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专题.doc_第1页
凸透镜专题.doc_第2页
凸透镜专题.doc_第3页
凸透镜专题.doc_第4页
凸透镜专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初中物理备课组教师 廖阳林班级 初二 学生 日期2011-4-20上课时间:18:30-20:30主课题:凸透镜专题教学目标: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内容一、选择题: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B.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C.检查一块木头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D日食、月食的形成2、关于月食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月食是光的折射的例证 B.月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C月食是地球的影子落在了月亮上 D.月食是月亮的影子落在了地球上3、下列事例中,能用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 A 月光下的树影B 雨后彩虹的形成C 湖面上映出岸边垂柳的印制D 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就看见了它 4、下面哪一种现象是由漫反射引起的 A黑板反光,看不清粉笔字 B.通过平静的水面看到岸边树的倒影C能从不同的方向看清电影银幕上的像 D.在烈日下看到不来上发出的刺眼的光5、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不时地“眨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星星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它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C星光被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大气层折射的结果6、观察水边的风景照片时,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A光线被反射掉一部分 B.眼睛有一种错觉C入射水面的光线有一部分折入水中 D.冲洗照片的质量有问题图37、如图3所示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8、放映幻灯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像对幻灯片来说 A正立的放大的实像 B.倒立的、放大的虚线C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D.倒立的、放大的实像9、光盘是用激光在反光铝膜上刻出凸凹的音槽来记录音像信息,外表面是一层平滑透明的保护膜。如图是一张放在阳光下的光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铝膜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 、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凸凹的音槽漫反射形成的 、光盘呈现彩色的扇面是表面保护膜的反射形成的 、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面是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10、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引起的是 ( ) A. 小孔成像B. 吹出的肥皂泡五颜六色 C. 湖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帆D. 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11、关于高速公路上有关设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就是光源 B. 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是光的反射的结果 C. 中间的绿化带既能美化公路环境,又能减轻视觉疲劳,还能减弱噪声 D. 中间的绿化带能有效阻挡夜间会车时的强光,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12、平静的池面上映出了空中飞翔的小鸟,小红说:“快来看,小鸟和鱼在水中比赛呢!”她看到的“鸟”和“鱼”实际上是 ( ) A 鸟是实像,鱼是虚像B 鸟是虚像,鱼是实像 C 鱼和鸟都是实像D 鱼和鸟都是虚像13、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B湖边夜景C筷子变弯折D汽车观后镜日偏食A14、下面四种光的折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树荫下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16、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太阳未出地平线时,人已看到太阳 B人在太阳光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 c在隐蔽处用潜望镜观察外面的情况 D注满清水的池底,看起来象变浅了17、光从空气垂直地入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 )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900 B、折射角小入射角 C、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反射角等于人射角,折射角也等于入射角1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控制光的传播路径19、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定是 ( ) A 缩小的。 B 放大的。 C 正立的。 D 倒立的。20、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 A 10厘米。 B 20厘米。 C 30厘米。 D 40厘米。2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等大的虚像二、情景题:3、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1和f2(f1 f2)的两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1和L2(L1 L2)的位置处,通过移动光屏找像,成像情况如图8(a)、(b)、(c)、(d)所示。(1)比较图8(a)与(b)或(c)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 。(2)比较图8(a)与(c)或(b)与(d) 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f1f1f2f2 三、实验题:1、光的反射实验: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为法线。实验中要注意观察_和_的位置,并记录下_和_的值。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从这一现象中可以说明 _和 _ _。若把此装置中的小门向后转动一角度,小门上没有反射光线,这表明 _ _2、平面镜成像实验:主要器材: _、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_作为平面镜的是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_蜡烛,在玻璃板后放一支_的蜡烛,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 的大小;还要分别测出 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归纳出实验结论。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相同的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_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4、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 _ 、蜡烛和火柴等。实验步骤:1记录凸透镜的 _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_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 _ 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规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想用光屏看到一个缩小的像,应该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 _ 的地方,想用凸透镜观察到一格正立的像,蜡烛应放在离凸透镜 _ 的地方。6、在图12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5厘米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图12 图117、在图ll中,凸透镜焦距为lO厘米,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_厘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45厘米刻度处时,移动光屏,_在光屏上成像(选填“能”或“不能”)。8、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3) 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出的结论:在 _条件下, 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9、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f1f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10.2000.2000.04001.005.005.0020.3000.1500.04500.503.336.6730.5000.1250.06250.252.008.00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u(米)v(米)uv(米2)v/u1/u(米1)1/v(米1)40.2000.3000.06001.505.003.3350.3000.2000.06000.673.335.0060.5000.1580.07900.322.006.3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11、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按表一中的入射角i依次进行了三次实验,并将相应的折射角r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入射角i和折射角r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表一(空气斜射入水)实验序号入射角i(度)折射角r(度)入射角的正弦sini(102)折射角的正弦sinr(102)入射角的余弦cosi(102)折射角的余弦cosr(102)123.017.539309295236.026.759458189351.036.978606380表二(空气斜射入玻璃)实验序号入射角i(度)折射角r(度)入射角的正弦sini(102)折射角的正弦sinr(102)入射角的余弦cosi(102)折射角的余弦cosr(102)423.015.039269297536.023.059398192651.031.37852638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入射角i与折射角r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分析比较每一次实验数据中的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数据中的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12、某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们将发光物体放在焦距为f1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相应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所示。然后他们把同一发光物体分别放在焦距为f2和f3的凸透镜前,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f1f2f3)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420200.6530150.3660120.12表三(凸透镜的焦距为f3)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78241.8812120.692480.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实验序号u(厘米)v(厘米)h(厘米)120601.8230300.6360200.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数据中的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 _。(b)分析比较_。答案:一、 1, B 2, C 3, A 4,C 5, D 6,C 7, D 8, D 9, D 10, C 11, A 12, D 13, C 14, B 15, D 16, C 17, D 18, D 19,B 20,D 21,B二、 1、(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且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 (2)光从空气斜射入不同透明介质时,入射角相同,玻璃中的折射角较小;(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2、(1)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且物距大于像距; (2)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3、(1)像距越小,像越小; (2)不同凸透镜成实像,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三、 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发现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越大,反射角也越大;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玻璃板;刻度尺;玻璃板;点燃的;未点燃的;物与像;物、像到玻璃板;找到像的位置. 3、A、刻度尺. 4、光具座;焦距;同一高度;光屏. 5、大于40cm;小于20cm. 6、高度;靠近透镜. 7、大于70;不能. 8、(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物屏距离L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9、(1)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2)1与4(或2与5,或3与6) (3)(a)表一或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