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_第1页
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_第2页
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_第3页
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_第4页
中医学基础—_形体官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节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 主要包括 五体 官窍及 五华 等 形体官窍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但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 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官窍及五脏外华的状态 大多径现于外 每可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健康状况 其犹枝叶之与根本 形体官窍理论 是藏象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一 形体 狭义的形体 特指 五体 皮 肉 筋 骨 脉五种组织结构 广义的形体 泛指躯体 即所有具备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 包括头面 颈项 躯干 四肢 脏腑等在内 本节所述 主要为 五体 理论 3 一 脉 脉 即血脉 也称脉管 脉道 为血气运行的通道 故又称 血府 在结构上 血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 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结构 脉与心 肺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医学中脉尚有其他含义 可指脉象 脉搏 脉法 还可指疾病名称 属五不女之一 即 螺 纹 鼓 角 脉 中之脉 4 1 生理功能 1 运行血气 脉是运行血气的管道 使其流布于周身而循环不息 故称脉为 血之隧道 2 约束血行 脉有约束血行的功能 脉既可防止血液逸出而避免出血 又可规定血流方向 使之能输布所需之处 3 反映全身生理病理状态 脉为血府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 谓之脉搏 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 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脉象 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 气血 阴阳的综合状况 5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脉为心所主 脉与心直接相连 在功能上 脉中之血循环往复 运行不息 主要有赖于心气推动 2 脉与肺 肝 脾 肺朝百脉 周身血脉朝会于肺 肝主藏血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脾主统血 使血不溢于脉外 6 二 皮 皮 皮肤的简称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 直接与外界接触 皮毛 是皮肤和附着于此的毫毛的合称 包括皮肤 汗孔 玄府 气门 毫毛 汗毛 等组织 皮肤与肌肉的间隙古称 腠理 其中肌肉的间隙多谓之腠 又名肌腠 皮肤之纹理多谓之理 亦名皮理 因两者相互沟通 故可合称 腠理是元气和津液输布流行的通道 7 1 生理功能 1 护卫肌体 皮主一身之表 为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 卫气行于皮毛而御邪卫外 2 调节津液代谢 汗由津液所化 卫气的强弱 腠理的疏密 汗孔的开合 影响着汗液的分泌 排泄 3 调节体温 正常的出汗 具有调和营卫 滋润皮肤 调节体温的作用 汗出的有无及多少能正常调控 体温随之相对恒定 4 调节呼吸 肺合皮毛 皮毛上的汗孔也有呼吸吐纳之功 汗孔又称 气门 8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皮肤为肺所主 肺能输水谷精气至皮肤毫毛 使皮肤滋润 毛发光泽 肺宣发卫气温养皮毛 抵御外邪和调节汗孔开合 2 皮肤为正经分布所主 十二正经在体表各有一定的分布 滋养 感传范围 即所谓 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之所在 9 三 肉 肉 包括解剖学所指的肌肉 脂肪及皮下组织 肌肉 古称 分肉 内层肌肉组织为 赤肉 外层皮下脂肪 古称 白肉 人体肌肉较丰厚膨大之处 称为 g ng 肌肉之间互相连接的缝隙或凹陷部位 称为 溪谷 其小者为 溪 大者为 谷 溪谷为人体气血津液汇聚之处 亦是经络穴位所在之部 10 1 生理功能 1 主司运动 人体的正常运动 需肌肉 筋膜及骨节的协同作用 但主要依靠肌肉的正常收缩与驰张 方能使运动自如 2 保护内脏 肉为墙 肉起着屏障的作用 可保护内在脏器 11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脾主身之肌肉 素问 痿论 一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全身肌肉均需依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濡养 才能发达 丰满 健壮 二肌肉运动以促进脾胃纳运 适度地活动四肢肌肉 有促进脾胃受纳 运化的作用 12 四 筋 筋 筋是一类刚韧有力的条束状组织 为大筋 小筋 筋膜的统称 包括现代所称的肌腱 韧带和筋膜 筋附着于骨而聚集于关节 筋性坚韧刚劲 对骨节肌肉等运动组织有约束和保护作用 膝为筋之府 全身的筋按十二正经循行分布的不同 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之筋 合称 十二经筋 内经 中有 宗筋 一名 含义大抵有二 一是指多条肌腱筋膜的集合汇聚之处 二是指男子的阴茎 13 1 生理功能 1 连接关节 筋附于骨而聚于节 筋连接骨节肌肉 加强关节的稳固性 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 2 协助运动 机体关节之所以能屈伸转侧 运动自如 除肌肉的收缩弛张外 筋在肌肉与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颇为重要 14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肝主筋 生理上 肝之气血濡养诸筋 病理上 肝病不愈 易传及筋 筋为十二经脉所系 全身的筋 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分为十二部分 分别接受相应经脉气血之滋养 调控 该经脉之气 结 聚 散 络 于所属筋膜 十二经脉各有所属之筋 统称为 十二经筋 15 五 骨 骨 泛指人体的骨骼 骨中有腔隙 内藏骨髓 故曰 骨者 髓之府 素问 宣明五气篇 有二块或二块以上的骨借助筋膜等的连接 组成有活动机能的机关 称为关节 简称节 通过众多关节 骨与骨之间相互连接 形成骨骼系统 构成躯体的总框架 内经 对人体骨骼的名称 形态 数量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但古今对同一骨骼的命名不尽一致 如颈椎 古称项骨 胸椎 古称背骨 肱骨古称臑骨 尺骨 古称正骨 桡骨 古称辅骨 股骨 古称髀骨 也有古今名称相同的 如膝前之骨 均称髌骨 16 1 生理功能 1 支撑人体 骨为干 灵枢 经脉 骨是支撑躯体 维持形体的总支架 2 保护内脏 重要器官 如心 肺 大脑等外部均有相应的骨骼连接成廓或壳 加以保护 避免外力损伤 3 协同运动 肌肉和筋膜的收缩弛张 产生动力 进而促使骨节的屈伸或旋转等 骨与骨组成的关节 起着支点支撑和具体实施动作等的重要作用 17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骨为肾所主 肾主骨 素问 宣明五气 肾藏精 精能生髓 髓以养骨 肾中精气充盈 才能充髓养骨 病理上 肾虚精亏 多可累及于骨 骨与督脉 脊椎由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骨和尾骨组成 督脉行于脊内 故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素问 骨空论 临床上补益督脉可以治疗骨骼尤其是脊骨之病 18 附 齿 齿与骨同出一源 叶桂 温热论 谓 齿为骨之余 肾藏精主骨 故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 齿为肾之标 齿 主司嚼磨食物 以助消化 齿为 户门 19 二 官窍 1 官窍的概念 五官 耳 目 口 鼻和舌 和九窍 头面七窍 眼二 耳二 鼻孔加前阴 后阴合称 的统称 官 指机体有特定功能而又多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 如耳 目 口 鼻 咽喉等 窍 孔穴 苗窍 是人体与外界相连通的门户 窗口 舌也作为一窍 为心之苗窍 头面部的官窍 亦称上窍 清窍 阳窍 前阴 后阴则又可称下窍 浊窍 阴窍 20 2 官窍共同的生理功能 1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外界各种变化通过官窍传之于体内 而体内生理状态通过经络气血反映于官窍 2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机体所需的清气及食物通过口鼻摄入体内 而体内浊气及代谢产物则多通过口鼻及前 后阴排出体外 3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外邪可自官窍侵入体内 而机体病邪亦可从官窍驱之外出 官窍生理病理变化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21 一 舌 舌 又名灵根 心窍 舌位于口腔底部 是一个灵活的肌性器官 舌之根部称为舌本 舌根 舌之中部称为舌中 舌之尖部称为舌尖 舌之两侧称为舌旁 舌之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 舌质 舌分上下两面 上面称为舌背 舌面 其上有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 又名舌胎 舌垢 舌的下面称为舌底 舌腹 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为舌系带 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称为舌系 舌系带根部两侧有两个奇穴 左为金津 右为玉液 舌象 舌质 舌苔 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22 1 生理功能 舌有感知味觉 协助咀嚼 吞咽食物 辅助发音的功能 舌为司味之窍 又为声音之机 舌的形色及味觉 语言功能 主要有赖于心血和心神所主 23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舌为心之苗窍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外候 心气通于舌 心经的经筋和别络 均上系于舌 心的气血通过经脉而上通于舌 2 舌与其他脏腑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而舌苔的形成与胃气薰蒸直接相关 舌 尤其是舌苔 又为脾胃之外候 3 舌与经络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其别络系舌本 足少阴之脉挟舌根两旁 足厥阴之脉经舌本后上行 足太阴之脉连舌本 散舌下 另有足太阳 足少阴之筋系结于舌本 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脉 络脉 经筋与舌相连 是为脏腑有病可显现于舌的生理基础 24 二 鼻 鼻 又名明堂 为肺之窍 是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门户 鼻为呼吸系统最外端 隆起于面部中央 上端狭窄 突于两眶之间 连于额部 名为 安页 又名山根 下极 王宫 前下端尖部高起处 名为鼻准 又名准头 面王 鼻尖 鼻准两旁隆起部分 名为鼻翼 鼻之下部有两孔 名为鼻孔 鼻孔内有毛 名鼻毛或鼻须 鼻孔深处 称为鼻隧 以下至鼻准 有脊柱突起 名为鼻梁 又称鼻茎 天柱 25 1 生理功能 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 下连于喉 通过气道而直贯于肺 是肺行呼吸时气体出入之门户 鼻主司嗅觉 协助发音 鼻辨别气味谓之嗅 鼻为司嗅之窍 鼻窍通利 则能知香臭 鼻与喉相通 有助喉以发音的功能 鼻司嗅觉与协助发音的功能正常与否 与肺气是否通利有关 26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鼻为肺之外窍 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 是肺系之最外端 具有通气功能 肺气充沛 宣降和利 则气道通利 鼻窍通畅 呼吸自如 且嗅觉敏慧 香臭明辨 2 与其他脏腑 鼻与脾 胆在生理病理上也有一定关联 3 鼻与经络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翼旁 上行至鼻根部 手阳明之脉 止于鼻翼旁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手太阳之脉 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目内眦 督脉沿额正中下行经鼻柱过鼻尖端至上唇 任脉 阳跷也直接循经鼻旁 27 三 口 口 即口腔 包括唇 齿 龈 舌 腭 颊 咽等 口 为消化道的最上端 下连气道 食道 口为饮食物摄入的门户 口唇 简称唇 又名飞门 口唇以人中为中心 将上下唇各分为二 称为 四白 其色泽的变化能反映脾的精气的盛衰 故有 脾 其华在唇四白 口腔的顶部 古称天盖 今称腭 其前部称为硬腭 后部称为软腭 吞咽时软腭上抬 关闭鼻咽腔 可阻食物倒逆入鼻 软腭的胖大或缩小 可影响发育与呼吸 28 1 生理功能 口腔为消化道的始端 具有进饮食 磨谷食 知五味 泌津液 助消化的功能 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 有助肺呼吸和协助发音的作用 29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口为脾之外窍 包括食欲和口味两方面 脾气健旺 则食欲旺盛 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 口淡乏味 脾虚生湿则纳呆苔腻 口甘口腻 脾经有热 则易生口疮 口糜之证 2 与其他脏腑 口与心 胃 肾 肝等均有一定的关联 如 舌为心之苗窍齿为肾之标 口齿为胃气之所属 肝气上通舌唇 30 3 口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挟口交人中穴 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 挟口唇交承浆穴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下行颊里 环绕口唇内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 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 挟舌本 手少阴心经之别络系舌本 奇经八脉中 督脉行于龈交 任脉环绕口唇行至目眶下 冲脉亦上行经喉 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31 附 咽喉 咽喉 是咽与喉的总称 古医籍常咽 喉并称 生理功能 行呼吸发声音 通利水谷 是消化与呼吸的共用器官 喉为肺系所属 喉咙的通气和发音直接受制于肺气 咽为胃腑所系 与肝 肾也有密切的生理联系 咽喉为经脉循行之要冲 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而外 其余经脉均或直接抵达咽喉 或于咽喉旁经过 32 四 目 目 即眼睛 内经 称其为 精明 命门 为视觉器官 居眼之窝名眼窝 眼窝四周骨骼称为目眶 上下眼睑 又名胞睑 目裹 古名 约束 俗称 眼胞 目之内角 古今均名目内眦 目之外角 古今均名目外眦 眼的白睛部分称为白眼 相当于球结膜和巩膜 眼的黑睛部分称为黑眼 相当于角膜和虹膜 黑眼中央的圆孔称为瞳子 瞳神 瞳仁 即今之瞳孔 目内眦的上 下方各有一小孔 称为泪窍 泪堂 即今之鼻泪管上口 眼球内连于脑的束状物称为目系 33 1 生理功能 主司视觉 夫精明者 所以视万物 别白黑 审短长 目具有视万物 察秋毫 辨形状 别颜色的重要功能 心神之窗 目乃神窍 眼之活动灵敏 精彩内含 目光炯炯 谓之有神 目转迟钝 视无光彩 目暗眼迷 是为无神 若目光突然转亮 视无定处 当属假神 为 回光返照 之危象 望眼神是中医望神的重要内容 34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目为肝之外窍 肝之经脉上连目系 脏腑精微物质 均通过肝经脉道上行以养眼目 肝阴不足 则两目干涩 肝血亏损 则视物不清或罹患夜盲 肝火上炎 则见目赤疼痛 肝阳上亢 多见目眩头晕 肝风内动 常见两目斜视等 中医眼科疾患在诊治时 既顾及整体 又突出治肝 35 2 目与五脏 灵枢 大惑论 说 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谓之精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中医眼科的 五轮 学说 脏有所病 可现于轮 以轮为标 以脏为本 之所以谓之为 轮 是取其形圆如车轮 能灵活运动之意 36 五轮 学说 眼胞属脾 肉轮 脾主肌肉 肌肉之精为约束 目内 外眦血络属心 血轮 心主血 血之精为络 白眼属肺 气轮 肺主气 气之精为白眼 黑眼属肝 风轮 肝主筋 在五行属风 筋之精为黑眼 瞳神属肾 水轮 肾主骨 在五行属水 骨之精为瞳子 五轮学说强调 眼通五脏 气贯五轮 所以 五脏功能健旺 气血津液充盈和调 上注头目 则视清目明 五脏有病 则可影响视觉 甚至出现目睛相应部分 即 轮 的形色的异常变化 附 八廓学说 37 五 耳 耳 又称 窗笼 听户 龙葱 耳位于头部两侧 外耳 包括外耳和外耳道 中耳 包括鼓膜 鼓室和咽鼓管 内耳 包括耳蜗 前庭和半规管 三部分组成 古医籍对耳的形态结构的论述多为外耳 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 38 耳之外壳称为耳郭 又名耳壳 耳郭前凹后凸 耳廓的游离缘卷曲 称为耳轮 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 称为对耳轮 对耳轮向上分为两脚 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 两脚之间的凹陷部 称为三角窝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浅沟 称为耳舟 在对耳轮前方有一凹陷称为耳甲 耳甲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为耳甲艇 下部为耳甲腔 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 名为耳屏 又名耳门 蔽 在对耳轮下端有一结节状突起 与耳屏相对称为对耳屏 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 又名耳孔 可通入外耳道 耳轮之垂下处 名为耳垂 耳坠 耳珠 耳膜 即鼓膜 又名皮膜 人体各部位及脏腑在耳郭上有相应的 反映区 在反映区上出现的敏感点 称为耳穴 耳郭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穴的标志 39 1 生理功能 主司听觉 耳者 司听之窍也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近代发现耳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 耳的生理功能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40 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耳为肾之外窍 肾藏精 精则髓海有余 耳窍濡养有给 表现为听力聪慧 2 耳与其他脏腑 心寄窍于耳 心为耳窍之客 胆系少阳之脉 上行于耳之前后 并入耳中 肝胆经脉相互络属 脾主运化而升清 胃经循颊车上耳前 脾胃虚弱 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 或水湿内阻上犯 亦可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 41 3 耳与经络 耳与经脉有诸多联系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内眦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灵枢 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 手阳明大肠之别络入耳中 足阳明胃经抵耳前 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 42 六 前阴 前阴 又称下阴 是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外生殖器 又名阴器 男性的前阴 即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茎 阴囊 内有睾丸 附睾和精索等 又称为 外肾 女性外生殖器称为女阴 包括尿道和阴道 43 1 生理功能 前阴与排尿和生殖有关男性的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能 并同男子的第二性征有密切联系 女性的前阴是排尿 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44 3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前阴为肾之所司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 肾藏精而主司生殖 主水液而总司气化 2 前阴与其他脏腑 肝主筋 肝经入阴毛 绕阴器 前阴又为宗筋之所聚 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对男女生殖功能都有明显影响 脾主运化 升清 统血的功能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前阴的机能 45 3 前阴与经络 足厥阴肝经 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上月固内廉 循股阴 入毛际 过阴器 抵小腹 任脉起于中极以下 出会阴 经前阴 督脉起于小腹之下骨中央 络阴器 女子入系廷孔 男子循阴茎 冲脉起于胞中 又称 血海 有促进生殖的功能 与女子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46 七 后阴 后阴 即肛门 为消化道的最下端 故又称为 下极 下极为魄门 1 生理功能 排泄粪便2 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 后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