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知觉解析_第1页
第四章-知觉解析_第2页
第四章-知觉解析_第3页
第四章-知觉解析_第4页
第四章-知觉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知觉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知觉观 一 知觉的实质1 传统的观点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未能揭示心理过程 1 似乎是自动的 其过程是意识不到的 2 似乎是先天的 由遗传决定的 2 认知的观点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理解的过程 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受主观因素 如知识 态度 价值 需要 的影响 也受客观因素 如背景 上下文 的影响 二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1 实验证明 1 知觉恒常性的一个例子 人类学研究 Turnbull 少数民族部落对不同距离的野牛知觉不一 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 2 Warren 1970 音素恢复的研究 听知觉 一个句子中 某个音素的读音被替换为另外的纯音 如 eel 检验被试对此音素恢复的不同情况 结果表明知识经验 语法 自动给知觉对象赋予了意义 3 Miller 1963 句子识别的实验 听知觉 两个自变量 需要识别的句子 包括三个水平 正常句 异常句和非语法句 噪音的背景 以音噪比为指标的连续变量 因变量为正确率 结果表明知觉受语言知识的影响 4 Biederman 1972 的实验 视知觉 用速示器展现不同的场景 根据箭头提供的线索 让被试从备择物中指出靶子 结果表明 空间关系的知识对我们的知觉产生影响 看到不同的旋转方向 代表着不同的思维类型 如果看到舞蹈者逆时针旋转的时候更多 代表您是 左脑型 占优势 如果看到舞蹈者顺时针旋转的时候更多 代表您是 右脑型 占优势 很少人会是纯粹的 左脑人 或 右脑人 基本上您都能看到两种方向的旋转 只是他们的时间比例各有差异 2 理论观点 1 假设检验说Bruner和Gregory认为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检验的构造过程 知觉是在假设 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刺激变量可能是模糊的 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知觉 双关图 不同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知觉 恒常性 2 刺激物说Gibson强调知觉过程是由刺激物本身决定的 根本不需要知识经验的参与 在实验室条件下 刺激所具有的丰富信息被排除了许多 因此生态学效度低 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现实刺激信息是否需要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 三 知觉加工过程1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1 自下而上 材料驱动 数据驱动 由刺激到意义 即先分析小的知觉单元 再到大的知觉单元 最后形成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 自上而下 理论驱动 概念驱动 由意义 期望 假设 到刺激 即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 形成某种期望或假设 制约加工的所有阶段和水平 二者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加工 相互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用 试想一下拼图游戏 最初阶段 只有一些拼块的形状和颜色配合逐步地思考拼到哪里 几个拼块相互拼接 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尝试 接下来 这回大致有个整体的轮廓了 可以预测所要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案 这回 根据已有的这方面知识 开始寻找可以拼的拼块 3 在不同的情况或条件下 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 Eysenck 1984 指出 Gibson 刺激物说 强调的是在良好的条件下的知觉 Bruner和Gregory 假设检验说 强调的是不良条件下的知觉 实验 Tulving 1964 在字词识别实验中 改变刺激呈现时间 0 140ms 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 通过改变上下文字词的数目 0 4 8 来研究自上而下加工 测量指标是识别靶子词的正确率 结果分析 当呈现时间较短时 20 60ms 对比8字上下文和无上下文条件下的数据 发现背景的作用 自上而下 比时间的作用 自下而上 明显 当延时增长 到140ms 再对比发现时间的作用比背景的作用明显 2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Gestalt学派认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 1 Navon关于总体特征 GlobalFeature 和局部特征 LocalFeature 的实验 结论 该研究认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质疑 该结论的得出是否与整体 部分的大小对比关系 视角等有关 2 不同的实验当小字母达到视角8 时 它比大字母 总体特征 更易被识别 即部分优于整体 3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对比上 指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原理 期望或假设 大的知觉单元等 下 指具体的刺激条件 小的知觉单元等 自上而下 从意义到刺激 自下而上 从刺激到意义 整体和局部都是指刺激物本身而言 并非刺激和意义的关系 第二节模式识别 模式 Pattern 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的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模式识别 PatternRecognition 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并辨别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 模板匹配理论1 基本思想模板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刺激的袖珍复本 当一个外部刺激的编码和某一个模板有最佳匹配时 这个刺激就被确认为和这个模板相同 于是得到了识别 举例 如字母A的识别过程要求刺激与大脑中的模板完全匹配才能被识别 2 优点 1 支持知识经验的作用 因为模板的实质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2 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模板说最早是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条形码识别机 阅卷机 3 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 3 缺点 1 严格的匹配思想 1 1 不能适应环境的千变万化 即使有数百万个模板也不能胜任 而且 模板数量越多 模式识别时工作记忆负担越重 匹配效率越低 2 不能说明模板是如何表征的 外部的刺激模式在大脑中是形象的 模板也是形象的表征吗 3 未说明匹配的过程 是整体优先还是局部优先 平行加工或是系列加工 4 主要是自下而上加工 对自上而下加工重视不够 4 改进Lindsay Norman 1977 提出 在模式识别之前有一个预加工阶段 将刺激加以调整 使之标准化 预加工也包含自上而下加工的影响 由上下文来确定怎样标准化 二 原型匹配理论1 基本思想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 Prototype 原型是对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的内部表征 因此 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 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着最近似的匹配 即可得到识别 这一理论能够说明人类知觉的灵活性 经济性 适应性 2 原型的有关实验关于原型的实验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 原型存在的证据Posner 1967 的实验 M F 随机点 四种原型和变型 2 说明原型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特点 Reed 1972 的面部简图研究 3 原型如何起作用的 匹配的过程 尚无实验 但有一个模型 3 原型匹配的一个模型Reed 1973 提出 包括刺激审查 具体的像 抽象表象 三 特征分析理论1 基本思想人在识别一个模式时 将这个模式分解为许多基本特征 再将它们与储存于记忆中的特征相匹配 然后根据特征的组合来进行模式的分类 举例 A字母的识别 2 基本证据 1 Hubel等 1959 发现的特征检测器 用年幼的 无视觉经验的猫做实验 证明是天生的 2 字母辨认实验Neisser 1964 的字母扫描实验 找字母Z Mayzner 1972 的字母混淆矩阵 3 固定网像的实验 3 优点 1 同样的特征可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 必然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2 使模式识别过程更多地带有学习色彩 每一种类别包括哪些特征 必须事先储存然后再组合 3 更符合平行分布加工的原理 缺点 未包括自上而下加工 未涉及整体到局部的加工 4 模型Selfridge的鬼城模型 群鬼堂 P42获取物体图像 映象鬼分析特征 特征鬼认知事物 认知鬼决策 决策鬼 上下文 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一 字词优势效应 Word SuperiorityEffect 识别一个单词中某一字母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 实验 Reicher 1969 P44呈现三类刺激 单独的字母 单词和无意义的字母串有三种延时 短 中 长 两种条件 事先告知要选择的字母 Precue 事后告知 Postcue 结果发现对单词的识别存在优势 第三节结构优势效应 二 客体优势效应 构型优势效应和字母优势效应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结构优势效应 以字词优势效应为例 1 推论说 强调以过去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借助于上下文而进行推理 2 编码说 单词和字母的编码不同 单词是语音编码 字母是视觉编码 后者易受到视觉掩蔽的干扰 3 整体说 可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关系来说明 可能是更易将刺激看作整体而加工 存在整体优先 以上三种解释都有合理的一面 并不一定互相排斥 讨论 盲视 盲视 blindsight 说明了意识对知觉的补充作用 一名叫T N 的医生在连续两次中风后失明了 看不到任何东西 在哈佛大学与荷兰Tilburg大学合作搞的一个实验项目中 这位失明的医生被邀请参加 起先他拒绝了 因为觉得试图在一个障碍重重的走廊里行走与他而言没有意义 但他终于还是尝试了 研究人员惊讶的发现 他可以绕过大厅 避开垃圾 还有一个三脚架 一叠纸和几个箱子 就好像他什么都能看到一样 有关盲视的一项研究 哪些视觉信息能够被大脑直接感觉到 而哪些又不能被感知 休斯顿莱斯特大学的研究证明 人类的大脑不仅可以将眼睛所看到的信息直接转化为视觉 还可以处理眼睛所看不到的信息 这个研究发现表明人类大脑可能具有 盲视 的功能 可以不通过感觉器官而直接感应到外界信息 近似于通常所说的 第六感 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研究理解 潜意识 并解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幻觉的根本原因 有关盲视的一项研究 在研究中 对被试大脑皮层最后端部分进行脉冲刺激 该部分大脑皮层通常是用来处理眼睛看到的一切 让被试短时间内失明 被试面前都放着一个大屏幕 第一项测试时 屏幕通过水平或者垂直的直线 第二测试时 屏幕里通过红色或者绿色的小球 每当被试被问到看到什么时 他们都回答什么也没有看见 但是 让他们猜测通过的线是水平还是垂直时 75 的人都回答正确 而又有81 的人猜对了球体的颜色 如果按照数学原理来推测结果 应该是对错各占一半 他们多数表示只是随便猜测 自己也对如此高的正确率表示惊讶 甚至有的志愿者表示他们是 感觉 到的正确答案 有关盲视的一项研究 参加试验的人员不仅正确率极高 而且当问到他们对自己答案正确的把握时 信心也显得很足 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大脑某部分是具有 感应 功能的 他们不仅可以接受眼睛的视觉信息 还可以接受到很多潜意识的信息 如果找到了这一块神秘区域 将会给失明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