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一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鲁教版初一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鲁教版初一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鲁教版初一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鲁教版初一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初一语文试题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份考卷将展示你的学识和才华,记录你的智慧与收获。相信自己吧,相信你独特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富有创意的表达,你一定是最棒的!说明: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试卷满分为120分,其中5分为卷面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卷面总分(一)(二)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5分)嗥鸣( ) 亘古( ) 抽屉( ) 倔强( ) 脊梁( )蹂躏( )白驹过隙( ) 报酬( ) 玲珑剔透( )繁弦急管( )2、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请先在错别字下划横线,然后在田字格中订正。(5分)懊恼 挟取 破绽 喃喃自语 荒草凄凄书塾 离歌 诗意昂然 迫不及待 五彩斑澜 3、走进名著(4分)为了补充更多的知识,你和同学齐娜去图书室借书。面对众多的世界名著,同学齐娜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你读过很多世界名著,能否为你的同学齐娜推荐一些好书呢?请填写下面这张推荐卡,好么?好作品推荐卡作品名称:作者:推荐原因:4、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充谈话的内容。要求文明得体,清楚连贯。(4分)齐娜在图书馆里认真的看书。她被书中的精彩之处打动了,于是,不禁拿起笔来,想要在书上划下一些精彩语句,并在书旁做一些批注,此时,恰好你在旁边看见了,你会作何反应? 听了你的话,齐娜同学不好意思的笑了,说: 5、 古诗文积累。(8分)下课了,你和齐娜走出阅览室,看到校园的美丽景色,你心情舒畅。漫步在校园里,春天的气息迎面扑来,一首首优美的古诗不禁用上了你的心头,你们决定学习古人睹物吟诗,盛赞这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请任选下面这些景物中的两种:柳树、月亮、梅花、荷花、瀑布、雪、枫叶,写出你积累的诗句。 , 。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以“ , ”的诗句表达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的主张。 李白在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来描写夜静人寂,王维在竹里馆中是怎样来描写的? ,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争生活的句子是: , 。二、文言文阅读(17分)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解释句中加点的字(3分) 贤于材人远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利其然也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翻译下列句子(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8、按照要求填空(5分)仲永由天资聪颖变得“泯然众人”,主要是由于 (借用文中最后一段的语句回答)。为学一文的最后一段中有一句话正好可以概括仲永的经历。这句话是 , 。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个类似仲永的故事,并演化成语 流传至今,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 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9、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10、文章最后一段属于哪种表达方式?从这段话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2分)11、如果真有时光隧道,而你正乘时光列车回到从前,来到仲永的家乡,此时的仲永已经泯然众人矣。见到仲永、仲永的父亲、仲永的乡邻,你最想和他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分)对仲永说: 对仲永的父亲说: 对仲永的乡邻说: 三、现代文阅读(2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9分)失根的兰花陈之藩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家乡土地的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八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父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 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笨拙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她点缀得美丽了。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到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宋朝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的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 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2、第段,作者引用“牛郎织女”“竹篱茅舍”“儿童笑语”“祖宗墓庐”等语,显示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2分)13、文中第自然段说:“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请写出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一个可吟可咏的诗句。(2分)14、失根的兰花本文最后一段说“身不可辱”后又说“身可辱”这两中说法矛盾吗?为什么?(2分)15、本文以“萍”与“絮”两件事物比喻人生,试仿造例句,用其它事物作比喻,再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1分) 例句: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16、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的感染力,文字淳朴优美,善用各种修辞,饱含深情厚意。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结合语境作点赏析。(2分) 我欣赏的句子: 我的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父亲的秘密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若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遗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栋。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奈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予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7、父子俩因什么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是什么?(2分)18、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哪两个办法?(2分)(1) (2) 19、阕渎全文后,我们终子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2分)20、从全文来看,第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 ,更是为了 。(4分)21、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句,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简要的评价(3分)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我选( )句进行评价:四、作文(50分)22、以“我 长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上“渴望”“害怕”“已经”“拒绝”“尚未”或者“终于”等),然后写文章,字数600字左右,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题初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ho gn ti ju liang ln j chou t xin(每空0.5分,共5分) 2、挟撷 凄萋 昂盎 离骊 澜斓 (每字1分,共5分) 3、言之有理即可(4分)4、言之有理即可(4分)5、言之有理即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共8分)二、文言文阅读(17分)6、胜过、超过 扳通“攀”牵、引以为有利可图相当 给 以宾客之礼相待(每题0.5分,共3分)7、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1分)仲永的通达智慧是上天给予的。是上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1分)8、受于人者不至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自败者也 江郎才尽后天的教育(每句1分,共5分) 9、哀伤、叹息 内容:一伤天才的夭折二伤其家人和世人在天才夭折的过程中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10、议论 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分)11、言之有理即可(3分)参考:对仲永说:在读书的大好时光应该读书,你真不该没有一点主见,我真为你感到惋惜。对仲永的父亲说:你不应该图一时之利,毁了仲永的一生,从这一点看,你不是一个好父亲。对仲永的乡邻说:你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仲永并没有伤害,岂不知,你们追捧的做法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对此,我感到一点点悲哀。三、现代文阅谈(22分)(一)(共9分)12、浓厚的思乡之情眷念童年生活的情愫思慕久别的亲友怀念祖国的赤忱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13、言之有理即可(2分)参考: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就义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14、不矛盾。“身不可辱”是指别人的说法,而后来的“身可辱”为作者自己的看法,突出作者虽身处异国,渴望见到故乡的种种,别人的说法是强调自身尊严,而后作者则强调爱国情怀,两者所想表达的对象不一样,所以不矛盾。(如只判断,不说明原因,则该题不得分)(2分)15、言之有理即可(1分)参考:人生如火,燃烧在此激情四射的夏天;人生如叶,凋落在此萧瑟枯槁的秋天;人生如雪,降临在万物俱静的冬天16、言之有理即可(2分)参考:“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流可藉。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句,本文以“絮”“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漂泊之人在空间上的不定,还以一种徐缓而沉郁的节奏把握了居住异域他乡之人的精神上缺少的依赖与安全感的脉搏。“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图。”一句,将童年的记忆,形象、具体为一副美丽的图画,色彩斑斓,令人回味无穷。正因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勾起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因为这份感情珍藏在灵魂深处,才激发出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那种真挚感情。 (二)(共13分)17、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每点1分,共2分,大意对即可)18、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 ;寻找蘑菇充饥 (每点1分,共2分,大意对即可)19、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每点1分,共2分,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20、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每点2分,共4分,大意对即可)21、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3分)评分意见:(1)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理解体验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内容充实准确,语言通顺,给3分。(2)能扣住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理解体验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内容较充实准确,语言较通顺,给2分。(3)能对句子进行点评,但内容空泛,语言不够通顺,给1分。 (4)点评脱离原句内容,不知所云,不给分。【参考示例Al】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参考示例A2】“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姑切丽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参考示倒B1】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