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间观与人体生理节律.doc_第1页
《内经》时间观与人体生理节律.doc_第2页
《内经》时间观与人体生理节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时间观与人体生理节律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气血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内经云:“五藏者,所以参天地,付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人体生理节律的形成与自然息息相关。一、生理节律的分类1.日节律 又称昼夜节律,其周期为24小时或接近24小时。昼夜明暗交替往复是由于太阳周日运动的结果。日节律包括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人体营卫之气运行节律、人体五脏主时辰节律、人体色脉日节律变化等。(1)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 人体阴阳之气消长日节律又称为人体之气生、长、收、藏日节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如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则将一日的人气消长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2)人体营卫之气运行节律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应的,灵枢说:“夫血脉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其运行规律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其中营气运行始于手太阴循十二经行一周而复会于手太阴:“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卫气则“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可见营卫之气的运行有明显的日节律。(3)人体五脏主时辰节律 五脏主时辰节律又称脏腑日节律。一日十二时辰中,肝胆旺于寅卯,衰于申酉;心小肠旺于巳午,衰于子亥;脾胃旺于辰丑戌未,衰于寅卯;肺大肠旺于申酉,衰于巳午;肾膀胱旺于子亥,衰于辰丑戌未,表明脏腑的生理活动具有日节律。针灸大成以简单歌括的形式对五脏主时辰节律作了概括:“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4)人体色脉日节律 一日中脉象有所变化,正常人体的脉象白天多浮滑有力,夜晚多弦缓,有昼夜的变化。诊脉常以平旦,是因“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反应,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一日中气温的变化虽无四季气候变化显著,但仍有明显盛衰朝暮寒暑之别,因此,皮肤色泽和脉象有昼夜节律变化。2.旬节律 旬节律是以十日为一周期。常见有脏腑旬节律和十二经脉旬节律。它们的主时和衰减时间是一致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纳甲法”逐日开穴便是以此理论为依据。素问指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子午流注针经谓:“甲胆乙肝者,谓五脏五腑,拘之十干,阳干主腑,阴干主脏。故天元册又曰:胆甲肝乙小肠丙,心丁胃戊脾已大肠庚,肺辛膀胱壬肾癸。五脏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三焦包络二经元气也,合为十二经遍行也。”3.月节律 月节律是人体对月球朔望运动的一种反应,人体气血的盛衰也与月的盈虚有关。以女子月经而言,一月一行为月信,如海水有潮汐之象,潮汐与月的盈虚有关。(1)人体气血盛衰月节律 灵枢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素问则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2)女子月经节律 早在素问就提出了女子初潮的年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记有:“朔望分阴阳者,初一日为死魄,阴极阳生,初三者而月出,十三日而几望,十五则盈矣,渐至二十以后,月廓空虚,海水东流,人身气血亦随之,女人之经水,期月而满,满则溢,阴极而少阳生,始能受孕”。已明确认识到月事与月相同步的问题。清代吴昆在医方考中认为:“月,天之阴也,以月为盈,以月为亏,故女子之血,亦以三十日而一下也,血之下也,同于月,故名之曰月事”。以上可见,月经与月相同步,具有按月而来的周期节律性,还认为月经节律与月相的盈亏和海潮有一定的关系。4.年节律 年节律又称四季节律,是人体对四季寒暑变化的一种节律性反映,周期为365天。(1)人体四季阴阳之气盛衰节律 素问言“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人体随着季节之变异而适应之,天气暑热,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气候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腠理固密而少汗,水液从小便排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加强散热,周围血管扩张,80%90%水分经汗腺排出,排尿自然而少,冬季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周围血管收缩,汗液排泄减少,60%80%水分由肾脏排出。(2)五脏主季节律 五脏主持不同的季节,如素问:“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3)四季脉象节律 素问:“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又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长夏胃微大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4)四季人体之气升降浮沉节律 素问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并谓:“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在气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5)四季色泽节律 人体色泽亦有四季变化规律。素问云:“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望诊遵经亦云:“凡欲知病色,先必知常色。”面色随四季时令转换而发生轻微变化,一般表现为春微青、夏微赤、长夏黄、秋微白、冬微黑的四季节律,待其“王”时则荣于面。医宗金鉴:“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若非其时而有其色,则为病色。舌色亦有四季变化之不同,一般春舌尖偏红,舌苔薄白;夏舌质偏红,舌苔微腻;秋舌淡红,舌苔白燥;冬舌淡红,舌苔白润。四季有异,时色相应则为常,违逆则害。5.超年节律生长壮老死节律 素问中对男女的生、长、壮、老、死节律描述的详细,女子以七年为一变化周期,而男子以八年为一变化周期。“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三八,肾气平均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八八,则齿发去。”二、人体生理节律的调节人体生理节律是由“心”调节的。“心”是人体节律调节的总枢纽。素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曰:“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神明”不仅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心”对节律的精密指挥和调节。它使人体内外节律协调同步,维持了机体的正常活动,一旦“心”的功能发生障碍,“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心”对人体的调节是从两方面进行的。1.“心”使脏腑之间的节律协调一致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连接使上下内处彼此相联,在结构上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功能上脏腑之间的活动是彼此相联的,协调一致的。此脏是盛时则彼脏是衰时,彼脏是盛时则另一脏是衰时。素问指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