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私人银行与欧洲私人银行的差异.doc_第1页
内地私人银行与欧洲私人银行的差异.doc_第2页
内地私人银行与欧洲私人银行的差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地私人银行与境外私人银行的差异私人银行-不是私人开办的银行,也不是VIP贵宾客户服务,而是广泛提供如资产管理、保险、信托、基金、税务规划、遗产规划、海外投资置业、代理拍卖等一系列全面的金融服务。它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概括为专为富裕人群提供的综合金融理财服务。从瑞士的第一家私人银行开始所集中代表的理念概括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由于我本人以前在内地的银行从事过零售及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所以都对此业务有一些个人的了解,并且同时作为一家境外私人银行当地香港分行的客户,在0距离的接触过程中,对比了内地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中发现两者在众多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差异与特点,希望有兴趣了解或者想成为私人银行客户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我个人的浅薄意见供大家分享。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与积累,造就了大批富裕人群,很显然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但富裕阶层的数量不断递增,从而形成了可观的数量。银行业的20/80法则更是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更加突出地显现。据2010年的非官方数据统计,光北京地区长期居住居民个人储蓄存款有一亿人民币的人数就接近9000人,就连我的老家-大连我亲眼发现了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选定了游艇码头对面酒店的底商作为地址正准备紧锣密鼓准备开业。所以,看到内地各种派系的私人银行纷纷遍地开花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国内的银行跟境外的私人银行究竟有哪些差异呢?第一、 运营管理架构不同:我所了解的国内私人银行大多数都是在传统的VIP贵宾理财业务基础上通过几年的过渡期内通过客户数量与质量的双向升级,最终蜕变成现在的私人银行。在运营管理方面有的是事业部制度,有的从属于传统的零售条线垂直管理,有的是混合双向业务管理及汇报。而境外私人银行大都是独立的事业部制的管理,并可以单独混业经营。国外银行是独立核算事业部,而国内还带有很多职能及架构方面的复杂从属关系。第二、 在国内私人银行门槛大概在(150美圆2000万人民币),而境外私人银行的门槛大概在(1000万美圆5000万美圆)。这个门槛的高低无从比较,并且比较没有多大意义。第三、 境外的私人银行在服务理念上与内地银行有本质的不同,境外的银行尤其是已经存活了200-300年丹麦、比利时的名不见经转的小银行非常注重客户的高度隐私,比如你去这些欧洲银行的香港分行里,即使是父亲与儿子都同为一家私人银行的客户,那些Banker们也是把彼此的时间隔开而单独约见,如果彼此想要了解对方的资产状况都永远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欧洲的这些银行把它视为职业操守的核心准则。另外,如果你去他们那里办理柜台业务,会发现你的身份证件为了保护隐私都是被反扣起来的,正面能够透露个人信息的可能很少被他们摆在明面上,如果你询问你的储蓄现金Balance,服务人员不会动嘴,而是用机算器打上数字只显示给你本人过目。这些一一的细节差异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反观现在国内的私人银行,好象都喜欢聚在一个小群体里搞什么沙龙、高端Pa的,如果你在这种场合下想了解对方的基本资产状况那简直是易如反掌,甚至我有听说过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扩大自己的交际人脉,想尽一切方法与手段挤破头皮也要参加。第四、 国内的私人银行非常注重在硬件上的投入,如今你如果步入各地的私人银行就会感觉那些装修豪华,风格典雅与气派并举,显得文化内韵十足的场地一个好过一个,在这点上与境外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软性服务上,国内的私人银行更是停留在表层的“模仿”与“行秀”,比如这些理财顾问会在客户及家人生日时送上一份精美小礼物,或者帮客户订个机票弄个贵宾登机服务,或者亲自上阵去机场提供接送服务,什么高尔夫联谊赛、专家健康医疗讲座、亲子马术培训、游艇会、红酒会、奢侈品专享会、雪茄吧,甚至公务机租赁服务等等,靠这些花样繁多的增值服务来吸引客户,由于是在市场的培育阶段,所以主要靠这个来拉住客户,等真正富人培养起来了,才不会在乎什么红酒,雪茄,高尔夫等这些的小恩小惠了的。我反观境外的私人银行由于处于成熟理性的阶段,他们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投研方面、产品设计开发、客户资产配置方面,更多的是充当“守财奴”的角色。其实这里也要分美资系还是传统的欧洲系银行,现在决大部分美资私人银行和一小部分欧洲银行也是相当激进,尤其在亚太地区,更多是一种针对富人营销为主导的私人银行业务。第五、 国内的私人银行已经做了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由于急于开拓市场,所以基本以“销售产品”为核心导向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营销互动。但国内中资银行由于国际化的产品较少,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是幸运地避免了客户的损失。在这方面我要特别提到香港的私人银行及内地外资银行的分行都成了重灾地,07、08、09年度频繁发生了几个震惊的事件,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女儿通过银行的朋友买了大量对赌澳元的衍生品,陪光160多亿,致使老爸荣智健迫于董事局压力下引咎辞职,这恰恰是荣氏家族高调地颁布了家谱,也不知道祖先是否能看到今天她们这些有背族训的做法?赖建平买了外资私人银行兜售的结构性KODO产品,富豪碧桂园主席杨惠研也同样在香港的私人银行买了高风险的产品而使自己的个人账户血本无归。这些血泪一般的教训说明了什么呢?私人银行的理财顾问为了多拿返佣不顾客户的风险提示及接受能力,一味地推销高风险的衍生品,使这些客户签了大量的免责合约,所以监管当局也是束手无策。在香港光知道在外资银行工作的师哥那年光拿佣金就拿了2000多万港币。当时,好象只有境外传统的欧洲小银行开的私人银行始终保持稳健的经营风格,所以这点值得推崇。HSBC、Citibank、ABN-Amro、DBS、Standard&chartered 买了这些大行代售产品的私人银行客户好多都是血本无归。所以现在看看国内的私人银行反而产品线是越来越丰富,显得非常花哨,而且同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比如前些日子比较热的红酒基金及指数产品、什么艺术基金都一窝蜂似的向客户推介。在这点上,我个人认为产品的花哨永远不等同与客户的购买力及行为。所以尤其是自己不明白的理财产品不要轻易相信这些所谓私人银行的精英才俊们。第六、 我的内地好朋友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喜欢玩改装车,但有一点跟我一样也同样爱好书法,并有自己的主业经营,他很幸运地继承了一部分遗产,他来香港找我的时候跟我闲聊的时候告诉我:他所在那家内地的私人银行发现理财顾问都是些跟我们差不多大典型的80后,他有点怕,总觉得不怎么靠谱,曾经咨询过一下我的意见。其实大家也并不是怀疑这些80后Banker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服务意识,最担心的是怕他们都缺乏大环境下的洗礼,甚至发现这个这么重要的岗位反而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这才是最致命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宁愿相信一位刚从某家族管家岗位退休下来的老伯伯也不愿相信一口纯正英伦腔西装笔挺的年轻Banker们。事实上在欧洲的私人银行里,一个客户无论年纪大小,多年来都是面对同一个理财顾问。听说,在另有方面,在内地为了迎合客户的投资偏好,这几年的私人银行的产品都在拼收益,而欧洲传统的私人银行大都偏于保守,但客户要求资金可以24小时内全球流通,这点在内地只有7个小时,只能从是上午开盘时结汇。综合上面说的几点,我总结了国内私人银行与境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个人认为内地的私人银行业务正在处于黄金般的市场培育阶段,在很多方面需要有太多的改善与提升的空间。实际上,很多境外的私人银行在一些方面也是不尽如人意,不要总相信哪家银行是百分百的安全与放心,瑞士银行在近几年的经营中也差点倒掉,拥有几百年历史专为皇室及贵族服务的巴林银行被一交易员搞的倒闭从而震动了全球银行界,没有永远完美的私人银行,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银行为自己服务。看着香港和内地的银行每天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