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解剖生理学_第1页
内经解剖生理学_第2页
内经解剖生理学_第3页
内经解剖生理学_第4页
内经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醫生理學,參考書籍,1. 吳國定輯著:內經解剖生理學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2. 程士德主編:內經 知音出版社3. 謝浴凡:內經題答4. 陳九如編著:黃帝內經今義 國立編譯館出版5. 實用中醫辭典 知音出版社,內經,傳世本黃帝內經由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兩部書組成。,黃帝內經共十八卷,素問、靈樞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內容包括攝生、陰陽、臟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論治。,黃帝內經非一時一人之作。書名“黃帝” 因黃帝是華族的始祖, 為追本溯源,托名以資尊崇。,王冰在唐朝寶應年間,以其師的張公秘本作為藍本,並參校其它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釋、編排次序,而成了目前最完整的素問版本。 靈樞又稱作九卷、針經,北宋當時戰亂不斷,又散失了不少,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南宋史崧的家藏本。,黄帝内经内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論;靈樞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体方药與技術。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流,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儘管医学家学说各異而有争论但鲜有背離之者,幾乎無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習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讀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個临床科疾病之認識、诊断、治療原则、選药处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实施。,內經(續),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徵:一是邏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內經的中醫學理論及臨床實驗,急待以現代統計學及微觀的科技,給予印證、整編及開發,以求傳統醫學能在此新時代中蛻變與發展。,楊上善唐抄本黃帝內經太素 現存最古之內經(日本京都仁和寺藏),黃帝內經明堂 (永仁四年抄本)(國寶仁和寺藏),黃帝內經太素 (仁安二年三年抄本)(國寶仁和寺藏),素問識日本丹波(多紀)元簡著, 為本館所藏內經中, 極具特色者.,內經(續),中醫生理學的認識,從治療的過程中,長期的經驗和知識的累積 發現一部分病理反應的生理現象如:太陽病,脈浮 緩、發熱、 有汗、是表虛。脈浮緊、惡寒、無汗、 是表實。從病理方面來體察到生理的正常活動。,表虛:表證類型之一。是衛外的陽氣不足,腠理不密而出現 的證候。臨床上除有表證症狀外,以自汗或汗出惡風, 脈浮緩無力為特徵。,表實:表證類型之一。是外邪侵入後,陽氣集於肌表,邪正 相爭,腠理密閉所出現的證候。臨床上除有表證症狀 外,以惡寒、無汗、頭痛、身痛、脈浮有力為特點。,基於事實需要對生理獲得實地的認識與瞭解 史記、殷本紀:比干強諫。紂怒曰:吾聞聖人 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從某一角度看,這 是我國人體解剖的最早記錄。以犯罪者為解剖 對象,供醫學研究。,中醫生理學的認識續,靈樞、經水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 之,以解剖方法瞭解人體結構。 我國生理學始終停滯在秦漢時代而沒有進步, 乃因唐、宋以後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 傷之說的影響。 清、嘉慶道光之際:汪清任實地觀察屍體結果, 著醫林改錯中醫研究實驗生理學先驅。近代閻 德潤著醫林改錯之錯中錯以為糾缪。,中醫生理學的認識續,中醫生理學範圍,【骨度】說明人體骨骼的長短、大小、廣狹, 都有一定的標準尺寸。 人體的經脈長短、皮肉厚薄、臟腑堅脆、大小,血的清濁、 氣的 多少,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死可解剖觀察 。 【經絡】人體氣血運行、經過、聯絡的通路。 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 十二經脈、十五絡、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以及 十 二 皮部等的統稱。,針刺的效果與神經及大腦皮層活動有關。 學習和研究經絡,從經絡的治療效果和感覺徑路等方面的功能 現象,考察其實際意義。,【臟腑】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 腸、小腸、三焦、膀胱,奇恆之腑腦、髓、骨、 脈、 膽、女子胞。活動基礎: 精; 動力:氣;表 現:神。 精、氣、神是臟腑活動衍生的產物和能量,三者互相 依存,互相促進。 臟象:以五臟為中心,闡釋臟腑的生理功能,以臟腑 之間和外在組織,器官的複雜關係;又將人與自然, 局部與整體進行有機的聯繫,從生理學和病理學中表 現出來。,中醫生理學範圍續,【營衛】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營具有營養的意思, 具經營的責任,是對人體內部而言。營氣是 指血液循環的通路,與血為一物二名,氣血指具體實質,營衛指運行功用。營與衛是指血與氣的較淺一層,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營對衛而言,屬血屬陰。衛有捍衛的意思,盡防禦的功能,具守護的作用,是對人體外部而言,似屬於或包含淋巴系統。衛對營而言,屬氣屬陽。,中醫生理學範圍續,【精氣神】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它的變化,關係人的一切:精包括精、血、津、液,有先天之精先身而生、後天之精水穀所化,具有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並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於疾病。氣有原氣、宗氣、營氣、衛氣,指機體生理活動的功能或病理變化的外在形證氣衰。,中醫生理學範圍續,神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一切精神狀態和思維活動,是人體形成以後所產生的生命現象,診法方面強調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是生命的起源;氣是動力-能,生命賴以維持;神是能的體現-生命的現象。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氣、神三者,是生命存續關鍵。,中醫生理學範圍續,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虛里為足陽明胃經的絡脈,從胃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靈樞邪客篇: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宗氣是胃中水穀所資生,胃氣之所以能布達於五臟,必須借虛里脈的輸布,虛里脈為輸送水穀精氣入胸的重要途徑,故稱宗氣。虛里與宗氣關係密切,診察虛里脈的博動,候宗氣盛衰。虛里脈:盛喘數絕邪氣壅盛於胸中的表現;結而橫氣滯血瘀的表現;絕不至穀氣消亡,心肺氣絕的表現,故主死。虛里脈其動應衣:宗氣大泄,預後不佳。,經絡生理學,經絡系統,經脈部分:經脈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部分,直行且伏 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者為經;十二正 經、奇經八脈、及十二經別。絡脈部分:惟一切經脈之分支,古人以橫行者為 絡;浮而常見者為絡,其多不可勝數,分布 無所不及。一般十五絡,是經脈大而要者, 不可視為全部之絡脈。經筋皮膚部分:經絡內連臟腑,外達筋肉皮膚,周身 之筋肉與皮部為經絡中氣血所濡養之部 分,分屬十二經筋與十二經皮部。,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內外貫通的道路。其分布是貫通臟腑,外達肌表,網絡全身。,經是指大的的主幹,絡是指小的網狀分支(經與絡“脈” :音義同派。經絡各有若干支脈,如水流之川流不息。)體表與體表的聯繫,體表與內臟的聯繫,內臟與內臟的聯繫(人體之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以及肌肉毛髮,各組織器官之間,因有經絡為之聯繫,在日常生活中,使能進行有機而整體之活動,保持均衡而協調的關係。),經絡所通,主治所及。根據經絡聯繫的原則來取穴,稱循經 取穴。經絡和穴位是針灸治療的基礎理論。循經取穴,功能: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靈樞本藏篇 行血氣、通陰陽、營於身難經二十三難 人身血氣運行、所經過與聯絡的通路。 經絡、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篇,十二經脈功能,人的生命起始於先天之精,男女兩精相合而形成胚胎,逐漸發育而形成五臟六腑、筋、骨、脈、皮毛、肌肉,成為新的生命。人體出生以後,必賴水穀之精的營養,才能化生氣血,流通於經脈。經脈具有內行於五臟,外行於六腑的功能。因此它是臨床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要依據。,陽經分布於外,陰經分布於內,內外又各分三路,陽明、太陰居前,少陽、厥陰居中,太陽、少陰居後,十二經脈之病候,分為是動病與所生病,即今之症候群,素問血氣形志篇: 太陽多血少氣 少陰少血多氣 少陽少血多氣 厥陰多血少氣 【血氣皆生於陽明】陽明多血多氣 太陰少血多氣 【互為協調,以趨均衡】,經脈氣血多少:人體的一種生理現象,反應經脈的表裏關係和臟腑的 生理特點。直接關係到針刺深淺補瀉與留針時間。針灸療法應用:少氣之經,不可針刺過度,以免耗傷元氣 少血之經,不可灸艾過度,以防灼傷陰血經脈氣血多少的差別,非指實質氣血份量,但根據這一抽象原則,臨床上用以補少瀉多及治療的宜忌,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內經提出十二經脈氣血常數,為針刺治療與藥物治療的理 論依據,內經關於十二經脈氣血多少的記載,血氣形志篇: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血多氣 太陰少血多氣、少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五音五味論: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血多氣 太陰多血少氣、少陰多血少氣、厥陰少血多氣九針論: 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血多氣 太陰多血少氣、少陰少血多氣、厥陰多血少氣歷代注家均以素問血氣形志篇為準,素問,靈樞,靈樞,掌握十二經脈氣血多少,對於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六經氣血多少,亦反應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正如靈樞五音五味論:此天之常數,太素卷第十任脈楊上善注云:此又(天)授人血氣多少之常數靈樞、骨度篇:視其經脈之在於身,見浮而堅,見明而大、多血,細而沉、多氣。,經絡系統,(ANS),(CSN),支脈,身體淺表部分 筋會節,針刺腧穴,針下酸麻如觸電般的感覺,施針部位上下感傳,謂之行氣,腧穴部位局部疾病、遠隔部位疾病、內臟疾病,經脈與經脈間互相啣接、互相配合,始能構成營衛運行,如環無端的大循環,產生經脈流注、經脈表裏配偶等學說。,刺激反射、赫氏帶、內分泌、皮膚良導絡 、聲控、功能性MRI腦皮質檢測,1.,2.,手足部與臟腑間,必定一氣相通,經詳細觀察、歸納關連,形成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及心之包絡各相連屬之理論根據。,針陽陵泉,針響向下傳至足趾,或向上達於脇肋,3.,4.,:靈樞海論篇言十二經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人身氣血的來源,謂臟氣或腑氣;作用於經脈絡脈,謂經氣與絡氣;能將氣血沿經脈輸布於全身內外,以濡養各部組織,抵禦外邪,維護人體健康者,則為營氣與衛氣。經脈中的氣血,除一部分作用於經絡本身之經絡氣外,大部分為營衛氣。呈營周不休, 如,1.,2,4.,經氣者,經脈之氣,一經之經氣,祇作用一條經脈之中,a,b,營氣營養之精華、衛氣充實皮毛分肉之間衛外以為固之機能、宗氣積於胸中貫心脈而行呼吸之機能三者生於中焦,單獨運行之衛氣,主司調節體溫、充實皮膚,以抵外來病邪,全身營養的精華,發源於中焦,運行方式:,A.,B.,形成,其傳於五臟六腑,,絡氣:絡脈之氣,絡脈非為氣血運行之主要幹線,乃諸經經氣之餘緒,作更細密之敷布全身,經絡在體內屬絡五臟六腑,體外徧行全身,凡頭面軀幹,四肢百骸、五官九竅,3,環無端之流行。,能將氣血沿經脈輸布於全身內外,以濡養各部組織, 發揮抵禦外邪、維護人體健康者,則為營氣與衛氣。 因此,在經脈中運行之氣血,除一部分為作用於經絡 本身之經氣絡氣外,大部分為營氣衛氣,呈營周不 休,如環無端之流行。,十二經之經氣,皆來源於先天之原氣,與後天營衛之輸注, 自各經之井穴而出,溜於滎,注於俞,行於經穴,入於合穴, 然後沿經脈匯歸於臟腑。,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此謂十 五別絡之絡氣,來自經脈,自表經之絡穴別行而出,沿絡脈走向裏 經; 復自裏經之絡穴別行而出,沿絡脈走向表經,故曰轉相灌溉,如 環之無 端。,十二經脈經氣的流行,均自四肢手足指梢走向臟腑,由所出為井經氣的來源,所溜為滎經氣開始形成小流,所注為俞原氣由三焦輸注於此,又由此輸轉於經脈之中,如水流之轉注處,所過為原原穴為原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所行為經經氣至此大行,所入為合經氣由此內行於脈中,歸合於臟腑,如水流的匯合以至海,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穴,均在四肢,手不過肘,足不過膝,而獲證明。,精專營氣 經穴學中,各經起於某穴止於某穴,根據營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流注的方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十二經脈流注之起止,非言經氣,惟其如此,諸經脈之間,始克互相啣接,構成人身整體的循環系統。,氣=功能+物質=體內物質發生許多複雜變化的總概括素問靈蘭秘典論:膀胱,氣化則能出=有機體之所以有生命現象,氣化表現,腎間動氣原氣=藏於丹田下氣海=先天之氣,下焦,原氣,宗氣,以應刻數,1. 生氣之原:指人體一切生命活動力的來源,故腎間動氣又名原氣。2. 十二經之根本:就是分布於十二經脈,各種組織機能的總來源。( 原氣為十二經中氣血的總來源)3. 腎間動氣:氣是機能,動是不停的放散,由於發自兩腎中間,故名。4. 五臟六腑之本:在先天,原氣是臟腑器官初生的基礎;在後天, 仍賴原氣以溫養之。5. 原氣由三焦分配,從十二經的俞穴注入,留止於原穴,然後與經 脈中的營氣合併,同為十二經經氣的根本。6. 呼吸之門:呼吸的方式,有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引氣 下沉丹田,原氣實為呼吸門戶之樞紐。,原氣之意義,7. 三焦為原氣之別使:人有命門原氣之後,又認為決瀆之官的三焦, 是專司分配原氣,遍達全身無所不在的使者。原氣發源於臍下腎間, 通行於三焦之中,經歷五臟六腑,而留止於十二經之原穴,故三焦為原氣 之別 使,具有敷布原氣的功能。與營衛生於胃中穀氣,流注 於十二經脈, 循井滎俞經合穴,內至臟腑,外達經筋皮部,以輸送穀氣之精微(補充全 身的 營養與悍衛能力) ,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共為構成整體觀念主軸。 是中醫生理與病理的基本理論,作為診斷與治療的最高指導原則。守邪之神:守是防守,邪是外來疾病的因素,人體防禦外邪之機能, 稱衛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個防禦外邪機能的主宰 則是原氣,故名守邪之神,所謂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原氣之功能,是人體一切機能的根本。,原氣之意義(續),三焦,三焦六腑之一,是收集全身各組織間,新陳代謝過的體液,將它們 輸送到膀胱,排出體外,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的實質:三焦是全身之肓膜腠理,遍布人體臟腑器官組織之間, 上下內外接連,分之則為上中下三焦,合之仍是一體,乃是人身最 大的一腑。原氣由命門發出後,散布於三焦膜腠之中,先經歷於五臟六腑,繼 達於十二經脈,由五輸穴之俞穴注入,最後留止於十二經之原穴( 六陰經無原穴, 俞穴即是其原穴) ,原氣在經脈中和穀氣化生之 營衛相合,再經支脈、絡脈、孫絡,而達經筋、皮部,如此呈放射 狀的由三焦分配至全身遍體,無微不至。,絡脈,絡脈網絡於各經脈之間而布滿全身,有無以數計的大小分支。凡由較大的絡脈分出的細小分支孫絡;凡浮在體表顯而易見的較小分支浮絡;凡由經脈別行分出的較大的絡脈大絡十五絡十二經脈各分出一絡 + 督、任之絡+脾之大絡:這些較大的絡脈與經脈直接相通,並有固定部位,故依經脈而定名。脾之大絡,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灌溉養五臟,從大絡而布於周身,是以足太陰脾臟之有二絡。,十五別絡,十五別絡為人體較大之絡脈,各自十二經脈分出別行,負擔互相表裏兩經間之聯絡工作,故名別絡。脾經別絡曰公孫;大絡曰大包,素問經絡論: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之臨床意義,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的通路。經在裡較深,絡在表較淺。絡為經脈之分支,又有淺深之別,淺而在外者,為陽絡,深而在內者,為陰絡。張介賓言單以絡脈而言,又有大絡、孫絡、在內在外之別。深而在內者,為陰絡,陰絡近經,色則應之,故五行配五臟,而色有常。淺而在外者,為陽絡,陽絡浮顯,色不應經,故隨四時之氣,以為進退,而變無常。陰絡在內,與經接近,與經色相應即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素問經絡論: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之臨床意義續,陽絡浮顯在外,易受外界影響,故陽絡之色澤變化除與相應的經脈臟腑有關外,更與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如寒則色青,熱則黃赤等。病邪通過體表侵襲人體,內傳絡脈、經脈、臟腑,反之,內臟有病亦會通過經脈、絡脈反應於相應的體表部位。可以通過觀察絡脈色澤變化主要觀察淺而浮見於外的陽絡色澤變化,以判斷病情。氣候的正常變化,情緒的劇烈波動,以及激烈運動、飲酒等因素,均可導致絡脈顏色發生變化,不可誤為病態,妄加推斷。小兒指紋診法是由內經經絡色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即三關,食指三節指骨腹面,近端指節為風關,中段指節為氣關,遠端指節為命關。,小兒指紋診法的診斷部位指三關:由內經經絡色診的發展而來,風關食指近端指節的腹面指紋見於食指第一節,表示病較淺氣關食指中段指節的腹面指紋伸延至食指第二節,表示病邪較重命關食指後段指節的腹面指紋透達食指第三節,表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營氣為全身營養之精華,發源於中焦,十二經脈雖然各成系統,但經脈與經脈之間,互相啣接,使血之氣運行,如環無端,頏顙:咽後壁上的後鼻道(鼻咽部),畜門:鼻通於腦之門戶,3-5時,5-7時,7-9,9-11,11-13,13-15,1-3,23-1,21-23,19-21,15-17,17-19,精專營氣流注圖 左右,時辰精專營氣與作用該經經氣相合,一日之內最為旺盛,支別者,任脈 督脈,手太陽小腸經,寅,卯,辰,巳,午,未,申,戌,酉,亥,子,丑,子午流注針灸,精專之營氣【營運於脈中的精氣】,一晝一夜,一周於身,每日按時在每經各留一時辰合二小時 ,即在此二小時內,精專之營氣與作用於該經本身之經氣相合,故在一日之內最為旺盛運行方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每經左右兩邊同時並發,男女相同,經脈之長度(靈樞脈度篇),經脈名 每經長度 左右經脈數 合計手三陽經 5尺 2x3 3丈手三陰經 3尺5寸 2x3 2丈1尺足三陽經 8尺 2x3 4丈8尺足三陰經 6尺5寸 2x3 3丈9尺督脈 4尺5寸 1 4尺5寸 任脈 4尺5寸 1 4尺5寸 蹻脈(男子陽蹻 7尺5寸 2x1 1丈5尺 女子陰蹻)合計 28脈 16丈2尺,營衛偕行,營氣營養之精華、衛氣充實皮毛分肉之間衛外以為固之機能、宗氣積於胸中貫心脈而行呼吸之機能三者生於中焦水穀之氣,營行於脈中,衛行於脈 外,又同受宗氣之支配,兩者相偕而行,與精專營氣 運行方向與路線均異,在靈樞經稱五十營,營氣、衛氣同受宗氣支配相偕而行,五十營(靈樞五十營篇)論血液運行概況,根據脈搏的博動次數與呼吸次數而推算出來的經脈之氣在人體中運轉情況,結合天體的運行,說明一晝夜運行次數為五十周,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每息氣行六寸,氣行的長度總共八百一十丈,在這段時間內,適為日行二十八宿,漏水下盡一百刻的時間。根據此比率,就可以計算出氣行環周於全身每一次所需要的時間。靈樞根結篇五十營係論脈動至數,左,右,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需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行遍全身經脈是為一度。人一日一夜計一萬三千五百息營衛相偕,如此運行五十度謂之一周即一大循環。至每日寅時三時五時與精專營氣大會於手太陰肺經,午前,午後,男子,營衛偕行流注圖,男子午前,先順行左邊十二經脈陽蹻,後逆行右邊十二經脈陽蹻,再經督、任,復注於左手太陰,共計二十五度;男子午後,先順行右邊十二經脈陽蹻,後逆行左邊十二經脈陽蹻,再經督、任,復注於右手太陰,共計二十五度。女子午前,先順行右邊十二經脈陰蹻,後逆行左邊十二經脈陰蹻,再經督、任,復注於右手太陰,共計二十五度;女子午後,先順行左邊十二經脈陰蹻,後逆行右邊十二經脈陰蹻,再經督、任,復注於左手太陰,如此共計二十五度。運行特點:宗營衛偕行,男女相反,午前午後相反,左右經脈不同,手足陰經、陽經、逆順均有不同。,宗營衛偕行,迎隨補瀉,五十營在經脈運行中是男女不同,午前午後不同,陰經陽經相反,左邊與右邊相反,手經與足經相反論氣血運行概況,女子,營衛偕行流注圖,午後,午前,靈樞根結:持其脈口,數其至。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論脈動至數,單獨運行之衛氣,主司調節體溫、充實皮膚,以抵禦外來病邪運行路線,不按十二經脈順序,而分晝夜不同晝行六陽經二十五周,始於眼旁,同時分行六陽經之表,以充實於皮膚分肉之間即膚裏肉外之膜內名為腠理,夜行五臟之陰二十五周即包裹五臟六腑各內臟器官之膜,外與肌表腠理之膜相連,乃三焦之所司衛氣於白日出於眼旁,人目張而寤,夜間衛氣入於內臟,人目合而寐晝夜合五十周次,白晝人寤則行於陽,行於體表手足三陽經脈,黑夜人寐則行於陰,行於內在內臟,陽盡於陰陰受氣,衛氣行於陰從足少陰注於腎,而後至心肺肝脾復環於腎,五行相剋的規律運行,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人之肺腎兩臟,為陰陽生息之根本。,主幹,六條陽經同時並發,整體觀念下人體生理示意圖,經絡在診斷上之應用,經脈: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內經診斷十二經脈虛實之法:比較人迎頸部動脈、寸口手腕動脈 陰經實証:寸口人迎 陰經虛証:寸口寸口 陽經虛証:人迎寸口,參閱靈樞經脈篇及終始篇之補充說明,凡用針法補瀉,須依此診斷而行,經絡自病之病理(靈樞經脈篇),實證:經脈所過之處,發為腫痛現象。虛證:經脈循行的部位,發生不仁、痿廢現象。熱證:經脈所過之處,有發熱的症狀。寒證:經脈所過之處,有寒涼的症狀。瘀結:經絡氣血滿溢或經氣營運之力不足。放血法陷下:經絡氣血不足或氣血受阻。灸法。厥證:經絡氣血循經逆行,氣血乖錯,營衛失和,筋骨運動失靈。如手太陰經之臂厥、足太陽經之踝厥、足陽明經之骭厥。絕證:諸陰經或諸陽經之經氣俱絕,陰陽失衡,陰陽離絕,危在旦夕。,靈樞九針十二原述九針的形態、長度和主治,鑱針:一寸五分、頭大末銳針尖銳利、 形似箭頭 、去瀉陽氣淺刺瀉除皮膚邪熱近代發為皮膚針員(圓)針:一寸六分、針如卵形針身圓、針尖形似卵、楷摩分肉、以瀉分氣按摩分肉、以瀉分肉邪氣 演變按摩用的器具 鍉針:三寸五分、鋒如黍粟之銳、按脈勿陷、疏通氣血、令邪氣出鋒針:一寸六分、刃三隅即現在用的三稜針、以發痼疾刺絡放血铍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針尖如劍鋒切開排膿,靈樞九針十二原述九針的形態、長度和主治續,圓利針:一寸六分、針尖圓而尖、針身略粗、以取暴氣治療急性病毫針:三寸六分、針尖細尖、銳利、留針候氣、扶正袪邪、治痛痹長針:七寸、鋒利身薄、治療深處的痹証大針:四寸、尖如挺、鋒微圓、治療水邪泛溢、留滯關節的疾病現今針刀=鑱針+鋒針+铍針+手術刀,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靈樞五禁篇:五奪之證,奪:指突然大量津液耗損流失1. 形肉已奪突然大肉瘦削枯萎2. 大奪血之後大出血3. 大汗出之後4. 大泄之後5. 新產及大血之後 皆使人精氣驟虛,不可用瀉法,不僅針刺,藥治亦復如此,內經主要的針刺補瀉手法,呼吸開闔補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吸氣進針、呼氣出針、搖大針孔、瀉法,呼氣進針、吸氣出針、按閉針孔、補法。徐疾補瀉法: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實、徐出針而疾按之快進針、慢出針、瀉法,疾而徐、虛、疾出針而徐按之慢進針、快出針、補法。迎隨補瀉法:素問針解篇、靈樞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進針時將針尖迎著經脈來的方向斜刺、迎、瀉法,來者為順、進針時將針尖沿著經脈去的方向斜刺、迎、隨、補法。提插補瀉法:靈樞官能篇先淺而後深入、補法,先深入而後淺、瀉法。,十二經絡圖示與解說,骨度法【同身寸】,一寸,中指同身寸量法,三寸,指量法,一寸,十二經在人體分布的概況,陽經分布於外,陰經分布於內;內外又各分三路,陽明、太陰居前,少陽、厥陰居中,太陽、少陰居後。四肢:手三陽經分布上肢外側 手陽明大腸經上肢外側前路 手少陽三焦經上肢外側中路 手太陽小腸經上肢外側後路 手三陰經分布上肢內側 手太陰肺經上肢內側前路 手厥陰心包絡經上肢內側中路 手少陰心經上肢內側後路,十二經在人體分布的概況【續】,足三陽經分布下肢外側 足陽明胃經下肢外側前路 足少陽膽經下肢外側中路 足太陽膀胱經下肢外側後路足三陰經分布下肢內側 足太陰脾經先行於下肢內側中路,繼行於內側前路 足厥陰肝經先行於下肢內側前路,繼行於內側中路 脾與肝經足踝之上八寸之處交叉 足少陰腎經下肢內側後路,十二經在人體分布的概況【續】,軀幹:足三陽經分布於整個軀幹部的肌表外 足陽明胃經前面胸腹前路 足少陽膽經側面脅肋中路 足太陽膀胱經後面背腰後路 足三陰經分布於整個軀幹部的體腔內 足太陰脾經入腹內後屬脾絡胃前路 足厥陰肝經抵腹內後屬肝布脅肋中路 足少陰腎經入腹內後貫脊屬腎後路 手三陽經分布於肩部,接臑臂的外廉外,十二經在人體分布的概況【續】,手陽明大腸經循臑外前廉上肩前路 手少陽三焦經循臑外上肩中路 手太陽小腸經循臑外後廉上肩後路 手三陰經分布於脅肋,出腋下,與臑臂的內廉相連內 手太陰肺經從肺系橫出腋下,連臑內前廉前路 手厥陰心包絡經循胸出脅,抵腋下,連臑內中行中路 手少陰心經從心系上肺出腋下,連臑內後廉後路頭面:足三陽經分布於整個頭面部的肌表外 足陽明胃經自鼻旁至耳前,分布整個面部前路 足少陽 膽經耳前後,上抵頭角中路 足太陽膀胱經循督脈旁,上額交巔下項後路,十二經在人體分布的概況(續),其支者、支別者、合,經絡循行位置解說,交叉:1.二經相會、非同一平面2.同一平面,左,經脈之交會,經脈之交併:二經或數經之循行,均能到達該部位,但並不互相穿過,仍舊回行原來之同側經脈之交叉:交叉而過,二經或數經相會後,交叉穿過,左之右,右之左 二經相會,雖然交叉而過,但並非在同一平面之 上,故無共同會穴如肝與脾經在足踝上八寸之處交 叉 二經在同一平面上交叉,有其相交之會穴,三陰交、大椎穴,人中(督脈與左右手陽明經三脈之會穴)、承漿穴(任脈與左右足陽明經三脈之會穴),缪刺與巨刺之區別,素問缪刺論言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缪刺。可見缪刺是內經針對絡脈病變,提出的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一種針刺方法。人體經脈左右對稱,經氣循環運動不已,邪客於絡而未入於經時,會使大絡鬱閉不通,左右失去平衡而痛,故可於對側相同部位刺之,從而達到決凝開滯,疏通經絡,導引氣血正常周流,調節平衡,恢復正常的治療目的。缪刺與巨刺同為左右交叉取穴,但一為治絡,一為治經,二者有深淺之別。缪刺刺絡,病位較淺多淺刺,巨刺刺經,病位較深當深刺。,缪刺的適應証與方法,素問缪刺論言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奇病是缪刺的適應証,素問調經論言雖身形疼痛,但脈象正常因經脈未病是絡病的臨床特點。適用於謬刺法的絡病一般特點是發病較急,病程較短,病位較淺,多為局限性病變,一般不深入發展,脈象無明顯變化。謬刺的基本方法為瀉實刺井,一般多以淺刺井穴和刺呈現瘀血的絡脈為主,亦有隨痛處所在而局部取穴。,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臨床應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主要應從陰陽互根和人應順從四時陰陽變化理解。春夏天地陽氣生長,人體亦應養生養長以適應之,作為秋冬收藏之根。秋冬天地陽氣收歛、潛藏,人體亦應養收養藏以適應之,作為春夏生長之根。如此陰陽互根與天地合一,則能長生少病。春毛夏皮膚營衛之氣散發於皮肉之上刺淺;秋肉冬筋骨營衛之氣藏於筋骨之中刺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臨床應用續,春夏養陽取陰養陽春夏陽盛陰不足,取一陰之氣以養陽春夏深入其針, 至腎肝之位, 得氣之後, 引持外出, 引其陰氣, 出於陽。秋冬養陰取陽養陰秋冬陰盛陽不足,取一陽之氣以養陰秋冬淺內其針, 至心肺皮毛之位, 得氣之後, 沉手推向內入,推其陽氣, 入於陰。陽虛之疾,其病每於春夏稍愈,秋冬加劇,治療則應於盛夏陽旺之時,給予培補,至秋冬就可減輕症狀或減少復發,即所謂冬病夏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提出的基本養生原則,運用於飲食:根據氣候不同,飲食寒溫各有所宜。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 冬食熱,以養於陰。 運用於用藥:根據四時季節陰陽消長的情況,治療用藥應順應 四時陰陽的變化順時氣而養天和, 但須權宜變通 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 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 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术、蒼朮、黃柏 之類以順化成之氣 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 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提出的基本養生原則,運用於治療:對於陰陽偏盛偏衰之病,可結合時令季節陰陽盛衰消長調治,可提高療效。 陽虛之疾,其病每於春夏稍愈、秋冬加劇,治療則應 於盛夏陽旺之時,給予培補;至秋冬就可減輕症狀或 減少復發,即所謂“冬病夏養”之法。,人體經脈分佈圖,手太陰肺經腧穴圖,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圖,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初其端與手陽明銜接,十二經脈循行部位簡表,1.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環循胃口賁門部位,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入寸口,循魚際,出大指之端,支,從腕後,出食指端,(交手陽明經),十二經脈症候群五臟經是以各經脈相屬之臟器所生的證狀為其主要之證狀; 六腑經及心包絡經是以各經脈中的氣、 或血、 或津、 或液、 或脈、 或筋、 或骨所生的證狀為其主要證狀,手太陰肺經 a.肺脹滿膨膨而喘咳 b.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c.臑上臂臂前臂內前廉邊緣痛厥 d.掌中心熱 e.甚則咳喘過劇交兩手而暓眼睛模糊不清,此為臂厥 氣逆、兩手交叉於胸前 f.主肺所生病 g.氣盛有餘實證則肩背疼痛、風寒汗出中風風傷於衛的脈浮 緩,自汗出,惡風的中風,小便數而欠小便次數多而量少 h.氣虛不足虛證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氣短呼吸氣促,溺 色變 g與h是肺之合皮毛所生的證狀 i.上述病症,屬實用瀉法,屬虛用補法,屬熱的刺針要快些,屬寒 的 要留針,陽氣不足而脈陷不起用灸法,不實不虛取治本経,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圖,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部位圖,、,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2.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 3. 上入兩筋之中 4. 循臂上廉 5. 入肘外廉 6. 上臑外前廉 7.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 8. 下入缺盆 9. 絡肺 10. 下隔 11. 屬大腸 12. 其支者從缺盆 13. 上頸 14. 貫頰 15. 入下齒中 16. 還出挾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17. 上挾鼻孔 與足陽明經銜接 。 髃骨:肩胛骨的上部與鎖骨接合處,相當於 肩髃穴,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簡表,起於食指端,出合谷,循臂上廉,入肘外廉,臑外前廉,上肩,出柱骨上,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上頸,貫頰,入下齒,挾口,交人中,挾鼻孔,直,(大椎),交足陽明經,症候群,泛指人體富有營養的液體物質,足陽明胃經腧穴圖,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圖,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足太陽之脈,下循鼻外 , 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 ,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幽門 ,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兎,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 入中趾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交足太陰脾經 。大迎:下頷角前1.3寸骨陷中客主人:上關穴,耳前顴骨弓上緣氣街:鼠蹊部氣衝穴髀關:大腿前方上端的交紋處,鼻粱的凹陷處,足陽明胃經簡表,症候群,主血所生病,足陽明胃經症候群【續】,骭厥,足太陰脾經腧穴圖,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圖,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赤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內踝前廉 上腨內 循脛骨後 交出足厥陰之前 上膝,股內前廉 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 挾咽 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手少陰心經銜街核骨:足大趾本節後凸出的圓骨, 形為半圓果核,故名核骨。腨:俗稱小腿肚,足太陰脾經循行簡表,足陽明胃經,起於足大趾端,循趾內側,上內踝前,上腨內,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注心中交手少陰經,上膈,挾咽,連舌本舌根,散舌下,足太陰脾經症候群,然,手少陰心經腧穴圖,手少陰心經循行部位圖,心系:由心而至其它臟器的聯系脈絡目系: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銳骨:掌後小指側高骨,起於心中,出屬心系 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 下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內 循臂內後廉 抵掌後銳骨之端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太陽經相銜接,手少陰心經簡表,足太陰脾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挾咽,繫目,支,下膈,絡小腸,直,上肺,出腋下,臑內後廉,肘內廉,臂內後廉,掌後銳骨端,掌內廉,出小指內端,交手太陽經,症候群,飲,上部,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圖,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及循行圖,眼眶下方,曲折而行,肩解:肩後骨縫,秉風、曲垣,與足太陽經 相銜接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簡表,手少陰心經,起於手小指外端,上腕,臂骨下廉,肘內,臑外後廉,上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循頸,上頰,(支),目銳眥,卻入耳中,上眼眶下方,抵鼻,目內眥,交足太陽經,症候群,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圖,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圖,肩胛骨,挾脊兩側的肌肉群,髀樞:腸骨窩與股骨頭的關節,與足少陰經相銜接,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簡表,臀,腨腓腸肌,足太陽膀胱經症候群,踝厥,足少陰腎經腧穴圖,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圖,交於手獗陰,足少陰腎經循行簡表,骨厥,足少陰腎經症候群,手厥陰心包經腧穴圖,手厥陰心包絡經循行部位圖,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 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與手少陽相銜接,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循行簡表,症候群,懾,手少陽三焦經腧穴圖,手少陽三焦經腧穴與循行部位圖,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 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 上貫肘 循臑外 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 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 繫耳後直上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眶下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交頰 至目銳眥與足少陽經脈相銜接,眼眶下,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簡表,症候群,形容聽覺失聰、耳鳴轟轟,俗稱耳朵閉氣,足少陽膽經腧穴圖,足少陽膽經腧穴與循行部位圖,起於目銳眥 上抵頭角 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眥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眶下,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裏 出氣衝繞髮際 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下合髀厭髀樞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入小趾次趾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出其端,環貫爪甲,出三毛與足獗陰相銜接絕骨:外踝直上三寸腓骨的凹陷處,腓骨至此似乎中斷,故稱絕骨懸鐘穴,足少陽膽經循行部位圖,腓骨,足大趾爪甲後二節橫紋前,足少陽膽經簡表,髀樞,懸鍾穴,大迎,足少陽膽經症候群,突受刺激過度而出現善怒發狂,馬刀,足厥陰肝經腧穴圖,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圖,起於大趾叢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陰之候 上膕內廉 循陰股股內側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