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初探添加时间:2010-3-4 作者:李光彦 来源:PDI 浏览量: 307随着时代的发展,山地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山地住宅,因为它更接近自然、融于自然,更适合人类“诗意的栖居”。也顺应了现代人躲避城市喧嚣,迫切要求走进自然的心态。通过参与泸州项目、漳州东南花都项目等几个山地建筑规划项目对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逐渐有了一点体会。山地建筑总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也就是建筑布置顺应等高线,避免垂直于等高线。顺应等高线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土方量,节省造价。山地建筑的总体形态特征中城市的轮廓是一道不可忽略的因素,它是山地城市实体的质感、密度、空间特征和城市生态特征的状况、文化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中要突出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1)山地建筑布局的整体性。建筑的布局不能错误的认为是平面的摆放,更重要的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山地建筑的轮廓是多重轮廓的叠加,注重远处山脊线和建筑轮廓之间的关系,在这景观形态中,人们感受的是城市整体风貌。这是人们感知城市的第一印象,对于山地建筑的轮廓,各层之间要保持有序的变化,做到底座与轮廓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不可孤立看待。(2)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山地城市的生态系统比平原城市更加敏感和脆弱,城市绿色系统如果包括了山体城市水体为联系的循环有序的人工环境,就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水平,也促进了山地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3)合理处理山体与建筑的关系。对于城市地域内能反应大的地形走向的山体,建筑应该以散点式布置,以突出山体。单独出现的高层建筑会在视觉上形成中心,其高度和形体都要认真考虑,是否与山体和谐,与其他建筑的关系以及对视觉的影响。山地建筑一般布置在山的向阳面,因为背阳面建筑几乎采不到光。这也就是传统的“山南水北”说。研究传统地域建筑形态对于现代建筑创作具有借鉴意义。重庆、川西地区吊脚楼民居形态传统地起着节地、通风和防潮等功能作用,在现代条件下,这些功能作用有所变化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利用吊脚楼下的空间作为灰空间,为人们提供活动环境,或扩大地面绿化景观。还可以利用吊脚楼为其下的公共大空间制造大片阴影,避免阳光照射过热。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形态在现代功能高集约、空间搞密度的建筑中,仍然能够较好地解决各种节能节地问题。山地单体建筑形态又具有哪些特征呢?其一,减少接地。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可有效地保护地貌,避免较多土方工程建筑内部形成不同标高底面。其接地形式一般有:吊脚式、退台式、地表式三种。平面布局一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几块,不同体块布置在不同标高处,再以连廊相连,体块之间有高差,体块内部亦有高差。其二,建筑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并随着地表层层升高呈现阶梯形布局设计。最为成功的案例是安藤忠雄的神户六甲山集合住宅。利用山脚60的陡坡使不大的建筑竟有十几处室外庭院。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坐落在平原地区,大都是在平地上起建筑,即使是山地也是“夷高台为平地”的建造模式。六甲山住宅使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山地建筑设计的极好借鉴。其三,山屋共融。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其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而山地建筑形体表现形式可分为融入型即注重山地原有环境的维护,并强调建筑与山体的融合; 室内外环境相互融合,室内空间划分采用开放式规划格局,山地住宅注重室内门窗的大小、方位,打破传统室内外的界限,墙体采用大片落地门窗来扩大视觉空间,将室外景观、花草树木、空气引入室内,使人亲近自然,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太阳光透过门、窗透射到室内,不但可以增加室内照明,更重要的是太阳光可以除霉,杀灭病菌,保护室内环境,室内空气清新的同时还可缓解人们的疲劳。共构型即建筑与山体共同组合,塑造附合山地环境的景观;超越型即强调建筑功能分区与山体的有序结合。山地建 筑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做到节地、节能、节约资源,并将建筑、园林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设计方法在传统的和现代的山地建筑中已得到广泛地体现。山地建筑室外空间性质应富有变化,构筑趣味盎然的空间序列,满足人们全方位的需求。室外环境一般是由花草树木、山、石、水等自然环境所组成的公共空间,虽然视野开阔,但是缺乏相对的私密性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室外花架、凳椅等形成流动半私密空间正好补充了人们的心理平衡。因此,建筑师对于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结合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东部青山半入城,山水回望郁葱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水的喜爱古已有之。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述的就是悠闲的田园生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使人体会到自然流转变换的意境。临山而居,近水而栖,吸纳山水之灵性,培养豁达之胸怀,从山水中来,回归山水,山水住宅是人类居住向往的至高境界。参考文献:芦原义信(日) 外部空间设计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凯文.林奇(美)城市形态 林庆怡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黄光宇 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中海大山地:山体与建筑关系的表达 作者:钟兵 日期:2008.4.21大者,包容也;山地者,自然也。中海大山地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打磨,已安静地伫立于山地之上,开始它新的生长,而回望这段创作时光,依然感到颇具有意味。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的发展要求,郊区化居住的品质提升要求,亲近自然的生态要求,资源稀缺的节约要求,以及回归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人文要求,使大型山地混合居住社区的居住模式应运而生,中海大山地就颇具代表性,它对发展商和建筑师都是巨大而新鲜的挑战。如何以坡地为场景,通过营造精致有趣味的生活空间,引导出亲近自然的、有东方意味的、有品质的生活,是个相当有趣的课题。同时,中海大山地与任何地产项目一样具有产品和作品的双重属性,而设计和开发的过程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过程。创作团队应该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气质。建筑未动场地先行针对山地特征要将二维的平面规划变成三维的立体规划,关注第三向度。三维仿真地形的模拟,坡向、坡度、朝向的量化分析,大比尺沙盘模型的制作分析都成为重要手段。淡化平面图形的干扰,以场地为基础去布局规划结构。同时进行大量单体及组团剖面设计分析,把山体与建筑的关系在剖面上表达出来。因此场地整合变得尤为重要,把中部坡度较大、改造代价较高的山体设置成景观节点。把条件较好的西南、东南向山体整合成缓坡及台地,延长南向缓坡,弱化北坡,把山体作为重要尺度来研究建筑。不仅建筑间相互协调,也与山体、坡地等自然地貌相和谐,轮廓线的设计也考虑到山体因素。因势利导的布局规划设计应以理性推导为出发点,通过对场地、城市及周边环境与项目相互影响的充分认识,和对产品及市场的判断,以量化分析为支撑的推导,得出以下结论:充分利用山体坡地地形特征。因地制宜,保留有利坡向和山体,弱化不利坡向,整理成缓坡、台地、平地、坡地。为住宅提供形式丰富又适于建造的基地条件。西北面的山体形成对快速干道的天然屏蔽,东北面的洼地形成高层下的架空停车场。在南区形成一山两缓坡,在北区形成一山三台地的地形特征。线面组合的组团结构。作为高、多、低的混合居住模式,根据不同区位及外部环境,形成外部大“S”型的线性结构;作为与城市交流的界面和对噪声的屏蔽,内部则由地形特征结合路网形成不同产品类型的组团,这种依据高程划分的组团与自然地形充分融合,不同组团因地貌而各具特色,邻里的归属感及识别性加强。清晰简洁的路网体系。小区以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方式,主干交通清晰,尽端支路保证组团的私密性,减少穿越干扰。在此基础上让道路面积最小化,减少建造成本及对原始地形的破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均好性。通过坡地山体住宅的营造,适度地屏蔽与退让,使更多的住宅有良好的朝向,景观及视线走廊,既有相互借景的融合交错,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扰,充分表达对原有地形的尊重。混合居住模式。由于居住密度的制约和节约土地的诉求,不同层次的住宅混合规划,让景观、土地、配套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种模式让不同成长期的中产阶层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增加生活气息和居住气氛,有利于社区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形成。营造精致空间于无形间在1.2的容积率、200平方米左右的户均面积制约下,如何强化Townhouse的空间特征,形成有别于城市集合住宅的山居生活的形态,从而满足人们寄情于山水的居住心理,精致的空间处理变得尤为重要。小面宽:6.6米为主的面宽,保证首层客厅的宽阔,二层双卧的适度,三层主卧寝室与卧室的并置,或向外部拓展的空间;场地嵌入:从不同标高入户,或退台或出挑,与山体有机融合,如山之屋最为典型。连院组合:前后排住宅围合成院,适度地单向屏蔽,使院落的私密性加强,空间扩展,有效减少排距;内院空间:具原创特色的内院组合。既有三层的核心内院,又有一两层的采光内院,还有单向开敞的侧院,解决低层大进深住宅内部房间的采光通风,使气流被循环导入,创造自然通风,良好的小气候,节能环保。同时使自然与建筑、内部与外部充分交融。阳光与空气被引入,形成一种联系天与地的内向精神空间;阳台和露台:作为半开放的空间,既让使室内外有良好的过渡,又保证室内空间的私密性。首层的出挑露台变成坡地住宅的前院,四面被百页围合的露台成了主卧的有效延展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因靠近内院而变成光线充足、景观丰富和有活力的空间;层高:空间的等级,不仅体现在平面的划分上,在层高上亦有区别。一层半、二层的高起居室,3.9米的主卧室,空间与客厅间也有半层的高差;端头户型:由于端头户型的特殊位置,它享受更多的采光面和景观资源,在设计上也有特殊的刻画,如两端头的水之屋。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变化出40余种的户型,同时每户都提供灵活可变的空间,给居住者提供富有情趣体验、展示个性的机会。构件与语汇的对话结合自然地形特点,以简洁平和的手法,组合穿插,利用天然石材、砖、木材、钢材与玻璃,充分表达材料本身特性,形成轻盈舒展的造型特征,以百叶、隔墙等构件为低层高密度住宅间提供必要的阻隔,同时也增加立面的层次感。结合深圳湿热的气候条件,以深挑檐造成较深的阴影,丰富立面的进退关系。以东方的、自然的、现代的造型特征,来诠释山居住宅的身份特色。深檐遮的效果,漂浮轻盈的玻璃高窗上,在南中国灿烂的阳光下形成深邃的阴影,同时使第五立面变成重要的视觉要素;白墙隔的味道,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白墙,富于节奏感点缀其间的窄条窗的细节,增加了现代趣味;百叶半透的感觉,让隐私性要求和光线引入兼顾,选择性地开启关闭,丰富了立面层次也增加了变化的偶然性;庭院光的灵魂、阳光与空气,天与地在此交汇,既是活动空间又是精神场所,这种内向性与中国人内敛自在的居住理念相吻合;组合材料传统材料(石材、木材、砖)与现代材料(钢材玻璃)的“混搭”,使用上表达其各自不同的材料特征,形成理性精致的细节特点。运用天然材料使建筑更容易融入自然景观;色彩以白、暖灰的基调,让温暖的木色和冷静的金属灰色取得平衡。这些功能性很强构件与语汇,以现代的方式建构成有东方情趣的空间,与传统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同时有精神层面的解读。让内敛、含蓄、有层次的审美情趣得以回归。_钟兵城脉设计副总裁,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高级建筑师这个南北向的展示面主要体现的是城市远景及天际轮廓线,这要求其高层建筑的布局必须与自然山体及自然景观相结合,高层建筑的空间发展和布局对天际轮廓线的影响至关重要。高度分区控制图前面提到:规划高层建筑主要分布在现代都市风貌区,主要呈“簇状”和“线状”发展。其中“簇状”地段是结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城市重点地段,分别为:北部宜居居住区的中央服务区、中部商务金融文化中心、南部商务服务中心、聂耳音乐广场东南片及西北片。“线状”发展地段为东风路,首先东风路和城市背景山体走向一致,其次东风路作为城市主干道及重要景观轴线,其现状建设条件满足两侧用地发展高层建筑。依据以上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式,规划将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分区划分,便于管理及实施,其中“簇状”和“线状”的分布,总体上注意互相之间的层次,避免对东部山体背景造成封闭感,互相之间留出充足的视线通廊。(1)高度分区分为高层禁建区、高层控制区和高层发展区。高层禁建区是指所有高层建筑一律不能建,主要分布在老城风貌区和、态文化风貌区中的山体地段和其他风貌区近山地段。高层控制区指满足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前提下,经过论证可以少量建设高层建筑,主要在现代产业风貌区和现代都市风貌区的大部分地段,以及生态文化风貌区的局部地段。高层发展区指上面明确提出的高层“簇状”和“线状”发展地段,这几个地段要求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紧凑的空间形态,是城市商业、办公、服务的核心地段,是城市运转的中枢。高度分区导控分 区要 求分 布总体策略高层禁建区区内所有高层建筑一律不能建老城风貌区和、态文化风貌区中的山体地段和其他风貌区近山地段突出玉溪山水田园城市的特色,玉溪的绿廊、水系、内部山体和城市周边山体一定范围内都要注意城市设计空间的层次,建筑物控制在18米以下;高层控制区区内满足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前提下,经过论证可以少量建设高层建筑现代产业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的大部分地段,以及生态文化风貌区的局部地段经过严格论证后建设高层建筑,高度应该低于其东侧背景山体主体高度的1/2.同时不遮蔽预留的视线通廊;高层发展区区内以高层为主,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紧凑的空间形态“簇状发展地段”:北部宜居居住区的中央服务区和局部二类居住用地、中部商务金融文化中心、南部商务服务中心、聂耳音乐广场东南片及西北片;“线状发展地段”:东风路;“簇状高程发展地段”:整体拔高、局部超高,外围设置较宽的绿化带,整体高度80-150米;“线状发展地段”:建议整体高度50-100米;整体高度变化与其东侧背景山体山脊线的变化呼应,营造平衡的建筑与山体关系,建筑高度低于其东侧背景山体主体高度的3/4;(2)、预留视线通廊规划高层发展区的“簇状”、“线状”地段的同时,兼顾自昆玉高速公路向东展望的视线通廊,预留建筑中的视线通廊和建筑间的视线通廊。中心城区视线通廊规划图(3)南北向天际轮廓线模拟簇状与线状结合的高层空间:1、 沟通城市视廊城市视廊控制是为保证城市标志性景观、历史建筑、山体等的视线通透性,保护城市特色,对设定眺望点到被眺望景观的视线通廊内的建筑物高度以及背景建筑高度控制。需要综合考虑现状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街景、天际线等总体或特定的城市意象对建筑物实行三维控制。(1)远景眺望视廊控制远景眺望视廊控制是指从一处或多处眺望点眺望城市标志节点,阻止景观障碍物入侵的纺锥形通廊,通过纺锥形可以对其涉及范围内的前景及背景实行高度控制。远景眺望点主要为城市的入口空间以及城市内部重要的开放空间,主要有九龙、西站、高仓三个立交、出水口公园、聂耳音乐广场、钱瓜山公园等。 (2)全景眺望视廊控制全景眺望视廊控制是指能在望见历史街区、城市特色景观的整体或部分景观的特殊地点设定眺望点,通常为城市内较高地势的地点或山顶,以保护眺望点与参照建筑群的前景为目的的纺锥形高度控制。玉溪城内全景眺望点主要有红塔山、玉枕山的山顶,城郊全景眺望点主要是龙马山的山顶。现代都市风貌区内部高层建筑适当要求设置观光层,作为城市远景眺望点。(3)局部眺望视廊控制局部眺望视廊控制是指在城市中的重要带状空间设定某一眺望点,这一点的视线开阔、进深大,并有明确的对景。主要眺望点有:东风广场、聂耳公园、玉溪大河眺望平台及东风大沟眺望平台等。视廊分类导控类 型眺望点视廊控制策略远景眺望视廊九龙、西站、高仓三个立交、出水口公园、聂耳音乐广场、钱瓜山公园等阻止景观障碍物入侵的纺锥形视线通廊,并对其涉及范围内的前景及背景实行高度控制;全景眺望视廊红塔山山顶、玉枕山山顶、龙马山山顶、高层建筑观光层在红塔山、玉枕山、龙马山制高点设置观景眺望台,市区内的部分高层建筑建议设计观光层,建议设置观光电视塔,作为城市标志体之一;局部眺望视廊东风广场、聂耳公园、玉溪大河眺望平台及东风大沟眺望平台等疏通重要带状空间:聂耳公园南门街荷花池公园;玉溪大河、东风大沟、东风路、红塔大道等;注重营造景观廊道的景观对景,和一般道路的道路对景;三、创新、塑点1、 营造城市门户景观根据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玉溪的三个城市门户,分别为北门户、南门户、东门户,有效地划分城市与外界的联系。规划对各门户从门户区位、景观影响入手,提出特色塑造的主题形象、空间形态、措施等,更好的把握玉溪的城市特色。城市主要视廊规划图特色性原则:营造具有鲜明主题的城市地段,确保各门户的鲜明特点。韵律性原则:从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感知规律出发而对建筑形体和高度、景观、植物配置的变化与统一进行的控制,保证人们对地段的空间特征进行感知时的视觉韵律美感。(1)北门户玉溪的北门户是昆玉高速经昆明进入玉溪城区的北大门,规划建议其作为展现玉溪现代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其重要展示地段位于北门户沿线3公里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大门,以春和组团为背景, “清溪之门、创新之路”为主题特色,展现创新玉溪的总体形象。名称导控因子导控内容北门户主题形象水蓝、灰、白的现代城市印象空间形态以收费站的建筑、生态水立方、现代化的创新产业区为主要形态表达,以线状空间的连续强调创新城市印象序列。重要节点、标识收费站大门、创新产业园区建筑空间措施以展现创新玉溪的总体形象为基本元素,以现代感强烈、的水元素,产业建筑、山体为背景打造一个北部入口整体形象。(2)南门户玉溪的南门户是昆玉高速进入玉溪的门户,从区位上看,是玉溪的主门户,因此规划建议其作为玉溪历史人文特色的主要展示窗口。其重要展示地段位于南门户沿线2公里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区,以“历史展现、人文之路”为主题特色,营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入口区空间。名称导控因子导控内容南门户主题形象红、黄、锗的历史唤醒空间形态该区以城市景墙、光明塔、广场空间为主要形态表达重要节点、标识叠水景墙、人文灯塔、音乐入口广场措施高速公路沿线以线状景墙序列、塔的再生手法展现玉溪的历史;城市干道入口以竖琴、提琴组合广场展现聂耳与音乐的传奇; (3)东门户玉溪的东门户是玉江高速从江川方向进入玉溪的大门,周边山川俊秀,水系蜿蜒,因此规划建议其作为展示玉溪自然生态特色的主要展示窗口。其重要展示地段位于东门户沿线3公里的高速公路,结合山体景观、田园风光,以 “山水田园、生态交响”主题特色,打造山、水、田、城特色的城市入口区空间。名称导控因子导控内容东门户主题形象红黄蓝绿交辉的四季生态景观空间形态以展现生态玉溪的总体形象为基本元素,以自然生态的开敞空间表达生态城市形象。重要节点、标识生态水系、生态田园、生态森林、生态花海措施以水、植物、花卉、农田为主要背景构图要素,以表现生态环境为主塑造和谐的田园美景。2、 凸现城市标志城市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突出形象,是人们心目中形成对该城市或区域的认知的意象表现。正如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中指出:“对于某一城市较熟悉的人愈来愈依赖地山地建筑的有机生长 (2003-3-10 14:07:00) 分类:未分类 重庆华新都市花园位于江北五里店一片高差较大的坡地上,自然标高为342米,与城区主干道的相对高差为61米。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成片开发住宅小区项目,对于华新国际企业来说还是第一次,在国内房地产行业中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效颦。在重庆这座以山城而闻名的城市里面,许多建筑都是建在高差极大的坡地之上,但以往的一般作法是先将坡地简单的处理成若干级台地,再在台地上进行建设。这将严重破坏原有山体形态和自然特征,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另辟蹊径,绝不能沿袭它们的老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上是三个问题,它们构成了对山地建筑的主要挑战。首先就是如何最大可能的保护原有山体形态和地段自然特征;其次是如何满足外向景观的要求;第三是如何满足城市景观的要求。只有这三个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我们才有可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环境作为广义的建筑而被重新认识美国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象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他所创造的草原风格就是对这一观念的最好诠释。草原风格住宅具有低缓的天际轮廓、厚重的烟囱、深远的挑檐、低伏的平台和矮墙,这一切都正好与美国中西部草原宁静的地平线相协调。赖特从中发展出了他的有机建筑的理论,强调通过对空间与材质的把握来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使建筑成为人与自然的一场平等对话。在中国与赖特类似的表述包含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其基本涵义在于肯定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从而导致出一种接近自然、欣赏自然与崇尚自然的美学态度。体现在古人的营造活动中,就是对自然的充分利用和适应,在建筑的位置选择、定向、布局、路径组织、群体外廓等方面,都反映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从美学层次上看,有机建筑与“天人合一”有着共通之处,都把对环境的协调置于建筑审美的首位。在古人的营造活动中,除了帝国所追求的宏大叙事风格之外,很少出现对环境的大规模改造。但借助于现代技术优势,人们建立起对自然的话语霸权,把与自然的平等对话演变成单方面的强词夺理,更进一步把对环境的改造和破坏发展成了一场大规模运动,创造出许多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当生活之中不再有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的时候,人类的家园也就成为单调的、泠冰冰的居住机器,尽管这种居住的机器一度曾是现代主义的母题。 因此,在华新都市花园规划设计之初,我们的初衷并不想再造一座居住的机器,我们的想法是要为人们建造一个人情浓郁的家园。当人们在此居住时,他们并不会感到陌生,显得唐突和不知所措;而是会产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许早已铭记在心中,曾是多少年来的梦寐所求。问题在于,我们对人类家园的理解又如何通过对产品的设计表达出来。二、山地建筑的有机生长我们是在对中国古代名山建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逐步形成华新都市花园规划设计中的不同思路的。在所分析的那些名山建筑中,由于其所处的地段自然特征与我们大致类似,当年人们所面临的许多难题也可能和我们今天一样,他们在规划设计之中对于这些难题的妥善处理,产生出许多成功的典范。借鉴他们的经验,无疑会拓展我们的眼界。在古代名山建筑的一些实例中,建筑密度与建筑体量非常之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环境的品质以及建筑整体形象的营造,满足景观与观景的要求,显然需要将环境作为广义的建筑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如江苏省镇江的金山,其建筑密度可能达到60%左右,从而以寺包山古今闻名。但远望金山,并不象预想的那般恶俗,原有的山体形态仍然得到良好的维护。由于其各式建筑井然有序,等级关系明确,形成清晰的层次。由低及高通过层层递进,升上山顶,最后的慈寿塔犹如乐曲结尾时的高潮,将视线引向云霄,形成当时在长江航行的标志形建筑。金山山体矮小,范围不大,诸多建筑群及单体建筑彼此相距很近,甚至并置在一起。在如此密切的群体关系中,如果没有很强的关于建筑与山水环境、建筑与建筑相互关系的整体观念,欲获得良好的整体形态是难以想象的。在更多名山建筑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建筑师们对于山体形态的有意识保护。它们对于华新都市花园的意义在于,山地建筑欲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强调对于原有环境的融合及地方历史文脉的继承,因此在规划设计一开始就要求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少作开挖,少作台地,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原有环境之中起伏跃宕、蜿延曲折的地貌特征得以保留,为下一阶段小区内部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强调对原有山体的保留可以有意识建立起建筑与环境在肌理质地上的联系,通过对建筑表面的处理来保持与周边环境的一致,这也是古人们常用的手法之一。借鉴他们的经验,华新都市花园对建筑底部的贴面处理采用了当地出产的砂岩,它与地块里裸露出来的整块天然砂岩浑然一体,使建筑犹如从山体之中有机生长出来一样,充满生命力,是“活”着的建筑。少作开挖和少作台地,建筑的依山就势自然形成底层架空的形式,让人联想到山地传统建筑之中的吊脚楼,体现出对地方建筑文脉的良好继承。始料不及的是,当底层架空之后,在单体入口处又出现了一个二至三层挑空的豪华大堂,以建筑的语言表达出华新都市花园的气派。由于它是基于地形特征而自然形成,毫无一丝矫情,所以更凸显出它难得的格调和品味。三、山地建筑对外向景观的充分利用山地建筑在外向景观方面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古代人们需要在名山大川进行营造活动的重要理由。华新都市花园所在的地区,自古即为观赏巴渝夜景的最佳处所,早在乾隆年间就被列入巴渝十二胜景之中,曾以“字水宵灯”而远近闻名。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尽可能多的住户能有一个良好的外向景观,就成为整体规划中的重大主题。根据对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只需加高建筑单体高度即可有效避开外部的遮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1803-2025船用交流低压配电板
- 审计运营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火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消防危险地形课件
- 梯形面积课件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招聘面试实战模拟题及案例解读
- 2025年残联就业指导员面试技巧及常见问题解答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冲刺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风电场安全管理高级运维工程师考试重点解析
- 桥梁施工员培训课件
- 2025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高级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工地建筑钢板租赁合同范本
- 光传输业务配置课件
- 2025年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青海辅警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新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全册课文原文翻译
- 钢结构安装安全操作规程
- 流程优化活动方案
- 消防装备认识课件
-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 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