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A. 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B. 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C.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的对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建在血缘政治基础之上的,A选项排除。扩大西周疆域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秦朝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选项排除。故选:D。2.“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A. 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 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子贡,通过经商可以与国君平起平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地位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和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故BD项错误。所以选C。3.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先秦时期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 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地位高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 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管理)三官(三种职业)”,说明农工商业的管理人员是“精于道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政府设置“精于道”的管理人员,折射出先秦时期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故 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信息,A项错误;“农精于田”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项错误。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赢娃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候。藤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 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 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 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中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来临,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排除;C项,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5.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A. 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 私学成为国家教育主流C. 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 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的信息,故A项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项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7.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 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8.五代会要记载长兴二年(930年)洛阳城内规划:“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这说明洛阳城A. 城市职能发生巨变B. 严格执行市坊分开政策C.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 政府不断创新税收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长兴二年洛阳城内规划时,临街处可盖房子的土地进行土地买卖,这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城市职能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坊分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新税,故D项错误。9.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 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可知,宋太祖不准及弟举人拜考官为恩师门,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权利益,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体现削弱相权,故B项排除; 推进科举制度化不是宋太祖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所以选D。10.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A、B、C三项中“以期提高政治素养”“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材料均未体现。11.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A. 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B. 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C. 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D. 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A。12.明代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 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C. 动摇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D. 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袁氏三兄弟认为,说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话,汤显祖在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和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反映出明朝时期对理学的反思和对人性思想的思考,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与题目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未体现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的动摇,故C项错误。题目未涉及民主自由的宣传,故D项错误。所以选:B。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主观题(共计52分,41题25分,42题12分;45、46、47三题任选一题,15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材料二 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赎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全国铁路缺干少支,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蒸汽、内燃、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改变了他们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得以改观。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钟,可以工作在上海,住在杭州,还使原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017年,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的认识。【答案】(1)主要因素:按照角度给分: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一个角度不重复给分。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因为突出与近代比,不是单纯地概括材料,要注意材料二中两段材料的对比)发展: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影响: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3)(由于是结合材料一二,也包括古代史)认识: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解析】【详解】(1)因素:可以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角度回答。“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以看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而且在唐中后期以后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政局不稳,加之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政府的经济越来越依赖南方和海外贸易;宋代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在远洋航行中应用,而且政府财政收入依赖海外贸易,对外政策开放;从世界角度来看,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2)发展:根据材料“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可见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修建速度加快,形成了紧密的铁路网络;国家在加强铁路网建设的同时,自主研发蒸汽、内燃、电力机车、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与近代中国相比,1996年,京九铁路修建,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影响: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事业的发展分析,新中国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3)认识:根据题干设问回答本题需要体现古今结合。从材料一丝绸之路的兴衰可以看出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最后将古今结合,进行总结升华,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民间往往用九流来泛指社会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九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如下表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地主)六流客(商客),七烧八当(典当)九庄田(农民)。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风水)四流批(算命),五流丹青(画师),六流工(手工艺人),七僧八道丸琴棋。一修脚,二剃头,三从(仆人)四班(班头衙役)五抹油(店小二),六把七娟(妓)八戏九吹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例一:看法:流传民间九流的说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结构(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官本位利益为核心)。说明:从上九流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佛祖仙家以外,现实生活中的最高价值是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官本位的权威至高无上,中九流之首是举子,表明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追求,表面上看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这实际上是以官本位为注脚,商人排在地主之后,农民列在上九流中,体现了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商业和典当行业能位列上九流中说明工商业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工商业为补充的发达的农业社会。例二:看法:中国的传统智慧大多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科学。说明:中九流排位在第二的医生,是唯一一门能入流的自然科学,是因为它是与人的养生直接相关的科学,其它的科学却没能入流,这从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智慧的价值取向是实用理性;鉴定风水的阴阳先生、批八字的算命先生,这些从事迷信产业的知识分子,也是知识实用化的表现;作为中九流末流的棋琴,其价值更倾向属于精神陶冶方面,由于这种技艺缺乏实用性,很难作为谋生的职业和手段,这同样是中国实用理性传统的表现。【解析】【详解】作为论述题,本题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整理看法,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简要予以说明。按照古代以行业不同将人们分为九等,可知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归纳看法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或思想观念上找到具体角度,进行明确概念,在说明观点或看法时,必须史论结合,防止简要罗列材料或者一味史实堆积。选做题(从以下三题任选一题作答,若全做则以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自梁建国之初武帝天监元年(502)至敬帝太平二年(557)梁亡国,56年间无中正之官,亦无中正定品之制。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措施:废除九品中正制;重用人才,不分贵贱;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制度。(2)影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人才来源;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举制的产生。【解析】【详解】(1)措施:从“他用州重(州望)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青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可知其废除了旧的制度;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可知更重视才学;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 可知对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随才试吏”可知选官的手段和依据。(2)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措施并结合所学即可,如“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这是隋唐科举制度的萌芽。可知,影响在扩大了统治政权的人才来源,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促进了科举制的产生等方面的作用。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艾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 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击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答案】(1)特点:地域广泛,波及全国范围;形式多样,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参与群众广泛,有工农商学兵各界;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2)地位:东北抗战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为中国抗8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二基础实验考试题及答案
- 常微分方程考试卷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区域经济发展
-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手册讲解
- 发展宠物行业新质生产力
- 民族知识科普课课件
- 学校消防日教育宣传活动方案(模板)
- 新质生产力赋能供应链贸易
- 华工科技新质生产力研究
- 新质生产力代表物品解析
- DISC沟通风格测试
- 九年级英语人教版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 单元话题书面表达 真题+模拟(含解析)
- 大学体育:轮滑教案
- DB31-T 1380-2022 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质量管理要求
- 常见天气系统课件
- 不良资产项目尽调指引
- 深基坑钢板桩支护方案
- 李家河大坝监测工程大坝安全监测报告
- JJF 1245.1-2019安装式交流电能表型式评价大纲有功电能表
- 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 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第1章-无人机结构与飞行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