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农业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doc_第1页
延津县农业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doc_第2页
延津县农业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doc_第3页
延津县农业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doc_第4页
延津县农业局 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农业局长座谈会延津县农业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半年来,延津县农业局在市农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一目标,狠抓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夏粮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小麦收获面积75万亩,较去年增加7%,单产达到468.9公斤,较去年增加9.8%,总产达到3.5亿公斤,较去年增加10.5%,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做好统一供种工作,全面提升我县优质麦生产水平。良种补贴是党的惠农政策在农村的具体体现。2008年,我县小麦良种补贴面积61.285万亩。在小麦播种之前,我们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农民自愿的原则将我县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域分为两块,即以沙质土壤为主的中产田及以两合土、壤土为主的高产田块,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择宜种品种,以村为单位统一供种,一村一品,使我县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商品粮价格平均比周边地市高出2-5分钱/斤,仅此一项亩增收20-50元。(二)落实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全县小麦增产。按照新乡市“1346”工程及延津县小麦高产创建“百千万工程”的总体要求,我县共安排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示范乡(镇)方5个,亩产550公斤以上的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个,亩产63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10个,亩增产30公斤以上的万亩丰产方6个,亩产530公斤以上的万亩示范方2个,亩产600公斤以上的百亩示范方8个。经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抽检,均达到上述要求,其中2个万亩示范方单产达到530.7公斤,10个千亩示范方平均单产达到558.4公斤,8个百亩方平均单产达到603公斤。(三)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为全县小麦增产提供技术支撑。抓住2009年省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继续在我县实施的机遇,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为我县小麦增产提供技术支撑。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配套措施:一是抓好秸秆还田和深耕。通过秸秆还田和深耕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深耕有效提高活土层,两项措施配套应用,培肥地力,加深耕层,提高小麦抗到能力。二是抓好统一机播和精量播种,做到足墒适期精量播种。三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取土化验土壤样品3120个,制定不同类型土壤,不同类型施肥配方,做到粗肥化肥配合,氮磷钾肥配合,推广化肥深施,提高肥效。四是搞好病虫害统一防治。麦播期间,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小麦生长期间,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统一防治,共发布病虫情报15期,防治小麦病虫害415万亩次。五是抓好统一机收。做到单品种单收、单打、单储,减少混杂,提高品质,实现优质优价。通过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科技示范户平均小麦单产达到了493.3公斤,比全县小麦平均增产5.2%。(四)实施延津县优质粮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1万亩和1.6万亩共计2.7万亩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使两个乡,8个村,两个场的农民直接受益。两项目共新修砂石路23380米,新打机井140眼,新修灌渠5144米,电力改造2000米,新增灌溉面积9003万亩。经调查,项目区小麦比项目实施前亩增产49.2公斤,增产10.5%,共增产小麦132.84万公斤,农民新增效益252.369万元。标准粮田项目的实施,使得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耕地地力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十项”农业实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全县农业总产值,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农作物布局进一步优化粮食:今年小麦收获面积75万亩,其中优质麦6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6.7%。玉米30万亩,水稻1.1万亩,大豆0.3万亩,红薯0.5万亩,小杂粮0.2万亩,花生:2009年延津县食用油培增计划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农民种植花生积极性再度回升。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近二分之一。蔬菜:蔬菜8万亩,预计总产量30万吨,露地胡萝卜3.5万亩,番茄1万亩,黄瓜1万亩,大白菜1万亩,辣椒0.6万亩,芹菜、茄子、大葱等0.9万亩。设施蔬菜0.6万亩,地膜覆盖,小拱棚0.7万亩。棉花:播种面积10万亩。(二)农作物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优质小麦以郑麦366、藁麦9415、矮抗58、西农979为主,分别占优质麦播种面积的40%、25%、15%、7%。玉米以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浚单26、中科11、郑单17等优质高产品种为主栽品种,面积达到28.5万亩以上,占播种面积的95%以上。水稻以新丰2号、新稻18、豫粳6号为主。花生以优质油用大果型花生品种,豫花7号、豫花9326、豫花15、豫花9327、郑农花7号为主,占花生种植面积30%。棉花主要有优质、抗虫、早熟、高产新品种中棉50、中棉58、百棉2号。(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县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我县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0.8万亩增加到2009年65万亩,增长81倍,产量由1998年的0.3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35万吨,增长116倍,小麦产业化链条已经形成,小麦产业已成为我县支柱产业。我县花生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单产275公斤,总产11万吨,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国的0.68%、0.93%,分别占河南省的3.28%、4.15%,是豫北花生种植第一县,主要分布在我县的榆林乡、小潭乡、石婆固乡、胙城乡、位邱乡、丰庄镇、马庄乡、王楼乡和司寨乡9个乡镇,形成了一条沿黄河故道区花生种植产业带。棉花主要以东屯镇、司寨乡、王楼乡、位邱乡为主。蔬菜已形成四大特色基地。一是小潭乡无公害胡萝卜基地;二是僧固、石婆固、王楼、东屯、保护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三是以位邱为主中心、马庄、王楼、丰庄等乡镇三樱椒、大葱生产基地。四是石婆固乡通郭村、南秦庄、王楼乡草店村无公害食用菌基地。(四)高产创建,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作用增强今年我县继续开展秋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创建玉米单产7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方2个,单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田6个;创建花生单产300公斤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方2个,单产325公斤以上的千亩高产示范方4个,单产400公斤以上的百亩示范方9个。创建棉花1个万亩方,4个百亩示范方,5个高产攻关田。三、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良牌面粉、新良食用植物油,小潭贡参牌胡萝卜、金粒小麦,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延享食用植物油,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农产品。上半年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一)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使用高毒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配方施肥,减少肥害,降低土壤污染。逐步扩大沼渣、沼液在农作物上应用面积。上半年,共查获假冒、伪造、转让农药登记证农药20件(箱),“一证多用”农药10件(箱),擅自修改标签内容农药18件(箱)。共抽检肥料样品30个。(二)做好“三品”产地认定和绿色产品认证工作。2008年底延津县人民政府申请创建4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创建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与此同时,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已申报10.8万亩绿色小麦认证,产品总量4.86万吨。克明面业公司已申报绿色挂面品种10个,产量达到10万吨。5月20日国家农业部发布第1208号公告,公布了2009年第二批核准登记地理标志的19种农产品名单,我县贡参果蔬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的“延津胡萝卜”名列其中,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证书编号为AGI2009-02-00150),成为了河南省农业系统继“开封西瓜”之后,第二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全国第二个胡萝卜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8个,面积累计达到50.9万亩,占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面积的35%。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累计达到6个,认证产品总量45.56万吨。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量与市场流通量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地位。金粒小麦、金粒馒头粉、金粒特一粉、金粒雪化粉、金粒特精粉、贡参胡萝卜六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上半年,贡参蔬菜专业合作社5万亩胡萝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先后被确定为省、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至此,全县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已达6个。同时,争取到河南省胡萝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10万元,为我县胡萝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四)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做到“生产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记录有档案、产品有包装”,积极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品牌农产品专项检查等工作,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品牌农产品的信誉。组织农产品质量抽检40次,抽检样品800批次,农药残留检验合格率97以上,同比去年合格率增长1.2%,印发简报40期。6月1日,新乡市政协副主席张琴, 新乡市政协常委、农业委主任高国新等一行十几人来到延津县就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进行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调研和听取汇报后,对我县的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四、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我县于2007年5月建立了四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技推广队伍。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不断创新推广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了农技推广“零距离”服务。比如,魏邱区域站根据区域特色,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并对辖区210个村级技术员,进行了再培训,再遴选,打牢村级网络。榆林区域站大胆引进试种农作物新品种,始终站在科技和推广前沿,时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向。(二)初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8年8月我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新乡市唯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试点县。几个月来,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2009年3月24日延津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至此,延津县12316 “三农”热线顺利开通,河南延津农业信息网()实现全新改版。目前,已接受农民咨询130次,累计发送农业技术手机短信1万余条。(三)逐步完善执法体系。今年我局继续创建市级“行政执法示范单位”,按照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规定,我局依照国家标准规范了案卷封皮,统一了案卷文号,按照规范立卷归档,我局的案卷代表市农业局参加全省执法案卷评查。上半年共立案6起,建立一般程序案卷3件,当场处罚案卷3件,结案率100%。(四)健全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一是做好中专学历教育。76名在校中专学员辅导学时达到130个,另有30名2007级春季班学员顺利毕业。二是落实阳光工程“百日培训”计划。对全县460名基层农资经营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资安全使用、农资质量鉴别、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除草剂的安全使用等。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为我县农资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三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金融危机浪潮的影响下,农民工外出就业压力增大,我局根据实际,深入基层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培训专业有建筑装饰、电动缝纫等。学员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共培训学员300人。四是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三进村”与绿证培训。上半年,我局认真落实上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的“三进村”精神,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共培养绿证学员500人,发放各类技术书籍、资料、光盘3000份,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五)健全沼气服务体系。在原有的一个县级服务站,8个村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1个村级服务网点,沼气农民技术员达到128人,沼气服务网点辐射60个村,6000户沼气用户。(六)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管体系。筹建了延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大厅及土地纠纷仲裁厅,半年来,共调解纠纷案件12起,开庭仲裁案件1起,指导农民签订流转合同700多份,发布流转信息10条。2009年6月底共流转土地15646亩,其中转包11500亩,互换2303亩,出租643亩、转让1200亩。五、存在问题(一)部分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建设较弱。目前,我县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只有强筋小麦,而延津胡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尚未形成品牌规模产业。(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六、下半年工作计划(一)落实政策,及早谋划好20092010年度的小麦高产创建。1.通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小麦的一致性和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 抓好以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田和高产攻关田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我县小麦生产水平。(二)扎实开展玉米、花生、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生产水平。狠抓已经建立的玉米、花生、棉花高产攻关田和高产示范方,以高产开发,科技入户来带动秋季生产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