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一、描写进行解释法通过对语言结构状况的基本了解和对语言事实的准确描写,来对语言事实进行解释。例如: 菩萨,是菩提萨埵(du)的略称,意译为“大士”,译自梵语。菩萨又作扶萨,扶薛,菩提索多,菩提索埵。“菩提”,义为道、觉 ,是佛教彻悟的途径和境界;“萨埵”,义为情、众生。二者都是佛教用语,连接合一后,义为大觉有情,以佛道成就众生,并成为实行大乘宗普度众生思想的称号,佛祖释迦牟尼在未成道为佛时也称菩萨。 菩萨中最著名的是“观音菩萨”,也称“观音大士”。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译自梵语,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观世音原是男身,至少是性别不明,但进入中国后,慢慢就变了性别,到了宋末,完全讹变成了观音娘娘。她柳眉弯弯,凤眼未睁,手持插有杨柳枝的净瓶,赤足立于南海的莲花之上,不但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且还真有点婷婷玉立的神态。这可能是中国佛教糅合人性和人情的一大创造。大概是天上的菩萨们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显得过于单调,因而中国人就创造一位女菩萨,让上天世界也多样化,。传说观音可化身,所以由女观音又演变出千手观音、送子观音。人们需要什么,就会在宗教中创造一个相应的神来膜拜。神和菩萨不过是人的理想和希望在另一种思想水平上的折射和凝固。二、文化符号解析法 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对于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词语作为语言结构体系的单位,最初是语言符号而不是文化符号,其功能是表述概念而不是结构文化。但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得到文化建构所需要的术语,往往用日常的语言符号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指称他们所认识到的一些范畴,把日常的语言符号改造成了文化符号。这样的文化符号在文化的观念形态体系中有一种“内核”的功能,可以由此来推演建构成的整个文化体系。所以,认识语言符号 的文化功能,分析这些文化符号,揭示他们的内涵,并且广泛收集有关语言材料并加于分类整理,描写并解释在一定文化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这些语言材料中包含的意义体系。例如:“气”,作为日常用语是云气、烟气、蒸气、呼吸之气的总称。说文:“气,云气也,象形。”段玉材注:“气,象云起之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切有形的客观存在都生于无形,这种无形就是“气”,“气”是不可见无所不在无形状的,它充盈于天地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如:周易.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庄子庄子.知北游:“人之气,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总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又是生命的本原。“气”由日常用语通过隐喻变成了这些术语,成了文化符号,既是概念范畴又是价值范畴。许多文化领域都以“气”为核心概念和价值尺度。于是语言中形成了重多以“气”作语素构成的词语,如:在自然气象方面,“气”指与岁月有关的冷热阴晴等现象。阴气、阳气、天气、地气、寒气、节气、气候等。古代方术家则把云气与术数结合,创立了“望气”说,附会于对王朝的兴替的观测,又构成了一系列的词语:气数、王气、天子气、吉气等。在生理和医疗方面,则用“气”指于“血”相对的、流动于人体内使各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精微物质。如:元气、气色、肝气、胎气等,甚至还认为人体之“气”兼有性质和功能,通过“调气”、“运气”可以健身,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气功”。真因“气”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就认为某些疾病是“气”的故障所致,就有“气”来指称某些病象:湿气、疝气、脚气、气滞。 在文艺美学方面,由于中国人持“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文道一统”的艺术观,认为文学家艺术家的禀赋得之于天,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是天道即自然之道的表现,于是就用“气”指作者的才情、气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的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歌咏。”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则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由于赋予“气”以这样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形成以“气”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文气”、“气韵”、“气势”、“气骨”都是古代文论和画论的重要术语。广泛意义上的日常审美活动中使用的评价尺度用语也常以“气”为中心语素构成。如:秀气、洋气、土气、傻气、老气、俗气、书卷气等。 “气”既然是生命的本原,人的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则是精神活动,于是中国古人又用“气”指人的精神。孟子.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气”。是指由抱负、志气、道义、修养等综合而成并持之以恒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包含正面积极的价值成分,即“志气”“正气。”三、文化思维认同法“文化思维”具有类似型的人类群体在文化建构中表现出的倾向性思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思维的外在形式,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表现,受民族文化思维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着民族文化思维的运作和发展。既然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不是均衡同质的,而是有着深刻差异性的个体,那么其语言结构的特点必然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具有某种关联,这样,从民族文化思维出发分析来分析语言,就可能获得关于民族语言更为深刻的认识。汉语灵活性大,规则少,语句的成立主要靠词与词的意义的搭配,语句正误主要依据句意所示的事象在逻辑事理上是否成立,不需顾及形态规则的使用是否得当。西方语言的语法外显,规则性强,灵活性小;组词成句时,必须保持形态规则使用的准确无误。因此,有人认为,西方语言是“形合”“法治“语言;汉语是“意合”“人治”语言。这种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表现的规则性、系统性和精确性,较适合于科学表达。汉族人的思维是主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以人为中心看待事物,把自然人格化,因此其辩证思维不具有分析性,而是综合性的,在辩证两端中求融会中和。汉语语言单位的组合灵活性大,对人束缚较少,汉语的特点是适合于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属于艺术型语言。四、文化差异比较法 文化差异法是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在结构上和使用上的差异的研究来揭示产生差异的根源的方法。洪堡特关于语言和民族精神的关系的学说,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的结合极为密切,因而把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差异作为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差异的原则性方法。例如,有人认为汉语和西方语言最大的差异在于:汉语是“意象”型语言,西方语言是“法则”型语言(即语言单位的构成和使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意象”还是“法则”)。如:枯(草木缺水),涸、竭(江河缺水),渴(人缺水),“缺水”是构成这组同源词的共同“意象”。五、文化心理揭示法 文化心理揭示法是对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使用中所蕴含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和揭示的方法。语言是思维和表达工具,思维和表达的基础是一系列心理过程,因此无论语言还是言语都合社会和个人的心理现象有着严密的关系。 语言中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是文化背景作用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时的心理机制。心理机制一般是隐蔽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外显的(注意:只有语言风格与文化心理有关)。根据选择过程中的取舍情况可以推测和分析语言使用者当时的心理动因。具体表现如下:1、母语优势心理。认为自己的母语是正确的、标准的、好听的,而视其他语言或方言为古怪的、可笑的、难听的。2、性别认同心理。一般来说,两性说话在发音、用词、语气、态度、内容等项目上都有一些差别。3、汉族人特别容易耽于语言幻想。语言可反映现实,也可以构造幻境。语言幻想是指把愿望寄托在语言构造的幻境中,、。语言幻想是每个民族都有的,这是语言魔力造成的词语迷信效果。但汉人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执着,如汉人重视命名中的含义,喜欢讨口彩,相信标语口号的字面意义和它对现实的指令性作用。4、中国人特别喜欢引经据典和依傍圣贤。中国古人的祖先崇拜和圣贤至上思想表现在著书立说时讲究引经据典,“代圣人立言”是中国学子历来的为文准则。凡立一说最好要有经典和圣贤的出处。古人依附儒家经典和儒家圣贤,今人不过换一批经典和圣贤,总之,要有所依附才算学有根底。空无依附的学说往往被视为离经叛道和异端学说。结果个人的见解消融在古人和时贤的语录中,理论思维陈陈相因,继承多而创造少,学术思想少个性。就连平头百姓说话也好说“古人云”,以增强说服力。这是中国人对个体自我价值缺乏信心的语言表现。由于文化心理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东西,而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则更能体现一个该民族的内在特质,所以对语言中文化心理的揭示也是对民族特质的揭示。 第六章 语言和神话及宗教第一节 神话宗教和词语魔力一、人性的两重性和神话宗教意识的产生 人性两重性是指根源在人性中自尊和自卑、伟大与渺小、精神的超越和肉体的不可超越性等两重性的存在。自尊使人人敢于追求和创造,然而在追求中似乎永远也追求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当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时,人就会把对自身的崇拜转向对外在事物的崇拜。似乎感到世界上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命运,甚至世界上的一切,这个力量的拥有者就是神。 神既然强大无比,那它就既能授福,也能降祸。而人只有对它谄媚和崇拜,使神高兴,就可能避祸得福;与神相对的是只有破坏力、只能带来灾难的魔鬼。只有神才能降住魔鬼,得到神的庇佑才能避免魔鬼侵害。在这种对世界关系扭曲颠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神话意识和宗教意识。马林诺夫斯基说:“宗教是和人类基本的,即生物的需要有内在的、间接的联系。好像巫术一样,祸根在于人类的预测和想象宗教并非产生与幻想,更非产生与幻觉和妄解,而是出于人类计划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混淆。”他又说“人类生活上的每一重要危机,都含有情绪上的扰乱,精神上的冲突,和可能的人格解组。这里成功的希望有须与焦虑和预期等相挣扎着,宗教信仰在乎将精神上的冲突中积极的方面变为传统的标准化。”马林诺夫斯基的这些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神话和宗教的起源获得文化功能上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现代不少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但是神魔鬼怪谁都没有见过,所以早期的人类只好凭借自己幼稚而丰富的想象力,按照自己和动物的形象加以推断,使神鬼获得了人和某些动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再加上人所不具备的某些形象和能力特征,于是就有了人首蛇身、狮身人面等形象。当然,人既然有名,神鬼也必须有称呼,于是上帝、宙斯、风神、雷公、伏羲、共工等也就被一一创造出来。二、神话思维和宗教魔力原始的神话和宗教是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类早期,人们一方面创造语言,同时也在创造神话,语言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神话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创造语言和神话的初期,人们不是按照逻辑思维来看待事物的,而是用独特是“神话思维”(隐喻方式)方式。基本原则是“或以部分代全体,或以具体代抽象”,如以“宙斯”代替“天”,以“两只牙”代替“大象”。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神的特征、名称和神本身就和而为一了。由于神是不可见的相信之物,神的名称又表现了神的特性(神性、威力),于是对神的崇拜就变成了对神的名称的崇拜。词语实际上成为了一种首要的力量,在原始神话和宗教中,词语是具有神通和魔力的。某种意义上,神就是语言创造的产物,造神和创造语言的过程是一致的。第二节 语言崇拜一、语言本身被神化语言拜物教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其功能的神化。语词既然有如此魔力,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基督教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婆罗门教认为语言本身就是女神(语言是母牛,呼吸是公牛)。二、语言的功能被神化1、祝词 语言本来是交际工具,但在神话和宗教里,语言既然是神创造的,神又是无所不能的,那么神必然懂得人的语言,于是语言又获得了人与神之间的交际功能,成了沟通人神两界的媒介。各宗派都有歌颂自己所崇拜的神的词语,甚至还配上音乐唱诵,这些说唱都是在祈祷仪式上为了取悦神,获得神的庇佑而唱的。有点宗教还有忏悔仪式,目的是把自己的过失说给神听,以求获得神的支持,表示悔过之意,以求获得神的宽恕和谅解,这些都是祝词。2、咒语咒语是使用恶毒的诅咒来祛除鬼魅。祓(f一种祈神驱灾的祭祀)去凶邪。同祝词相比,咒语更能显示语言的魔力,所以为原始巫术和各派宗教广为运用。咒语不仅能驱鬼避邪,也能召鬼害人。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想谋害王熙凤和贾宝玉,买通马道婆。马向赵要了纸,剪了两个纸人,把王贾二人的年庚写上,又找一张蓝纸,剪成五个青面鬼,拿针钉在一起,马道婆回去一作法念咒,王贾二人立刻就中了邪,幸好遇着一个癞和尚和一个跛脚道士,念了几句咒,过来三十三天,二人的病就彻底好了。三、文字及其功能被神化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在语言及其功能被神化的情况下,从科学角度认识文字的功能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淮南子载:“昔仓颉之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文字的发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至惊动了上天和鬼神。中国古代有“敬惜字纸”的传统,有文字的东西不能乱扔,要放在标有“敬惜字纸”的容器里积起来烧掉。有人为了做善事,还花钱修专门的塔,收集字纸。这一行为一方面有尊重知识的心理,同时也包含有对文字的迷信和崇拜。 文字功能被神化的一个例证是把文字当成所指称的食物本身。有的巫医利用群众对文字的迷信,在降神治病时说一些稀奇古怪是药名,叫人一一写在纸上,然后叫病人烧成灰就水合下去,说能治病。文字功能神化的顶点是符箓的产生。符箓本身巫术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形),由巫师把现成的文字加以变形而成,据说巫师在其中注入了神力,可以辟鬼驱邪、逢凶化吉。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东西,在中国,符箓被道教利用后,它的使用范围被扩大到各个方面,成为道士的一个法宝。如除“三尸”的符箓。四、言语禁忌 言语禁忌是指在言语行为中,某些言词(包括文字)不许随便说写出来。这一现象也是源于对语言神力的崇拜心理和把言语等同于事物或现象的错误想法。1、人名避讳 人名是一个人的语言符号,由于经常和特定的人联系,似乎就成了这个人的一部分。于是就产生了某种迷信,似乎说到这个人的名字就会对其产生不利。中国古代往往在名之外另取“字”,一般交往中只称呼字不称名,最初也是为了避免说出本名,沿用成习,称字不称名成了尊重的表示。 2、对不吉利的子词的避讳(委婉语)由于有词语与指称事物等同起来的心理,人们对于所指称的怕见厌见的“不吉利”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就产生了避忌心理。实在难于避开时,就改用一种委婉语来说。最常见的是对“死”字的避忌。例如:崩,帝王死,薨,诸侯死,不禄,大夫死。其他如:仙逝、逝世、牺牲、光荣、老了、不在了等,都是“死”的委婉说法。 第七章 语言和民俗第一节 语言和民俗的关系一、概念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风尚、礼仪、习俗等的总和。二、语言和民俗的共同特征1、历史传承性 两者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具有时代时代传承的特点。2、变异性 传承并不意味着不变,只是比较而言,语言的变化是渐变的不易为人觉察的,比民俗要稳定的多。民俗的变化可以是非强制的(端午节吃粽子),也可以是强制的(清末留辫子)。3、地域性 民俗和语言除了全民族一致的共性外,都有明显的特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古皆然。4、趋新性 两者都有追求时髦的倾向,而又以民俗为甚。大都市和年轻人较讲究时髦,所以都是和年轻人的方言和民俗往往代表了发展的方向。5、可传播性 两者都可以传播,传播方式分移民导致和非移民导致两种。方言和民俗都很容易由移民从甲地带到乙地。非移民导致的传播大多是大都市传播到乡下。 第二节 民俗词语和语用中的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不仅记载传播了许多民俗事象,而且由于民俗和语言之间的“涵化”作用,形成了许多反映承载民俗要素的民俗词汇,成为一种语言形态的民俗。与此同时,语言活动作为人类的活动之一,也有自己一定的行为方式,这种以语言要素、语言形态为本体所产生并传承积淀的语言文化现象称为言语习俗。如副语言习俗、数字习俗、言语风尚以及语法、修辞、语音、文字诸方面的习俗惯例制要素等。下面就汉语中的例子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语言中的民俗,即通过分析一些民俗词汇,探讨这些词汇所反应的民俗;二是语用中的民俗,即发掘言语活动中的民俗现象,探讨一些语言民俗,来反映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反映语言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文化功能和语言文化的相对性特点。一、词汇中的民俗 (一)、东西南北中 汉语中,几个语素并列构成词或几个词并列构成词组时,其排列的顺序并不是任意的,一般都遵循先尊后卑,先主后次,先大后小的原则。合成的方位词顺序也遵循这一原则。 东,说文:东,动也,从木。从日在木中。古人把日出之地定为“东”。“东方”是太阳诞生的地方,东方给人带来阳光、温暖,给万物以生机。东风吹来,大地解冻,草木萌芽,生命欣欣向荣。因此,产生了一系列民俗词汇,如:东君、东皇、东帝、东后(神话中的日神司春之神)、东乌(太阳)东作(春耕)、东郊(农田)、东皋(水田)等。 东方在汉人观念中,属阳,所以东和男子有联系,东方骑、东床指贵婿。例如唐褚亮烛花:言是东方骑,来寻南阳车。因东方主生,生为人民所向往,所以东西相对往往以东为佳,以东为善。“东第”指富贵人家的宅第,而“东家、房东、店东、做东”中的“东”都有主人的意思。西,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棲),故以为东西的“西”。西方是日落的地方,是黑暗和寒冷产生的地方,因此意味着死亡、恐怖和不详。“命归西天”、“上西天”指死亡。西常与衰老,悲哀联系,“日薄西山”指行将死亡。西主阴,跟女性有关。“西厢、西园”指女子的住所。汉族古代诗词中很能反映这一观念。如:阮籍咏怀: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范成大归州竹枝歌: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女儿生汉妃。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作为方位词,是一个假借字。语源上说,“南”得名于“妊”,取任养万物之义。汉书.律历志: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天地所长养,阳气所盛处也。因此,古人常用“南枝”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古代帝王诸侯会见群臣,或卿大夫会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尊贵者面朝南方表示他掌握芸芸众生的生死荣枯。南方主生,农田前常冠以“南”,如:“南亩、南阳、南畴、南园”等,祝寿时常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南方属阳,“南风”指男子。北,是幽暗之地,属阴,和女子有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中东房分南北两半,北面的一半朝北面开门,直通后院,称谓“北堂”,是妇女日常的生活的地方。后来常用“北堂”代指母亲。如: 李白赠历阳褚司马: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王安石和微之林亭:中园日涉非无趣,保此千钟慰北堂。北方主死,所以古人称能使生者与死者相见的方法为“北海术”,如: 陶渊明咏贫土: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苏轼三月二十九日: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南北对举,南山美好、尊贵的,北是败坏、卑贱的。汉语中四方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系来确定的。日出方为东,日落方为西,阳光正射方为南,背阳光方为北。因此,东、南方有新生、温暖、光明的含义,西、北方有死亡、阴暗、寒冷的含义。于是,在人们心目中就形成了东、南代表美善、尊贵,西、北表示恶劣、卑贱。 中,甲骨文相一面旗帜中间放了一面鼓,用于召集众人。闻鼓声而知首领召集。见旗帜则知集会之所。因旗帜所立之地永远是中央之地,于是,“中”就引申为中间的“中“了。 从中的语源,可探知汉族崇尚“中“的文化习俗如:都城称“中京”或“中都”,京都管辖之地称“中畿”。朝廷或国家最高领导机构称“中 ”或“中央”,军队中有主帅统领的部分称“中军”。“中庸”、“中和”则称谓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行为准则。 (二)、成语中的民俗 1、汉语成语中的“龙”图腾崇拜习俗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崇拜的神物。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山海经.海外山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所以汉语中,用“龙”构成的成语往往具有龙神崇拜和褒扬的比喻义。 龙眉凤眼:形容人的神态英俊,气度不凡。 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形容书法笔势生动、秀逸。龙跃凤鸣:比喻才华出众。龙驹凤雏:比喻聪明有为的少年。这些比喻义都有褒扬、赞美的含义,反映了汉民族对古代龙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2、汉语成语中的礼俗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社会的各个层面就很重视建立各种礼仪文化。例如:“礼尚往来”,是古代礼俗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人们在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平等相待,对等而行。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三衅三沐”、“三浴三熏”。反映了古代的一种礼节。“衅”指以香料涂身。这两个成语是指多次沐浴并以香料涂身。如:国语.齐语: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以亲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便“束缚以予齐使者,齐使者受之而退。比之三衅三沐之,恒公亲迎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宗礼启: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衅三沐。“桑狐蓬矢”,古代生男孩的一种庆贺仪式,用桑狐作弓,蓬梗为矢,射向天地四方,以象征男子的远大志向。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射人以桑狐蓬矢六,射向天地四方。剪灯新话.爱卿传:妾闻男子生而桑狐蓬矢以射四方,丈夫壮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岂可以恩情之笃,而误功名之期乎? 3、“男女”、“夫妻”中的民俗 汉族传统中,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在词语中反映出来了。如:男女、父母、男耕女织、男盗女娼等。二、语用中的民俗(一)、谐音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有理(礼)走遍天下 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电熨斗广告:白“衣”白顺 文化衫:“酷”不堪言。(二)、和谐与对称 “和谐”是汉文化中强调的价值观,古代现代都如此。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贵”即价值。“和”的本字是“龢”,说文:龢,调也。本指乐调的和谐,后引申为礼的行为。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言语禁忌(略) 第八章 称谓和文化 第一节 称谓是文化符号一、称谓的概念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角色身份的称呼。这种称呼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每个人都有姓名,但二者并不相同,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姓名是不变的,而地位、身份角色是可以变化的。一定的人类社会是一定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组织形式,称谓总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二、称谓的分类 汉语的称谓,可以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 第一, 从血缘关系来看,称谓按是否表示亲属关系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类。但在汉语中,两类称谓的界限不十分清楚。汉语中,经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体现了汉族人重视血缘亲属关系的传统观念。第二,从语体来分析,分为书面语称谓和口语称谓两类。第三,从听话角度分析,有面称(直称、对称)和叙称(背称、旁称)之分。面称用于听话人和被称呼人同为一个人时。叙称用于被称呼人是说话人以外的第三人时。例如对丈夫的母亲,面称是“妈妈”,叙称是“婆婆”。多数情况下,叙称用于被称呼人不在时候或用于介绍给第三人时。这样看来,“叙称”比“面称”更确切。第四,从称呼对象来分析,有自称和他称之别。自称只用于上辈对下辈说话时,所用称谓与下辈对上辈的称谓相同。如父亲对孩子说“爸爸”。第五,从修辞角度分析,有尊称和谦称之分。如尊称:令郎、令爱、令公子等。谦称:贱内、拙夫、犬子、小儿等。第六,从心理角度分析,有常称和讳称之分。讳称是出于民间忌讳心理,不用通常的称谓,而换用别的称谓造成的。 总之,人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这些社会关系体现在特定是交际场合中,又表现为特定是交际角色、交际环境、交际心理、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称谓词汇。研究这些词汇所包含的丰富语义,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更可以体察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称谓词语建构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亲属称谓和宗法观念 亲属称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党政机关内部管理工作专项模拟试题集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保育员(初级)操作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疗器械独立软件产品技术要求模板
- 屠宰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学生宿舍楼防雷与电气接地设计
-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2024-2025学年(五四制)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猪场环境控制技术方案
- 屠宰场废水处理与环保措施
-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度管理方案
- 2025年分布式能源在工业园区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医美员工制度管理制度
- 大棚搭建用工合同范本
- T/CCS 059-2023智能化煤矿运维技术架构与流程
- T/CAQI 96-2019产品质量鉴定程序规范总则
- 2025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纪委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家庭保姆雇佣合同范本
- 危重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GB/T 45356-2025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聚丙烯(PP)管道系统
- 石墨产品的国际市场推广策略
- 科技辅导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