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师版.doc_第1页
兵车行教师版.doc_第2页
兵车行教师版.doc_第3页
兵车行教师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兵车行第 4 页 共 4 页兵车行活动单(教师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杜甫的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解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杜甫的诗意。过程与方法1、美读。听配乐朗诵,渲染意境,学生多次诵读。2、美赏。找好切入点,赏析意境、赏析语言。3、美说。让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期能形成共鸣。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的灵魂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代表作兵车行。二、背景简介(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教师:从作者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由于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同样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兵车行也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关于写作背景,大家可以看课文注解。(二)资料链接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教师:唐朝天宝年间,统治者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从而使黎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翻滚、煎熬,目睹此景,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了下这首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三、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过渡:下面我们先来听兵车行的配乐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那么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放录音配乐朗读)教师:同学们,听完录音朗读,你们触摸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情感基调了吗?(即: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生: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师:好,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作者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生: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明确:对,是怨愤。从诗人笔下喷涌而出的就是激愤,哀怨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他这种情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诗歌的第一段。四、研析前三行1、请同学们先朗读诗歌的前三行,同时思考:思考:这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齐读)是一幅惨别图2、这一组句子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这幅惨别图的?(出示鉴赏方法提示,请学生分析)(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我们看到士兵整妆待发,车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拟声之词,“辚辚”、“萧萧”就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听觉、视觉)(2)“耶娘妻子走相送”“走”就是跑着去为亲人送别,士兵家属的心情非常的急迫,因为有可能这一次的送别就是最后的诀别了。(细节)(3)“尘埃不见咸阳桥”说的是人马扬起的灰尘非常大,连不远出的咸阳桥都看不见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视觉、夸张)(4)“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细节)“牵衣顿足拦道哭”用了多少个动词?是什么描写?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牵”“顿”“拦”“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是“冲”的意思,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直冲云天,震耳欲聋!由这个“干”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小结:从以上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来看,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通过这幅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户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五、研读文章最后两行1、这就诗的开篇,哭声悲悯,直干云霄,而诗的结尾呢?诗歌最后两行,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哪位同学能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在青海的古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3、作者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名字,什么图画呢?白骨图、冤鬼图教师:不过既然是“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突出了哭声,我们不如改为“鬼哭图”。六、分析课文剩余部分(一)从文中找出诗歌的诗眼及主旨句1、大家注意到没有: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剩余部分找出最能概括这个根本原因的三个字和一句话。明确:“点行频”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教师:是“点行频”,是统治者为自己无边的欲望而不断征战,造成了人哭鬼哭的悲剧,所以这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二)分析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哪些苦难?体会文章主旨。然而悲剧又何止人哭、鬼哭这么简单?紧承着第一段诗人以一句“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转向征夫的自述,通过征夫之口,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点行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1、那么,“点行频”到底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巨大的苦难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朗读诗歌的主体部分。2、让学生自由讨论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诗歌鉴赏方法来分析感触最深的诗句,等会大家可以结合一句或两句来分析,也可整体的分析。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超期服役的痛苦。(超期服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对比)(15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的被破坏。(田地荒芜)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夸张)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苛捐杂税的威逼(反问)(这也是因为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创伤)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很严重的,而如今因为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了这种变化。这种反常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严重摧残。)总结:由于“点行频”而使一个人服役时间相当之长,从少年到白头,都要戍守边疆;也因为“点行频”而使家园荒芜,这么凄凉;更因为“点行频”老百姓的正常心理受到严重摧残,认为生女比生男强了。这就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七、全文小结文章的开头作者以自己亲眼所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惨别图”,结尾想象青海古战场白骨纵横,鬼哭凄凉的恐怖场面,而文章的中间又借“行人”之口,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心理造成的严重摧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抒发了对统治者满腔的怨愤之情!八、让学生诵读全文下面就让我们踏着杜甫的思想足迹,再次诵读全文!九、拓展及结束语拓展:从前文的人哭,到结尾的鬼哭,这都是战争的罪恶。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历史的悲剧却仍在重演,历史的画面仍在重现,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仍时有发生。请大家看这组画面(播放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