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哮证(精).ppt_第1页
第三节哮证(精).ppt_第2页
第三节哮证(精).ppt_第3页
第三节哮证(精).ppt_第4页
第三节哮证(精).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哮病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分治 针灸治疗 哮病 概述 一 定义二 源流三 范围四 证候特征 概述 一 定义 哮病 是由于宿痰伏肺 遇诱因或感邪引触 以致痰阻气道 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宿痰伏肺 遇诱因或感邪引触 痰阻气道 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概述 一 定义 痰为 夙根 过去即有旧的病根 以哮病而言 伏痰为其主因 故一般认为痰为本病之 夙根 一 定义 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 释义 哮 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 因哮必兼喘又称哮喘以特征为名 呷嗽 咳嗽气急 呀呷有声 证治准绳 哮吼 夫哮吼以声音名 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寿世保元喘门 齁鼻合 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 为古病名 指哮喘发作时痰鸣 喉间如拽锯声以病因为名 寒哮 冷哮 热哮 风痰哮 食哮 鱼腥哮 酒哮 水哮 盐哮 糖哮 年久哮以病理性质命名 实哮 久哮朱丹溪创 哮喘 病名 一 定义 二 源流 病名 内经 称 喘鸣 金匮要略 则称为 上气 诸病源候论 又称作 呷嗽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 哮喘 病名临床表现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篇曰 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 哮病概述 概述 二 源流 病因病机 素问 阴阳别论 所说之 阴争于内 阳扰于外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 起则熏肺 使人喘鸣 治疗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篇曰 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概述 三 讨论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中医 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属于痰饮证的 伏饮 证 哮病概述 引起的哮喘 概述 四 证候特征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具有 宿根 临床表现为 发作性 反复性 顽固性 概述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分治 针灸治疗 以宿痰内伏于肺为主 诱因是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要点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理性质 病理因素 痰阻气道 气道挛急 肺气上逆 在肺 与脾肾关系密切 后期及于心肺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痰湿内生 伏藏于肺 成为哮病发生的 夙根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以痰为根本 病因病机 哮病 外邪侵袭 体虚病后 痰壅气道 气道挛急 肺失宣降 饮食不当 宿痰内伏于肺 风寒风热花粉烟尘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生冷酸咸甘肥海物 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肺气亏虚 气不化津 痰饮内生阴虚火盛 热蒸液聚 痰热胶固 触动 病因病机 哮病 体虚病后 先天不足 肾气虚弱 易受外邪侵袭 幼稚天哮 幼年患麻疹 顿咳或反复感冒 咳嗽日久 触动 肺气亏虚 气不化津 痰饮内生阴虚火盛 热蒸液聚 痰热胶固 痰壅气道 气道挛急 肺失宣降 宿痰内伏于肺 病因病机 病因主因 宿痰内伏于肺痰伏藏于肺 成为发病的 夙根 诱因 外邪 饮食 情志 劳倦 异味剌激 花粉吸入 等 尤以气候变化关系最为密切 宿痰产生的原因 外邪侵肺 肺不布散津液饮食不当脾不输化水精思虑过度先天不足 肾不能蒸化水液肺病及肾 痰内伏于肺 聚液成痰 成为潜在的病理因素 夙根宿痰 脏腑阴阳失调 素体偏盛偏虚 宿感受风寒 痰诱饮食不当 内 七情劳倦 伏因异味剌激于花粉吸入肺 痰鸣有声 病机示意图 气道 气道狭窄挛急 通畅不利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痰气壅塞于 肺气宣降失常 喘促 痰气相互搏击 触发伏痰 病因病机 病机宿痰内伏于肺 伏痰 遇感引触 邪气触动停积之痰 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痰气壅塞于气道 气道狭窄挛急 通畅不利 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 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证治汇补 哮病 内因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 病机转化 由于病因不同 可有寒痰 热痰 寒包热哮之分因寒邪诱发 素体阳虚 痰从寒化 寒痰 冷哮因热邪诱发 素体阳盛 痰从热化 热痰 热哮痰热内郁 风寒外束 寒包热哮反复发作 正气耗伤 素体肺肾不足 虚哮寒热相互转化 寒痰内郁化热 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从实转虚 病久反复发作 寒痰伤及三阴三阳 由实转虚 肺脾肾虚 痰耗灼肺肾之阴 病因病机 病因于寒 素体阳虚 痰从寒化 寒痰 冷哮病因于热 素体阴虚 痰从热化 痰热 热哮痰热内与郁 风寒外束 寒包热哮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 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 因虚生痰 因痰发病 愈发愈虚 病理性质 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 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 病位 1 病变首先在肺 2 继则影响脾 肾 3 后期病及于心 1 病变首先在肺 气逆于上而为咳 升降失常则为喘 久则肺虚 肺气壅滞 还于肺间 肺气敛降 2 继则影响脾肾 肺脾同病 若肺病及脾 子盗母气 肺肾同病 若久病肺虚及肾 气喘日益加重 3 后期病及于心 心脉上通于肺 助心行血 心阳根于命门真火 故肺虚治节失职 或肾虚命门火衰 均可病及于心 使心气 心阳衰竭 甚则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病位 虚实互为因果 由于肺脾肾脏气虚弱 因虚生痰 因痰生病愈发愈重肺虚不能主气 肃降无权气不化津 痰浊内蕴肺虚卫外不固 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失于健运 积湿生痰 上贮于肺 肺气升降失常肾虚摄纳失常 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炎灼津为痰 上干于肺 肺气出纳失常 病情严重时 肺肾同病 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大发作时 肺不能朝脉 血脉运行不畅 命火不能上济于心 或痰饮凌心 痰浊蒙蔽心窍 心气心阳受累 喘脱 以宿痰内伏于肺为主 诱因是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要点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理性质 病理因素 痰阻气道 气道挛急 肺气上逆 在肺 与脾肾关系密切 后期及于心肺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痰湿内生 伏藏于肺 成为哮病发生的 夙根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以痰为根本 西医对哮喘发病的机制不完全清楚 多数人认为与变态反应 气道的炎症 气道的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针灸治疗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 或口唇指甲紫绀 2 呈反复发作性 常因气侯突变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劳累等因素诱发 3 先兆症状为鼻痒 喷嚏 咳嗽 胸闷 情绪不宁 4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诊断要点 一 诊断依据 5 听诊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6 发作时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 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7 痰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8 胸部X线检查 早期在发作时 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诊断要点 一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应与喘证 支饮 肺胀相鉴别 鉴别诊断 应与喘证 支饮 肺胀相鉴别 二 病证鉴别 哮证喘证相同 呼吸困难 难于平卧 病因 宿痰内伏于肺肺气不降症状 反复发作有夙根 无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 预后 易反复发作难断根视原发病 指气息言 为呼吸气促困难 张口抬肩 无哮吼音 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指声响言 喉中有哮鸣声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诊断要点 2 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针灸治疗 哮病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二 治疗原则三 分证论治四 针灸治疗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1 辨发作期或缓解期 2 辨寒热虚实3 辨痰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1 辨发作期或缓解期 发作期 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有声 胸膈满闷如窒 缓解期 早期一如常人 晚期则呼吸急促 或有轻微哮鸣音 一 辨证要点 2 辨寒热虚实 1 若因寒邪诱发 素体阳虚 痰从寒化 属寒痰为患 发为寒哮 表现为痰稀白 不渴或喜热饮 2 若因热邪诱发 素体阳盛 痰从热化 属痰热为患 发为热哮 表现为气粗息促 痰稠咳吐下利 胸中烦热 3 若因饮食 劳累 情志等诱发而寒 热象具不显者 则为痰哮 一 辨证要点 2 辨寒热虚实 4 若外风袭肺 或素体阴血亏虚 虚风内动 或肝木郁而化风 引触宿痰 致反复发作 发时喉中痰鸣有声 止时如常人者 有如风之善行而数变 为风痰哮 5 痰热内郁 风寒外束 可发为寒包热证 6 本病仍邪实正虚之证 发作时以邪实为主 表现为痰鸣咯痰 胸闷烦燥 苔腻脉实 未发作时以正虚为本 出现肺脾肾虚损症状 久病则虚实夹杂 一 辨证要点 3 辨痰 1 发作时吐痰清稀 或色白如泡沫 多为寒哮 2 发作时咳痰黄稠胶粘 咯吐不利 多为热哮 3 发作时寒热征象不明显 喉中痰涎涌盛 咯痰粘腻难出 为风痰哮 二 治疗原则 发作时攻邪治标 缓解时扶正固本 发作时攻邪 寒痰宜温化宣肺 热痰当清化肃肺 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 平时治本当分阴阳 阳气虚者应予温补 阴虚者则予滋养 分别采用补肺 健脾 益肾等 寒热虚实错杂者 当兼以治之 辨证论治 治疗注意事项 有外感症状时不宜过早使用降逆 补涩之品 以免留邪 注意寒热相兼 转化 久病多正虚邪实 虚实夹杂 治疗宜掌握扶正祛邪的关系 尽量避免有关诱因 注意生活调理 适当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分证论治 发作期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喘脱危证 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 1 冷哮 症状 哮病发作时特征 冷天或受寒后 易发 形寒怕冷 口不渴 咯白痰 舌苔白滑 脉弦紧 病机概要 寒痰伏肺 遇感触发 痰升气阻 肺失宣畅 治法 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辛姜味 紫菀半夏枣冬花 发作期 1 冷哮 方药 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辛姜味 紫菀半夏枣冬花 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附方 宣肺祛痰 下气止咳 主治痰饮郁结 气逆喘咳证 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鸡声 方解 射干 麻黄 宣肺平喘 豁痰利咽干姜 细辛 半夏 温肺蠲饮降逆紫菀 冬花 化痰止咳五味子 大枣 敛肺补肺苏子 沉香 直折逆气蝉蜕 僵蚕 开肺闭 降逆气 发作期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 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 半升桂枝去皮 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 三两 用法 主治 外感风寒 内停水饮证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 无汗身痛 脉浮 水饮肺失宣降 喘咳痰多而清稀 胸闷 苔白滑 停肺溢于肌肤 头面四肢浮肿 体重 病机 风寒束表 主证 表里同病 水饮内停 兼证 表证为主 治法 散寒解表 温肺蠲饮 平喘止咳 小青龙汤 君 麻黄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 桂枝 散寒解肌发表 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 干姜 细辛 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 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白芍药 养阴和营 防麻 桂发汗伤阴 半夏 燥湿化痰 蠲饮降浊 使 炙甘草 调和药性 方解 姜 辛 味相配 散中有收 使散肺寒 化寒饮而不伤正 敛肺气 止喘咳而不留邪 具有散寒化饮 止咳平喘之功 麻 桂相须为用发 汗散寒解表力强 小青龙汤 配伍要点 1 散收并用 相反相成 姜 辛 味 2 解表药与温肺药并用以表里双散 运用 1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 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 名医方论 2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 无汗 喘咳痰多清稀 苔白滑 小青龙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本方 石膏功效 解表蠲饮 兼清热除烦 主治 肺胀 心下有水气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 小青龙汤 1 冷哮 方药 射干麻黄汤 或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辛姜味 紫菀半夏枣冬花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同 解表化饮剂异 长于降逆平哮 治痰饮咳喘 咳而上气 喉中有水鸡声 表证不著者 解表散寒作用强 用于表寒里饮 寒象较重者 发作期 1 冷哮 症状 治法 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加减 痰壅喘逆不得卧 合三子养亲汤 皂荚 表寒里饮 寒象明显 小青龙汤加苏子 杏仁 白芥子 橘皮等 咽干口燥 痰涎稠粘 咯吐困难 加服祛痰灵 沉寒痼冷 顽痰不化 喘哮甚剧 恶寒背冷 痰白呈小泡沫 舌苔白而水滑 脉弦缓有力 紫金丹 每服米粒大5 10粒 150mg 临睡前冷茶送服 连服5 7日 发作期 2 热哮 症状 哮病发作时特征 发热 面赤 口渴欲饮 咯黄稠痰 舌红苔黄 脉滑数 病机概要 热痰壅肺 壅阻气道 肺失清肃治法 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方药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 宣肺平喘效力彰 发作期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 白果 二十一枚 麻黄 三钱 苏子 二钱 甘草 一钱 款冬花 三钱 杏仁 一钱五 桑白皮 三钱 黄芩 一钱五 半夏 三钱 用法 定喘汤 主治 风寒外束 痰热内壅之哮喘证 风寒束表微恶风寒痰热内壅 哮喘咳嗽 痰多气急 痰稠肺失宣降色黄 苔黄腻 脉滑数 病机 风寒外束 痰热内蕴 肺失宣降 治法 宣肺降气 清热化痰 定喘汤 方解 君 麻黄 宣肺平喘 兼散风寒白果 敛肺定喘 化痰臣 桑白皮 泄肺平喘黄芩 清热化痰佐 杏仁 苏子降气平喘款冬花 法夏止咳化痰使 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麻黄 白果 桑白皮 黄芩 两者相配 一散一收 散不耗气 收不留邪 加强平喘之功 定喘汤 运用 1 名医论方 2 辨证要点 喘咳气急 痰黄稠 苔黄腻脉滑数 3 临证加减 无表证者 麻黄减量 痰稠难出者 加瓜蒌 胆南星 肺热重者 加石膏 4 现代运用 支气管哮喘 慢性气管炎 肺结核 嗜酸细胞增多症 肺炎等属风寒外束 痰热内壅者 5 类方比较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小青龙汤 定喘汤 2 热哮 方药 定喘汤 或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 宣肺平喘效力彰 宣降肺气 清热化痰热痰主治风寒外束 内蕴证 用于喘哮气逆 胸膈烦闷 咯痰黄稠者 是降气平喘常用方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汤加半夏 宣肺泄热 用于肺热内郁 外有表证者 喘哮遇感而触发 喘咳上气 目如脱状 寒热 脉浮大越婢汤 解表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附方 杏仁 姜 枣 主治一身肿为主 麻黄大量用 因不喘 杏仁 发作期 2 热哮 方药 定喘汤 或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麻黄杏 夏款草苏桑皮芩 痰热内蕴风寒束 宣肺降气痰喘平 清肺泻热 化痰平喘 用于喘哮气逆 胸膈烦闷 咯痰黄稠者越婢加半夏汤 宣肺泄热 用于肺热内郁 外有表证者 喘哮遇感而触发 喘咳上气 目如脱状 寒热 脉浮大方解 麻黄 宣肺平喘黄芩 桑白皮 清泻肺热杏仁 半夏 冬花 苏子 化痰降逆白果 收敛肺气而平喘 防麻黄过于发散甘草 调和药物 发作期 3 寒包热哮症状 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 喘咳气逆发热 恶寒 无汗 头身痛 脉弦紧烦躁 口干欲饮 便干 舌苔白腻微黄胸膈烦闷 咯痰不爽 痰粘色黄 或黄白相间病机概要 痰热壅肺 复感风寒 客寒包火 肺失宣降治法 解表散寒 清化痰热方药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1 小青龙加石膏汤 用于外感风寒 饮邪内郁化热 而以表寒为主 喘咳烦躁者 2 厚朴麻黄汤 用于饮邪迫肺 夹有郁热 咳逆喘满 烦躁而表寒不著者 发作期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本方 石膏功效 解表蠲饮 兼清热除烦 主治 用于外感风寒 饮邪内郁化热 而以表寒为主 喘咳烦躁者肺胀 心下有水气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 脉浮者 小青龙汤 3 寒包热哮方药 2 厚朴麻黄汤 用于饮邪迫肺 夹有郁热 咳逆喘满 烦躁而表寒不著者厚朴麻黄汤 小青龙汤 芍药 桂枝 厚朴 石膏 杏仁 方义 麻黄 散寒解表 宣肺平喘石膏 清泄郁热 二味辛凉配伍 外散风寒 内清郁热厚朴 杏仁 止咳平喘生姜 半夏 化痰降逆甘草 大枣 调和药物 发作期 4 风痰哮证 症状 喉中痰涎壅盛 声如拽锯 或鸣声如吹哨笛 咯痰粘腻难出 或为白色泡沫痰液 喘急胸满 或胸部憋塞 但坐不得卧 无明显寒热倾向 面色青黯 起病多急 常倏忽来去 发前自觉鼻 咽 眼 耳 发痒 喷嚏 鼻塞 流涕 随之迅速发作 舌苔厚浊 脉滑实 病机概要 痰浊伏肺 风邪引触 肺气郁闭 升降失司治法 祛风涤痰 降气平喘方药 三子养亲汤加味 发作期 4 风痰哮证 方药 三子养亲汤加味常用药 白芥子 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 降气化痰 止咳平喘莱菔子 行气化痰麻黄 杏仁 宣肺止咳平喘厚朴 半夏 陈皮 降气化痰茯苓 健皮脾化痰僵蚕 祛风化痰 发作期 临证备要 风邪致病者 为痰伏于肺 外感风邪诱发 具有起病快 病情多变等 善行而数变 的特性 治当祛风解痉 麻黄 苏叶 防风 苍耳草及虫类药物 僵蚕 蝉衣 地龙 露蜂房 1 痰湿阻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祛痰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 二 内伤咳嗽 三子养亲汤 降气化痰 消食以止咳 用于痰浊壅肺 咳逆痰涌 胸满气急 白芥子 温肺利气 快膈消痰 苏子 降气行痰 气降则痰不逆 莱菔子 消食导滞 气行则痰行 气顺 痰化 食消 痰湿重 胆南星 川朴痰湿兼感风寒 小青龙汤 5 虚哮 症状 喉中哮鸣如鼾 声低 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 发作频繁 甚则持续喘哮 口唇 爪甲青紫 舌质紫黯 咯痰无力 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 面色苍白 形寒肢冷 口不渴 舌质淡 脉沉细 或颧红唇紫 咽干口渴 烦热 舌质红 脉细数 病机概要 哮病久发 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 摄纳失常治法 补肺纳肾 降气化痰方药 平喘固本汤本方补益肺肾 降气平喘 适用于肺肾两虚 痰气交阻 摄纳失常之喘哮 发作期 4 虚哮证方药 平喘固本汤本方补益肺肾 降气平喘 适用于肺肾两虚 痰气交阻 摄纳失常之喘哮常用药 党参 黄芪 补益肺肾胡桃肉 沉香 脐带 冬虫夏草 五味子 补肾纳气苏子 半夏 款冬花 橘皮 降气化痰 发作期 5 喘脱危证 症状 哮病反复久发 喘息鼻煽 张口抬肩 气短息促 烦躁 昏蒙 汗出如油 脉浮大无根 四肢厥冷 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脉细数不清 证机概要 痰浊壅盛 上蒙清窍 肺肾两亏 气阴耗伤 心肾阳衰 治法 补肺纳肾 扶正固脱 方药 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前方长于回阳救逆 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附 喘脱危证 回阳急救汤 功效 回阳救逆 益气生脉 主治 寒邪直中三阴 真阳衰微证 组成 四逆汤 六君子汤 肉桂 五味子 麝香 用方要点 阴盛阳衰 现代运用 救治急性心肌梗塞 心源性休克等 附 喘脱危证 方药 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加减 前方长于回阳救逆 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回阳急救汤 长于回阳救逆 用于寒邪直中三阴 真阳衰微证 人参 附子 甘草 益气回阳山萸肉 五味子 麦冬 固阴救脱龙骨 牡蛎 敛汗固脱冬虫夏草 蛤蚧 纳气归肾合生脉饮重在益气养阴 生脉散 人参麦冬各三钱五味子十五粒 医学启源 组成 用法 水煎服 阴津不足 津不上承 口渴咽干舌燥 舌苔薄而少津 主治 气阴两伤证 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 气短体倦 神疲懒言 甚者气促气喘 脉虚 气阴两虚 病机 气阴耗伤 治法 益气生津 敛汗生脉 方解 佐 五味子 益气生津 敛阴止汗 君 人参 甘温 益气生津 固脱止汗臣 麦冬 甘寒 养阴清热 润肺生津 人参 麦冬合用 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气阴双补 三药合用 一补 一清 一敛 共奏益气生津 敛阴止汗 养心生脉之效 气复津回 汗止阴存 气阴充养于心脉 则脉绝可复生 故曰生脉散 配伍要点 运用 3 临证加减 元气大虚者用红参或别直参 阴虚较甚者用生晒参 或西洋参 阴虚生热者加生地 知母等 2 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 自汗神疲 口燥咽干 舌红脉虚 1 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 名医论方 对于肺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 神经衰弱的咳嗽和心烦失眠 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均可加减应用 本方加丹参 山萸肉 何首乌 大枣 即为益心方 经验方 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减慢心率 增加心肌缺氧耐受力和降压作用 用治冠心病 心绞痛 高血压等病证 3 现代运用 敷贴法对减少和控制哮病发作也有一定疗效 白芥子涂法 白芥子 延胡索各20g 甘遂 细辛各10g 共为末 加麝香0 6g 和匀 在夏季三伏中 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 膏盲 百劳等穴 约1 2小时去之 每10日敷1次 其他疗法 1 肺脾气虚 症状 平时自汗怕风 易于感冒 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 发前喷嚏 鼻塞流清涕 气短声低 咯痰清稀色白 喉中常有哮鸣音 面色恍白 舌苔淡白 脉象虚细 证机概要 哮病日久 肺虚不能主气 脾虚运化无权 气不化津 痰饮蕴肺 肺气上逆治法 健脾益气 补土生金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本方补脾化痰 用于脾虚食少 痰多脘痞 倦怠乏力 大便不实等症备选方 桂枝加黄芪汤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 缓解期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份 圣济总录 组成 用法 主治 脾胃气虚证 运化无力 不思饮食 大便溏薄 脾胃气虚 气血生化不足 面色萎白 体倦乏力 语音低微 舌淡脉虚弱 病机 脾胃气虚 运化乏力 治法 益气健脾 方解 君 人参 甘温补气 健脾养胃 臣 白术 甘温苦燥 补气益中 健脾燥湿 参 术相须为用 增强补气健脾益胃之效佐 茯苓 健脾渗湿 使 炙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 术 苓相配 健脾助运 相辅相成 补中健脾 渗湿助运 配伍要点 参与术 术与苓配伍 全方温而不燥 平补不峻 共奏益气中 健脾养之效 体现了脾胃气虚的基本大法 犹如宽厚平和之君子 故有 四君子汤 之名 运用 2 辨证要点 面色萎白 食少神倦 四肢无力 舌淡苔白 脉虚弱 1 本方是治疗气虚的常用方 亦是补气剂的基本方 后世众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均从此方衍化而来 名医论方 4 现代研究 对动物离体肠管运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促使受损肝脏线粒体的修复 明显提高脾虚小鼠红细胞免疫功 抗肿瘤和抗突变作用 抗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 3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均可用之 5 衍化方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 六君子汤 医学正传 卷三 香砂六君子汤 古今名医方论 卷一 6 病例分析 六君子汤 医学正传 卷三 组成 人参 陈皮 茯苓 甘草 白术 半夏 生姜 大枣功效 益气健脾 燥湿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面色萎白 语声低微 气短乏力 食少便溏 咳嗽痰多色白 恶心呕吐 胸脘痞闷 舌淡苔白腻 脉虚 香砂六君子汤 古今名医方论 卷一 组成 人参 半夏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陈皮 砂仁 生姜功效 益气化痰 行气温中 主治 脾胃气虚 湿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 不思饮食 脘腹胀痛 消瘦倦怠 或气虚肿满 2 肺肾两虚 症状 平素短气喘息 动则为甚 吸气不利 痰吐起沫 或痰少质粘 心悸 脑转耳鸣 腰酸腿软 心慌 劳累后易发 或畏寒肢冷 自汗 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质胖嫩 脉沉细 或颧红 五心烦热 汗出粘手 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 证机概要 哮病久发 精气亏乏 肺肾摄纳失常 气不归原 津凝为痰治法 益肺肾 纳气平喘代表方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方药 生脉地黄汤 益气养阴为主 用于肺肾气阴两虚 合金水六君煎 补肾化痰 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缓解期 2 肺肾两虚 代表方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两者都用于久哮肺肾两虚 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 适用于肺肾气阴两虚 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 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生脉地黄汤 生脉散 六味地黄金水六君煎 二陈汤 当归 熟地备选方 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 七味都气丸加麦冬 当归 龟板胶 参蛤散 缓解期 2 肺肾两虚 代表方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两者都用于久哮肺肾两虚 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 适用于肺肾气阴两虚 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 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方药 生脉地黄汤 益气养阴为主 用于肺肾气阴两虚 合金水六君煎 补肾化痰 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缓解期 二陈汤的衍化方 本方 当归 熟地黄 金水六君煎功用 滋养肺肾 祛湿化痰 主治 肺肾阴虚夹痰证 本方 去乌梅 南星 枳实 导痰汤功用 燥湿化痰 行气开郁 主治 痰阻气滞证 胸膈胀痛 分证论治 发作期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喘脱危证 缓解期肺脾气虚肺肾两虚 针灸治疗 处方 肺俞天突膻中孔最丰隆方义 针灸治疗 处方 肺俞天突膻中孔最丰隆加减 发作期 冷哮 热哮 寒包热哮 风痰哮 虚哮 缓解期肺脾气虚 肺肾两虚 加风门 列缺大椎 曲池 清化痰热风门 鱼际 补益肺气脾俞 足三里培土生金 肾俞 关元 太溪滋肾益肺脾俞 足三里膏肓 肾俞 太溪 针灸治疗 处方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方义 痰饮伏肺 壅塞气道 肺气上逆 发为哮喘 肺俞 中府 取肺之俞募穴肺俞 中府调理肺脏机能 止哮平喘 天突 降逆顺气 祛痰利肺 膻中 为气之会穴 宽胸理气 舒展气机 孔最 为肺经郄穴 主急性发作性病症 肃肺化痰 降逆平喘 定喘 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 丰隆 为豁痰要穴 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 止哮平喘之功 针灸治疗 处方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加减 寒哮 热哮 肺虚 脾虚 肾虚 操作 心肾阳虚气海 关元加灸 肺俞 风门 脾俞 肾俞 心俞等穴不可直刺 深刺 以免伤及内脏 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痕灸 每日1次 严重发作者每日2次或数次 缓解期每隔1 2日1次 加风门 太渊疏风宣肺大椎 曲池 太白清化痰热太渊 列缺 补益肺气脾俞 足三里培土生金 肾俞 关元 太溪滋肾益肺 肺俞风门定喘方 石学敏针灸学 处方 肺俞 风门 膈俞 华佗夹脊穴 第二 三 五 七对 操作 肺俞 风门 膈俞用三棱针点刺 拔罐出血3 5毫升 华佗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 5寸 捻转补法 使针感向前胸或脊柱上下放射 主治 哮喘 顽固性咳嗽 璇玑气海定喘方 玉龙歌 璇玑 气海都为任脉穴 璇玑宽胸理气 气海纳气平喘 一上一下 上下配合 降逆平喘 降气平喘治哮喘 胸部腧穴 转归预后 1 哮喘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 可出现喘脱或内闭外脱 2 本病易于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预防调护 一 注意保暧 防止感冒 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二 根据身体情况 作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逐步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三 饮食宜清淡 忌肥甘油腻 辛辣甘甜 防止生痰生火 避免海羶发物 烟尘异味 四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劳逸适当 防止过度疲劳 五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 肾气丸等药物 以调护正气 提高抗病能力 结语 一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二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伏于肺 遇感诱发 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 壅阻气道 肺失宣降 病案 张某 男 41岁 近3年每到7月份出现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 10月天气变冷后方可缓解 今年此次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