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芜湖县城城市绿线规划(20132030年)说明书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其中以管理城市绿地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线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重视城市绿线应从规划开始。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起来有四大方面: 1、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是突出绿线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从城市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育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基质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连贯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2、满足游憩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 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一个紧迫的任务是要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要,将城市绿地建设同城市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是对传统绿地规划范畴的新拓展,对旅游城市的建设更为重要。 3、满足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要求 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城市的基本特点来自城市场地的性质,只有当它的内在性质一旦被认识到和增强时,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城市。”因此,在通过绿地构建城市形象特色时,不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美化层次上,而要去深入发现、梳理和把握城市的那些显现的和不被人们重视的自然禀赋并加以凸现、张扬,通过对山、水、城、林、路的综合协调,把各种自然元素有机组合到城市空间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形象与特色。 4、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 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埋管、修路、搭棚、拉墙、树木被伐的现象屡见不鲜。很显然,绿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最脆弱的一类用地。尽管新一轮的芜湖县城总体规划以及芜湖县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线有规定,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控制线,没有在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落实,实施过程中缺乏管理依据,随意性较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城市绿线规划。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二)技术背景 2002年建设部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绿线受到了国家法规的保护,这对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减少和杜绝侵占城市绿地的行为提供了法律的保证。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9、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12号)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GJ759711、公园设计规范 CJJ489212、城市绿化条例 1992年9月13、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14、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15、芜湖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16、芜湖县绿地系统规划(20112030年)17、芜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年)18、芜湖县城道路网专业规划(20112030年)19、芜湖县已经批准的相关规划三、规划目标 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要求,整合相关专项规划及综合性规划对城市绿地的要求与空间系统布局,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划定城市绿线范围,提出绿线规划实施管理要求,为进一步落实绿线管制制度,推进我县城市绿地的实施建设及园林绿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规划范围及对象 (一)规划范围 规划根据芜湖县城总体规划提出的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1、县域 即芜湖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5个镇: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花桥镇。县域面积调整为667平方公里。 2、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到芜申运河,东至县域边界,西至青弋江,南至皖赣客运专线。总用地面积约为266.4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控制为46.08平方公里。 3、城区 城区位于规划区南部,北到杨黄路,东临九三路,南至皖赣客运专线,西至青弋江。总用地面面积约为56.2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95平方公里。(二)规划对象本次县城绿线规划所称绿线,是指芜湖县城区范围内的各类城市绿地的控制线;规划对芜湖县城总体规划提出的县域及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地进行控制引导。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五大类。其中,附属绿地不进行边界控制,而实行性质控制和指标控制,即实行与用地性质相对应的绿地率控制。 公园绿地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等。 生产绿地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各类圃地。 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河道防护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和市政设施卫生隔离绿地等。 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本规划附属绿地按用地性质及指标进行控制,附属绿地面积纳入城市绿地率总指标计算。 其他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湿地等。五、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近期2013-2016年。六、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芜湖县城总体规划和芜湖县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及风景名胜保护,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科学的划定绿地控制线的范围,从而构建一个健康、舒适、和谐、高效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绿化优先的原则城市规划应确立绿化优先原则,以城市绿化为主导,而不是建筑优先。和建筑、道路相比,绿地是改善城市环境最激进的方式。 2、生态化原则生态化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城市的标志,城市生态化的实质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进而达到一种稳定和有序状态的演替过程。 3、绿色化原则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线正如城市的生命线,它不仅联系着城市的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更联系着城市的现在与未来;“绿色”及“绿量”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4、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历史人文景观,弘扬地方文化,将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章显山水城市的特色,突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展示芜湖县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5、多样统一的原则按照生物多样性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均衡、合理的布置各类型绿地,使点、线、面、环、廊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一个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城市园林绿地体系。七、规划重点本次规划,依据芜湖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结合芜湖县绿地系统规划(20112030年)以及规划区范围内的各控详规,对芜湖县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充分的现状调查,综合考虑各类城市绿地和资源环境的关系,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其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进行分析、协调;确定城区城市“绿线”用地的空间布局、用地位置、用地范围、面积等,划定城市“绿线”,并提出城市“绿线”管理要求和管理措施。第二章 城市概况一、区域位置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处东经1181711835,北纬30573124。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繁昌两县,东北毗邻当涂县,西北连芜湖市区。县域土地面积667平方公里。芜湖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条件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是一颗璀璨的“皖江明珠”。如今,芜湖县正迅速崛起为一座滨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二、行政区划进入2000年以来,芜湖县先后经历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12月,芜湖县撤乡并镇。全县由17个镇7个乡合并成为8个镇,分别为:湾沚镇、清水镇、火龙岗镇、六郎镇、陶辛镇、方村镇、红杨镇和花桥镇,县域面积942平方公里。2006年3月芜湖市进行区划调整,将清水镇、火龙岗镇划入芜湖市区,芜湖县县域面积减少到730平方公里,辖花桥、湾沚、红杨、六郎、陶辛、方村6个镇。2010年10月,将芜湖县方村镇划归芜湖市镜湖区管辖。调整后,芜湖县辖5个镇:湾沚镇、六郎镇、陶辛镇、红杨镇、花桥镇。县域面积调整为670平方公里。 三、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芜湖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713米,东南部是皖南山地向北延伸的岗丘,西北部是长江下游冲积型平原圩区。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圩田平展,岗丘起伏。除长江外,主要河道有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裘公河、赵家河、荆山河等。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受亚热带湿润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盛行东北风到偏东风,夏季多西南风。植被属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由于人为影响,天然植被极少,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等。 (二)气象芜湖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 河湖水网密布。 芜湖县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最热为78月,平均气温超过28,极端最高气温接近40;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仅3,曾出现过-10的极端最低气温。 芜湖县降雨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季、梅雨季节和初冬。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 (三)水文 境内有长江、青弋江、芜申运河、花渡河、扁担河、荆山河、黄浒河、漳河、青山河等河流。 (四)地质灾害芜湖县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危岩体)、河岸崩塌、滑坡、软土、膨胀土5种,除软土、膨胀土属缓变性地质灾害外,其余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截止2008年10月,全县已查明突发性地质灾害共有8处,其中崩塌(危岩体)3处,河岸崩塌4处,滑坡1处(已治理)。地质灾害规模均为小型。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质灾害已损毁房屋26间、损毁矿山运输道路30米、损毁河堤310m,直接经济损失约99.4万元。目前地质灾害体仍对20多人和近190万元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灾害发育的空间特征:崩塌发生在丘陵区;河岸崩塌、滑坡发生在青弋江、水阳江及其主要支流的岸边坡;软土灾害分布于青弋江、水阳江及其支流的河漫滩;膨胀土灾害分布于低丘周边的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崩塌灾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8月份丰水期;河岸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水位高涨的汛期或退水期。四、自然资源(一)动植物资源芜湖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植业以水稻为主,盛产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水产品种类繁多,其中鲥鱼、刀鱼、螃蟹是著名的“三鲜”。江南片主要植物有马尾松、银杏、水杉、香樟、月季、杜鹃、牡丹、菊等;主要动物有实用动物、毛皮动物、药源动物和珍稀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扬子鳄、白暨豚和中华鲟的保护基地。(二)矿产资源芜湖县是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县,已发现并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只有9种,即煤、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溶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及砖瓦用粘土。矿产地91处,资源储量主要为小型及以下规模。(三)旅游资源芜湖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青弋江悠悠曲折,形态优美;老城区有纵横交错的传统巷陌,尺度宜人;县城东南有连绵起伏的岗丘,城西北外水网纵横,波光粼粼,其间有肥沃的阡陌良田;陶辛水韵、清水苗木观光、湾西大坝、乌凤滩疏林地、南湖森林、和平生态公园、政和水域、西河古镇、东门渡官窑旧址等景点别具一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五、经济发展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富民强县的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农村、新型社会建设,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6.62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增加值23.94亿元,增长9.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928元,比上年增长20.6%,按年末汇率折算为5702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2:64.8:22.0调整为11.6:69.3:19.1。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3亿元,财政收入2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4元。第三章 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衔接一、与芜湖县城总体规划的衔接芜湖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对绿地系统提出的若干框架性内容如下:(一)县域绿地系统结构以构建“绿蓝交织、水林环城”的县域生态格局为基底,县域打造“众河一城、蓝绿相系、七片三镇、绿核相融”的空间结构;建成绿水相依、绿带相连、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众河一城:“众河”是指赵家河、青弋江、水阳江、荆山河、青山河等众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沿河绿化生态保护带,规划区范围内以景观性绿地为主,湾沚镇以外区域以生态绿地为主;“一城”是指中心城镇湾沚镇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蓝绿相系:沿县域重点景观河道和主要城市道路设置绿化带,形成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以作为城市的微风通道,又联系各个成片的群落,支持生态过程,交织构成县域大绿色空间骨架。其中道路防护绿带包括高速公路、省道、县道、铁路;滨水绿化带包括河流、水库等水体形成交织成网的河道风光带,沿河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七片三镇:“七片”是指包括陶辛水韵、和平生态园、大港湿地公园等在内的结合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的自然生态区;“三镇”是指全县下的各个镇区内的绿地建设。绿核相融:由风景名胜区、城镇绿地建设区等共同构成县域范围内相互融合的生态斑块。 (二)县域的绿道网结构规划县域绿道形成“两主、四辅”的结构体系。“两主”为两条区域绿道主干线,分别为青弋江绿道和芜申运河绿道。该级绿道为芜湖市域绿道主干线的组成部分。青弋江绿道:向西与芜湖市城区的青弋江绿道相接,最终接入省域绿道主线沿江绿道。该绿道在芜湖县境内总长度为5.63公里,连接大港湿地风景区、乌凤滩湿地公园、罗福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珩琅山风景区以及沿线的新农村居民点等芜申运河绿道:向西与芜湖市城区的青弋江绿道相接,向东与江苏省芜申运河绿道相接,在芜湖县境内总长度为1.86公里。“四辅”为四条区域绿道辅线。绿道辅线以主线为骨架,串联起县域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二、与芜湖县绿地系统规划的衔接 规划以青弋江为依托,以县域道路绿化为纽带,以东湖、南湖为中心,以大面积的城市公园为主体,大量的街旁绿地为补充,形成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山水园林绿地系统。本着“改造、提升、完善”的原则,将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确定为“三廊两带,多片分布,绿蓝交织,水林环城”的县城景观空间体系。 “三廊”:青弋江、皖赣铁路、芜宣高速。“两带”:东湖、南湖串联形成的滨水风光带和汪溪湖滨水风光带。“多片”:东湖公园、南湖公园、罗福湖公园、汪溪湿地公园以及各类社区东园、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蓝交织”:规划区内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以及各类城市绿地的建设交互融合,形成网状结构镶嵌的环境。“水林环城”:外围自然林地、青弋江、赵家河等自然河流,以及大片生态林地环绕县城,形成县城优良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 绿地建设现状分析一、现状概况 (一)县域生态系统现状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接地带,具有相对较为坚实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有宜林宜农的土壤资源、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2011年全县现状林木面积8368.6公顷,林木覆盖率12.55%;森林面积5560.2公顷,森林覆盖率9.15%。 (二)城区绿地现状城区现状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总用地面积为1769.05公顷;其中现状公园绿地 176.21公顷,生产绿地42.92公顷,防护绿地229.81公顷,附属绿地470.45公顷,其他绿地849.66公顷。各类城市绿地现状一览表编号代码类别名称绿地面积(ha)1G1公园绿地176.212G2生产绿地42.923G3防护绿地229.814G4附属绿地470.455G5 其他绿地849.66合计1769.051、公园绿地(G1)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街旁绿地(G15)。从总体上看,芜湖县的公园绿地初具规模,城区内共有公园绿地(G1)总面积176.2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1.22平方米,公园绿化建设发展速度快,公园内具备必要的游乐设施和休憩空间,南湖至东湖景观廊道带状公园建设速度快,品质较好,同时也有些不足之处:现有的公园集中分布在老城区、滨河居住区,工业园区缺乏大片绿地;现有的综合性公园只有东湖公园一座,公园的服务半径有限;缺乏社区公园散点补充大型城市公园服务半径的不足;缺乏街旁绿地,现有的街旁绿地主要分布于在老城区,其他片区基本没有,街旁绿地植物配置单一,植物生长不良,市民参与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街头绿地的作用。现状公园绿地又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详见下表。综合公园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面积(hm)含水域面积(hm)性质备注G11-1东湖公园位于世纪大道、东湖路以北,公园路、沿河路以南118.0259.21县级/滨水文化公园已建社区公园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 面积(hm)性质备注G12-1谐趣园快速通道与外环路交叉口0.45小区游园已建G12-2翠福园西次一路与西支五路交叉口6.55居住区公园已建合计7.00 带状公园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 面积(hm)含水域面积(hm)备注G14-1东南带状公园一期沿世纪大道、保沙路、南湖路、滨湖大道30.825.04在建G14-2三湾带状公园三元路与湾新路两侧11.804.82 已建合计42.62街旁绿地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面积(hm)性质备注G15-1市民广场芜湖路与湾石路交叉口东北侧4.65景观文化已建G15-2长虹园长虹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西南侧0.07景观绿化已建G15-3沚津园芜湖路与延安路交叉口东南侧0.16景观休闲已建G15-4安居园中山路与荆江路交叉口东南侧0.17景观休闲已建G15-5明月广场湾石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西北侧0.59景观休闲已建G15-6湾石园湾石路与芜湖路交叉口以南两侧0.90景观休闲已建G15-7昌盛园世纪大道与青弋江路交叉口0.15景观绿化已建G15-8滨湖园芜湖路与滨河大道交叉口北侧1.88景观文化已建合计8.572、生产绿地(G2)生产绿地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芜湖县建成区现有生产绿地 1 处,面积约 42.92hm2,位于湾石路与世纪大道交叉路口处。 3、防护绿地(G3) 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芜湖县建成区现有防护绿地 11 处,分别是芜湖路两侧防护绿地,南湖路两侧防护绿地,芜屯快速通道两侧防护绿地,芜宣高速路两侧防护绿地,皖赣铁路线两侧防护绿地,火龙岗路高压走廊绿带,迎宾大道防护绿地,十连路防护绿地,保沙路防护绿地,西支四路防护绿地,西支七路防护绿地。总面积 226.78hm2。 防护绿地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长度(m)宽度 (m) 规划面积(hm)功能备注G3-1芜湖路防护绿地芜湖路南部两侧1537两侧204.72道路防护已建G3-2五星大道防护绿地五星大道两侧376两侧203.87道路与工业防护已建G3-3工业大道防护绿地工业大道两侧5361两侧各109.9道路防护已建G3-4芜屯快速通道防护绿地芜屯快速通道两侧9723两侧各 2031.02道路防护在建G3-5芜宣高速路防护绿地 高速路两侧7865两侧各 5083.45道路防护在建G3-6经二路防护绿地经二路两侧2143两侧各 155.81道路防护在建G3-7湾东路防护绿地湾东路两侧3286两侧各126.90道路与工业防护在建G3-8皖赣铁路防护绿地皖赣铁路两侧3782两侧各5039.17道路防护在建G3-9火龙岗路高压防护绿地沿火龙岗路、工业大道4466单侧 20-3012.57高压防护在建G3-10南湖路防护绿地南湖路两侧6810两侧2023.03道路防护在建G3-11阳光大道防护绿地阳光大道两侧2249 南侧306.25道路防护在建G3-12经四路高压防护绿地经四路东侧2151东侧103.12高压防护已建合计229.81 4、附属绿地(G4)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芜湖县城附属绿地主要为居住绿地(G41)、工业绿地(G43)、道路绿地(G46),以及单位绿地,包括公用设施绿地(G42)、仓储绿地(G44)、对外交通绿地(G45)、市政设施绿地(G47)、特殊绿地(G48)等。总的现状指标见下表:(1)居住绿地(G41) 芜湖县城内不同的居住绿地层次差距较大,一般较好的小区都集中在新城区内,且多是新建的小区,而老城区居住密度大,用地紧张,绿化在量和质上都较低,且绿化管理普遍不到位。就本规划调研走访的若干新建居住小区来说,新建居住小区绿化情况明显有所改观,能够注意到乔灌草层次的搭配,中心绿地与整个小区的风格的协调关系,小区中绿化与道路系统的相互关系,小区内休闲空间的布置以及小区与城市道路衔接处理等方面,如百悦城邦,绿化质和量都较高,绿地布置形式多样,注意到微地形变化,布置有多个小型休闲空间及体育运动空间,给居民提供了较多的乐趣;停车场采用嵌草铺装;植物配植合理,品种较为丰富,体现出较好的景观效果。 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面积小而零碎,多分布在居民楼前,缺乏大片绿地,景观设计单调且缺乏新意,一般都是道路结合亭廊布置,缺乏水景的设置;小区内高大乔木少,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烈日下居民无法在小区游园中游憩活动;小区中缺少一些除中心绿地之外的供居民交往的小型休闲空间,休息设施;绿化管理不到位,植物生长不良等方面的问题;新旧居住区绿化面貌差异较大。旧居住区绿地率少,绿化质量较差,可细分为三类,分别是:居住区规模小、公园绿地少,尤其缺乏大型绿地;景观普遍单调、没有特色;缺乏休憩、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部分旧城居住小区还存在建筑密度偏大、日照时间偏短、绿量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等作用。(2)单位绿地单位绿地包括公用设施绿地(G42)、仓储绿地(G44)、对外交通绿地(G45)、市政设施绿地(G47)、特殊绿地(G48)等。 芜湖县单位绿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单位加强了庭院绿化意识,不断加强各自单位内附属绿地的园林建设,但总的来说只是追求量上的增加而对质的提高还不够重视。(3)工业绿地(G43)芜湖县工业用地分布于新芜经济开发区内,工业区绿化只注重工业区内绿地面积的总量,但养护管理不到位,总的来说是只追求量的增加而对质的高低不够重视。工业区的绿地系统未形成统一的规划,绿地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厂区间可共享的成片绿地不足。 (4)道路绿地(G46)老城区道路绿化不足,现有道路多是一板两带以及两板三带,基本上没有中央分车带,极少有机非隔离带,在一些道路上甚至没有绿化。道路绿化种植以行道树等距离栽植为主,较少采用组团栽植和不对称栽植,乔、灌、草结合的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复合的生态绿化空间只有在少数路段绿化中形成,如工业大道、迎宾大道、芜屯快速通道,其余大部分路段种植模式简单、单一,林木垂直结构未见分明,没有形成稳定、自我修复、具有生产力的景观生态系统。5、其他绿地(G5)其他绿地指的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现有其他绿地 511.79 公顷,主要集中在汪溪坝河水系、南湖周边。从现状角度来看,其他绿地分布相对分散,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通道,需要整体规划,完善。 其他绿地现状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面积(hm)备注G5-1南湖绿地滨湖大道以南、芜湖路以西326.76-G5-2汪溪坝绿地西支七路以东(阳光大道路至南湖路段)522.90-合计849.66-二、存在问题(一)县域绿色空间结构有待构架 外围生态绿地与城区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城区各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市域内尚未构架起生态开敞空间绿色通廊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二)城市绿地总量不足 绿地比例和绿地人均指标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据有关研究,一个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绿地才具有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三)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系统不完善 公园容量超负荷,大型城市公园仅东湖公园1座,街头开放性绿地面积不足。(四)城区社区级公园建设有待提高 城区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社区、基层社区游园绿地建设仍较为缺乏,部分城市居住区内没有配套公共活动绿地。(五)城市门户地区绿化有待加强 芜湖县城虽然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近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进入城市的门户入口,如高速出入口的迎宾大道两侧及芜屯路两侧绿化建设较差,影响芜湖县整体形象。 第五章 城市绿线规划1、 城市绿线规划(一)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县域绿地系统突出自然山水格局,强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融合,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强调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结合地形地貌,依托自然山水,形成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的县域绿地系统。1、绿色斑块保护与建设绿色斑块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以及其它林地,应严格按照国家、省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保护,核心区内应以保护为主,严格禁止各类无关的建设活动。核心区外围景区,因按规划从严审批区内的休闲、旅游设施及其他开发项目建设。(1)自然保护区县域范围内保留现状2处自然保护区,即和平鹭鸟自然保护区与陶辛水韵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览表序号名称位置级别面积(公顷)备注1和平鹭鸟自然保护区芜湖县红杨镇市级6870现状为县级2陶辛水韵自然保护区芜湖县陶辛镇市级3270现状为县级(2)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2处风景名胜区,即珩琅山风景区与阳光半岛风景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览表序号名称位置级别面积(公顷)备注1珩琅山风景区芜湖县红杨镇市级5872阳光半岛风景区芜湖县湾沚镇市级160(3)湿地公园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规划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市域内的湿地,扩大其面积,恢复水生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规划建设汪溪坝湿地公园、六郎大港湿地公园与乌凤滩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名称位置面积(公顷)1汪溪坝湿地公园芜湖县湾沚镇2192大港湿地公园芜湖县六郎镇10323乌凤滩湿地公园芜湖县湾沚镇51.28(4)郊野公园郊野公园是指生态绿地系统中现状具备一定景观资源,兼具生态和景观功能,规划以休闲服务功能为主,能够提供市民更多休闲、度假、健身、科普教育等活动空间的功能区。规划建设一处郊野公园,即南湖郊野公园,为市民都市休闲生活提供活动场所。 郊野公园规划一览表序号名称位置面积(公顷)1南湖郊野公园城区西南侧393.67(5)生产绿地生产绿地是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要按照规划标准,城镇建设用地内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生产绿地。现阶段城市处于成长发展期,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同时苗木供应也趋于市场化,生产绿地已显现出郊区化的趋势。规划结合现有苗圃、花圃集中开辟现代化大规模的苗木生产基地,作为县域内的绿色斑块。2、绿色廊道保护与建设县域内的绿色廊道包括交通绿色廊道、河流水系绿色廊道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廊道三类。(1)交通绿色廊道县域内的交通绿色廊道主要指沿铁路、高速、快速路等交通干线的绿色廊道,要求沿铁路两侧各控制不少于50米的防护绿地。规划分两级打造绿色交通廊道:一级交通绿廊指沿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带,规划沿沪渝高速与铜南宣高速两侧各控制不小于100米,城区段不小于50米;二级交通绿廊指县域内的主干路网两侧绿地带,结合快速路网规划,形成三纵五横的绿色廊道,廊道宽度每侧各控制不小于50米,城区段不小于30米。(2)河流水系绿色廊道结合县域水系保护和沿河环境整治,大力建设沿河滨水绿地。赵家河、青弋江、水阳江、荆山河、青山河等河道两侧的非建设用地地区控制50-100米宽绿带、城镇建设用地控制30-50米宽绿带。(3)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廊道规划市政设施两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控制防护绿地,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规划的市政设施廊道包括高压线廊道、高压天然气输送廊道等县域内重要的基础设施。3、县域绿道建设(1)绿道定义及功能绿道定义绿通是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绿道为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一个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落的开放空间;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绿道功能绿道具有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及经济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过程,具有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作用;保护内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扰,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根据集合种群理论和岛屿地理学理论,可以减轻景观的破碎化;提供了动物运动的通道,使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基因交流,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休闲游憩功能:在绿道的休闲功能中,主要有自行车、步行和跑步,而绝大多数三者兼有。经济发展功能:绿道的建立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带动整个地区的商业繁荣。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的两侧,因此绿道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具有纪念价值。经济产业功能:绿道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绿道的建立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带动整个地区的商业繁荣。(2)县域绿道建设建设县域“绿道网”可满足芜湖县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创建宜居城乡、推进周边都会区生活休闲一体化建设和促进休闲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利用与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县域的绿道网结构规划县域绿道形成“两主、四辅”的结构体系。“两主”为两条区域绿道主干线,分别为青弋江绿道和芜申运河绿道。该级绿道为芜湖市域绿道主干线的组成部分。青弋江绿道:向西与芜湖市中心城区的青弋江绿道相接,最终接入省域绿道主线沿江绿道。该绿道在芜湖县境内总长度为5.63公里,连接大港湿地风景区、乌凤滩湿地公园、罗福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珩琅山风景区以及沿线的新农村居民点等芜申运河绿道:向西与芜湖市中心城区的青弋江绿道相接,向东与江苏省芜申运河绿道相接,在芜湖县境内总长度为1.86公里。“四辅”为四条区域绿道辅线。绿道辅线以主线为骨架,串联起县域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绿道建设标准及控制县域绿道作为一种线性景观廊道,应结合现有线性水系和道路系统,同时贯穿主要的区域性绿地空间,并考虑与主要历史人文资源的连接。结合全县生态保护空间结构,以水系、道路为载体,连接主要城镇和景观资源,建设县域绿道网。县域绿道控制宽度应尽可能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但在穿越城郊或城市建成区时,由于周边土地利用现状的限制,可以按郊野型或都市型区域绿道的要求适当缩小控制范围的宽度。 各类绿道控制标准一览表名称控制范围宽度控制内容生态型绿道不小于200米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建立,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育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郊野型绿道不小于100米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市型绿道不小于20米集中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一览表慢行道类型慢行道宽度的参考标准坡度要求步行道1.22m各类慢行道的坡度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坡度不大于3%,特殊情况下坡度不大于6%。自行车道1.53m无障碍道1.53m综合慢行道26m(二)县城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 城市绿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芜湖县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原则,充分利用芜湖县自然山水条件及县域布局特点,以青弋江为依托,以县域道路绿化为纽带,以东湖、南湖为中心,以大面积的城市公园为主体,大量的街旁绿地为补充,形成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山水园林绿地系统。本着“改造、提升、完善”的原则,将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确定为“三廊两带,多片分布,绿蓝交织,水林环城”的县城景观空间体系。“三廊”:青弋江、皖赣铁路、芜宣高速。“两带”:东湖、南湖串联形成的滨水风光带和汪溪河滨水风光带。“多片”:东湖公园、南湖公园、罗福湖公园、汪溪湿地公园以及各类社区东园、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蓝交织”:规划区内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以及各类城市绿地的建设交互融合,形成网状结构镶嵌的环境。“水林环城”:外围自然林地、青弋江、赵家河等自然河流,以及大片生态林地环绕县城,形成县城优良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地划定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规划,结合芜湖县实际情况,县城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 1、公园绿地G1主要对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街旁绿地(G15))的分布位置进行确定,并据此划定城市绿线。公园绿地的布局,充分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力求做到均匀分布,综合公园服务半径约为2000米。(1)综合公园(G1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可供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详见下表。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面积(hm)含水域面积(hm)备注G11-1东湖公园位于世纪大道、东湖路以北,公园路、沿河路以南118.0259.21已建G11-2沚津公园世纪大道东侧、皖赣铁路南侧43.97-规划G11-3九子公园永泰路以南,经二路以东42.5223.23规划G11-4罗福湖公园芜湖路以西,湾石路以北43.5522.36规划G11-5迎宾公园迎宾大道以北,沪渝高速以西16.203.97规划合计264.26108.77 - a、东湖公园位于世纪大道、东湖路以北,公园路、沿河路以南,面积 118.02 hm,为已建的县级综合公园和滨水文化公园。园内设施齐全,植物种类丰富,长势较好,广阔的水面结合丰富的园林小品,形成秀丽宜人的自然景观。建议加大公园管理养护力度,以保证景观质量。 b、九子公园位于永泰路以南,经二路以东,规划面积 42.52 hm。公园处于芜湖县新建居民区域内,定位为区级城市文化公园,为新城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聚会的场所。以混合式布局为主,设置大型活动广场以及休闲娱乐场地,结合自然式的植物配置,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区域性公园。c、罗福湖公园位于芜湖路以西,湾石路以北,面积为 43.55 hm。规划为区级滨水文化公园,通过建筑、水体、绿化、交通融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利用湖边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自然景观。在湖边设置一系列多种类型、多种用途的绿地广场,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开敞空间和休闲活动机会,并设置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型公共设施,增加滨湖区域活力。皖赣铁路穿越公园,设计时需考虑铁路与公园的协调与统一,尤其是南北水系的贯通、水位的控制。 d、迎宾公园位于迎宾大道以北,经东路以东,规划面积 16.20 hm。公园紧邻芜宣高速路,是高速路沿线绿化的一处亮点。定位为历史民俗文化公园,作为新城老城间的承上启下性的节点,以表现历史民俗与展望美好未来为主线。设计时应注意公园景观的新旧融合与历史遗存的保留和利用。考虑不同类型居民的使用需求,为老人、儿童开辟活动场地。 (2)社区公园(G12)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城区社区公园共 2处,其中居住区公园 1个,小区游园 1个,总面积7.0hm。详见下表 。社区公园规划一览表编号名称位置 面积(hm)备注G12-1谐趣园快速通道与外环路交叉口0.45已建G1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