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doc_第1页
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doc_第2页
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doc_第3页
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doc_第4页
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布点规划中的指标体系研究【文章摘要】: 统一的中小学指标体系是 一个地区对中小学建设实施统一管理,规范建设的保证,因此,必须结合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学建设标准。在众多指标中,学生千人指标数和生均用地是影响布点规划的两个主要指标。 【关键词】中小学布点规划指标体系千人指标数生均用地指标 1 前言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发展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曾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社会建设部分要把教育摆在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序言中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其中,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是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结合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学建设标准。 2 我国现有指标情况 2.1 深圳市中小学校指标 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szb2004),深圳市高中设置标准为:3.56.5 万人普通高中宜设24 班、30 班或36 班,每班 50 座。普通高中用地面积为1821 /座,建筑面积为8.510.5 /座。初中设置标准为:35 万人初中宜设24 班、30 班或36 班,每班50 座。建筑面积89.5 /座,占地面积1518 /座。初中应按其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市区范围内初中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用地面积1417 /座,建筑面积6.57.5 /座。小学应按其服务范围均衡布置,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在不足1.5 万人的独立地区宜设置18 班小学。小学的设置应避免学生上学穿越城市干道和铁路,不宜与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及医院太平间等场所毗邻。 2.2 南京市中小学校指标 根据南京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规划和保护规定(摘自2004 年6 月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规定的决定),南京市每千人口中按70 名中学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中学,其用地面积为:旧城区,18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3000 平方米、24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6900 平方米、30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9500 平方米;新区,18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5000 平方米、24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8000 平方米、30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22500 平方米。 每千人口中按70 名小学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小学,其用地面积为:旧城区,12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6000 平方米、18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 7000 平方米、24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8000 平方米、30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9000 平方米;新区,18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2000 平方米、24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3600 平方米、30 班规模学校不低于15000 平方米。 2.3 上海市中小学校指标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上海市2.5 万人口住宅小区配建30 班规模小学一所,24 班规模初中,24 班规模高中一所。中心城新建住宅区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千人指标为: 高中:建筑面积266 平方米,用地面积626 平方米; 初中:建筑面积442 平方米,用地面积981 平方米; 小学:建筑面积461 平方米,用地面积1102 平方米; 中心城(外环线以内)新建住宅区千人指标为: 高中:建筑面积266 平方米,用地面积536 平方米; 初中:建筑面积442 平方米,用地面积839 平方米; 小学:建筑面积461 平方米,用地面积929 平方米。 2.4 指标对比 参考了全国及部分省市相关规范及指导办法,并形成了以下表格。 表1 小学生生均用地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 完全小学() 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国家教育部 2004 年12 月 12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26 20 18 17 福建省示范小学评估办法 省教育厅 2004 年 1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国标 2002 年 12 班 18 班 24 班 11.1 8.64 7.4 湖南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基本合格10.16 基本合格 8.6 基本合格 7.41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心城)(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建委 2004 年) 20 班 25 班 30 班 22.10 20.47 19.35 表2 中学生生均用地指标比较表 资料来源 完全中学() 高级中学() 初级中学() 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 国家教育部2004 年12 月 18 班 24 班 30 班 36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36 班 12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22 22 20 22 22 22 20 22 27 22 22 20 江西省优质中学定级验收办法(试行)2003 年 城市22 城市22 福建省普通高中设置标准及管理办法暂行规定 1999 年 18 班 24 班班 30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18.29 17.23 17.62 18.56 18.35 18.24 福建省普通初中达标学校及示范学校验收办法 1997 年 城市2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国标2002 年 18 班 24 班 30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12.2 10 9.33 12.2 10 9.33 12.2 10 9.33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心城) 22.33 19.98 21.86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心城外) 26.08 23.51 25.54 通过对比小学生均用地指标发现,湖南省、福建省、上海市等小学生均用地标准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小学生用地指标均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指标。其中湖南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较接近但仍低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指标。 通过对比中学生均用地指标发现,福建省普通高中设置标准及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小学生用 地指标均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指标;江西省优质中学定级验收办法(试行)和福建省普通初中达标学校及示范学校验收办法指标与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基本一致,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达到或超过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的指标。 由此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各地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相差较大;二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受地域影响难以广泛执行;三是相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而言,小学生均用地标准普遍较低,而中学生均用地标准则较为接近;四是不同城市由于历史形成及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各不相同,在中小学校用地规划时应根据城市现实情况制定相应建设指标,但原则上小学生均用地指标不得低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中学生均用地指标应相对接近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要求。 3 学生千人指标研究 学生千人指标是指每千人居民中拥有的学生数。千人指标的高低,直接反映城市中学生生源总量的大小,也影响着学校在城市布局中的空间密度。 3.1 以人口出生率为基准进行学生千人指标预测 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十一五”规划时期,江西省人口出生水平 开始回升,人口增长幅度较往年有所提高。按照现有的生育水平测算,今后15 年,江西省将进入“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全省预计平均每年出生65 万人,年均出生水平为14左右,相当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水平;2012 年达到人口出生峰顶,当年出生人口约69 万人。(摘自江西省统计局) 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07,截止2006 年末,南昌市年平均人口4530776 人,出生人口60824 人,出生率为13.42,死亡人口为26188 人,死亡率为5.78,年自然增长34636 人,自然增长率为7.64。 根据南昌市统计年鉴20002007,从2000 年到2007 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524,1263,1651,1474,1368, 1407,1342,1363,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4.24,其中,中心城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红谷滩新区)平均出生率为7.85。 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出生率计算千指标,假设小学、初中入学率为 100%,则小学生数比例为:7.856=47.1;初中生比例为14.24% 62=23.55。即每千人小学生不足50 人,初中生不足25 人。 3.2 以南昌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的统计数据进行千人指标预测 3.2.1 统计数据 (1)小学 根据南昌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南昌市城区2000 年2007 年,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数分别为801.7 人、749.1 人、707 人、 751.1 人、836.8 人、809 人、784.6 人、789.9 人,八年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数为779 人。 (2)初中 根据南昌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南昌市城区2000 年2007 年,每万人口在校初中生数分别为448.2 人、464.5 人、467 人、436 人、 332.5 人、288.5 人、303.3 人、366.5 人,八年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初中学生数为391 人。 (3)高中 根据南昌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南昌市城区2000 年2007 年,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28.3 人、144.3 人、173 人、 189 人、212.4 人、216 人、205.2 人、179.6 人,八年平均每万人在校普通高中生数为180.975 人。每万人口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分别为85.7 人、85.7 人、86 人、47.4 人、58.7 人、60.2 人、69.6 人、74.3 人,八年平均每万人在校职业中学生数为70.95 人。由以上数据可知,八年来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数比例为 2:1,且2000 年2007 年平均每万人口高中生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252 人。 3.2.2 发展趋势分析 (1)小学、初中发展趋势分析 南昌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的数据来源于各学校历年统计的在校学生数,这些数据可靠但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南昌市中心城区户籍的学生数,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且完善的背景下,极有可能发生南昌市中心城区以外学生来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就读的情况,因此,南昌市中心区人口中的中小学生实际千人比例会降低,本次规划将采用略低于统计资料的千人指标。 (2)高中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20002004 年中,中学生总数呈上升趋势,但从小学生未来5 年变化趋势可知,在2005 年以后的5 年中,中学生比例又处于下降期。因此,随着机械人口的增长和普高教育率的提高,同时考虑到重点品牌名校积聚效应,其服务范围超出本市,所以平均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千人指标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故本次规划指标相对现状略有上调。 根据分析确定高中学学生千人指标为30 座/千人较为合理,随着职业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职业高中的比例将会有所提高。规划按照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1:1 的比例,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千人指标各为15 座/千人。 3.3 千人指标预测结论 综合两种统计方式综合预测,确定中小学布点规划的千人指标为:小学生千人指标70,初中生千人指标35,高中生千人指标30。 4 生均用地指标 4.1 中小学校用地构成及规划要求 学校校园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勤工俭学用地四部分。 应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合理进行校园规划和建设,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和建筑容积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体育活动场地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设施。而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勤工俭学活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可设于校内,条件较差的可考虑与校外相关部门协办。 4.2 现状中小学生均用地情况 通过对中小学校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在基本掌握了南昌市中心城区现有中小学校的学制、用地规模、建设规模、班级规模及学生数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分片区对中心城区现有中小学校相关指标进行整理,详见下表。 表3:2007 年底各片区中小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现状情况汇总表 区位 高中 生均用地面积 完全中学 生均用地面积 九年制 生均用地面积 初中 生均用地面积 职高 生均用地面积 小学 生均用地面积 旧城中心区 14.49 6.86 4.96 10.83 7.24 3.33 朝阳洲片区 5.97 5.94 7.32 4.69 城东片区 21.14 23.21 14.81 19.98 7.16 城南片区 11.64 5.92 10.48 8.27 20.84 瑶湖片区 5.74 3.4 18.92 7.76 蛟桥片区 13.63 116.74 26.78 红谷滩片区 36.38 11.31 514.85 14.53 红角洲片区 14.81 4.3 生均用地指标 从现状出发,注意到南昌用地紧张以及旧城改造的难度,但同时认识到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性,本着小学生均用地指标不得低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学生均用地指标应接近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原则,同时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