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本规程由辽宁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主要由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起草。 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江海水利工程公司参与起草。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为。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四纬路5-4号。 1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应用技术规程1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水工混凝土结构体雷达法检测应用的程序、方法、数据处理、成果及质量评价等。 本规程适用于检测水工混凝土内部钢筋布置(钢筋的数量、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混凝土内部缺陷(振捣不实、孔洞、脱空)、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底板厚度、路面厚度)、混凝土与非混凝土连接(衬砌与围岩粘接、底板与基础连接)情况等、钢拱架、管线、电缆检测可参照。 2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L326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713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SL734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DL/T5299大坝混凝土声波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TB10223铁路隧洞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33术语3.1雷达法ground peratingradar(GPR)利用雷达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接收目的体的反射电磁波,探测目的体分布的一种勘探方法。 3.2测试线test line完成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的辅助线。 3.3检测线detection line完成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必须的探测线。 3.4检测筋detection concreteiron检测方案中需要检测的钢筋。 3.5干扰筋interfere concreteiron2需要检测钢筋之外的其他钢筋。 3.6点检测法point detectionmethod钢筋布置检测方法中,以点为单位,一一对应的每一根钢筋位置点的检测方法。 3.7线检测法line detectionmethod钢筋布置、内部缺陷检测方法中,以线段为单位,取得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法。 3.8检测值detection value采用仪器、工具等设备直接量取的未经过修约的结果值。 3.9检测成果值test results检测报告中经过修约及加权平均后的结果值。 3.10质量评价quality evaluation质量检测单位将质量检测成果与有关设计和技术标准进行比较,确定质量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 44符号r混凝土相对介电常数;c真空中的电磁波速度,3108m/s;t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走时时间,s;h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m;v混凝土介质中的电磁波速度,m/s;时窗长度,s;调整系数,混凝土介质电磁波速度与目标体深度变化所留出的残余值,可取1.32.0;maxh拟检测目标体的最大深度,m;S p雷达波最小采样点数;f天线中心频率,Hz;t时间采样率,s;xV天线速度,m/s;cS天线扫描速率,Hz;mind检测目标体最小尺度,m;3,tm ic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1mm;1tc、2tc、3tc第 1、 2、3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至1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1mm;0c垫块厚度,精确至0.1mm,不加垫块时0c=0;,m is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1mm;is第i个钢筋间距,精确至1mm;n钢筋数量,根。 55基本规定5.1检测工作程序5.1.1检测前应调查工程建设基本情况,收集与待检测区域有关的技术资料。 5.1.2可踏勘现场,实地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情况。 5.1.3应明确检测目的和技术要求,调查检测方法的适用条件,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 5.2检测方案编制5.2.1应根据收集资料的情况和现场调查结果,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编制全面、可行的检测方案。 5.2.2水工混凝土雷达法检测方案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项目概况,包括混凝土结构类型,混凝土材料性质、设计强度等级,混凝土龄期,运行、检测、加固情况,所测部位混凝土结构特点等。 b)检测目的和检测要求。 c)检测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工作布置、检测工作量。 d)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e)检测工作进度计划和工期。 f)现场检测配合工作及要求。 g)现场检测安全和环保措施。 h)检测成果提交。 5.3仪器设备5.3.1仪器设备应检定、校准或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溯源,校准试块见附录A。 5.3.2主要检测仪器和设备应包括雷达主机、电脑、雷达天线、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系统等。 45.3.3雷达检测系统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a)雷达系统信噪比大于120。 b)雷达系统信号稳定性变化小于1%。 c)雷达系统A/D转换位数不小于16bit。 e)雷达系统时基精度小于0.02%。 f)雷达系统主机分辨率小于5psec,脉冲重复频率大于100kHz。 g)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每秒不少于128道。 h)雷达系统测距误差小于0.3%。 i)雷达系统动态范围大于150db。 j)雷达系统主机最大扫描速度大于200扫/秒。 k)具有实时滤波功能。 l)具有点测和连续测量功能。 m)具有手动或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n)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 o)具有多种频率天线可共选择。 5.3.4雷达天线的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可采用不同频率或不同频率组合,应根据检测任务要求、目标体埋深、分辨率、介质特性及天线尺寸是否符合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b)应具有屏蔽功能,探测的最大深度应大于缺陷体埋深,垂直分辨率宜优于2cm。 c)应根据检测的目标体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 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d)根据中心频率估算出的检测深度小于缺陷体埋深时,应适当降低中心频率以获得适宜的探测深度。 5.3.5仪器参数选取a)相对介电常数。 2r)?ct(2h(5.3.1)式中r混凝土相对介电常数;c真空中的电磁波速度,3108m/s;t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走时时间,s;h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m;5b)电磁波波速。 2hvt?(5.3.2)式中h已知的混凝土结构厚度,m;t电磁波从顶面到达底面再返回双程走时时间,s;c)时窗长度估算。 max2hv?(5.3.3)式中时窗长度,s;调整系数,混凝土介质电磁波速度与目标体深度变化所留出的富余值,可取1.32.0;maxh拟检测目标体的最大深度,m;v混凝土介质中的电磁波速度,m/s;d)每道雷达波形最小采样点数。 10pS?f(5.3.4)式中pS雷达波最小采样点数;时窗长度,s;f天线中心频率,Hz;e)时间采样率。 6ft61610(5.3.5)式中t时间采样率,s;f天线中心频率,Hz;f)移动速率。 mindcXSV20(5.3.6)式中xV天线速度,m/s;cS天线扫描速率,Hz;mind检测目标体最小尺度,m;5.4现场检测5.4.1应现场踏勘,清除或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物,根据检测环境和检测目的正确合理的布置测线。 5.4.2雷达系统连接a)应检查主机、电脑、雷达天线,使之处于正常状态;b)仪器的信号增益应保持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3/4,天线静止时信号应稳定。 5.4.3介质参数应标定a)可采用在材料和工作环境相同的混凝土结构或钻取的芯样上进行测试;b)测试的目标体已知厚度或长度应不小于15cm;c)记录中的雷达影响图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楚、准确;d)测试值应不少于3次,单值与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其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标定值。 5.4.4检测过程a)宜确保检测区域表面无颗粒杂物或障碍物,保持检测表面平整;b)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戴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应与天线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 c)检测过程中,应保持天线的平面与探测平面基本平行,距离相对一致;d)天线应与混凝土表面贴壁良好,沿测线匀速、平稳滑行;e)同类测线的数据采集方向宜一致。 7f)应尽量避开地面金属物、电线等电磁波干扰,选择电磁波环境较简单的区域布置测线。 5.4.5检测记录a)记录应包括测线号、方向、标记以及天线频率;b)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探测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和位置;c)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桩号准确;d)应标记检测位置。 5.5数据处理与解析5.5.1原始数据处理前应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标记位置应准确无误。 5.5.2原始记录应规范,可执行附录B表1。 5.5.3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a)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滤波方式可选择低通、高通、带通滤波等;b)根据不同的天线初选滤波参数,可根据需要选取删除无用道、水平比例归一化、地形校正、偏移、点平均、叠加、反褶积等处理方法;c)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频率分布,设定滤波参数,进行滤波处理等;d)根据实际情况,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增益处理,增益方式可选择线性增益、平滑增益、反比增益、指数增益、常数增益等;e)根据实际情况,宜对采集的数据有选择的进行反滤波等;f)应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 振幅恢复、将同一道不同反射段内振幅值乘以不同权系数、将不同道记录的振幅值乘以不同的权系数等方法,结合多个相邻剖面雷达图像,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5.5.4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将探测区域表面情况和实际探测图像进行比对分析。 将探测得到的雷达图和经典验证的雷达图比对分析。 5.5.5雷达图像解释时应通过综合资料,充分考虑地质情况和探测结果的内在联系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5.6检测成果提交5.6.1应给出检测线典型雷达图,检测成果表或图。 见附录B。 5.6.2线检测法应给出测线长和缺陷影响范围长及所占百分表。 见附录C。 5.6.3点检测法应给出每个点位值及所测点的平均值。 见附录D。 66钢筋布置检测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于检测水工结构混凝土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钢筋数量等参数。 钢拱架可参照。 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 6.1.2应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内钢筋可能分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检测面。 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对于有饰面层的结构及构件,应清除饰面层后在混凝土面上进行检测。 86.1.3测线宜垂直于被检测区域钢筋方向。 钻孔、剔凿时,不得损坏钢筋,实测应采用游标卡尺,量测精度应为0.1mm。 6.1.4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少于6处(当实际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应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a)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b)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提供参考;c)混凝土含水率较高;d)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6.2检测方法6.2.1点检测法a)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平行待检筋布设3条测试线,标记出相邻的4根干扰筋位置;b)在已标记的4根干扰筋,两两钢筋之间分别布置检测线,检测线长度分别不少于6根钢筋,检测线同一桩号开始至同一桩号结束,天线行走方向同向;c)检测线结果作为最终检测成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结束桩号、天线行走的过程,记录表格可执行附录C.1.1;d)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6.2.2线检测法。 a)根据钢筋可能分布的方向平行待检筋布设2条测试线,标记出相邻的2根干扰筋位置;b)在已标记的2根钢筋之间布设检测线,检测线长度结合检测面实际及技术要求;c)检测线总长为检测成果,详细记录混凝土表面外观,周围可能影响的干扰源、起点桩号、结束桩号、天线行走的方向和过程,记录表格可执行附录C.1.2;d)回放检测结果图像,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6.3检测数据处理6.3.1按5.5节进行图像解析,提取检测线中清晰完整的钢筋数据,统计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分别形成检测结果表附录A。 6.3.2点检测法数据处理a)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tm ic?t tt123c0(c+c+c+3c-3c)/3(6.3.1)式中tm,ic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1mm;t1c、t2c、t3c第 1、 2、3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确至1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1mm;90c垫块厚度,精确至0.1mm,不加垫块时0c=0。 b)钢筋间距检测值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或列表形式给出结果每根钢筋的间距。 6.3.3线检测法数据处理a)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应按下式计算b)钢筋间距检测值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按下式计算钢筋平均间距,m is?nii=1sn(6.3.2)式中,m is-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1mm;is-第i个钢筋间距,精确至1mm。 n-钢筋数量,根。 6.4检测成果提交6.4.1点检测法,钢筋间距单个测区可执行附录B.1.1表;钢筋间距多个测区可执行B.1.2。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单个测区可执行附录B.1.3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多个测区可执行附录B.1.4表。 相关质量评价可执行GB50204附录E.0.4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价。 6.4.2线检测法,钢筋间距可执行附录B.1.5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执行附录表B.1.6。 相关质量评价可执行SL632表4.4.2-1或JGJ/T152检测数据处理3.5.1和3.5.2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价。 77内部缺陷检测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检测水工结构混凝土内部缺筋、不密实区、夹层、空洞、富水区等检测。 7.1.2测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7.1.3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干扰。 7.2检测方法7.2.1应根据检测的缺陷深度和现场具体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 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7.2.2记录应包括文件名称、测线号、测试位置、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中心频率等。 7.2.3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以天线及人员便于行走方向布线为主,天线行走较难方向布线为辅。 b)测线的范围,一般限于检测方案的测区范围。 在测区边界段发现异常时应对异常做追踪测量,适当增加辅助测线。 c)隧洞曲面类应五点法布置,可分别为左边墙(左拱脚)、左拱肩、正顶拱、右边墙(右拱脚。 )10d)板、墙平面类应合理网格布置,间距以能识别缺陷范围为宜。 7.3检测数据处理7.3.1按5.5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7.3.2提取缺陷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埋深。 7.4检测成果提交7.4.1检测成果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交成果表或图。 内容,隧洞类五点法执行附录B.1.7表;板墙类网格法执行附录B.1.8表。 7.4.2检测成果评价可执行SL713中5.4.12节内容进行相关质量评价。 88厚度检测8.1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检测结构混凝土厚度、衬砌厚度、路面厚度等检测。 8.1.2测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8.1.3测区内不应有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或无线电射频源等较强电磁干扰。 8.2检测方法8.2.1应根据检测面范围实际条件,选择相应频率天线,三点法布置测线,可左侧、中间、右侧布点。 在满足检测深度要求下,宜使用中心频率较高的天线。 8.2.2记录应包括文件名称、测线号、测试位置、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中心频率等。 8.2.3测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以天线及人员便于行走方向布线为主,天线行走较难方向布线为辅。 b)测线的范围,一般限于检测方案的测区范围。 在测区边界段发现异常时应对异常做追踪测量,适当增加辅助测线。 c)隧洞曲面类应五点法布置,可分别为左边墙(左拱脚)、左拱肩、正顶拱、右边墙(右拱脚。 )d)板、墙类宜上、中、下布置,间距以能识别厚度范围为宜。 8.3检测数据处理8.3.1按5.5节进行图像数据处理。 8.3.2提取层位反射波组数据,标注里程桩号及位置。 8.4检测成果提交8.4.1检测成果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交成果表或图。 内容,隧洞类五点法执行附录B.1.7表;板墙类网格法执行附录B.1.8表。 检测成果评价可执行SL713中5.4.12节内容进行相关质量评价。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雷达系统校准装置A.1雷达系统校准装置主要包括4部分结构母体及多个结构单体。 可单体使用,亦可组合使用。 组合体结构母体可随机组合;结构单体可随机组合。 结构体一钢筋混凝土板。 长宽高=1.6m1.6m0.2m(h),内设98150横筋和912150纵筋,8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7mm,1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5mm,四周钢筋端点伸出长均为5mm。 详见图A.1。 结构体二钢筋混凝土板。 长宽高=1.6m1.6m0.2m(h),内设914150横筋和916150纵筋,14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mm,16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66mm,四周钢筋端点伸出长均为5mm。 详见图A.2。 结构体三混凝土预制块。 长宽高=1.6m1.6m0.5m(h),内设长宽高=1.6m0.3m0.3m孔洞。 详见图A.3。 结构体四异常缺陷体8个,包括铜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预制块、管线电缆预制块、空洞及注水预制块、振捣不实预制块、粘结面预制块、木板预制块、裂缝预制块、钢拱架预制块,长宽高=0.3m0.3m0.3m。 详见图A.4。 A.1.1校准结构体装置图A.1。 xx50150150150150150150150200xx50150150150150150150150200C30F200W6160016001517723167A.1.2校准结构体装置图A.2。 xx50150150150150150150150200xx50150150150150150150150200C35F200W616001600651237710312A.1.3校准结构体装置图A.3。 xx50150150150150150150150200C40F200W616001600100300100350300350300300A.1.4校准结构体装置图A.4。 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A.1.5校准结构体组合体A.5。 13附录B(资料性附录)雷达成果图及检测成果表B.1混凝土内部分层见图B B.1.11和B1.2。 图图B1.1图图B1.2B.2混凝土内部缺筋见图B.22.1。 图图B2.1B.3混凝土内部密实见图B.33.1。 图图B3.114B.4混凝土背部脱空见图B.44.1。 图图B4.1B.5混凝土中钢筋布置见图B.55.1。 雷达法是无损检测方法,为在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中正确使用该技术,提高现场检测工作质量、数据分析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检测工作质量,更好的促进该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制定本规程。 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目前工程实践、实验室试验与理论分析,认为雷达法检测技术较为成熟的检测项目有混凝土结构体中的钢筋数量、钢筋间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内部振捣不实、衬砌厚度、路面厚度、闸底板厚度、混凝土背部脱空、混凝土内预埋的管线、电缆、观测设施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阐述了有关雷达法检测的主要技术规程及本规程的出处。 遵循协调一致、互相补充、避免技术矛盾或冲突的原则。 雷达法现场检测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 5基本规定5.1.15.1.4检测工作程序雷达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除与雷达系统的配置有关外,还受检测环境条件和检测人员经验的制约。 充分了解被检测对象的基本资料,如设计文件、施工图、施工记录、竣工验收及原材料检测、混凝土检验报告、工程变更、修复、处理等相关资料,调查现场工作条件与环境,以便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检测方案,有利于现场检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如已有的埋设物位置、方向及电特性等,初步判断已有环境条件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如不能亲临现场调查,可参考现场照片考虑现场可能的影响因素。 5.2.15.2.2检测方案编制检测方案是指导性文件,检测方案应尽可能详尽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委托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对检测工作配合的钻孔、登高作业等也需要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检测方案是审批的重要依据。 5.3.1雷达系统组成完整的雷达系统主要由雷达主机、天线(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三部分组成。 5.3.2雷达系统技术要求雷达法为间接检测方法,设备部件较多,设备稳定性、连接可靠性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雷达检测系统的使用应在其准确有效期内使用;各厂家生产的产品,其参数设置,设备性能,分析软件等有较大差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规定了仪器设备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a)信噪比对于空气耦合天线,将雷达天线放在方形钢板上方,钢板尺寸至少是天线尺寸的4倍以上,开启雷达系统,记录100个反射波形。 对于地面耦合天线,则应用水作为耦合介质。 均用如下公式评价信噪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