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doc_第1页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doc_第2页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doc_第3页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doc_第4页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张 璇(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往往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心理健康,近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残疾人面临的困境,随后具体阐述了残疾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为残疾人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借鉴。关键词: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据中国残联工作室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其中,近5000万残疾人有康复需求,但目前能得到有效康复服务的仅占10左右。1这里所说的康复需求,不仅是身体健康的恢复需求,更强调心理层面上的康复需求。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生理上存在许多先天或后天的障碍与疾病,这使得许多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目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开展了系列活动来进行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要的研究,探究更加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来实现对残疾人心理的有效干预,从而更好地为残疾人心理康复工作提供方法借鉴。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通过开展系列小组活动和经验分享,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开发组员潜能,提升其自信力和社交能力。本文将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引入残疾人心理干预之中,利用小组活动的开展,实现对残疾人心理活动的有效干预,促进其建立生活自信心,提升其社会化程度。一、我国残疾人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残疾人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各地政府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兴办了福利机构,并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积极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利益。但总的来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实现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呈现出保障项目单一、保障标准低下、保障覆盖面有限等情况,残疾人在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 康复需求满足率低,无法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身体健康是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2008年度,残疾人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中,城镇残疾人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由2007年度的29.5%上升到36.6%,农村残疾人接受过康复服务的比例由2007年度的15.7%上升到19.2%。但是,2008年全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服务覆盖面只达到23.3%,离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90%的目标,差距很大。1无法平等地享有康复服务,大大地阻碍了残疾人参与公共事务和公众生活的能力,降低了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基本康复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进而极易倒致残疾人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和欲望。(二)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未得到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残疾人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提升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客观因素,它能帮助残疾人在实现有效的生理康复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极大慰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障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其学习、工作、生活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也能为残疾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近几年,城镇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和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都有所上升,残疾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救济的比例和水平也都有所增长,但残疾人各类需求比例仍然很高,尤其是对医疗救助需求比例高居首位。2008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两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为38.8%,比全国城镇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1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需求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加之长期缺少社会关怀和系统的教育培训,从而失去了维持生活的基本能力,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三)就业形势严峻,缺乏合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等权利。2就业作为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社会的转型、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矛盾冲突的加剧,使得其在利益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失去了许多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就业依然面临着困境。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明显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的水平,而实际失业率不只如此。1残疾人就业呈现出就业率低、就业不稳定、就业报酬偏低、就业渠道不畅通、“零就业”残疾人家族多等现象。1沉重的就业压力给残疾造成心理负担,容易使其陷入一种极度孤独、紧张、恐惧、忧郁的不良心境中。由此可见,更好的实现对残疾人的心理干预,有效地防止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非常必要的。(四) 精神生活匮乏,社区活动参与度低丰富、活跃残疾人群众文化和体育生活,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竞技体育,是激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重要途径。物质生活的提升引发其精神生活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于维持残疾人良好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年中,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残疾人参加社会服务的比例上升,满意度也得到提高。许多残疾人开始走出家门,走入社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甚至投入到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讲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我国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为30.2%,仍有近70%的残疾人还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1残疾人的生活仍然呈现出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这也是许多残疾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 残疾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残疾人由于身体和智力上存在缺陷,导致其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特点,同时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由于残疾的类别、残疾的程度以及致残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残疾人的认知特点也是不一样的。3加之,国家政府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无法给残疾人提供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衣食住行很少得到社会和社区服务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多地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在照顾和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往往会遇到许多药物使用和生存发展等方面的问题。4况且,许多家庭目前尚无能力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满足残疾人日常生活、医疗、求学及就业等需要,残疾人因自身的障碍很难与健全人在社会上竞争,即使他们获得了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经济收入,在其他方面仍然需要求助家庭成员的帮助,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与社会现实形成的剧烈反差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51、孤独与自卑心理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许多残疾人由于自身身理或心理的缺陷,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加之身体条件的限制,他们能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少,社会活动场所也相对较小,有的残疾人(如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甚至基本没有活动场所。与人沟通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其渐渐脱离正常人群,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动力。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引导和支持,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障碍,都容易加重其孤独和自卑的情感体验。2、无助感无助感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残疾人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虽然国家政府制定了许多维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事情残疾人并不能单独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而必需借助社会和家人的帮助。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有些人甚至对残疾人持有歧视和漠视的态度,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残疾人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即使实现了,也未必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过程中间,残疾人一旦遇到别人的漠视和冷淡,就容易产生深深的无助感。3、自尊心容易受挫,从而产生报怨心理许多残疾人怀着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和报负,但身体条件的限制,现实的无情常常让其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尊心比一般人都要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容易让其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他们过分关心自己身体的残疾,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别人不小心说出的不带任何含义的话可能被残疾人看作讽刺或嘲笑,从而产生报怨心理。他们常常将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到社会的不公,报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报怨亲人不考虑自己感受,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4、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虽然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注力度,力求给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空间,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残疾人是一个极度敏感和脆弱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渴望心灵的陪伴和真心的慰藉,而不仅仅是口号上呼吁的关注。他们同样渴望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现实条件的限制常常使这些遥不可及,得不到社会和异性的关注很容易让他们失去自信心,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5、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身体的缺陷使得许多残疾人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他们往往十分关注别人对其身体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看法。对于别人的态度和评论尤其敏感,一句话、一个字或者一个眼神都容易引起其情绪的激烈波动,对于“残废”“无能”这样的字眼尤其敏感,并且极易产生强烈的社会抛弃感,社会认同感减弱,从而会产生一定程序的社会剥夺感。三、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将小组社会工作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之中,是指小组工作者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状况和小组目标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实施达到残疾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工作者的目的是根据残疾人的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其成长,使其与他人、团体之间达到适应,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和权利、能力与独特性,深刻了解其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团体之间的生活经验分享和感受聆听,让残疾人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个体;通过共同合作达成目标,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团体对其的关注;通过小组过程使残疾人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鼓励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社会角色。将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三大小组工作模式运用于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中,能更好的实现对残疾人的引导,带领其走出心灵误区,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一)运用社会目标模式,设计社会参与方案,使残疾人获得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体验社会目标模式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人和群体出现功能失常或问题,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而人和群体的行为又会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它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由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参与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小组活动的可行性,分组过程中尽量注意男女比例的搭配,根据残疾人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分组,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被看成一个统一体,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的团体意识得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鼓励,领导能力也得到发展。小组成员通过集体思考、讨论、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社会变迁的责任心得到发展和提升,增强了其自尊心,并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体验也让残疾人看到其自身的价值,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为以后更好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个别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其它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提出想法,通过相互之间对于既定目标的合理分析从而整合目标实现路径,通过有效合作从而实现既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得到集体成员的关注和关心,从而容易走出孤独。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发挥自身力量促进小组目标的实现,自我认同感也得到提升。(二)运用治疗模式,引导残疾人实现有效自我认知治疗模式也称临床模式,小组是一种为治疗个人问题或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或态度的手段,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小组是进行治疗的媒介,社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在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增进自我认识,实现行为的转变。治疗模式的特殊性使其在引导残疾人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进行,引导其它成员共同努力去帮助某一成员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更好的实现自我认知,在引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努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组治疗环境,并为其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力求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治疗过程中,某一小组成员可通过回忆、反思、探讨的模式进行生活的回顾,并提出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其它小组成员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充实自我。在这过程之中,小组成员学习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学习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其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同时,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中,涉及许多相关的治疗技术,家庭疗法对于促进成员健康心理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 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协助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7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残疾人逐步敞开心扉,从而减弱其孤独感和自卑感,成员之间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景,促进个人成长。家庭成员通过与小组成员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制定适应个体的发展和矫正计划与模式,为个体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与提升氛围,并使其感受群体关心、关注与帮助,减缓其无助感,强化社会认同,减少对社会的报怨,习得一种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和生活。(三)运用互动模式,锻炼小组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互动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它强调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之中,小组代表一个小社会,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其它小组成员的有效支持系统,小组成员之间是一个互助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它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信心的资源。小组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小组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小组成员个人本身。为了实现某一社会目标,小组成员学习如何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学习如何有效的获取社会资源,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并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小组的既定目标。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过程中既会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再社会化。小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锻炼了其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更好的实现了对其心理问题的干预,引导其产生更多积极情绪,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团体互动模式尤其强调一种良好的社会系统范式,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平等沟通与互帮互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在帮助小组成员排除过度敏感心理的过程中,维持其情绪和行为的双生稳定。残疾人的心理问题日益社会化和普遍化,怎样更好的实现对残疾人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小组社会工作模式引入残疾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之中,突破了传统的残疾人心理干预模式,为更好的实现残疾人的社会化,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积极主动的社会角色意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当然,残疾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单靠一些简单的活动开展并不能帮助其完全走出心理阴影,它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支持和协助,以及相关政策体制、社会保障系统、社会医疗体系的大力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给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真正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参考文献:1 中国残联研究室:2008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2009-05-15),/fwxx/cjr/content_1315535.htm.2 张建伟,胡隽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J人口学刊,2008(2):493 樊作澍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卫生J心理与健康,2004(11):4-54 Alderson John J,Krishef Curtis H,Spencer Barbara ASchool Social Workers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JSocial Work in Education1990:2212365 郭敏刚,吴雪,陈静残疾人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1896 Alexander,Rosemary,Tompkins-McGill,etal. Notes to the Experts from the Parent of a Handicapped ChildJSocial Work,1987:3613627 朱丽莎残疾人心理健康探讨J医学文选,2006,25(4):733-7558 张曙对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1):86889 刘敏,鲍仁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江苏省为例J人口研究,2009,25():161910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作者系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姓名:张璇 姓别:女通信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