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施宇200915035_第1页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施宇200915035_第2页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施宇200915035_第3页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施宇200915035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国经512 施宇进入民国后,中国外交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出现了一批既熟掌外文又精于国政的职业外交家群体。他们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奋力拼搏,努力为弱势逆境的祖国收回权益、争得地位、改变命运、赢得尊严。我在这里收集了顾维钧在1919巴黎和会上的表现。1918年深冬,顾维钧抵达巴黎。这一年,他31岁。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5名全权代表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陆征祥为外交总长。一、 事件背景:山东问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也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德战事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如先前所说的从中国撤军,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5月24日,中日签订民四条约(即二十一条第五条除外)。1917年初,日本和英、法、俄、意签订了秘密谅解协议,四国承认日本在山东的利益,日本设法使中国对德宣战,这个秘密协定成为日本拒不归还山东的一个借口。后来的段祺瑞政府更是把山东的权益作进一步的出卖。对此,顾维钧曾说过“居大国地位,内心有小国之忧虑” 引自顾维钧传,第221页,这是当时中国国际地位的真实写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半年前,极富外交远见的顾维钧就向中国外交部提交了一份中国关于议和大会应提问题的翔实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各国对华政策问题;二、由欧战直接引发的山东及“二十一条”要求等问题;三、中国希望解决的各问题,如收回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租借地等;四、各项国际公法问题的解决,如公海自由、修改陆战规则等;五、关于维持世界和平问题;六、欧洲各国特别问题。在所有驻外公使提交的报告中,顾维钧的这份报告最为完备、齐全。然而经北京政府指示,中国代表团在1919年1月8号提出的和约议案,并不包括大家很感兴趣的山东问题,因为北京政府不愿和日本发生冲突。但顾维钧却摒除政府之见,以民族长远利益为重,在力劝政府的同时,继续积极研究并准备了有关山东问题的议案,在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问题的交涉充分证实了他的先见之明。二、 十人会议:据理力争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意日五国代表汇集巴黎,讨论德国战败后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月下旬,五强国十人会议 即包括美国总统与国务卿,英首相与外相,法总理与外长,意首相与外长,日西原寺亲王与代表讨论分配战时所占有之德国海外属地问题,经激烈争辩仍不得解决,于是临时提议讨论日本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要求。当时日本根据中日所订的二十一条及战争期间的英日、法日、意日所订密约,承认日本在山东的特权,坚持和会加以追认。美国因无日本签密约的束缚,提议应先听取中国的意见方能讨论解决。这天午饭时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获悉中国将被邀请出席下午的“十人会”,阐述自己的主张。1919 年1 月27日,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首先声明,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益均须无条件让予日本, 并公布了英、法、俄、意四国承诺日本要求的密约。面对如此野蛮的强盗行为,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 用中国语言, 信奉中国宗教” ;“ 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 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 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 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 ,“ 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为了争取西方同情,他甚至将孔子比作耶稣,山东比作耶路撒冷,指出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针对日本“ 中日已有成约”的狡辩,顾氏驳称:所谓中日关于山东省条约及“二十一条”产生,是在日本最后通牒胁迫之下签订的,不能视为有效。他坚定地表示:“大会应斟酌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利之处置,尊重中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之根本权利。”顾维钧的滔滔雄辩,在会场上引起强烈反响。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均表示赞赏。这一成功不仅使刚到而立之年的顾维钧成为巴黎头号新闻人物,而且也为中国收回山东权益奠定了法理基础。从此,山东问题举世关注。三、 联美制日:列强倒戈虽然顾维钧的辩论成功,一时舆论倒向中国一边,暂时扭转了中国方面的被动局面,山东问题引起举世关注。但是在帝国主义五强所控制的巴黎和会上,原则被用来做交易。四月下旬,意大利因故一度退出和会,日本也以退出和会为要挟,胁迫和会答应其对山东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英、法由于与日本早有默契,自然成为日本的支持者;就连中国一向倚为靠山的美国也一反常态,倒向日本,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来避免和会的破裂,他们予以更多关注的只是其关于创建国际联盟的构想。“美总统称,欧、美并非不愿主持公道,无知为先时种种条件所束缚。” 注:巴黎和会中国专使团第七十二次会议纪录(1919年4月22日),选自项衡方编:太平洋会议之参考资料上海申报馆1921年版前编乙第62页 4月22日,美、英、法三国首脑约见中国代表陆征祥和顾维钧,通知“最高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处理方案:日本先获取胶州租借地和中德条约所规定的全部权益,然后再将租借地归还中国,但此后仍享有包括胶济铁路在内的全部经济权利。顾维钧当即严正声明;“中国要求不由日本,而由德国直接归还这些权利”,现在提出这个方案“对中国和世界和平都无所补益”,而且“只字未提日本归还它在山东全部权利的时间表,这无疑将在亚洲播下动乱的种子。”24日,中国代表团为避免谈判破裂,再备说帖分送美、英、法首脑,对解决方案做了一定让步,提出:胶州租借地先交五大国暂收,和约签字后一年内日本交还中国;中方愿偿还日本在胶州的所有军事费用;胶州湾全部开作商埠,设专区供缔约国人民居住通商等,但仍被和会拒绝。30日,美、英、法三国专家小组对中日山东问题做出完全偏袒日本的决议。这项决议将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享有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而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却不能从战败国接收失去的主权。中国代表团,尤其是顾维钧的努力付诸东流。四、断然拒签:名留史册面对和谈失败的结果,各界反映强烈。申报所刊登的中国代表发表宣言表明政府代表对此已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会关于胶州之决议, 谓此项决议予日本以权利较承继山东德人原有权利所得者为尤多, 并予日本以政治上之优势足为中国主权与土地完全之危害。” 申报, 1919 年5 月10 日,中国代表发表宣言同时作为和会代表顾维钧更是义正词严的表明了中国要收回山东主权的决心:“所有德国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利应直按归还中国,该地为中国领土安全关系, 不可稍有亏损。” 申报,1919年5月21日,顾在和会之宣言面对如此现实,代表团心灰意冷,名存实亡,有的代表离开了巴黎,团长陆征祥住进了医院。和会最后一段时间里,顾维钧坚持工作,毫不懈怠,一直坚持斡旋到和约签订前的最后一刻,实际上在代表团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然而,不管顾维钧如何努力,都没有结果,中国的正当要求一再被拒绝。保留签字不允,附在约后不允,约外声明又不允,只能无条件接受。当时的中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签字了,率团的外交总长陆征祥忧惧拒签的后果也倾向于签字。6月24日,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形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总长自行定夺。可陆总长此时已住院多日了。如此情况下,顾维钧感到:退无可退,只有拒签,表明中国的立场。他把这一想法汇报给陆征祥,陆征祥同意了他的意见。 6月28日,关于寻求妥协的种种方法均告失败,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拒绝出席巴黎和会的闭幕典礼。而直到下午三点,和会最后会议结束之后,代表团才收到北京政府的拒签命令。在这次拒签和约的事件中,顾维钧起了重要作用。代表团一些代表态度曾游移不定,但迫于国内民众压力,不得不同意顾维钧的意见。 于是,1919年6月28日,当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一直空无一人。中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签约仪式的同时,顾维钧乘坐汽车经过巴黎的街头。他在回忆录中说:“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同时,我案子想象着和会闭幕典礼的盛况,想象着当出席和会的代表们看到为中国全权代表留着的两把座椅上一直空荡无人时,将会怎样地惊异、激动。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即使不是为之震动的话。”五:后续发展:终获成功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慢慢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是33岁的顾维钧。六、 历史意义:民族气节这次拒签在中国外交的历史中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第一次坚决地对列强说“不”,终于打破了“始争终让”的外交局面,最后没有退让。这也是中国外交胜利的起点。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夺回了丧失的主权。都说弱国无外交,但事实表明,作为备受外侮的弱国外交官,在关系国家主权的重大交涉中,往往能将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民族的意志融为一体,超脱党派或政府的立场,以民族大义为依归,为争取和维护民族权益做出果敢之举。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顾维钧的时代背景,他步入政界是在辛亥革命后不久,那时的中国依然是列强宰割的对象,而外交活动更是步履维艰。纵然怀有美好的外交理想,顾维钧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