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驳复仇议柳宗元【学习要点提示】1.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及反驳的论点。2.分析本文的层次。3.掌握本文反驳的逻辑思路。4.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5.体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唐玄宗时张琇之父为嶲州都督陈纂仁所构陷,监察御史杨江不便真伪,杀之。后张琇与兄为报父仇,杀死杨江。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杀人案,高宗时的赵师举杀人案亦是如此。对于此类案件的判理,常常使执法者陷于两难境地,审理的结果也是或杀或赦,前后不一。武则天时,下邽人徐元庆杀人案亦属此类。徐父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后徐元庆隐姓埋名,伺机手刃仇人,杀死赵师韫,为父报仇,然后“自囚诣官”。因其“杀身成仁”:“以死全义”,武则天欲赦其罪,但是,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对此却另有异议。他认为“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元,元庆宜伏辜。” 然“父仇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宜赦。”因此,陈子昂认为对徐元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是以成驳复仇议一文。 【层次结构分析】第一部分,从“臣伏见天后时”至“臣窃独过之”。列出陈子昂对徐元庆案主张“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第二部分,从“臣闻礼之大本”至“明矣”。逐一驳斥陈氏的主张。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臣闻礼之大本”至“统于一而已矣”。指出“礼”与“刑”的根本功能是一致的,不能相背而行,以此反驳陈氏“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第二层,从“向使刺谳其诚伪”至“而又何旌焉”。对徐元庆案的两种情形进行假设、分析、推理,指出陈氏“诛之而旌其闾”观点的自相矛盾;第三层,从“窃其议曰”至“明矣”。引经据典,指出陈氏对“礼”的模糊认识,驳斥其“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第三部分,从“请下臣议附于令”至“谨议”。再次申明观点,建议“断斯狱者”应抛弃陈氏所议。【思想内容概括】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首先, 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与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统于一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旌之?作者以此深入判断、推理,剖析陈氏所论的内在悖论。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因而“诛之而旌其闾”的做法也就不能“编制于令,永为国典”。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法律本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吏治的黑暗腐败、冤狱难申的现实。【艺术特色举要】1. 逻辑谨严,驳论有力。文章开门见山,表明态度。首先,作者阐述了“礼”、“刑”的根本一致性,指出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从而解除了对方“诛之而旌其闾”的理论基础,使之立而无地,存而无据。然后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无论元庆父是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还是因赵师韫为了私怨而被冤,对于元庆复仇案的现实判理都应做到“礼”、“刑”统一,但是不管是正还是反,陈氏的“诛而旌之”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礼”、“刑”合一。从而在现实的层面上使陈氏的观点失去了成立的事实依据。最后作者引经据典,借不可辩驳的圣贤之说进行反驳,完成最后一击。全文一气呵成,使对手无喘息的余地,可谓逻辑严密,驳论有力。2. 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引出对方的观点,紧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立论鲜明,简洁有力。然后层层推进,推究事实,引经据典,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行反驳,说理透彻。【译文】我了解到在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当时,谏官陈子昂建议,处死他,而后在他的家乡加以表彰,并且请求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典则”。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听说,礼的根本是为了防乱。倘若说不要让杀人者逞凶,那么凡是作儿子的,杀了不应当作为仇人的人,都应当处死而不赦免。刑法的根本也是为了防乱。倘若说不要让杀人者逞凶,那么凡是作官的,不按刑法杀了不该杀的人,也都应当处死而不赦免。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杀掉应当表彰的人,这叫作乱杀,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杀掉的人,这叫作过失,把礼破坏得太严重了。果真拿这些示范天下,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会迷失方向,躲避祸害的人就会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以此作为典则行吗?大凡圣人的原则,是深究事理来规定赏罚,推原事实来确定裹贬,无非是把礼和刑结合在一起罢了。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为什么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不构成法律规定的犯罪,那么赵师韫杀人,就只是由于他个人的怨仇,发挥他作官的蛮横气焰,对无罪者施加暴虐,州上的长官不去治赵师韫的罪,执法的官员也不去过问这件事,上上下下都互相蒙骗包庇,对喊冤叫屈的呼声听而不闻。然而徐元庆却能够把杀父之仇视作奇耻大辱,而把时刻不忘复仇看作是合乎礼,处心积虑,伺机戳穿仇人的胸膛,坚定不移地以礼约束自己,虽死无憾。这正是遵守礼而实行义的表现。执政的长官对此本应当感到惭愧,去道歉都怕来不及,又有什么理由要将他处死呢?或者是徐元庆的父亲真的犯了死罪, 赵师韫杀死他,并不触犯法律。这就不是死于官吏的私怨,而是由于犯法而死。法律难道是可以被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令,而且杀害执法的官员,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抓起来处死他,以此来严肃国法,为什么还要表彰他呢?而且陈子昂在奏议中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靠谁来制止呢?”这是对礼的意义太不理解了。礼所说的“仇”指的是由于蒙冤受屈,悲痛难忍,而且哭诉无门啊;并不是指触犯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判死刑这种情况。如果说他杀了人,我就要把他杀掉。这只是不论是非曲直,威胁欺负弱者罢了。这种做法违反经典,背离圣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说:“调人负责调解众人的怨仇。凡合乎义的杀人,规定不许报仇,报仇者要判处死刑。如果有反过来杀人的,全国都把他作为仇敌。”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各人由于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的现象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不应当被处死而被处死了,儿子复仇是可以的。父亲应当处死而被处死了,儿子复仇,这就会变成一来一往的仇杀。这种复仇不能免除彼此仇杀下去的祸害。”如果现在以此来判定徐元庆和赵师韫双方的互相杀人,那就会合乎礼了。而且,不忘记父仇,这是孝,不吝惜生命,这是义。徐元庆能够不越出礼的范围,遵从孝的做法,为义而死,他一定是一位通晓事理而明白道义的人。通晓事理、明白道义的人,难道会把王法作为仇视的对象吗?可是,上秦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种滥用刑法、败坏礼义的意见,不可以作为典则是清楚的了。请把我的意见,附在法令后面颁发下去,凡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人,不应当再按照从前的意见处理。谨对此发表以上意见。【作家作品汇评】作为驳论,它(指驳)主要是抓住论敌的观点进行驳斥,道德在阐述封建的礼(情)与刑(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原则上,指责论敌的观点自相矛盾、黩刑坏礼,在理论原则上不能成立;接着对本案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公平的具体的分析,辨明是非曲直,证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指责论敌的论点违情背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最后引经据典,指责论敌的观点违背了经典和圣人所定的制度。这样,文章就从理论原则、事件分析、遵循典制三个方面驳倒了论敌的论点。作为奏议,是写给皇帝看的,因而它在开头、论事析理、结尾都必须要表示臣子对主上的恭敬态度,如“臣伏见天后时”、“臣闻礼之大本”、“请下臣议附于令”等。(陈建森、陈一本编注中国古代散文选) 【思考练习题答案】一、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见【作品背景介绍】 。二、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驳论方法?反驳论点。三、文中反驳的对方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的?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四、作者对礼与法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作者认为,“礼”与“刑”、礼与法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将其对立起来。具体参见【思想内容概括】 。五、翻译句子:1.同州下邦县有徐元庆这样一个人,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终能够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捆缚自身,投案自首。2.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采取的手段则不同。因此,表彰与诛杀是不能够同时并行的。3.当初假使能调查、审定这个案情的真伪,研究、确定它的是非,推究案子的发端,进而追查原因,那么,这个案子对刑和礼的运用就露出了明确的区别。4.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如果各爱其亲人,为亲人而相互仇杀,这种混乱靠谁来制止呢?六、回答问题。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反驳了什么观点?提出了什么论点?反驳的观点:“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提出的观点:符合礼的复仇是孝与义的表现,表彰这种行为不会引起“亲亲相仇”的现象。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据?引经据典,使用经典言论作为论据。3.这段文字属什么论证类型?其反驳的着眼点是什么?驳论;反驳论点。 驳复仇议柳宗元的这篇驳复仇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既名为“驳”,就需要在了解对方论点的基础上,逐一加以辩驳,这对文章的逻辑性要求极高。陈子昂的议论,情理兼顾,颇得人心,在此情况下要提出驳议,其难度可想而知。柳宗元此文条分缕析,声情并茂,可谓辩驳文章的上乘之作。文中先举徐元庆为父报仇事,再列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为父报仇是礼,杀人偿命是法,当礼与法看似发生矛盾时,陈子昂的建议不能不说是两全之策,时人都表示赞赏,而柳宗元却总驳一句:“臣窃独过之。”其论据为:首先,礼与刑的基本作用都是为了“防乱”,两者在根本上其实并不矛盾,因而“旌与诛莫得而并焉”,“穷理”与“本情”,“统于一而已矣”。在此前提下,文章提出事情发生的两种可能性:要么元庆之父并未犯下死罪,则师韫之诛,必然违法,元庆报仇,是守礼行义,当旌;要么元庆之父罪本当诛,则师韫之诛,完全合法,元庆报仇,是悖骜凌上,当诛。两种情况,非此即彼。如此,陈子昂的两全之策,便暴露出逻辑上的不合理处。接着,文章指出陈子昂“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源于对“礼”的错误理解,认为礼对于“仇”的规定,已决定了其冤屈无告的性质,因而“彼杀之,我乃杀之”的行为,既不合于“礼”,当然也不合法。文章又引经据典,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法律规定行事,为前面“旌与诛莫得而并焉”的观点提出佐证,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元庆服孝死义,合礼也合法,当旌不当诛。文章抓住礼与法“其本则合,其用则异”这一前提立论,条理清晰,思绪流畅,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文章除了以极强的逻辑性见长之外,在文字方面也极具特色。举元庆之事,概以“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八字;说圣人之制,统以“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十二字,言简意赅,语句铿锵。文中假设元庆之冤情,语语相递,饱含激情,令人读之血脉贲张;假设师韫之合法,则言语舒张,以理相示,又使人气缓心平,可谓情理相济,辞短意长。【译文】臣从记载上看到天后在位的时候,有个同州下圭人叫徐元庆的,父亲徐爽被县吏赵师韫杀害,终于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然后自缚其身,投案认罪。当时谏臣陈子昂提出建议:主张将他处以死刑,而后在他家乡予以表彰;并且请求将这一案例载入律令,永远列为国家法典。臣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用以防止暴乱。按照“礼”来说不许残害虐杀,凡是做儿子的不应复仇而复仇的,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刑”的根本作用,也是用以防止“暴乱”,按照“刑”的规定不许残害虐杀。凡是做官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礼”与“刑”的本质相同,而具体运用的对象和方法却不一样,表彰和惩处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件事情上的。惩办应当表彰的,这就叫滥杀,是严重亵渎刑法的尊严啊;表彰那应该惩处的,这就叫错赏,是严重破坏礼仪的规范啊!如果以这种做法来宣示天下百姓,传给后代子孙,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弄不清前进方向了,避免祸患的人就不知怎么处世了,用这个建议来做为国家的法典,行吗?圣人的原则是彻底弄清事理以决定赏罚,根据情由来正确地加以赞扬或贬斥,统一于一个标准而已。假使调查审理了事情的真假,辨明了它的是非,研究了事情的发生而探求它的起因,那么“刑”与“礼”的运用,就能明确地加以区别了。为什么呢?假如元庆的父亲,没有犯下违背国法的罪行,师韫对他的诛戮,只是因为个人之间的怨恨,施展他当官的威风,对无辜的人加以迫害。州里的长官不去追究他的罪行,刑部的官员不去加以责问,上下都蒙骗包庇。冤屈的呼叫充耳不闻,而元庆能够认为和杀父的仇人一起活着为耻辱,以为身带武器时刻准备报仇是合乎礼义,想方设法,来刺穿仇人的胸膛,正直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丧命也不遗憾,这正是遵守礼而实行义啊。执政的官员应该惭愧,向元庆道歉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去处死他呢?或许元庆的父亲,确实有罪,师韫对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若合同协议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是否可认为无效
- 2025租房中介服务合同协议样本
- 2025工程承包合同违约金的计算
- 2025关于终止技术服务合同的的情形
- 设施维修维护合同范本
- 装修增补项目合同范本
- 房建拆除合同范本
- 北京转租房合同范本
- 2025重庆汽车租赁合同模板
- 小区活动招商合同范本
- 2024全新标前协议书范本下载
-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练习题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南外初中小语种课程设计
- 【上海市塑料探究所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论文)8200字】
- Unit2 Whats your hobby-教案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必刷题】2024五年级英语上册一般过去时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 T-CTSS 86-2024 原味茶饮料标准
- NB-T 10436-2020 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冷却接口通.用技术要求
- 简易财务报表附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