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文档 (2).docx_第1页
案例 文档 (2).docx_第2页
案例 文档 (2).docx_第3页
案例 文档 (2).docx_第4页
案例 文档 (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收购案例分析 -一百华联吸收合并案例分析 2004年,零售市场取消了各项对外商的限制,几乎呈现完全开放的状态。同一年,为了应对这样的竞争环境,我国首例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案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合并案诞生。这一合并是百联集团整合过程中重要的第一步。合并中区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设置不同的折股比例,同时独创性的设立了现金选择权。这一创新的设计使该合并案称为“百联模式”。由于是首例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此次合并曾经备受关注。 目 录一、引言 1二、企业并购相关理论及现实背景 1(一)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界定 1(二)文献回顾 2(三)我国企业并购现状 3三、案例概况 4(一)合并相关各方情况 4(二)合并方案及实施过程 4四、案例分析 5(一)合并动因分析 5(二)合并案例分析 6(三)合并结果 8五、结论及启示 10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1一、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及现实背景(一)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界定提到企业并购,产生的一组概念就是兼并(Merger)、收购(Acquisition)和合并(Consolidation)。其中,我们把兼并和收购统称为并购(M&A)。而近年来,接管(Takeover)一词也在各种企业并购活动中频频出现。以下就是对这四个概念的解释。1. 兼并所谓兼并就是指任何一项有两个或更多实体形成的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通常分为横向兼并(horizontal merger)、纵向兼并(vertical merger)和混合兼并(conglomerate merger)。横向兼并涉及到两个从事同类业务活动的企业,例如,两个百货公司之间的兼并;纵向兼并涉及到某项生产活动的不同和阶段,例如,百货公司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及经销商等等;混合兼并涉及从事不相关类型经营活动的企业。12. 合并我国公司法规定,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依据法定程序变为一个企业的法律行为。根据合并方式不同,合并分为两类: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前者是在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中,其中一个企业吸收了其他企业而成为存续企业的合并过程,被吸收的企业解散、注销、失去法人资格,其债权债务由存续企业承担。这种情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 + B = A(B)。后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另外成立一家新企业,成为新的法人实体,原有两家以上的企业都不再继续保留法人地位,合并后,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由合并新设的企业承担。这种情况用公式表示则是:A + B = C 。在我国,通常把吸收合并称为兼并,新设合并称作合并。但从概念而言,兼并和合并都有相互联系的方面,所以无论是在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也有混用的情况。3. 收购除此之外,另一个与企业合并相关的概念是收购。收购是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营业部门或股票,从而获得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交易行为,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因此而消失。根据收购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权收购(Stock Acquisition)和资产收购(Asset Acquisition)。资产收购时买方企业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的行为,股权收购时买方企业直接或间接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票并根据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卖方企业所有权与义务。14. 接管接管类似于收购,它暗示着收购公司比被收购公司更强大。其一般含义是指,某企业原来属于控股地位的股东因出售或转让股权或者因股权持有数量被其他人超过而取代,导致控制权的转移。2(二)我国企业并购现状近年来,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内部,企业并购都是可以说是一个灼人眼球的热点。有关人士做出预测,全球并购市场在2004年走出低谷,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又将开始。据专门跟踪企业并购活动的英国Dealogic公司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万亿美元,打破了2000年创下的约3.3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就中国并购市场而言,并购案例与交易总额不断创出新的纪录,呈现以下特点:1. 内资外资平分秋色。外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频频出手。最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斩首式”并购,如双汇与高盛的联姻、德国舍弗勒试图并购洛轴、法国SEB收购苏泊尔等。目前,外资和跨国并购形式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着。同时,国内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交易总额上升速度较快,交易总额所占比重几乎与外资并购平分秋色。据统计,2006年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并购只占到并购市场交易总额的5.0%,国外企业并购国内企业占到了49.0%,而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则占46.0%。2. 上市公司雨后春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并购已超越了非上市公司的范围。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案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去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促进了全流通上市公司上港集团的A股换股吸收合并G上港的步伐。3. 零售业并购大势所趋。无论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百联案例,还是之后发生的诸如国美永乐,武汉中百,都成为中国并购市场上备受关注的焦点,从而促使着中国零售业的并购浪潮。4. 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为了完善和规范国内并购市场,政府制定和修改了一些列于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包括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暂行规定对外国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范了国内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即将出台的反垄断法加大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力度,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三、 案例概况(一)合并相关各方情况1. 合并方: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31)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创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是解放后开设的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1992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一百货改制成立为大型综合性商业股份制企业。第一百货在经营业务上以百货零售经营为主,拥有包括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子、分公司。2003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6,429.82万元,利润总额12,495.30万元。截止2003年12月31日,第一百货总资产为367,311.37万元,净资产为172,343.54万元。2. 被合并方: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32)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建于1918年9月的上海永安股份有限公司,是家拥有近90年历史的企业。1992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华联商厦在经营业务上也以百货零售业务为主,公司规模略小于第一百货,但同样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经营效益,在2002年已经位列全国零售企业第二名,跻身上海百强企业前八名。另外,华联商厦还控制了一家全国商品流通行业的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即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华联商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104.03万元,利润总额9,567.31万元。截止2003年12月31日华联商厦总资产为229,798.51万元,净资产为150,939.50万元。3.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百联集团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2003年4月17日下发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组建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由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物资集团组建而成,并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开业,注册资金为10亿元。2002年12月31日,百联集团拥有总资产284亿元,净资产84亿元,拥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第一医药和联华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涉及A股、B股和H股。(二)合并方案及实施过程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的合并以吸收合并方式进行,即一百吸收合并华联,华联商厦的股东将其股份按相应的折股比例换成第一百货的股份,合并后,华联商厦的法人资格注销,存续公司更名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百联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其中的折股比例和现金选择权两点。合并区别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分别设定两个折股比例,并且针对合并双方股东,设定现金选择权。图3-1即此次合并前后的简单流程,表3-1显示了此次合并的进程。图3-1: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简单流程图表3-1: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合并流程2004年4月7日签署合并协议并于4月8日,发布公告,即日股票停牌;2004年4月28日现金选择权申报;2004年5月10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合并议案;2004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第一百货吸收合并华联商厦;2004年8月8日国资委同意本次合并华联商厦国家股的换股处置;2004年11月1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了本次合并;2004年11月26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复牌交易。资料来源: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报告书。此次合并方案从各个角度来说都有重要意义,而本文则主要关注方案中的以下内容,并基于此对于百联合并案进行分析研究:1. 吸收合并首先,本次合并以吸收合并方式进行,其中第一百货为合并方,华联商厦为被合并方。本次吸收合并,华联商厦全体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按相应的折股比例换成第一百货的股份,华联商厦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第一百货,其现有的法人资格因合并而注销。合并后存续公司将更名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 折股比例第二,折股比例是此次合并的核心内容之一。管理当局针对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别设定不同的折股比例,以平衡四方股东利益。其中,非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273,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114。即华联商厦非流通股股东可用1股华联商厦的非流通股换取1.273股第一百货的非流通股。即华联商厦流通股股东可用1股华联商厦的流通股换取1.114股第一百货的流通股。3. 现金选择权第三,管理者表示,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次合并设计了现金选择权,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现金选择权价格均区别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现金选择权价格确定为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合并基准日的每股净资产值,分别为2.957元和3.572元;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流通股现金选择权价格确定为董事会召开前12个月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上浮5%,分别为7.62元和7.74元。四、 案例分析(一)合并动因分析1 协同效应合并双方所属行业基本相同,都属零售业,此次并购是典型的横向并购。根据企业合并理论,横向并购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的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上海一百集团和华联集团,成为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合并的初衷也正是为了集团的资源整合,减少同业竞争和关联业务,缩减成本。也就是说,合并的主要动因即是协同效应。2 代理效应按照Jensen(1986)的观点,合并可以增加公司的可控制资源,使管理者报酬提高或者增加其职位的稳定性。管理者的收入不仅包括显性收入,即货币收入,如合同工资等,还包括隐性的如舒适的办公楼、度假等报酬。在百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的比重为50.06%,处控股地位。虽然一般在国有控股企业中,高管理者收入(显性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之比小于非国有控股公司之比,但他们可从隐性收入部分得到补偿,例如扩大公司规模加大工作量和风险,从而增加报酬和津贴等。合并动因是促成合并的前提,然而案例中最为关键的是合并方案。合并所涉及各方股东的利益,合并本身的成功与否,以及合并的后续发展都与之密切相关。下文就是对合并方案各项要点的具体分析。(二)合并方案分析1. 释疑吸收合并本文之前的部分已经介绍了关于企业并购的一些概念的定义。而针对一百华联合并案,在此,还是需要强调其中吸收合并的意义。本案例中,第一百货合并华联商厦,合并后华联商厦的法人资格注销,第一百货为存续公司,即是吸收合并。那么管理当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形式呢?两家上市公司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老字号”,可以说都有其各自的品牌优势。而此次合并不仅作为吸收合并完全注销了“华联商厦”这个名字,并且也将第一百货更名为“百联”,可以说市的两家公司的品牌优势都无所发挥。合并事件发生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各类人士都对此做出过很多的分析与评论。在此,本文有这样几点解释:1) 吸收合并较新设合并所需办理的法律手续更为简单;2) 吸收合并较新设合并所需经历的时间更短;3) 吸收合并较新设合并所需要的成本更低。当时百联的法人代表张新生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也袒露说,“新设合并太慢了,新设一个公司到上市要差不多3年时间,而且证监会对此管得比较严。”“我们也考虑过通过资产置换、买卖等方式,保留华联商厦这一个壳,但经过核算,税收方面将要付出4亿元。这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吸收合并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最好方式。”(经济观察报2004年4月17日)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一百吸收华联?数据显示,2003年华联商厦的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57和5.54,都要高于第一百货的2.63和4.06。此外,华联商厦的注册地在浦东,所享受的所得税收优惠相比第一百货也更为有利,因此看起来似乎更应该是华联吸收一百。事实上,一百和华联分别属于百联集团所控制的一百集团和华联集团,因此,合并本身就是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集团整合的一个手段。华联商厦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完成了不良资产的调整,目前属于稳步发展期。而第一百货在2002年才将不良资产悉数卖出,将经营结构理顺。因此,将华联商厦并入第一百货更有利于集团资源的整合。2. 折股比例释疑一百华联合并案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它独特的折股比例,与现金选择权并列,被称为“百联模式”。合并报告书中这样说明,“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分置情形,本次合并涉及合并双方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四方利益,由于市场对不同性质的股份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合并双方协商决定采用两个折股比例来分别平衡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上文已经提过,此次合并的非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273,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114。在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的折股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值得注意的是,非流通股折股比例的计算基准是每股净资产,而流通股折股比例的计算基准是30个交易日加权平均价格算术平均值,同时考虑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合并双方考虑了商用房地产潜在价值、盈利能力及业务成长性等因素对折股比例进行加成计算。按照方案,商用房地产潜在价值以评估机构(上海立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合并双方主要商用房地产的估价结果为依据,盈利能力指标主要考察合并双方最近三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的算术平均值, 业务成长性指标主要考察合并双方最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综合计算出加成系数为5.4%。那么,根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的第一百货每股净资产2.957元,华联商厦的每股净资产3.572元,和截止2004年4月6日,第一百货前30个交易日加权股价均值为8.69元,每股未分配利润0.11元,华联商厦前30个交易日加权股价均值为8.91元,每股未分配利润0.39元,得到的折股比例计算公式如下:1非流通股折股比例=被合并方每股净资产(1+加成系数)=3.572(1+5.4%)=1.273合并方每股净资产2.957流通股折股比例=被合并方加权股价算术平均值+被合并方每股未分配利润(1+加成系数)合并方加权股价算术+合并方每股未分配利润平均值=8.91+0.39(1+5.4%)=1.1148.69+0.11因此,合并双方非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273,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1.114。最终,华联商厦原有的298, 132, 778股非流通股和124, 467, 083股流通股,根据上述换股比例换成第一百货非流通股的数量379, 523, 026,流通股的数量138, 656, 330,合计总量为518, 179, 356股。就是说,换股后原华联商厦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将由换股前的2.4倍扩大到2.74倍。从整体上看,通过换股,原华联商厦非流通股股东在新存续公司的权益显然要大大超过原华联商厦流通股股东。同时存续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由原来的2.10倍变为2.37倍。在此,本文作出两种假设。假设一,合并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按照相同的方法折算,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此,以非流通股折算方法计算,即以每股净资产为基准并考虑加成系数,可以得出统一的折股比例为1.273,那么合并后,华联商厦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将分别折算为379,523,026股和158,446,597股,合计换股总量为537,969,623。换股之后原有华联商厦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不变,而存续公司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由原来的2.10倍变为2.23倍 假设二,其他按照原有方案,但由一百吸收合并华联改为华联吸收合并一百。用相同的折股方法和加成系数可以得出第一百货非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0.7855,流通股折股比例为1:0.8725,即第一百货非流通股股东可用1股非流通股换取0.7855股华联商厦的非流通股,流通股股东可用1股流通股换取0.8977股华联商厦的流通股。那么合并后,第一百货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将非别折算为309,925,027股和169,042,531股,换股总量为326,867,558股。换股之后,原第一百货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由原来的2.1倍变为1.83倍,而存续公司之间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比例由原来的2.4倍变为2.07。详见下表表4-1:合并前后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持股数量及比例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合并后(现有方案)合并后(假设一)合并后(假设二)总股本数量(万股)58,28544,260110,103112,08290,157流通股数量(万股)18,83112,44732,69734,67629,351非流通股数量(万股)39,45329,81377,40677,40660,806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倍)2.102.402.372.232.07可见,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从持股比例上来说,在上述几种合并方案中,管理当局目前所采取的方案使得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受到最严重得侵害,而相反,非流通股股东则从中得到巨大的收益。因此,尽管相关人士如何解释说,“要一碗水端平是很难的,如果公司合并有利于发展,而并不是大股东从中获得利益,我们就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方案”,“在目前情况下拿出一个兼顾四方股东的利益的合理方案应该是很困难的”,无论如何分析结果却难以让人信服张新生的所谓“合并方案兼顾了各方利益,尤其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充分体现了百联集团对两个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意识”一说(上海证券报2004年4月9日)。3. 现金选择权本次合并方案中,现金选择权的设置先不论其优劣,在我国证券市场上都是一个创举。根据合并方案,现金选择权价格区别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现金选择权价格确定为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合并基准日的每股净资产值,分别为2.957元和3.572元;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流通股现金选择权价格确定为董事会召开前12个月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上浮5%,分别为7.62元和7.74元。然而,这一创举的产生,几乎成了人们质疑的焦点。停牌前,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的收盘价分别为9.27元和9.53元,现在给出的流通股置换价格分别为7.62元和7.74元,也就是说如果股东选择使用现金选择权,将面临着近20%的损失。那么,有谁会选择这样的权利?股东权益,尤其是小股东权益保障何在?此外,分析合并方案还可以发现,上述流通股折股比例的基准是董事会前30日的股价均值,而此处的现金选择权却选择董事会前12个月的股价均值上浮5%。合并方案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但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数据显示,合并双方在董事会前12个月的股价都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并且上升幅度高于下降的幅度,最终价格都超过了初始价格25%以上。因此,以董事会前30天股价计算得出的折股比例的价格必定会高于以董事会前12个月股价计算得出的现金选择权的价格。不愿意使用现金选择权的流通股股东只能选择仍然不利的折股比例。可见,本次合并方案的现金选择权不但没有起到保护流通股小股东的利益的作用,还使得流通股股东蒙受损失。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非流通股的现金选择权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是一种变现的渠道,尤其是社会募集法人股。包括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在内的一批早期上海上市公司,其部分法人股由私人集资购买。由于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这些法人股长期无法兑现。此次合并设定了现金选择权方案,使这些社会募集法人股可以通过申请现金选择权达到兑现的目的。从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于2004年5月11日公布的现金选择权申请结果公告,我们发现大量非流通股股东申请了现金选择权,其中,第一百货申请现金选择权的非流通股股份数为18, 664, 677股,占第一百货131, 185, 624股社会募集法人股的14.23%;华联商厦申请现金选择权的非流通股股份数为42, 361, 694股,占华联商厦150, 023, 979股社会募集法人股的28.24%。因此,现金选择权归根结底,仍然是为部分非流通股股东设置的。三)合并结果首先,合并是否成功,最直观的可以将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合并前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下表是合并双方合并前后的主要报表数据和财务指标。表4-2:合并前后主要报表数据和财务指标1第一百货华联商厦模拟存续公司百联2003-12-312003-12-312003-12-312004-12-312005-12-312006-12-31总资产(元)3,673,113,7202,297,985,3655,970,832,4807,488,065,9218,099,018,0867,411,683,267净资产(元)1,723,435,3621,509,395,0253,229,364,8393,525,728,3243,598,438,4193,694,203,198主营业务收入(元)2,664,298,1581,501,040,2654,165,338,4234,715,518,9598,998,933,9678,476,314,592净利润(元)70,002,50783,666,009149,661,465139,684,540199,409,193268,255,180流通股数量188,313,380124,467,083326,969,710326,969,710326,969,710425,060,623非流通股数量394,534,559298,132,778774,057,585774,057,585774,057,585675,966,672普通股总量582,847,939422,599,8611,101,027,2951,101,027,2951,101,027,2951,101,027,295每股收益0.1200.1980.1360.1270.1810.244每股净资产2.9573.5722.9333.2023.2683.355净资产收益率4.062%5.543%4.634%3.962%5.542%7.262%横向来看,以2003年底数据为基准,合并后模拟存续公司与合并前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相比,总资增长了62.56%和159.83%,净资产增加了87.38%和113.9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6.34%和177.50%,净利润增长了113.79%和78.88%。纵向来看,2003年至2006期间,总资产04年增幅达到了25.41%, 05年也有所增长; 主营业务收入04、05各年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3.21%,90.84%,其中2005年的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当年公司进一步采取整合扩张的措施,将东方商厦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新设下属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及净利润也都有大幅上升趋势。06年总资产、净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虽然由于当年出售华联超市产生小幅下降,但净利润仍然上升了34.52%。财务指标方面,2003年度存续公司的各项指标实际为合并双方的综合,合并后存续公司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两者的互补。而合并之后的三年中,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在05年和06年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30%,也就是说,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百联集团在一百华联并购之后,收购5家上市公司股权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整合的步伐。2004年8月10日,国务院果子产权2004556号文批准,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将通过股权行政划拨方式,收购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5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并成为这5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下图为吸收合并后百联集团与主要上市子公司的关系。1.“模拟存续公司”是指以2003年为基准所得合并后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第一百货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股份2. 有限 公司合并报告书;其他各项财务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各年年报。.表中财务指标计算公式为:3. 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总量;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普通股总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此后,百联势力不断扩张,尤其是百货购物中心项目的拓展。百联南方购物中心、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百联中环广场、百联又一城、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等项目都是大手笔,在上海市场形成合围之势。重庆、哈尔滨等外地市场的大型购物中心项目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然而整合的步伐似乎有些停滞,有些偏离。2005年,百联与大商涉资近10亿元的合并,在一年后就宣告失败了,是百联集团整合之路上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后,百联集团进行超商业务整顿,转让华联超市股份,之后又用出让股份的现金购回其资产。一进一出,百联集团全资拥有华联超市,但却丧失了华联超市的“壳”资源,很难评价说这一项目是否有利于整体利益。综上所述,就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