成为第10名,其海滨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与惠州相似,也是惠州比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3 惠州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惠州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见表1-2所示。表1-2 惠州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优势(S)区位优势层次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赋存优势城市优势经济增长优势建设用地充裕优势交通优势后发优势劣势(W)政府控制协调力度不足缺乏整体理念,形象内涵不鲜明产品结构单一,还未形成产品体系旅游产业层次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机遇(O)直接面对出游力最强的珠三角客源市场“粤港澳”国际旅游目的地前景看好珠三角城市居民近距离出游频次增加旅游需求新趋势: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持续升温政府重视大型事件活动影响:2009香港东亚运动会、2010广州亚运会、2011深圳世界大运会挑战(T)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旅游受到工业发展挤压,旅游资源保护形势严峻公共资源管理和控制不当造成的威胁规划不当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威胁4 小结:惠州市旅游发展前景高质量的资源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优越的区位要素为惠州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潜力,经济增长优势、建设用地充裕、投资商的日益关注为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提供保障,珠三角旅游者行为需求的变化、日益改善的交通优势以及政府的重视为惠州市旅游起飞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惠州市旅游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后发优势。惠州市旅游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旅游业的支持,以大旅游的观念进行资源整合,认清旅游市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统一品牌和概念;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工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控制和管理好公共资源,在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构想中,促进惠州市旅游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同步发展。第二章 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1 旅游资源类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设定的类型,惠州市拥有的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各有8项、27项、115项,分别占所有类型的100%、87.09%、74.19%,其覆盖面宽,类型丰富。在项目组实地考察以及获取资料的基础上,共挑选出96处代表性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8个大类,18个亚类和34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61处、人文资源35处。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惠州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如表2-3所示。表2-1 惠州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表层级旅游资源资源开发指向主要客源市场核心资源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地度假珠三角、港澳南昆山温泉大观园、惠东平海海滨温泉、龙门温泉温泉度假珠三角、港澳巽寮湾、大亚湾海滨度假粤港澳、北方度假市场惠州高尔夫球会、惠阳棕榈岛高尔夫度假村、惠州汤泉高尔夫俱乐部、惠州(罗浮山)嘉宝田高尔夫俱乐部、惠州涛景高尔夫球会商务康体娱乐粤港澳罗浮山文化、生态全国惠州历史文化名城、西湖观光休闲全国重要旅游资源大辣甲岛、三门岛度假休闲珠三角、港澳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观光珠三角、港澳九龙峰、象头山、桂峰山山地度假、观光珠三角东江游水上观光城市旅游珠三角东升渔村、蓝田瑶族村寨观光、度假珠三角、港澳香溪堡、客家围屋、平海古城、嘉义庄农民画、南昆山坞泥社区、皇思杨古围村、崇林世居、冠和博物馆观光珠三角白盆珠水库休闲观光珠三角一般旅游资源平海古城观光珠三角王朝云暮、东坡纪念馆、元妙古观、归善学宫、梁化古城、嘉佑寺遗址观光本地、全国专业市场中山纪念堂、邓演达故居、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叶挺纪念馆、叶挺故居、廖仲恺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高谈“东江红都”红色旅游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三角、全国专业市场九龙潭、川龙瀑布观光、郊游本地龙门沙迳功武村、博罗龙华五村、惠东增光田坑城、惠东多祝黄狮村、惠阳秋长围屋、惠阳镇隆围屋观光本地飞鹅岭公园、中山公园、塔山公园、下埔滨江公园游乐园、公园本地燕岩洞洞穴观光、郊游本地莲花山、古田自然保护区观光休闲、郊游本地角洞水库、白盆珠水库、天堂山水库、显岗水库、角洞水库、红花湖、永汉渡槽、七星湖、金山湖、东江、西林河段、西枝江、秋香江、香溪河郊游、农家乐本地澳头港、东江古码头、泗州塔、文笔塔、合江楼遗址观光本地惠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总体结论如下:旅游度假资源类型丰富、聚集度好,形成了几个特色板块惠州市域范围内形成了以惠州古城和西湖为代表的城市文化资源,以南昆山、罗浮山为代表的山岳型文化生态资源,以巽寮湾为代表的海滨度假资源,以龙门温泉带为代表的温泉度假资源四个核心的度假资源板块。多样性的度假旅游资源与周边多元化的度假消费需求匹配良好惠州以短途度假旅游产品为主,以近域客源为主要服务对象,其多样化的旅游度假资源、旅游产品供给类型与周边客源地度假需求契合度高,其发展潜力十分广阔。大部分资源为遍在性旅游资源惠州大部分旅游资源为遍在性资源,其吸引半径较小,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独特性旅游资源很少。因而,发展观光旅游并不具备很强的比较优势。具备开展商务、会展旅游的资源基础惠州位于珠三角中心地带,工业和商业经济活动旺盛,与周边城市群具有密切的商务联系,可以吸引周边城市大量商务、会展活动。此外,其石化工业、电子产业、核电工业、机械工业、制鞋业等制造业的优势对开发商务、会展旅游提供巨大潜力。工业发展及旅游开发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提出了较高要求惠州市工业开发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使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惠州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对自然旅游资源本身造成威胁,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山地度假资源的污染处理以及温泉地热资源的开采控制问题。第三章 惠州市旅游业发展战略与目标1 惠州市旅游发展战略1.1 战略思路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需求趋势判断,惠州市的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城市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具有比较优势,而大众观光旅游特点和优势并不明显。休闲度假旅游是惠州旅游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滨海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康体休闲度假等旅游度假产品,在区域市场中构建惠州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规划近期内应寻找突破口,打造鲜明市场形象。由于珠三角目前尚未形成山地度假旅游品牌认知惯性,惠州市山地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森林和水体为代表的避暑旅游资源见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南昆山为代表的山地度假旅游品牌。因而,规划近期内惠州市休闲度假旅游以山地度假为突破口。会展/商务旅游主要指会议/商务旅游、展览/商务旅游、节庆旅游。虽然广州、深圳、东莞商务旅游较发达,但形象并不十分鲜明,尤其是会议旅游形象弱化。因而,规划近期内惠州以具有凸显优势的“会议休闲度假”的产品形式启动会展/商务旅游市场,在珠三角区域中形成市场亮点,树立惠州的会展/商务旅游形象。中远期,利用中心城市重要的经济地位、产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设施开展商务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生态和文化环境是惠州旅游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型和文化型的复合休闲度假产品、会展商务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就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与此同时,积极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丰富和提升惠州旅游形象。以上分析确定惠州的战略思路为:惠州主打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和城市旅游,推进各类旅游产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联合,巩固区域观光旅游市场,积极开拓高端客源市场,形成风格鲜明、层次分明、体系完善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格局。同时,在开发中保护旅游资源,在保护中有序开发。1.2 发展战略惠州市旅游发展战略模式如图3-1所示。 度假天堂品牌战略; 商旅新城品牌战略; 文化惠州品牌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惠州旅游发展总目标 成为“粤港澳台”最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综合旅游基地之一; 成为泛珠三角乃至全国及世界最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成为“粤港澳台”地区高端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 成为中国旅游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旗舰旅游目的地。度假天堂品牌山地度假海滨度假温泉度假商旅新城品牌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庆旅游文化惠州品牌新四东文化石化电子产业文化资源现代商业文化资源提高各部门对旅游业支持和协助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提高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政府主导支撑可持续发展增强资源控制和保护力度处理工业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减少旅游开发带来负面影响战略战略战略战略战略支撑支撑支撑支撑图3-1 惠州市旅游发展战略模式示意图2 惠州市旅游发展目标体系2.1 旅游发展总目标通过综合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惠州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台”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最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综合旅游基地之一,成为“粤港澳台”地区如私家游艇、直升飞机、国际邮轮等高端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并将惠州打造成为旅游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旗舰旅游目的地。经济方面,惠州市的旅游产业将发展壮大成为全市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促进惠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强惠州市经济整体竞争力。文化方面,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和风俗文化,维护城市的历史传承,打造“新四东”旅游文化品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惠州成为广东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环境方面,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2 旅游发展阶段目标和措施近期目标和措施(20082010) 成片保护和控制脆弱敏感型资源,尤其保护好稔平半岛的滨海资源、龙门县的温泉资源以及一些重要的森林资源; 以度假旅游为龙头、以休闲生态型旅游产品为重点、以会展旅游为新增长点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 加强景区与景点的建设与整治工作,使景区景点的建设沿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对低劣的开发建设实施有效引导和控制。争取本阶段末惠州4A景区增加至7个; 有重点、形象鲜明地进行目的地整体营销和促销。重点营销“森林度假”和“会议+休闲度假”概念,打造一些资源条件好,开发优势强的拳头产品和带动性景区,成为珠三角山地度假旅游和会议旅游目的地品牌;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运作各类节庆活动促销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阶段重点营销和打造惠州东江民俗文化和罗浮山宗教文化品牌; 强化并贯彻区域合作概念。鼓励和协助区域内各个景区景点之间的开发建设与营销合作;强化龙门与从化及增城的联动,建立环南昆山度假带、加强南昆山山地度假区与增城白水寨景区、大亚湾海滨度假区与深圳大鹏湾海滨度假区、东江游景区与河源等东江流域景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共同打造面向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重要客源市场的山地、海滨综合度假地; 初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建设和改造城市滨水区、步行道、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增加服务设施和活动项目;增加和完善商业步行街、滨江游憩休闲带,西湖大观园文化区等区域的休闲功能,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活动,初步营造城市的旅游品位和意境。逐步在惠城区江北增加商务会展、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分批分步地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建设和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改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数量、结构和服务水平; 至本阶段期末,惠州市旅游收入指标在广东省内的排名提前至第6位。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7501,8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量达到150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0130亿元;实现旅游业对林业和渔业等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其转型转产发展;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初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初步提升。中期目标和措施(20112015) 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更有力地保护和控制; 启动“环城游憩带”、“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的整治和建设; 扩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紧紧围绕度假旅游为核心,构建休闲度假产品系列;推进会议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大力发展展览业;增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利用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营造综合环境,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努力开拓富豪客源市场; 进一步优化景区的建设,到本阶段末惠州创建4A景区至11个; 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增强旅游软硬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培育较强的客源市场竞争力,强化惠州市在珠三角市场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 进一步完善文化载体建设,营造与优化对于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环境,基本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转换。打造惠州的新四东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惠州旅游的独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成为惠州旅游产业新亮点,成为旅游收入新的增长点。 实施“无障碍旅游通道”建设。创造有利时机加强跨行政区域、跨部门旅游区域合作概念的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共建旅游发展“无障碍通道”,尤其加强跨区域产权、跨境交通等管理体制的疏通与理顺工作; 全市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区域分布趋于科学合理;产业链作用得到发挥,旅游产业在经济效益、带动就业等方面有较大贡献,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深化区域内部合作。促进区域内各个景区景点的深度合作,使各个景区在规划建设、产品组合、宣传促销以及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合作;共同塑造区域整体形象,树立统一品牌,进一步完善共同的区域性合作系统; 深化跨区域合作。随着惠州市域内部景区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客源市场的不断培育,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区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粤港澳地区的山地、海滨综合度假旅游地; 至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3002,5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量达到23027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70200亿元。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并促进了第三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惠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远期目标和措施(20152020) 继续优化休闲度假产品的品质和结构,成为粤港澳地区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会展/商务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日趋成熟,完成惠州市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使惠州市成为珠三角居民周末和假期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继续完善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使惠州成为“粤港澳”地区高端客户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实现惠州市 “百里生态旅游走廊”的网络化发展; 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发达,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作用凸现。除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之外,旅游业还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产生较强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旅游业成为惠州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进一步打造惠州市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惠州市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形象不断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发展,使文化创意品牌带动旅游业,使文化创意品牌为旅游增加附加值;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惠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广东省内和省外客源市场中享有较高声誉; 实现广泛的内部区域合作。建立高效的“旅游无障碍通道”;形成重点突出、形象统一、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域空间格局,构建完整的休闲度假产品网络体系; 继续深化跨区域合作。将“旅游无障碍通道”拓展到整个珠江三角洲范围,面向全国打造南国山地、海滨度假胜地品牌形象; 至202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5004,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量达到29036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或超过250300亿元。第四章 惠州市旅游发展分区规划1 布局依据与原则1.1 布局依据 旅游资源赋存 旅游区位条件1.2 布局原则 立足现状,前瞻未来 突出特色资源,发挥资源优势 有利于产品组织与整合的原则2 总体空间布局规划2.1 总体布局结构确定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带、三区”。 一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 两带:百里生态旅游带、东江文化旅游带 三区: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2.2 一心:惠州市中心区2.2.1 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包括惠城区和惠阳区两个行政区域,是惠州市旅游发展的空间枢纽、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旅游接待与信息服务的首要基地;以该区特色景区(点)为基础,依托中心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适合开展休闲娱乐、会展商务、城市观光、康体度假等旅游活动,承担综合旅游区功能;促使城市建设、东江景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使城市旅游成为惠州城市化和特色城市的重要力量。2.2.2 “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引入环城游憩带的概念,以象头山、叶挺故居、惠阳古树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客家围屋、乡村景观为核心,将惠州城市周边的零散景区、景点以及农家乐、农家菜馆、历史悠久的汤泉串连在一起,打造一个具有乡土生态特色的环城游憩带。2.3 两带2.3.1 百里生态旅游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定位为惠州市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以S244省道、粤赣高速、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为主要轴线,北起南昆山、罗浮山,南至东环大亚湾海域,囊括惠州所有生态旅游特色资源。包括一海(海滨)、二湖(西湖、白鹭湖)、三山(罗浮山、南昆山 、象头山)、四泉(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五场(惠州、棕榈岛、汤泉、嘉宝田、涛景高尔夫球场)、六漂流(福田、南山、永汉河、罗浮山、响水河、川龙峡等漂流)组合成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2.3.2 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近期以东江为纽带,整合惠城区东江沿岸的景观、游憩资源,结合两岸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及灯光工程等辅助性工程,树立东江游整体休闲氛围。在此基础上,视角拓展至整个东江流域,整合东江流域的民俗文化,以节庆、主题文化餐厅、豪华娱乐邮轮等形式为载体,使东江游成为展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名片。远期发展应注重与东江上游的河源等城市或地区开展合作,对东江流域进行整体开发,由此打造区域性的文化景观旅游带。改变东江目前单纯以发电、交通以及饮水、灌溉为主的利用方式,突出东江的文化内涵,使东江最终成为流域范围内文化、景观以及旅游联系的纽带。2.4 三区2.4.1 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范围涉及龙门县及博罗县。是惠州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区,其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好。具体包括:以森林度假和温泉度假为龙头、以南昆山为核心的综合型山地温泉度假区龙门温泉带不仅空间上毗邻南昆山,而且在行政区划上也同属于龙门县,二者又都是典型的度假产品,因此未来发展宜将二者结合。本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南昆山山岳度假产品和永汉镇温泉产品;逐步开发桂峰山度假旅游产品;联动从化以及增城旅游地,通过夏季山地避暑、冬季温泉沐浴等不同度假产品满足人们不同时段的度假需求,打造粤港澳地区最有特色的生态型多功能度假地。罗浮山宗教文化度假区保护罗浮山道教文化载体和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香客和信众;保护和建设本区的生态环境,整合周边的乡土资源;开辟生态旅游和度假旅游;发展会议+宗教、会议+休闲康体、会议+观光旅游;继续完善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开拓修学旅游市场。2.4.2 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该区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江河、山水的有机结合,具备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同时山水中点缀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2.4.3 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为旅游发展预留足够空间。结合开展休闲渔业,帮助渔民有效实现转产转业;加强环境控制,充分体现海滨旅游的经济效益及社会和环境效益。该区同深圳大鹏湾的大小梅沙毗邻,未来发展中宜采取区域合作概念,将二者联动共同打造成主要面向香港、深圳、广州、东莞以及惠州的海滨休闲度假区。3 区域合作布局有机地融入以珠三角为龙头的粤港澳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强化龙门与从化及增城的联动,打造面向珠三角区域的环南昆山度假带;大亚湾海滨度假区联动深圳大鹏湾海滨度假区;与梅州、河源联合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粤东及江西赣州和福建龙岩客家文化区域的联动,推进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线路产品建设,并实现联合促销;与河源、东莞联合开发东江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东江文化旅游向品牌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实现与广东省其它地市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将“广州惠州汕尾梅州”打造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线路;与江西、福建进行区域合作,实现无障碍红色旅游,共同开拓和共享客源市场;主题产品区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江苏句容、广州开展葛洪修学养身游;与黄冈、杭州、海口联合打造东坡遗迹游;与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和齐云山联合推出道家洞天福地游。4 各县区发展规划要点4.1 惠城区、惠阳区4.1.1 发展现状及问题诊断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旅游产品重点不突出; 旅游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模式单一,深度和广度尚不够; 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低; 城市旅游形象模糊,难以对目标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吸引; 城市旅游交通功能有待完善;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环节薄弱。4.1.2 发展目标珠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娱乐功能突出的历史文化名城,最适于生活、居住和休闲娱乐的生态绿色家园。4.1.3 发展思路与措施总体战略通过整合与建设,结合旧城复兴,凸现中心城市在惠州市旅游发展中的集散中心、休闲娱乐、会展商务、信息服务功能。整合策略 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充分利用东江、西湖以及一系列的城市公园、近郊农田等开敞空间的生态功能,确定城市生态基本格局,对城市环境实施全面整治,规划留出合理的生态和景观廊道;结合景观节点的整治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惠州市的城市环境质量。 改善城市交通组织状况,提高步行和公交出行分担率引导非公共过境交通从旧城区的东西两侧分流,缓解环城西路、长寿路、南坛西路、南坛东路、下埔路以及环城东路、水门路、南门路等旧城区道路的交通压力;改善以西湖风景区外围以及整个旧城商业区域的交通环境;结合城市环境整治和人性化空间设计和组织,增强区域的步行适宜性,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出行。 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增强各个产品之间的联动性建设策略 结合惠州古城项目,加快对惠州明城墙的恢复性建设工作,突出明代城墙的历史风貌特色,增强整个惠州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惠州市城市旅游的文化品位。可考虑依托西湖,接应东江,融汇中山纪念堂,连接步行街,始至“五一路”,左至“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公园”,连接“明代城墙”至“朝京门”,右至“公园路”直出“东江河”,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开发集文化、艺术、观光、休闲、娱乐、住宿及购物的综合古典式景区,打造惠州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具体布局为:“五一”路段以旅游购物和特色小吃为主;中山纪念堂堂及中山公园以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为主;现河堤建设明代风格的城墙,面对东江以观景和休闲为主;图书馆至中山公园大门段以经营旅游工艺品为主;中山北段为综合购物街;公园路段建设明代风格的酒坊和食坊;现有明代古城墙至文笔塔以酒吧和咖啡厅为主。此外,尚可考虑在适当位置建设明代风格的、高档次、有个性的古典式客栈。 结合惠州古城以及后续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加快对危旧房屋的改建、加固以及恢复性重建,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推动惠州市城市旅游的整体渐进式发展; 整治淡水古城的环境,挖掘淡水古城的文化旅游项目; 加强旅游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增加旅游信息的传递效应; 配合即将启动的东江游项目,加强东江两岸景观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注重针对自行车和步行项目的无障碍道路交通组织和停住休憩场所的规划设计和营建; 增强各个景区景点及交通节点处的游客信息中心建设; 环城游憩带重点建设叶挺故居旅游区。控制策略 划定旧城区传统城市风貌区范围,实施严格的保护和控制措施。控制桥东的水东街一带以及环城西路与东江之间的地带,保留这片相对完好的传统街巷保存区域,使之成为惠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在维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加快对环境的整治和老建筑的更新改造。 划定东江两岸开场空间范围,对开场空间实施严格保护,控制开发。 对西湖景区内日益走低的活动项目进行合理引导,增强其休闲、娱乐功能。完善城市旅游的吸引体系 建设景观与环境吸引、形象吸引、产品吸引和设施吸引四个吸引体系。 重视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具体通过文艺展演、影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建筑设计等众多载体进行展现,关注其文化性、创意性。4.2 惠东县4.2.1 发展现状及问题诊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品方面:旅游资源类型较多,但开发重点不一;生态型产品为主导,但缺乏整合,整体形象不突出;产品功能开发过于单一,竞争力不够,需要进一步整合多样性功能;巽寮湾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等开发过程缺乏区内产品开发之前的互动;生态旅游产品和历史资源开发未能很好地体现生态主题和历史主题。 开发方面:海滨开发建设过度,影响了巽寮湾的旅游定位,尤其是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农业产品社区联动能力不强,自身特色不足,易于被模仿;历史景观资源的空间整合力度不够,造成单个产品的吸引力有限。 面临的威胁:随着惠州市整体经济和产业功能的调整,海滨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面临着其他产业发展的威胁,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争夺和景观的破坏两个方面;农业旅游面临众多省内景点的竞争,红色旅游产品也是如此,历史景观旅游受到佛山等地的竞争。4.2.2 发展目标产品主题:凭借水体、森林度假资源和农业生态观光资源发展生态度假休闲产品;依托滨海资源,建设豪华邮轮专用泊位,逐步发展成为粤港澳地区重要的国际邮轮港口,并建设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开展游客参与性的帆船训练和体验活动产品,从而形成帆船、邮轮、水上运动和休闲观光中心;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市场定位:高中端度假旅游者、商务休闲游客和历史观光旅游者。4.2.3 发展思路与措施发展思路 以海滨度假和生态度假产品为主导,联动开发森林度假旅游产品,辅以农业观光休闲、历史观光产品,形成层次分明的产品体系。 重点建设巽寮湾海滨度假区、白盆珠水库观光休闲区和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 结合当前珠三角区域度假市场发展态势,扬长避短,找准细分度假市场,明确度假区发展方向;通过丰富和深化度假区的建设和提升,打造惠州市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措施 发展巽寮湾海滨度假和惠东沿江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品,联动开发生态农业、休闲渔业,开发红色旅游,辅以历史资源产品,形成完整的、主次分明的区域旅游形象。 着力打造巽寮湾海滨度假品牌,设计开发面向中高端旅游者的度假旅游产品,特别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拓展游艇旅游、豪华邮轮、帆船帆板比赛与培训等旅游功能。 建设惠东沿江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区。 深度开发白盆珠水库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充分延展休闲渔业和农业生态观光产业链,形成特色产品。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控制生态旅游区和度假区的建设开发强度和密度。 控制工业和养殖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开展区域联动的宣传策略,突出惠东县是广东海滨度假资源禀赋最高的竞争优势。4.3 博罗县4.3.1 发展现状及问题诊断问题诊断罗浮山没有成为国家级一流旅游名山,对博罗县旅游发展尚未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作为宗教名山,其建设缺陷在于宗教氛围薄弱,道家文化的精华挖掘不深;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了其保护和发展;罗浮山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4.3.2 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罗浮山的精品地位,加快建设象头山、汤泉度假区,丰富博罗县旅游产品类型,丰富博罗县旅游形象,使博罗县成为惠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和度假旅游胜地。目标市场:华南地区和港澳区域的宗教旅游市场;珠三角区域的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市场。4.3.3 发展思路和措施发展思路完善罗浮山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提升罗浮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罗浮山旅游带动效益;加快象头山蓄能电站森林水库度假区建设和特色工业旅游点;完善汤泉文化度假区建设;开发农业观光休闲产品;加强与龙门及惠州城区的联动。措施 尽快启动象头山规划和景区建设; 把汤泉打造成为惠州地区最具文化底蕴的温泉度假; 将罗浮山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道教旅游名山。要正确定位,突出道教文化地位,创造道教文化氛围,防止过度商业化。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深度挖掘葛洪和道教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使游客感受“道”的真谛。调整罗浮山管理机制,优化经营。加强与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含全解详析
- 企业法务风险防控及合同审查实务模板
- 实证分析:影响家长教育选择的重要动机因素
- 简易服务采购合同
- 第23次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
- 私人房屋出售合同
- 极简主义演进-洞察及研究
- 货币政策与数字货币-洞察及研究
- 品牌形象塑造技巧-洞察及研究
- 消费者偏好建模-第1篇-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新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围术期患者的专家共识
- 夫妻流产同意协议书
- 2025至2030中国金属键合线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融资动态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硫酸钾市场销售规模及发展商机可行性报告
- 培育战斗精神 砥砺血性胆气 -2024教育实践活动
- 降低留置针堵管发生率:PDCA质量持续改进
- 项目经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水产饲料原料和产品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抖音火花合同协议
- 安全文明施工和质量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