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成语.doc_第1页
趣谈成语.doc_第2页
趣谈成语.doc_第3页
趣谈成语.doc_第4页
趣谈成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之 成语篇 北海六中 包绍娟中国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集成,其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观念和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事哲学及世界观。如今中国成语大会成语英雄等节目如日中天,中国成语也随之增温,中国成语独有的魅力再放异彩。很多中国成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知道,中国成语的以其源远流长、凝练浓缩、概括力强、涵盖面广而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是成语在表情达意,在传递高质量的语言信息方面也起着以一当十的作用。学习成语,运用成语,了解成语当中所包含语言文化现象,是我们学习语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目的。那么,你对中国成语了解多少呢?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二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2、 成语的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来自寓言、传说、诗词、或古人说的话,而很多成语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传说或故事。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举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例如: 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俚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俚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9)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以上列举的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三、成语的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万象更新;联合主谓式成语: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草长莺飞、莺歌燕舞;联合动宾式成语: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批郤导窾、焚膏继晷、 提心吊胆、破釜沉舟、指桑骂槐、买椟还珠;联合名词式成语: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成语: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成语:逍遥法外、问道于盲;青出于蓝、爱不释手、心乱如麻、重于泰山;并列式成语: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喜怒哀乐、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偏正式成语: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承接式成语:见异思迁、先斩后奏;因果式成语: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四、成语与专名、术语、谚语、歇后语的区别 1、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2、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3、与谚语的区别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像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像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勉强可以的。 4、与歇后语的区别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5、 成语的特点成语不同于一般的词语临时性组合,它有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历代沿用:成语极多是历代沿用下来、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它们被使用了上千年,故明显带有文言色彩。能流传至今者,均久经时间洗礼,故它们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完整意义:成语大多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经典名言概括而来,故不能单凭成语字面意思来理解,否则容易发生误解。故使用时,必须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典故及其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含义。、结构凝固:成语多数由四字构成(又称四字格成语),在长期使用时,已凝固成一个整体,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成语中每个字一般不能随便更换。例如:“掩耳盗铃”不能说成“掩耳偷铃”,“亡羊补牢”不能说成 “亡牛补牢”。 、词语次序一般不能随意颠倒: 例如:“深谋远虑”不能说成“远虑深谋”,“标新立异”不能说成“立异标新”。、民族性内容:成语跟汉族的历史背景(如朝秦暮楚、三国鼎立)。地理环境(如逐鹿中原、泾渭分明)。经济生活(如雨后春笋、茶余饭后)及文化风俗(如棋逢对手、龙飞凤舞)等,有着密切联系。、形式简洁: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话语,这就需要改造原文,压缩成四字。这格式能符合汉人成双作对的心理,容易上口,内容又含蓄丰富。例如:北朝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压缩成“扑朔迷离”。诗经国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压缩成“一日三秋”。、形义多变:异形成语:同一个成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却有两种以上的形式。这主要指成语中个别字的不同。例如:走马看花走马观花拔苗助长揠苗助长了如指掌了若指掌不可救药无可救药同义成语:形式不同,意义却相近或相同。例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自高自大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