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_第1页
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_第2页
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_第3页
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_第4页
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郑州市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提纲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张俊杰 2012年9月19日,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代表郑州市教育局生物教学研究室对2012年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2012年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 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三、生物试卷评析。四、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五、答卷逐题分析。六、高三复习备考建议。,一、2012年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近5年生物试题难度比较,2012年和2011年的生物试题都是近5年来最容易的试题,难度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较,与物理、化学学科相比,生物试题最为容易。,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2012年我省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60.78分,我市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67.5分,高于全省6.72分。各分数段的情况如下表:,各分数段的情况,(一)试题特点评价1.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突现对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的第1、2、3、4题,分别是对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癌变、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等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的第30、32、39、40题也分别是对神经调节、种群和群落(也包括实验设计)、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等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三、生物试卷评析,而选择题的第5和第6题,非选择题的第29和31题则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识图、计算能力等,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命题原则。,2试题的素材(背景材料)和考查的角度新颖 第29题以种子的萌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和物质的转化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重点考查了学生识图、分析和计算等能力,也是一道以能力为立意的好试题。,第32题将模拟实验引入生态学领域,既考查生态学中的基础知识,也同时考查了有关实验设计的一些思想。这两道试题的素材(背景材料)和考查的角度都很新颖,让人耳目一新。,3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第卷必答题中的4道试题分别为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这些重点章节的内容,与往年的试题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同时也体现了重点章节重点考查、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4答案客观、标准、简洁、唯一,有利于试卷的评阅,总之,今年的生物试题具有良好的检测和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教学,有利于阅卷,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无错误和大的争议,是较为难得的一套好试题。,可商榷的试题我们认为,今年的整个生物试卷和个别试题还存在着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1选择题中个别试题的选项还有待于改进选择题第6题的选项B和选项D所涉及的内容与背景材料(图片)的相关性差,几乎没有任何联系。,2部分试题考查的内容重复选择题的第4题与非选择题的第30题考查的内容重复,即都是动物的神经调节,且还都是有关“反射弧”的这个知识点。,3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的赋分不合理三本必修教材所占分值见下表(粗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共计3本,教学中所占用的课时是一样的,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应该是相近的,而从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必修3的分数所占比例过大(6道选择题中其中4道都是必修3教材中的内容,4道必做题中2道是必修3教材中的内容。)而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分数所占的比例过小。,2011年的试题是必修1(44分)所占比例过大,必修2(8分)和必修3(23分)所占比例较小,我们建议3本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所占的分值要尽量均衡。,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相似的概念不能正确区分生物试题中6道选择题的选对率、平均分和难度见下表。,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掌握的还是比较理想的,失分较多的还是表现在非选择试题中,如第30题第(1)小题中将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写成“中枢神经”、或“突触”等;将第(2)小题中的“大脑皮层”写成“脑干”或“下丘脑”等;将第(3)小题中的“轴突”写成“树突”等。,第32题第(2)小题中将“群落”写成“生态系统”等;将第(3)小题中的“小于”写成“大于”等。第39题第(1)小题中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写成“有机元素和无机元素”或“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或“碳源和氮源”等,将“细胞分裂素”写成“细胞促进素”等。学生在以上这些地方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中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相似的概念不能正确区分。,2分析、推理的能力欠缺分析、推理的能力欠缺集中表现在第29题中的第(2)小题的第二个空和第(3)小题的一个空,两个问题的分值都是2分,共计4分,平均得分为0.57分,难度为0.14。第(2)小题的第二个空: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mg。答案为26.5,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很多学生写成43.6(161.7118.1)。,第(3)小题是: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mg粒-1d-1。该题的答案为22,这一答案几乎没有学生写正确,很多学生仍然写成43.6(161.7118.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种子干重的减少量表示什么?(呼吸作用消耗的量)胚乳干重的减少量表示什么?(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和转化成幼苗组成物质的量)只要会分析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图示,是不难得出结论的。,3不注意审题,不能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方面的欠缺主要体现在第29题的第(4)小题: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原因是 。该小题共计4分,(第一个空1分,第二个空3分)学生平均得分为0.46分,难度为0.12。,正确答案应为:“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第一个空很多学生写成“逐渐增加”、“基本不变”、“趋于平缓”或“先下降后增加”等;第二个空则写成“种子萌发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等。,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错答的学生不注意审题,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给出的条件是“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在黑暗的环境中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随着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干重只能越来越少。,五、答卷逐题分析,(一)选择题1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AtRNA种类不同 BmRNA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答案B,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表达的理解能力。,解答分析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胞所含的DNA是相同的。不同细胞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转录出不同碱基序列的mRNA,由此翻译出的蛋白质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上也就不同。在细胞中,虽然tRNA、rRNA中的核苷酸序列也是由DNA决定的,但它们都不具有携带DNA遗传信息的作用。,tRNA承担着识别并转运特定种类的氨基酸的作用,在不同的细胞中tRNA种类应该是相同的;而核糖体只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tRNA种类、核糖体的成分并不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从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的分析可以知道,密码子不仅具有通用性(指生物界中不同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都遵循同一张密码子表),还具有简并性(指同一种类的氨基酸还可有多种密码子,如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可有UUU、UUC等两种,决定亮氨酸的密码子可有UUA、UUG、CUU、CUC、CUA、CUG等6种)。虽然同一种氨基酸还可有多种密码子决定,但同一密码子却只能决定一种特定的氨基酸。,错因分析对基因的表达过程中,RNA、遗传信息、密码子的作用不理解。 复习提示本题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中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不同蛋白质的合成,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以及所涉及到的若干关键概念。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答案D,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学生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一些病毒能够致癌等这些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分析癌细胞是指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在适宜的条件能够无限增殖,表面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在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而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是抑癌基因的主要作用。一些病毒能够致癌,主要是其核酸上的致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从而能诱发宿主细胞发生癌变。,错因分析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一些病毒能够致癌等这些知识不能正确识记。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病毒致癌。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B,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考查对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理的理解能力。,解答分析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减少了尿的排出。,错因分析对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理的不理解,从而造成对水盐平衡调节的因果分项处理的错误。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了哺乳动物(包括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机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4当人看到酸梅时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答案C,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以“望梅止渴”这个古老的典故为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涉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等方面的知识。,解答分析 “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部位,具有对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酸梅的形状、色泽等代表了酸梅这种具体物质的信号(即具体信号),看到酸梅实际上是该具体信号给予的间接刺激(可称为条件刺激),必须通过包括人的大脑皮层有关中枢在内的反射弧参与才能完成的反射活动,反射路径包括:酸梅的形态、颜色等条件刺激眼睛上的感光细胞(兴奋) 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唾液分泌中枢传出神经唾液腺。,唾液分泌是作为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唾液腺的活动。相应的反射弧完成这一生理过程,不仅有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包括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的传递。这种兴奋的传递过程包括:上一个神经元接受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即电信号(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变化)化学信号(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引发的神经冲动)的转化。,错因分析对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人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等的不能作为整体来理解。,复习提示本题考查对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人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等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应训练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5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答案 C,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向光性原因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以及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解答分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从图中可知,c组和d组的区别是d组胚芽鞘是倒置的。虽然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但由于d组胚芽鞘是倒置的,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所以,用单侧光照射a、b,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错因分析对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向光性原因和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不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复习提示本题通过实验装置图中信息的提取和处理,侧重考查了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极性运输的特点。在平时的复习中除应注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还应训练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如实验过程图解)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如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考查对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以及从直方图中获取信息、分析的能力。,解答分析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由直方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已成熟(没有未成熟个体)。6月以后可能没有出生的个体,否则12月就可能有未成熟个体。由此得出,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影响出生率(使出生率降低),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密度。,错因分析对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复习提示本题考查对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以及从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除应注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外,还应训练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二)、非选择题29(11分)将玉米种子置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结果如图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淀粉被水解成_,再通过_作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2)萌发过程中在_小时之间种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_mg。(3)萌发过程中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mg粒-1d-1。(4)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_,原因是。,答案 (1)葡萄糖,呼吸(或生物氧化)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通过种子萌发过程,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点,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的能力。,解答分析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组成物质的量。,(1)玉米种子胚乳中储藏的主要是淀粉,淀粉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最终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通过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2)从图中萌发种子干重曲线可以看出:萌发种子干重024小时下降221.3-205.9=15.4mg粒-1d-1,24-48小时下降205.9-205.3=0.6mg粒-1d-1,48-72小时下降205.3-204.2=1.1mg粒-1d-1,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为204.2177.7=26.5 mg粒-1d-1。,(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转化成幼苗组成物质的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据图中胚乳干重曲线72-96小时胚乳减少的干重量=161.7-118.1=43.6mg粒-1d-1,转化为幼苗组成物质的量43.626.5=17.1mg粒-1d-1,而96120小时为(118.1-91.1)-(177.7-172.7)=275=22mg,因此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粒-1d-1。,(4)保持实验条件不变(玉米种子至于25、黑暗、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种子在黑暗条件下长出幼叶仍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有机物使种子干重逐渐降低。,错因分析本题错误相对集中在第(2)小题第2空和第(3)小题,这两题都有学生错答为43.6或35,究其原因之一是将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错误理解为胚乳干重的减少量,故在72-96小时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最多,错误计算为161.7-118.17=43.6 mg粒-1d-1。,其更深层的原因是这部分考生缺乏对问题深入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还有考生将第(4)小题错答为“幼苗可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究其原因是没能认真审题,忽略了“在黑暗条件下萌发” 这一前提。,复习提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失分主要是缺乏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解释一些自然界或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能力的提高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不是考前突击的结果。,30(10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 ,b是 ,c是 ,d是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3)图(a)中神经元和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中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的 (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树突或胞体) 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通过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图,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和识图应用能力,难度较低。,解答分析 (1)图中显示(a)中已有感受器且b有神经节,所以b为传入神经,a是神经中枢,c、d分别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从图(a)中可以看到呼吸肌还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脑干是抑制吸气,引起呼气的,若屏住呼吸,既不吸气也不呼气,为主动意识控制行为,必须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故中枢为图(a)中的大脑皮层。(3)突触的基本结构中突触前膜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充当。,错因分析本题中的第(2)小题错答成“脑干”的较多,也有答成“下丘脑”的,多数考生错答的原因是没理解“屏住呼吸”,是既不吸气也不呼气,为主动意识控制行为,必须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是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复习提示本题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上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因此,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要扎实。同时还需将基础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和生产实际中,比如通过对生理现象和生理体验的分析理解,既引导了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1(10分)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性基因突变为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答案(1)1:1 隐 显 只有两个隐性纯合亲本中一个亲本的一个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才能得到每窝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1:1的结果 (2)1:1 毛色正常,答题情况,考查意图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了学生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解答分析据题干可知,鼠的毛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这对基因为A和a。(1)若为基因突变,又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要想表现毛色异常,该突变只能为显性突变,即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突变体为Aa,与正常雌鼠aa杂交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的鼠比例均为1:1。,(2)若亲本为隐性基因的携带者,此毛色异常的雄鼠(基因型为aa)与同一窝的多只雌鼠(基因型为AA或Aa)杂交后,不同窝的子代不同,若雌鼠为AA,后代全部为毛色正常鼠,若雌鼠为Aa,后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比例是1:1。,错因分析该题失分较为严重的是第(2)小题第2空,题目要求答出判断基因突变为显性突变的原因,许多考生不知如何表述,答非所问,有的只表述出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基因型,以及它们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而未能围绕突变是显性还是隐性回答问题。,例如:“如果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交配的结果,则子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不为1:1。”“雄属基因型为Aa,雌鼠基因型为aa,从而子代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1:1。”“表现为显性性状的杂合子与无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中一半为隐性纯合子,一半为杂合子。”“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则产生的毛色正常配子与毛色异常配子比例为1:1。”等均为失分答案。,复习提示本题对遗传的基本定律进行了考查,这部分知识是生物学科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理科综合考试命题的重点,近几年的理综试卷中都有此类试题出现,且赋分值较高,此类试题很好地考查了理科考生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对基础知识要深入理解、系统全面地掌握,这样遇到新问题,才能对知识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还要加强典型试题的训练以提升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在训练中通过纠错培养缜密的思维习惯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表述问题的能力。,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的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的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间要求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以草原上生活着的鹿、兔、狼和狐等生物为素材背景,考查学生对生态学中种群、群落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引入了模拟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考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答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3)假说内容为:“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反之,一群有两种形态的食草动物更容易被捕食。对应到模拟实验为:甲组:2个相同的项圈(猎物相同);乙组:2个相同的棍棒(猎物相同);丙组:1个项圈和1个棍棒(猎物不相同)。,根据生物学中的实验设计原则,自变量只能有一个,即:2个相同的项圈、2个相同的棍棒、1个项圈和1个棍棒,其他条件,即无关变量都要保持一致,因此甲、乙、丙三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要保证相同。从因变量时间来看,丙组平均时间甲组=乙组实验,才能证明假说成立,否则,就是假说不成立。实验中的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错因分析该题第(2)小题和第(3)小题的最后一空错误率较高,第(2)小题错答为“生态系统”的考生较多,究其原因是对“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基本的生态学名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偏差。,第(3)小题的最后一空错答情况有 “雌雄种群”或“不同形态的种群”,此类错答的原因是生物学名词术语运用不准确;还有的错答为“被捕食者”或“初级消费者”或 “鹿或兔”,出现此类错答原因是考生没能理解题目中:“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所做的模拟实验的目的和含义,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此类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较为欠缺。,复习提示生态学是高考的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该部分的学习也应是重在理解,不能简单的去记一些生物学名词,要会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该方面的训练。,39生物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为了探究6-BA和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培养基中加入6-BA和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以及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n),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按照植物的需求量,培养基中无机盐的元素可分为和两类。上述培养基中,6-BA属于类生长调节剂。()在该实验中,自变 ,因变量是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从实验结果可知,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号培养基。()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填“6-BA”或“IAA”)。,答案()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细胞分裂素 ()IAA浓度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及丛芽平均数.mg/L () ()6-BA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探究实验,既考查了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问题并不局限于选修1的知识,还涉及必修1和必修3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以实验分析的形式考查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是“选修可以考查必修”一说的集中体现。,分析解答第()小题第一空考查必修1的基础知识: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为大量元素,细胞中含量很少的化学元素为微量元素;选修1教材中,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常常还需添加植物激素。,第()小题第二空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知识。必修3要求掌握五种植物激素的名称和生理作用,它们分别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还要求掌握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选修1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又重点分析了生长素类和细胞分裂素类二者比例不同对植物分化的影响,,当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升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当该比值降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6-BA是6-苄基嘌呤,属于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第(2)小题考查学生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由表格可知IAA(生长素)浓度是变化的(6-BA浓度不变),所以IAA浓度是自变量,其取值范围是到.mg/L;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在实验中因变量往往是需要观察、统计和测定的。由题干可知,因变量是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和再生丛芽外植体上的丛芽平均数。,第(3)小题:从表格中可直接看出:诱导丛芽总数最少的培养基是1号培养基。第(4)小题:当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升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所以为了诱导该菊花试管苗生根,培养基中一般不加入6-BA(细胞分裂素)。,错因分析该题第(1)小题和第(3)小题的最后一空错误率较高,许多考生将第(1)小题第一、二两空分别错答为“碳源”和“氮源”,错误原因是将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成分混淆了,“碳源”和“氮源”是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成分。也有错答为“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的,错误原因是将旧课程教材中的一些名词张冠李戴了。,第(3)小题的最后一空有的考生错答为“生长素”,错误原因是没能理解和掌握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升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降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复习提示选修1是生物技术实践,注重的是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应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选修1的内容,必需以必修内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依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教学的重点。,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分子后产生的片段,其末端类型有 和 。(2)质粒运载体用EcoR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如图,为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相连,含有目的基因的DNA除可用EcoR切割外,还可用另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该酶必须具有的特点是。,(3)按其来源不同,基因工程中所使用的DNA连接酶有两类,即 DNA连接酶和 DNA连接酶。(4)反转录作用的模板 ,产物是 。若要在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常采用 技术。,(5)基因工程中除质粒外, 和也可作为运载体。(6)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答案()平末端和粘性末端 ()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切割产生的相同 ()coli ()mRNA 单链(聚合酶链式反应) ()动植物病毒噬菌体的衍生物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答题情况,考查意图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分析第(1)小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将DNA分子切成两种类型的末端,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第(2)小题:两种不同酶切割之后所产生的黏性末端必须相同,以便于DNA连接酶将其相连。第(3)小题:coliDNA连接酶可以连接黏性末端,DNA连接酶可以连接两种末端。,第(4)小题:反转录是以mRNA为模板先合成单链DNA,再合成双链DNA,利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量扩增。第(5)小题:基因工程中可以选用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做载体。(6)当受体细胞是细菌时,为了增大导入的成功率,常用Ca2+处理,得到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壁通透性增大,容易吸收重组质粒。,错因分析本题第(2)小题、第(5)小题第一空和第(6)小题错误率较高,常见的错误答案为 :“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酶识别的特异性序列相同”,此答案错在只注重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特点而忽略了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要相同”这一重要结果。,第(5)小题有些考生错答为“细菌”,说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第(6)小题许多考生错答为“细胞膜的通透性差”。这也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所造成的。,复习提示本题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上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因此,对选修三的复习,要紧扣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六、高三复习备考建议,(一)高三教学安排第一阶段(注重双基,适当拓展)时间:2012年9月至2013年元月上旬,(1)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体系。紧贴教材,不赶进度。第一轮复习时面要广,力求涉及全部的知识点,要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知识内容范围依据考纲而定,兼顾前后知识的联系,适当拓宽教学内容,不要赶进度,不要过分依赖教辅而轻视教材,要紧贴教材,注重双基。一定要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真正内涵、适用范围、应注意的问题和一些特例等。,(2)建议使用我市生物学科探讨总结的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我市生物学科前几年探讨总结的高三第一轮复习课课型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很多老师都在自觉使用,建议我市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师认真学习该模式,并把这种模式运用到高三第一轮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去。,(3)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如关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等,请老师要按照新教材的观点去设计教学,在选择练习题时也要慎重,因为一些练习题还是按照旧教材的观点给出的答案。,2012年高三二测,1饭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此时对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但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B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C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也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D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答题情况: A B C D5.79% 45.89% 37.11% 9.28%,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但选对的学生不占一半,也是这次考试6道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试题,而次选项(干扰性最强的选项)是选项C,选项B是新教材的观点,而选项C则是旧教材的观点。,之所以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