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do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do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doc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doc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 论 文 摘 要 就目前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来看,呈现内容封闭、形式单一、评价简单倾向,仍然没有跳出枯燥机械训练的拘囿,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互动,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作业的目的与新课程的主旨仍存在相当距离。新课程理念赋予思想品德课作业全新丰富的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对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实践上的优化研究,提高思想品德作业有效性,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 本论文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陶行知教育思想及新课程理念为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依据,将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植根于优秀理论的肥沃土壤,探索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原则、作业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方法诸问题,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情感互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导言部分,着重从课程性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研究三方面介绍了问题提出背景,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依据,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一章论文深入学生和一线教师实际,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反思分析,探究学生喜欢的作业类型和评价形式,理清执教教师困惑,给予中肯建议。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初中学生思想认知、身心发展、行为能力特点,从丰富作业内容、开放作业形式、优化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研究,总结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遵循原则,整理汇总了一定数量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的作业案例和评价方式,力求探究适切的作业设计类型和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结语部分,笔者就探究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进行总结和思考。论文着眼于学生未来,立足教学实际, 努力使作业的过程为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和精神建构而发挥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作业的本质所在,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精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键词:思想品德作业作业设计 作业评价 ABSTRACT On thinking of the assignment status, we may find some problems: the content is closed in a certain field, the form is monotonous and the evaluation is too simple,which still do not jump out of the dull and mechanical training, and ignore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emotions, attitudes, values. That will not favor the students fu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purpose of assignment and the aim of new course.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gives moral assignment new rich conno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homework is not a vass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y longer, but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rebuilding and promotion curriculum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life.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have a research o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assignment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assignment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able students to fall in love with moral educationIn this paper, Gardin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ao Xingzhi and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used as the theory for the desig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moral assignments are rooted in a fertile soil of excellent theory, to explore moral works design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 etc, hop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mote teacher-student affective interaction, enrich the students inner experience,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and innovation spirit, practice ability,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from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research three aspects to introduce question background, and collec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basis, to determine the research aim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first chapter, the paper studi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deeply,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reflection to explore the form of homework which is liked by students and clear teachers confusion, give the pertinent advice.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cogni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enriching assignment content, diversifying forms, and optimizing evaluation etc. to think and research again, summary the principles which moral works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llow, collect a certain amount of the operation case and the way of evaluation from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ch a perfect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system.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mad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research resul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futur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tries to make the students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spirit, truly reflect the essence of assignment, play job functions, and also reflect the idea and the spirit of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Assignment; Assignment Design; Assignment Evaluation 目录 导言.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 (二)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依据.4 (三)研究现状综述.7 (四)研究的范围与内容11 一、当前思想品德作业现状与问题成因.12 (一)思想品德作业现状的调查12 1.学生完成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调查.12 2.教师布置批改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调查.13 (二)存在问题成因分析14 1.过度关注应试的功利主义取向.14 2.忽视新课程理念的工具主义取向.14 3.教师相关理念的滞后.15 4.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和评价误区.17 二、思想品德课作业的优化设计21 (一)设计原则.21 1.激发兴趣,使作业有“温度”.21 2.回归生活,和作业零距离22 3.勇于放手,以学生为主体22 4.尊重差异,使作业有“梯度”.23 5.注重体验,实践中得真知23 6.因地制宜,使作业有资源24 (二)作业形式.24 1.论坛型作业.24 2.实践性作业.26 3.调查性作业.27 4.探究性作业.27 5.拓展性作业.28 6.趣味性作业.29 7.辩论赛准备作业.31 三、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评价方法32 (一)评价原则.32 1.促进发展原则32 2.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33 3.知情行统一原则.34 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34 (二)评价方法.36 1.描述型评语.36 2.积分代币法.37 3.评比展示.38 4.成长档案袋.38 5.项目评价.39 6.自评与同伴互评.40 四、总结与反思.42 附录.44 附录一 思想品德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44 附录二 思想品德作业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46 附录三 拓展型学习设计模板.48 参 考 文 献.52 后 记.54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我、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渐培养形成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显性德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主线,整合了心理、法律、道德、国情、社会责任等相1关内容,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主要任务 。因此从课程的特点来看,它更属于经验类活动类课程,是学生“学”的课程,需要了解见证学生的变化成长,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学生在课内外动起来。思想品德课作业是思想政治课课堂的延伸,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时空,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进程的方式,具有巩固和检查,深化和提高的作用,更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养成学生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走进学生心灵,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涵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对人的生命存在及未来走向以人本的整体关怀。它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3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讲,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留给师生的既有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又有对生成新问题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实践。这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7 月第 1 版,第 39页。 2叶伟良:构建塑造人心灵的德育课程?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现代教学,2005 年第四期。 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上海教育出版,2004年 7 月第 1版,第 73页。 1就要求思想品德作业要生活化,以教材为基础,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熟悉或亲身经历题材,把学生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变成教育资源;要重实践,提供更多活动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获得对现实中人性之复杂性丰富性的认识;要尊重差异,关注学生差异性表现,提供有区别有梯度作业,提出不同程度要求,增加作业选择性,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发展需要;要注重激励,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实践活动中成果,以成长档案1袋的形式予以记载”,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优化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探究就提上了日程。 研究来源于实际,就目前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来看:作业重点是检查和训练学生是否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点,题目形式单调陈旧,答案和结论多为单一的,僵硬无变化,呈封闭状态;缺乏基于学科内容之上的开放性,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创新、探究的意识更无从谈起;作业评价简单,相当题目还停留在是非层面,仍然没有跳出枯燥机械训练的拘囿;相当部分的题目缺乏应用性,缺乏背景的营造和呈现,与实际问题或旁科知识联系甚少,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纯粹的知识训练题扼杀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理解感悟课本基本道理,提高获取和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利达成思想认知和实践导行目标十分不利。再加上近年来上海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试地位下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教师本身对学科的认同度弱化,作业日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中被遗忘的角落。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下,对作业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不高。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富于趣味,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多种学科背景的,紧跟时代焦点问题的作业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并且成为学生表达观点秀出自我进而修正自我的重要平台。因此,有必要对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实践上的优化探究,提高作业有效性,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达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本学科的独特德育价值。 2.研究的意义 二期课改提出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爱好,建立自1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7 月第 1 版,第 74页?第 75 页。2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渠道。二期课改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方面的创新和研究不断深入,但对于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关注远远不够,广大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1其理念改革到实践操作都相应滞后, “作业成为新课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有部分一线教师进行了设计开放性作业形式的尝试,但只是局部零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尤其在如何进行评价尚欠缺合理性,更缺乏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但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每位教师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初中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提高作业有效性,给同伴教师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初中时期,一个充满纯真和思考的人生阶段,一个由幼稚懵懂走向成熟理智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还带有孩子身上可贵的稚气、对社会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呈现出鲜明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又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风起云涌,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渠道多样,是非辨别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情绪及认知上易受到影响,其中不免有社会中负面事件和不良的思潮观念。致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内心是个性而矛盾的。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高度,作业无疑是一个教师可以进行灵活操作的合适工具。 2010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从辉煌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读到了另外的信息:我们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他人的实2验体验,缺乏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和条件。什么样的人生有价值,什么样的人生准则应该推崇,什么样的人物应该崇拜对于这样问题我们的学生是迷茫的。在当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课题研究,探究学科育人价值所在。笔者认为与问题联系密切的政治学科而言,除了要关注学科课堂教学之外,也应该高度关注评价环节,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导向、激励和延伸功能,提高作业有效性,优化开放型作业,做好做实评价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1肖川主编: 名师作业设计经验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 1 页。 2/0. ,叶伟良: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3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良好途径。 2010年以来上海中小学教育研讨的中心议题:有效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要生动活泼地展开,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机会让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由内而外的自我成长,才能实现内化和生成。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在课余期间给学生布置适度的作业来配合完成。什么样的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和兴致,什么样的作业于学生而言是有价值的学习经历,什么样的作业对构建学生的德性判断发挥积极作用,作业的优化设计和评价恰恰填充满足了一线教学实际需要。 (二)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先导,不植根于优秀教育理论土壤的教育教学研究,只注定停留于经验层面,缺乏科学性和推广借鉴价值。所以,笔者将建构主义原理、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理论引入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相信这些优秀的理论会对我们更新观念投身实践反思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传统客观主义迥然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积极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帮助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所以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体与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文精神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运用带来了教学和学习的革命,其学习中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关注并基于学习者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和他人合作商讨辩论完成知识建构给教育界提供了诸多新见解。 建构主义对思想品德作业优化的指导意义在于:(1)学习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养成,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由内向外而非自外向内的灌输,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是体验、内化、生成。真正自主的给予选择,才会真心为选择的后果负4责。特别是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应该开放心态,关注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关注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创设契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探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作业中学生的被动局面。 (2)教师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应该在小组或者团队合作磋商中开展进行。它强调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小组或者团体合作应该足够小,并且组内每个人应该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分工。在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课堂与课余作业的布置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如开展讨论与交流,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启发诱导学生提升自我,分享别人的资源,在同伴的观点碰撞中纠正或补充错误片面认识。在课外作业进行小组分工,各司其责,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登纳以及他的助手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被认为是人类智力认识的一大飞跃: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美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经成为美国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样,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的能力。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并可以分解为8种智能,分别代表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即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智能之间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因此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1发展也是不同的。 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优化的启示有: (1)尊重差异,实行分层多样化作业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应该设置多元智力课程如综合性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之需,讲究课程的个性化差异性设计。所以,“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1张春玲: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 3 期。 5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要让所有的孩子去完成相同的内容?即使是完成同一个内容,是否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所以教师应该树立“差异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财富”的观念, “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1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此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设计作业,实行作业分层,或者选择性作业。设计有趣味的多样化作业,口头的,书面的,长的,短的,表演类,目击型等等。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为学生创设更多展示自我,亮出自我的舞台,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 (2)注重作业评价的多样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同程度地拥有多种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他本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作用,拥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对不同的作业有不同的爱好和,比如一个拥有身体运动职能优势的学生可能在知识学习中缺乏兴趣,一个在拥有艺术天赋的儿童在体能运动职能方面比较欠缺等,面对对作业有不同爱好兴趣的学生,教师在作业评价的时候就要注意评价指标的设定和方式多元化,开发儿童的多种智能,帮助儿童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23.陶行知教育思想 依据美国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方法和“生活教育”理论,通过系列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到的教育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学生必须有敢于创新的“自动”精神,善于观察,探索,思考,强调儿童是有创造力的,是创造的主体,倡导解放儿童的六大方面:一即解放儿童的头脑,革新一切束缚儿童思想的教育制度和观念。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又动手的机会,双手向前开辟。三是解放儿童的嘴,儿童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长知识,儿童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所以教育中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提问,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240页。 2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8页。6习惯。四是解放儿童的眼睛,倡导让儿童到自然中观察客观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多读多看课外读物,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学生走出学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寻求更广泛的知识。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学生从考试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去发挥他的创造力,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在依据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2)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和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方法,陶行知主张教的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生活的说明,表现在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中发生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问题,利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求解,书仅仅是生活的工具。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作业优化的指导意义在于: (1)多元化作业设计,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给学生说的权利,学贵有疑,对有争议的问题敢于提问,自由发表主张。给学生动手的自由,参与亲自操作体验的机会。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道理。作业设计中可以设计辩论作业,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锻炼语言表达,设计动手型作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付出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动起来。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和兴趣的作业,才可以给学生带来挑战,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教育教学才会收到实效。 (2)走进生活,推出实践型作业。只有参与才会获得体验。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素质养成,但把学生置于“思想无菌室” ,传输理想的道德要求,完成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作业是无法达成上述目标的。生活世界看似平凡、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广泛存在其中。实践型作业恰巧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让学生通过一定量实践型作业的完成,关注社会生活,迁移运用课本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我观察搜集分析的能力,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在动手动脑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 (三)研究现状综述 7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凯利等人在五所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听了147节课,发现教师共布置了460项作业,他们对这些作业进行分析,把它们分为低水平作业和高水平作业两种类1型。其中的低水平和高水平作业类型,可以为我们优化思想品德课作业提供一些启迪。相关信息如下: 低水平作业类型:作业类型 要 求惩罚性作业 例如:写出6条理由说明为什么不准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勤杂性作业 例如:搬移教室的课桌椅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整理教室设备 描画或涂色作业 从地图册中描出几幅地图,给课本插图上色 抄写标题 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把标题抄下来” ,这也包括直接抄黑板或教科书 朗读 各科教是喜欢要求全班学生读课文,包括一齐唱歌,跟着录音机复述词语 默读 、聆听或观察 要求学生对录音或示范实验做被动的旁观者,学生也默默地念读着,放慢速度让迟钝学生跟得上 记忆 学习一个词表或一个史实材料 订正或进行订正测验 当教师在描述作业时用了“订正”这一词的场合下,才是用这一方法 跟着示范做一次实验,或 许多自然学科从教师的示范实验开始,然后学生既要观对结果做一个简单观察 察结果,又要重做实验 简单的填充,理解或做笔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理解或概述已由教科书、作业问卷或记 教师提供的提示 强化 布置的作业要求实际运用已学会的技能 高水平作业类型:作业类型 要 求 1陈建华: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探讨 , 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 1 期。8想象性作业 这个范畴包括常被人们认为具创造性水平性的写作,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写一首关于火的形象诗,或是写一篇名叫“伟大历险记”的系列性故事。 搜集证据、解决问题、 设计一些问题,例如:温度能够引起变化吗? 那一种清洁剂演绎和推理性作业 东西效果最好? 应用性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操作。 分析性作业 要求学生在事实和假设之间作出区别,找出范型和弄清关系 综合作业 把观念组织起来作出一个新的陈述,检验观念,发现关系,或提出整改措施,比如以罗马皇帝的身份写一封信,告诉英国认为什么罗马人已经决定撤兵。 变换作业 要求学生按照正邪的标准作出评价,鉴别或批评,包括写影评、书评或者一部书的某个人物 具体到学科而言,思想品德课程和诸多国家的公民类课程类似,但又具有不同于他国的国家色彩。相比而言,更多国家侧重德育的实践性和批判反思性,广泛采用的方式是将作业纳入到社区内,以活动为载体,与学校之外的法庭,慈善组织及公共机构实行联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辩论、模拟中体验内化,并根据表现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在作业类型方面,实践型活动类方式呈多样化:比如新加坡公民课作业中活动类作业多种多样精彩纷呈,运用多种道德教育方法,如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文化传递法等方法设计了许多不同的道德情景和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以作业形式积极完成。如有知识循环、大脑风暴、口头表述、故事分享、写歌曲/标语、多媒体呈现、象征性表达、写信给顾问、家庭契约、小测验、解决难题、小型展览、文化食品宴会、完成一个故事、哑剧、戏剧/漫画、识别练习、图片展示、音乐/记录片、项目展示、信息提取练习、意思概述、观看录像、学习新闻摘要、上网搜索、写家谱、拼图等等。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大面积的推行,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在中小学作业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开展。 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陈剑华教授撰文关于中小学作业形式,9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谈到要落实作业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作业形式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生活更加细化,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可以更加具体化,考虑从学1习内容、发生场所角度、时间、承担者、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探究。 浙江海洋学院宋秋前在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提出:有效作业的前提是教师转变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建立现代作业观。首先要有强烈的作业质量和效率观念,通过系统化的科学设计和策略优化,达到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最佳状态。其次要有整体长远的作业效2益意识,关注作业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强调给学生对其一生有价值的内容。浙江大学教育系边玉芳在文章作业展示性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谈及:我们可以将作业展示性评价可以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一环,它秉承激励性,感性化,互动性,自主性,过程化的特点,对中小学作业评价有积极的意义3和价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赵才欣在以有效性为导向,建立作业新体系一文谈到:要实现有效的评价,基础是有效作业,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重新认识作业,创新性的设计作业形式:探究型作业、开放型作业、体验型作业。作业操作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布置有差异,批改重过程,讲评有导向。并提出了作业研究方面的4诸多思考。 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一线教师对学生作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江苏南京的王宝剑老师汲取国外作业研究经验,对我国作业涉及提出了自己得到的启示:新课程下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应该定位为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追求目标的多元化,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基础性和多样性,以学生为本;作业布置应该清晰适当,适合学生,教授学习技巧,使用作业日历,保持家庭和学校的交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一中的施秀银老师面对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作业处于的尴尬境地,开始了深入的统计调查,寻找作业设计的弊病和不足,提出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的作业观,重建作业的价值观,将作业题材生活化,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完成协作化,作业评价人文化,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思想品德作业的容量和评判上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看法。杭州市余杭区瓶窑一中的周拥军老师认为变传统的思想品德作业为新的1陈剑华:关于中小学作业形式、作业评价问题的思考, 上海教育,2001年24期。 2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 5期。 3边玉芳、蒋芸: 作业展示性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 0 0 4年第 7期。 4赵才欣:以有效性为导向 建立作业新体系, 现代教学,2008年第 Z1 期。10作业观是新课程的要求,是思想品德课的本质需要,更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需要。设计自主选择,小组合作和实践等类型的作业,赋予思想品德作业生命力。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中应该遵循自主性、多元化、层次性、关联性、探究性原则,着眼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非常规类型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关于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评价制度的建构,周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集体评议、教师评语,展示性评价、延迟评价方式纳入其中,并对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这些探索表明了一线教师已经关注到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并开始就有效性问题并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综述笔者能够查阅到的一些国内外关于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文献资料,已经看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关注到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作业的相对滞后,认识到作业改革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了部分作业设计的探究。但关于作业的系统分析,数据统计还是比较缺乏,设计到作业现状的归因分析,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优化策略还有待完善和探究。因而,对作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设计和产生更多的高水平有效作业非常必要。 (四)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本论文以青浦区某公立中学六、七、八、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作业为范围,展开调查研究。旨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优化研究。首先立足现状,分别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完成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影响思想品德作业效率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所在,从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切入,探究作业形式优化原则和类型和作业评价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作业有效性。 11一、当前思想品德作业现状与问题成因 作业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时空,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发展进程的渠道,具有巩固和检查,深化和提高的作用,更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锻炼能力养成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思想品德作业现状的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本课程的作业现状和学生完成情况,明了学生和教师对作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找准基点,开发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笔者于2010年12月对上海市青浦区某公立中学的六、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为样本,各抽样选取60名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及结果见附录一)1.学生完成思想品德作业的现状调查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情感体验上,学生对于新教材内容和课堂还是持比较认同的态度,但是在对作业的态度却不容乐观,回答中“无所谓”或“没必要”的学生竟占62.4%,说明学生对当前学科地位、作业形式和效果都产生了怀疑乃至排斥情绪。初三考试不计入中考,全部开卷,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出来,使得学生思维上有很大依赖性,一旦遇到综合性分析题就想抄答案,甚至最好让老师们直接告知现成答案,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和老师的习惯。机械的枯燥的作业形式,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作业似乎已经成为教师强加的不得不完成的负担,在这种不良情绪支配下,学生中排斥、应付、拖拉作业现象严重,作业有效性得不到落实,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思维。从(4)(9)的回答可以得到验证,没有活泼的触及学生生活和内心的体验,大多数学生无法收获成功感和愉悦感。就更难以企及导行环节会收获实效。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在发生转变,很大程度上,作业的过于狭隘单一和单纯考试目的,没有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讨精神,使得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效果大打折扣。从(2)(5)(8)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学生期待富于生活色彩的、充满乐趣的、多元多样的新颖作业形式,渴望能够亲自参与,调动感官体验,能能在愉悦情绪下完成的作业。 (10) (11)12中的结果让我们看到:缺乏动力,学生希望教师改变单调的布置作业方式,关注群体中的差异,能够迅速及时地将作业的结果与评价反馈给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从而获取做作业过程中的成就感。122.教师布置批改思想品德作业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