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在《茶经》中养生科学性解读-周栋臣_第1页
陆羽在《茶经》中养生科学性解读-周栋臣_第2页
陆羽在《茶经》中养生科学性解读-周栋臣_第3页
陆羽在《茶经》中养生科学性解读-周栋臣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羽茶经养生的科学性解读 周栋臣茶经作为世界最早的茶叶、茶学专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瑰宝。历代文人学者的研究著作浩如烟海。从哲学、道德、文化艺术、茶事茶道、茶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精行俭德这一精神为主线,发表了许多论著。历代医学家、文人对茶可疗疾有许多记载,但多从经验出发难免有偏颇之处,笔者有鉴于此,不惴冒昧,就手头资料,以茶经原文之论述,按现代医学科学作一些浅释,以企抛砖引玉,为“茶经”中关于养生保健、治病功能作初步的、专一解读,以飧读者,一 之源中茶养生之我见之源,是“茶经”关于茶的综论。它指出茶为南方之嘉禾。讲了茶的起源、茶字的从属、别称、茶树的性状、生长条件、栽培方法、茶的功效和选茶,以及饮茶注意等。所以对养生方面的解读,也应以原文为前提去理解而加以解读。之源中关于养生方面有一段原文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见清道光元年天门县志附刊陆子茶经)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 茶之为用、味至寒。指出了茶的性味2、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为最适合饮茶的对象3、 若热渴茶所起的效果作用。偶尔在友人家见到宋版“茶经”,是没断句的,原文与上文同,重新断句如下。1、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意为茶为寒性,作饮料最合适。2、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以上两种句型不同,则理解上就有悬殊,笔者本文在于从医学上解读养生之道,对于“茶经”本意,尚待后探讨,故此次仅提出质疑而已。现在,还是以清道光版“”茶经原文作医学方面的解读。1、 茶之为用、味至寒。说明了茶的性味为寒性,这点为医家公认。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清 黄功绣在本草求真记载:“茶味苦,气寒”。祖国医学中“四诊八纲”,“寒”与“热”是相对应的。指出“火为百病之源、茶为寒性,饮茶火降则上清”。指出了茶的性味为寒。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以其“火为百病之源”这一论述为基础。苦与寒是相依的,寒与火是相克的。现代医学证明,茶叶之苦实为儿茶素的作用,儿茶素学名是黄烷醇,是茶叶干重的1224%,占茶多酚的60-80%,其苦来源于酯型儿茶素具收敛性。所以贫血的人,体质虚寒的人不宜饮茶。其原理是:茶中鞣酸与铁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质,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不利于贫血病人治疗,甚至加重病情。有胃病的人(胃炎、胃溃疡)也属于胃寒体质,也不宜喝茶,因为茶可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疼。证明茶经指出茶、味至寒是有道理的。寒性病不饮茶、寒性体质的人、慎饮茶。在这里应着重指出,唐代制茶应为绿茶,绿茶为寒性。致于现代经过制作加工、发酵茶叶如红茶已改变了性味,虽变为温性,但其基本生物碱成份不变,有些病人还是不宜于饮茶的。2、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被奉为陆羽精神。他的一生走过的道路坎坷艰辛,一生艰苦淡泊,拒绝名利,致力于茶事活动,写出了科学著作“茶经”,陆羽是精行俭德之人的典范,可以以六羡歌为证。然而作为科学著作在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提法的字面解读似乎不妥,应该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其实茶的起源有神农说,周秦说、两汉说,研究表明“中国饮茶之风起始于两汉,发端于饮食,形成于民间|”(丁文品茶论语)。在唐代茶已很普及。唐玄宗时,有一名叫封演的进士在对氏见闻记上说:“玄宗开元泰山灵严寺之降魔大师普及禅教,坐禅时只饮茶,于是一般人仿效,把茶当饮料,逐成风俗”。当时,长安城内已有茶馆开设,不问道俗,只要付钱,均可饮用。在唐朝,朝庭文武百官,或贩夫走卒,普遍饮茶(见茶书P5“唐代的茶”)茶经六之饮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之时义远矣哉”。由此观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应有一个大众化的理解,不能认为非精行俭德之人不适合饮茶吧。这不是陆羽的为人品格。我认为就是在从事茶活动中“精行”:认真细心,专心一致,有责任心,精益求精,无论制、收、煮、饮都要行为举止按操作办事,俭是精神行为,俭为茶事内涵。德为品行规范,俭德通过精行来体现。茶性与人性相互关联,这样的人“为饮”不管你是劳心者、劳力者都能获益。引申来讲,就是要科学、健康饮茶,文明饮茶,怎样做到呢?不妨试举几种情况说明。1、 不暴饮,“聊四五啜”,一日4-5杯,相当于1000-1500毫升左右,符合现代日补充水份量的标准,故有“多服少睡,久服瘦人”之说,故不主张暴饮。2、 不饮过期茶,因为过期茶可生成亚硝酸盐,对身体有害。亚硝酸是致癌的因素。过期茶(隔夜茶)汤内茶多酚、氨基酸、脂类、芳香物质、维生素都会发生化学变化、氧化使味变淡、色暗、收敛作用减弱、鲜味下降。亚硝酸是公认的致癌因子。隔夜茶污染严重。有人作过试验:用5克茶叶泡250毫升盖碗茶。冷后1.5小时查有125个细菌,12小时后有315个细菌,24小时后,有46万个细菌,真菌1678个,说明搁置时间越长,污染越重。3、 不饮太浓茶:一般泡茶用510克茶叶。泡一杯喝三次,有的人喝浓茶是不科学的。多次泡茶也无功效。红茶有大量草酸,太浓生成草酸钙,形成结石,对人体不利。此外,失眠的人不宜晚上喝茶,有心血管病的人要慎饮茶,因为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兴奋作用。4、 空腹与饱腹饮茶是与非空腹时一般不宜饮茶。本草求真说:“空心饮茶即入肾水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这是因为空胃时,茶可快速入肠,加速吸收刺激神经、血管于心血管病不利;又可使胃酸大量分泌,加重胃病,所以空腹时饮茶不可不慎。饱腹饮茶,则要区别对待。如饭后以茶水漱口,清洁口腔卫生,中和口内酸度,茶中之氟又对防龋齿有益,喝点淡茶,对消化脂肪、醒酒是有利的,但应特别注意醉酒之人,千万不要用茶解酒。这是因为酒精是乙醇的作用,兴奋后会麻醉神经,酒入肝后通过酶的分解先转为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经肾脏排出。而茶也兴奋中枢神经,可对抗酒精醉后昏晕感,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提高肝脏代谢能力、扩张肾血管而利尿,促进酒精排泄而醒酒。为什么醉酒之人,又不能用茶解酒呢?恰恰是茶的利尿作用于使来不及氧化的乙醇提早进入肾脏,肾脏对乙醇无解毒功能,乙醇对肾脏就造成了损害,酒醉后饮浓茶常常发生肾病。用浓茶醒酒是得不偿失的。5、 要长期饮茶:茶虽含有多种生物碱、蛋白质、维生素类及矿物质微量元素,但含量毕竟不多,要长期饮茶,持之以恒,方生养生之效。所以“茶经”六之饮指出,“夏兴冬废非饮也”。用茶治某些病如消食滞、咽干、止泻等,可短期见效,要收养生保健之功,就要坚持长期饮用。综上所述:对失眠、贫血、心血管病人急性阶段、胃炎、胃溃疡活动期、胃出血、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都不宜或慎重饮茶。科学饮茶才能饮得健康,这就是茶经“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给我们应有的启示。3、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分别用现代医学加以解释。1、 热渴:这里有两层意思,有热病的人,用寒性茶为药解之,李时珍指出:“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渴茶,宜热饮。现代医学认为渴茶应以热解热。我们知道,夏日降温,冷饮只能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这是因为喝热茶可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体温反而明显下降,茶可控制下丘脑体温中枢,调节体温,热茶水的张力、渗透压、分子结构,更便于组织吸收,所以渴热茶后解渴更快。冷饮吸收慢解渴慢。2、 凝闷:凝者结也,有郁结,郁闷之意,这里包括“心烦闷,情绪不好之意,也包括抑郁症。”茶中含有咖啡因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因而可治凝闷。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报告,老人每天喝绿茶,可以减少抑郁症。对70岁以上作心理疾病研究发现:每天喝4杯以上减少44%抑郁症的风险。还发现即使考虑到被试者社会经济状况,性别,饮食习惯,用药问题及使用抗抑郁药等因素。对喝绿茶减轻抑郁症状仍很明显,但饮用红茶、乌龙茶、咖啡没有减轻抑郁症的功效。这是因为绿茶中含有茶氨酸物质的作用。3、 致于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这是因为茶叶中许多药用成份如生物碱(咖啡因、茶碱、可可碱、嘌呤碱)多酚类(茶单宁,鞣酸黄酮素)芳香物质、脂类以及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物质,他们具有消炎、抗菌、止痛、激活免疫,兴奋神经、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等多方面作用。因而,能够对脑疼,百节不舒等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茶经指出:“聊四五啜 、与醍醐、甘露抗衡”就不足奇了,这就是现代科学对“茶为百病之药”的解读。当然随着科学的发达,茶毕竟作药用效力不为现代药物,有时只能对功能性疾病加以调整,把茶定位为养生保健饮品还是恰如其分的。4、 饮茶要选好茶:“茶经”指出“采不适,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叶品质与生长地理环境、培植中是否受环境污染,农药化肥,采摘时间、季节、嫩度等而品质相关,所谓明前、雨后品质大不相同,排除污染因素外,具有关资料介绍,明前优于雨后,春叶优于秋叶,嫩叶优于老叶,大叶种树茶优于小叶种树茶。绿茶以碳氧化合物、醇、酸较多形成清香特点。红茶以醇、醛、酮、脂、含氧化合物多,具有甜香特点。茶叶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素,被人体吸收利用,因生长环境关系,也会有铅、铝、镉等有害元素,如果茶叶中混有毒草杂叶,霉变更是危害极大所以要选好茶。茶经指出:人参是补品,也分上、中、下三等,饮茶也像吃人参一样,要有选择,否则,“茶为累也,亦犹人参”。即此之谓。五之煮与六之饮中两则关于养生论述。五之煮,是讲关于用火用水的要求,与医学疾病养生有关者二,其中以“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这是因为,海拔较高的山区均缺乏碘,我国云贵、两湖、两河、晋、陕、甘肃、青海、内蒙、四川、台湾、浙江钱塘江以南、安徽祁门一带山区,都是碘缺乏的山区,人若饮用缺碘水可以使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小儿缺碘可以发生智力障碍,大脑发育不良,医学上叫克汀病。所以“茶经”上讲,用此类水“久食,有颈疾”,应该是指患甲状腺肿大。所以我们的食盐内加碘,就是预防碘缺少的措施。1990年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71国首脑会议通过宣言2000年消除碘缺乏症我国作了承诺。第二,指出了饮茶要热饮,是因为“精英浮其上,重浊凝其下”,冷了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