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doc_第1页
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doc_第2页
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doc_第3页
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doc_第4页
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年、月、日”的两次教学谈“年、月、日”的教学朱乐平一、教学背景分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数教材把它安排在小学三年级进行教学。从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以前,要能够计算一位数的乘法(如因为要能计算一年有多少天),能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或者400的倍数。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常识,它的许多知识“规定性特别强”。,一方面这些规定的知识如果想全部想让学生经过探索而得到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有些规定的合理性也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当涉及到天文、历法立法,涉及到时间与空间的观念问题时,要能够让学生比较好的理解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当今这个信息相对丰富的时代中,学生的学习是多渠道的,老师与课堂并不是他们学习知识唯一的源泉。关于年、月、日这样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学生知道的并不一定比老师与课本少,特别是学生集体的力量会更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会通过阅读书籍得到,如阅读阅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而得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可能会通过网络,如在网站:/art/twdg/index5.htm上查阅资料,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知识。也就是说,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这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者书本也只是陈述了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事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内容如果主要还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师问:一年有几个月?通常情况下,老师这样的问题一出,学生就会举手如林,然后老师指名一个学生回答,一年是12个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年12个月。紧接着,又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以这样的过程为主,等到老师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有条理地写到黑板上后,就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这些知识,并形成必要的技能。这样的课一般都很热闹,但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呢?这样的教学内容到底有什么数学教育的价值?能不能寻求更好的方式教学年、月、日的知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数学教育的研究课题。二、两个不同设计的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笔者在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围绕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学方案,现将两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与设计意图阐述如下。(一)教学设计一的过程与意图。1、上课的前几天布置课外作业:(1)找一张旧的年历;(2)查找关于“年、月、日”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本),并把查找来的资料作做一个整理。(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想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大家知道,一个做研究的人,经常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做出关于这个主题的资料综述(或文献综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种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适度培养。)2、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把整理好的有关“年、月、日”的资料再看一看。,并想一想如果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你准备分哪几个部分说,每一部分的要点是什么,写一份发言的提纲(发言时主要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前后顺序)。写好后,自己可以利用提纲轻声地说一说,你准备在四人小组交流时的发言内容。(设计意思意图:这个过程是一个进一步梳理与准备交流的过程。一般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常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决定小组交流质量的因素之一就是每一个发言者是否有相对比较充分地的准备。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试图培养学生整理信息、撰写发言提纲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心,当一个集体要围绕一个主题交流时,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准备,对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听众负责。)3、小组交流并汇总。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就是在小组内一个一个的地轮流发言,报告自己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一个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并作适当记录,轮到后面发言的同学,如果有一些内容前面发言的同学已经说过,就尽量不要重复地说。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后,大家把小组同学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一份你们你们这个小组关于“年、月、日”有关知识的报告,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全班交流。教师要调控全班的交流过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教师在调控的同时,可以深入到一个或两个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与汇总。(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在小组中报告自己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个环节试图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的能力,以及把数学信息加以归纳与整理的能力。)4、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来报告他们小组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等一个代表报告完成后,其他小组的代表补充。最后老师与学生合作,通过对年历的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计算完成对于“年、月、日”有关知识的网络图:5、练习。主要的练习题型是:(1)判断某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2)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3)某人已经12岁,只过了三3个生日,问他是哪一天出生的。6、小结并布置作业。(二)教学设计二的过程与意图。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上课开始,说一说,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猜一猜老师是哪一年哪一月出生的。师生交流后,老师引入课题:刚才我们的谈话都涉及到年、月、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关于“年、月、日”的有关问题。2、安静回忆,整理知识。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许多,请你回忆并整理已经知道的知识,把你知道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写一写。3、仔细阅读,提出问题。师:把你已经整理出的内容仔细的地看一看,并把它们转化成为问题,也就是你要提出问题,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你已经知道答案,想考考同学是不是知道这些知识的问题,。例如,你已经知道一年有12个月,但你想看一看你的同学是不是知道这一知识,你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月?另一类是你自己也不大清楚,想请教同学的问题,。例如,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这样你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设计意图:由于“年、月、日”的知识带有常识性质,所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不是一张白纸。上面的环节主要是想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回顾与整理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提出两类问题,是希望学生对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加以分类,一类是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另一类是不知道是什么或者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一方面会更好的地对已经有的经验与知识加以追问,不断地去挖掘理由,弄清自己到底知道些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解决问题激发了动机。学生如果能够在一些司空见惯的地方提出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4、同桌交流,相互提问。根据每个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同桌两个同学俩相互提问,回答问题。、解答。并要求记录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设计意图:让同桌桌两个学生俩相互提问,回答问题、解答,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还不清楚、不明白。这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激发动机。)5、阅读材料,补充问题。师:刚才同学们自己提出了两个类问题,老师相信通过两个同学交流后,有一些问题已经解决,还有一些问题可能还没有解决。下面老师出提出了一些问题,你先读一读,、看一看,哪些问题你已经能够回答,还有什么问题要补充。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下面的布置如下这些问题,学生阅读、回答并补充问题。(1)1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如何记住这些知识?(2)一个大月有几天?一个小月有几天?二月有几天?(3)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1个平年有多少天?1个闰年有多少天?如何判断某一年(如2124年,45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4)为什么有些人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如果有一个人已经12岁,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5)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为什么7月、8月这两个月都是大月?(6)为什么会有闰年?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7)。(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补充,主要是想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完全让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些学生提出的都是类似于“情人节是几月几号?”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围绕着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所以改为现在这样的老师先给出一些问题,学生再补充问题的方法。从上面老师给出的问题可以看到,前半部分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巩固关于“年、月、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半部分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阅读,能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哪些知识是不知道的。在学生阅读问题的基础上,如果自己还有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补充,写到老师发下来的纸上,这样并不是完全由老师掌握问题,学生还是有自己的权力,有利于实施有差异的教学。)6、组内交流,整理问题。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哪些问题已经能够回答,回答哪些问题还有困难,还要补充哪些问题。先相互交流,相互解决一些提出的问题,最后,由小组长负责把全组认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7、组间交流,考问归纳。两个四人小组之间相互问一问,可以各出一个代表相互考问(一个组的代表问,另一个组的代表答),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补充回答。考问结束后,八人小组形成一个新的团队,并把大家已经明确的知识作归纳与整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写在一张8K8开的白纸上。把8个人都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是很好的问题记录下来,也写在一张8K开的白纸上,写好后把两张纸贴到黑板上。(设计意图:上述的两个过程是进一步巩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更进一步的明确哪些是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的过程。)8、阅读归纳,解决问题。(1)让学生阅读贴在黑板上的知识网络图,大家看一看,已经明确的一些知识,比一比,哪一个组归纳整理的知识网络图比较好,能够让人一看就清楚。老师也可以准备类似于教学设计一中的知识网络图。弄清知识的网络图后,讨论与研究记忆这些知识的方法。介绍大、小月的“拳记法”和“口诀法”。如:“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其它他各月是小月。”“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2)让学生阅读贴在黑板上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可以去帮助这个组的同学解决相应的问题。(3)阅读教师发给的一些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再对照黑板上的这些问题,想一想,哪些问题已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还不能解决。当学生阅读后,如果还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老师可以当堂解决,也可以师生继续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书本、网络和关于的一些相关专家。阅读材料一:什么是一年、一个月和一日?一年, 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的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的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一年的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365.2422日)约365天5小时50分钟。历法上的一年为了应用方便,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这样就比实际一年的时间少算了约5小时50分钟。经过四年,共少算了23小时20分。人们把它看作一天,(24小时),并规定把这一天加在第四年的二月上,这一年称为闰年,闰年是366天,每四年一闰。也就是一个年份如果是4的倍数,它就是闰年。又由于实际四年是少算了23小时20分,而每四年加一天是加24小时,这样每四年就多算了40分钟,人们规定当一个年份是整百年时,不是全部都闰是闰年,而是当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数时,是闰年,否则是平年。阅读材料二:2月份为什么只有28天?阳历的月份分大月和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在天。可是唯独2月份却只有28天,有的年份2月份又是29天,这是为什么呢? 说来很可笑,这个规定也是十分荒唐的。当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凯撒着手制作阳历时,本来规定每年12个月里,逢单是大月,31天;逢双是小月,30天。2月份逢双,也应该是30天。这样大小各6个月,记起来很方便。 但这样算下来,1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所以必须设法在1年中扣去1天。那时候,按照罗马习俗,许多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是在2月里执行的,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既然1年要扣去1天,那么就在2月份里扣去1天,让这个不吉利的月份短少1天好了。因此,2月份就成了29天。后来,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继儒略凯撒做了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发觉儒略凯撒是7月份生的,7月份是大月,31天,奥古斯都自己是8月份生的,8月份逢双是小月,只有30天。为了和儒略凯撒表示同等的“尊严”,奥古斯都就决定把8月份也改为31天。同时把下半年的其他月份也改了,9月和11月逢单,原来是大月,改为小月;10月和12月逢双,原来是小月,改为大月。这多出来的1一天,依旧从不吉利的2月份内扣掉。于是,2月份就只有28天了。2000多年来,人们所以沿用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只是一种习惯罢了。世界各国研究历法的人,已经提出许多改进历法的方案,想把历法改得更合理些。(摘自十万个为什么第288页,少年儿童出版社)(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相互交流解决问题,以及组内交流,组间拷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对于这节课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了解。对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比较明白了自己哪些知识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还不清楚。特别是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时老师发给一些材料,让学生阅读,多数学生都会比较认真的地阅读,并从中找到一些信息,用以解决前面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组织引导,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信息,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试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9、小结与布置作业。三、两个教学设计的特点分析。以上的两个教学方案在设计理念上有以下几点相同的地方: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一部分,每一个学生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知识与技能都不是一张白纸。(2)学生之间由于个人兴趣、课外阅读习惯、家庭条件与文化的不同,他们关于“年、月、日”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差较大。(3)学生之间的差异大给大班级授课制教学带来一些不便,这是不利的一面。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把这种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并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也就是说,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试图通过这样的交流过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逐步形成合作学习的观念与能力。(4)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个设计都重视了双基的落实,即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判断某一月是大月、小月还是二月。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寻找记住这些知识的方法。两个设计在教学目标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围绕这些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