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 “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 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 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自童年摹习,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碑派书法较盛,大家辈出,相比之下,帖派显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队伍,并成为帖学巨擘。如果说在现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笔还依然保留着某种传统中的纤细、柔弱,更偏重于秀美的美学特点,而在林散之的书法中,则极大地加强了雄强、奇变、苍辣的成分,从而加强了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从这种意义上说,林散之实践他所谓的“变者生之机”的艺术观念,对显得有些萎靡的现代草书,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已经成功了。 林散之书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富有个性的“散草”的创立,以及有关相应的结字、章法、用笔等方面的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还在于,启示现当代书家在继承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与新的时代共同迈进,是否敢于并能够作出虽是循序渐进,但却是不断地突破性的变革。林散之为现代书法大家,亦擅长国画、诗文等。林散之笔名散耳、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等,1898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8岁起就开始接受艺术启蒙教育,13岁后到南京随张青甫学习人物画,16岁师范培开学习书法,20岁又师从张栗庵学习诗文。1989年12月6日于金陵病故。部分作品捐给安徽马鞍山的“林散之艺术馆”和江苏江浦的“林散之纪念馆”。 林散之有“当代草圣”之誉,草书艺术成就为最高。他年少时初学楷体,由唐碑入手。30岁后学笔行书,书风为之一变。60岁后专功草书,师法“二王”、怀素、祝允明、董其昌、王铎等人,自成一路。72岁因洗澡不慎烫伤小指和无名指后改以三指执笔,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化境。他在创作上力倡书画同源,尤重执笔,认为应以中锋为上,爱用长锋羊毫,融合碑帖,多以水墨参差,刚柔相济,虚实多变,取意外之镜,凭藉灵性淋漓尽致地进行创作。其行笔相对较慢,常常力透纸背,所作草书如龙飞凤舞,圆浑矫健,空灵飘逸,瑰丽多姿。其国画艺术受恩师黄宾虹影响很大,并兼并及清“四王”、新安画派等诸贤,尤以山水画见长,但是诗画成就却长期为书名所掩遮。 林散之字画的市场交易大约始于20世纪“文革”结束后,当时一张条幅也就二、三十元人民币。80年代前后其书法条幅只在人民币100上下,90年代初也就10002000左右。林散之作品90年代后开始进入拍卖市场,到中后期大约在每张条幅40007000元左右,目前约在600015000元左右,在苏、皖、京、沪以及港、台、日本等地最受宠爱。其对联的交易价位要略高一些,而大幅作品则市场难觅踪迹。 在1996年上海朵云轩春拍会上,他的草书作品清平乐.六盘山(10433)以4000元人民币成交。在1999年北京荣宝春季拍卖会上,他的书法镜心(41152)以13200元人民币成交。去年初,他的书法条幅(10032)在南京以15000元人民币拍卖成交。在1月19日南京经典一一十竹斋近现代书画拍卖会“林散之书法专场”拍卖中,53件作品有50件拍卖成交,其中一幅4尺整张书法以51700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交易新高。目前其书作已交易价位有呈逐年走高趋势。 其国画作品因存世量有限,市场露面较少,如其山水在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26400元人民币成交,目前每平方尺交易价约在600012000元人民币左右。 现当代书法交易市场行情远低于绘画,林散之作品交易价格目前不算高,他所处当代书法史上的突出地位,其书画精品极具收藏价值,交易行情未来上涨的可能性大,后势值得关注。同时由于他乐好以书作施人,应酬之作不少,一些平常应酬之作由于不具代表风格,流入市场后对其书作交易价位攀升影响较大。苏、皖等地已经出现造假,南京街面上有赝品大量交易现象。有些拍卖会上署名“林散之”的所谓“真迹”竟然只要几百元就能成交。 林散之 南京以西40公里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镇乌江,她地处苏 皖交界,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即自刎于此,至今乌江还保留霸王祠,项羽墓等遗迹。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曾出现过中唐诗人张籍,南宋词 人张孝祥、张即之等诸多名家,更留下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近代又诞生了一位风标独立的草书大家林散之。 林散之,原名以 霖,号散之,笔名江上老人,散耳,左耳等。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 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 林散之六岁入私塾,八岁开始学书习画,十六岁 从乡师范培开学书,又得清末进士张栗庵授以诗文词章,30岁前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仍不满足,继而张栗庵引荐投于沪上黄宾虹门下,自此 如茅塞顿开,艺业大进,深得黄宾虹真传。三年后又负芨远行,广览名山大川,笃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之道,一生寒灯夜雨,孜孜 不倦,每天清晨都一丝不苟地临摹古帖。 林老在1949年后曾一度出任江浦县副县长,负责农田水利。1962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人 专业画师。但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书法家,并不熟悉他的山水,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所著江上诗存平易通晓,格调如其书法素雅清健 “文革”期间不得不回到乌江,依然坚持读书、创作,无一日懈怠。一次在乌江洗澡时不慎烫伤,手臂、手指致残,这对于书画家 来说就意味着死亡,但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终于能用三个手指握笔挥毫。对这次“汤锅之灾”,他曾风趣的说过“可怜王母多情甚,接 入瑶池又送回。”一生淡泊名利,是一位笑把浮名让世人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先生诗、书、画俱佳。黄宾虹反复强调“诗书画合 一,不朽也。”,林散之早年曾名“三痴”,痴诗,痴书,痴画,“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平生孜孜以求,专精此业,至晚年笔墨出 神入化,诗中有画,画中有书,更用画法入书,以其“痴”情求真,苦苦求索,将自己胸臆之真和天地自然之真融为一体,别开生面,自成一 家,遂有“三绝”之誉。先生书名大震,源于七十年代初。1972年一期人民中国日文版“中国书法”栏目首刊其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 梅”,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书名远扬,当时流传有这样一则轶事: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 在南京写字!” 先生书法精四体,所临不论汉隶唐楷,皆见己意。尤擅狂草书,有“当代草圣”之美誉。是“以大王为宗,释怀素 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而能出神入化,得古师所谓“屋漏痕”、“锥画沙”,那根劲挺而有蠕力的“屋漏痕”线条,基 本还是怀素的。自作诗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他草书的一大特色。他的字所以个个 线条如钢丝一般地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用笔之外,林老用墨也极讲究。他写字喜欢在砚池旁置一水孟,饱蘸浓墨之后,将笔 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 现、若断还连的点画来。 林老的书学道路,他自己说是经过了四变。具体说来,学书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 元,降而明、清。”这种远近上下反复临摹的功夫,为后来打下了极坚实的基础,使他晚年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一般认 为他的书艺经过三个阶段,30多岁前,即师从黄宾虹之前为基础时期,得力于唐碑。以后至70岁左右为巩固时期,经过名师指教,得以明用笔 用墨之理;又游历名山大川,蓄大千天地之象;遍揽秦碑汉瓦,学养突飞猛进,60岁左右学草,大器晚成。其草书老辣畅雅,矫健秀润。最后 进入辉煌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儒雅书风,渐入化境,人书俱老。 林散之作品集 作品名称:草书条幅 作品说明:草书条幅 气势恢宏,颇有一泻千里之势,却又不失萧散雅致。线体的流畅与松涩飘飘然欲仙,构成林散之在书法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形象。 作品名称:四友斋论书条幅 作品说明:四友斋论书条幅纸本 135 x 32厘米 1952年 作品名称:隶书八言联 作品说明:隶书八言联纸本 145 x 38厘米 1980年 作品名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行草七言联句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酒逢礼爱五言联句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东坡南堂诗轴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杜牧江南春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题文天祥祠堂联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手稿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杜牧山行诗立轴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行草扇面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不俗多情联 作品说明: 作品名称:王铁人诗一首 作品说明: 林散之作品艺术特色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须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作书,注重变法。他说:“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书法之变,尤为显著。”正是这样,他保持着常新的艺术追求,从学唐碑到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兼收诸家。自童年摹习,白首而成。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碑派书法较盛,大家辈出,相比之下,帖派显得式微。林散之投入帖派队伍,并成为帖学巨擘。如果说在现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笔还依然保留着某种传统中的纤细、柔弱,更偏重于秀美的美学特点,而在林散之的书法中,则极大地加强了雄强、奇变、苍辣的成分,从而加强了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从这种意义上说,林散之实践他所谓的“变者生之机”的艺术观念,对显得有些萎靡的现代草书,进行了一定的突破与改革,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努力已经成功了。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草圣”的桂冠,不是自封的;它自然形成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林散之先生被称作草圣,有其特殊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渊源。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模型搭建合同范本
- 测绘用人劳动合同范本
- 车辆订购服务合同范本
- 电脑外包协议合同范本
- 瓷砖合作分销合同范本
- 游泳池承包合同协议书
- 网络公司销售合同范本
- 酒水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网络租用服务合同范本
- 透明隔热饰面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五
- 2025年“好年华 聚福州”(福州大学场)福州地铁高校毕业生招聘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课件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附答案)
- 2025年中学生法治素养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师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三级律师试题题库及答案
- 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 肺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 名著章节课件-《水浒传》第5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巩固试题
- 海口寰岛小升初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