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_第1页
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_第2页
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_第3页
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_第4页
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树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点击数: 98 次 发布时间:2013-08-14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和生态调控措施,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农业防治采取剪除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翘裂皮、翻树盘、地面秸秆覆盖、科学施肥等措施抑制病虫害发生。 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树干缠草绳、震频式杀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害虫。 生物防治人工释放赤眼蜂,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土壤施用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枣尺蠖、枣黏虫等,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 化学防治1.用药原则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允许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有机合成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2.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有针对性地适时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虫害虫比例合理时不用药。 严格按照规定的农药种类、浓度和使用次数、间隔等使用农药, 不使用未核准登记的农药。 根据天敌发生特点,合理选择农药种类、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保护天敌。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坚持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施药力求均匀周到。/bllm/nykjxx/njbk/75598.html“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年度总结在京召开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者:admin点击数:917次发布时间2010-01-251月14日,由我院植保所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课题2009年度总结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密云县植保站等13个单位的3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陈红印研究员主持,陈万权副所长代表课题依托单位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人员分别介绍了各自承担任务的研究进展,就经费使用、基地建设、协作交流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并研讨了2010年的工作部署,为课题结题验收做准备。该课题围绕农业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在胡瓜钝绥螨、小花蝽、小蜂、茧蜂、姬蜂等节肢动物天敌大规模生产应用,木霉、粉红粘帚霉、红灰链霉菌、枯草芽孢杆菌、武夷菌素、绿僵菌、白僵菌等杀虫抗病微生物制剂创制与应用以及生物防治单项技术集成、综合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预期进展,完成了考核指标。一年来共研发新产品(新工艺)5项,申请专利11项,发表科技论文46篇,取得成果4项,获得奖励2项,在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单项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4个。科研管理处郑传临处长在会上针对2010年即将结题验收提出了具体建议。/xwzx/kyjz/3619.html21世纪的健康食品-食用菌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者按:从古至今,食用菌一直被人们看作特殊食品。希腊人认为食用菌可以提高武士的战斗力,埃及法老视食用菌为美味,罗马人将食用菌列为“上帝的食品”,只在节日食用。中国人称其为“生命之灵丹妙药”。食用菌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二十一世纪的健康食品”。从本期起,我们将为您科学解读“食用菌”。 什么是食用菌? 广义上的食用菌是指那些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型果实(子实体)的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包括各种蘑菇和木耳、芝类;狭义上仅包括果实伞形的种类,俗称“蘑菇”。在日常生活中,更常应用的则是广义概念。根据这个定义,食用菌虽然属于菌类,但是不包括“红茶菌”、“红曲”、侵染茭白而使之成为美味蔬菜的“黑粉菌”,更不包括制作酸奶的“乳酸菌”。食用菌的种类 从食用的意义上,食用菌主要包括食用、药用和食药兼用三大类。即使是食用种类,也只是习惯上食用目的的差别,虽然作为普通食物食用,也仍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正像国际著名食用菌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对食用菌的赞誉:“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药可补,周身是宝”。这是对食用菌形态特征和保健功效的精辟概括。 食用种类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作为蔬菜食用的各种蘑菇和耳类,如栽培的香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茶树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等,野生的羊肚菌、牛肝菌、马鞍菌、鸡油菌、松茸、干巴菌等。 药用种类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作为中药而非作为食物的各种大型真菌,如栽培的灵芝、茯苓、猪苓、蛹虫草等,野生的云芝、白僵菌等。 食药兼用种类是可食、可药的,具食用菌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同时药效显著,如被誉为山珍的猴头,中华瑰宝冬虫夏草。 大型真菌是生物界的庞大家族。据估计,全球自然野生大型真菌1.4万种左右,其中人类发现并记载的不过5000种上下,这其中,明确可食无毒的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记载可食种类981种。但是,大多数大型真菌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可实行人工栽培的仅90种左右,作为商品生产栽培的更少,约50个种。我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多数栽培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都起源于我国,如黑木耳、香菇、草菇。我国还是市场上食用菌种类最多,供应最丰富的国家。/kjfw/kxjd1/241741.html核心技术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成果转化局、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在河南省新乡示范基地建立的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集成了以下6项配套关键技术。1.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 重点示范的中黄37、中黄39、中黄42等产量高、品质优的大豆新品种,适合在黄淮海中南部大豆主产区种植;XA12938等新品系耐密、抗倒,增产潜力大,适于机械化生产2.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 可一次完成秸秆处理、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等作业,省去了播前土壤处理和播后间苗等作业,不仅减少用工及动力费用,降低种子用量,而且由于播种后田间均匀覆盖麦秸,土壤雨后不板结,保墒能力得到提高,大豆出苗整齐,生长茁壮,真正实现了苗匀、苗齐、苗壮,在全面解决小麦秸秆焚烧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大豆免耕精量播种和秸秆还田,增产增收效果显著。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大豆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结合播种环节进行侧深施肥,实现以产定肥、以地定肥、平衡养分、周年增产、改善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免耕播种地下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趋势,利用种子包衣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方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实现大豆的安全、优质、低成本生产。5.除草剂安全施用技术 针对免耕播种杂草发生量大、发生时期集中的特点,将90%乙草胺、70%嗪草酮、80%阔草清等药剂复配,结合播种环节进行封闭除草和秸秆覆盖,达到杀草效果好、药害小、生产安全的目的。6.全程机械化技术 组装种子精选、精量播种、防漏喷药、低损机械收获等技术,实现大豆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zt/lmyzczxjzjcscmsyjzl/msjd/ddms1/248888.html第15届国际植保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文章来源: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5月1115日在我国北京成功召开了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国际植物保护大会是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主办的世界性大型会议,每4年召开一次。其宗旨是通过交流和研讨各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全球植保技术的发展,保证全球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冠有“世界植保界奥林匹克”的国际植保大会首次在我国成功召开,是自1987年开始,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以及全国众多植保科学家,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争取的结果。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及其挂靠单位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承办的本届大会是国际植物保护学术界的一次盛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300多篇(国外1100多篇,国内1200余篇),共有2000多名代表参会。与会科学家将在19个学科组和87个专题开展交流和研讨;其规模超过历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本届大会主题为:共商21世纪植保大业的首次大聚会。会议代表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植物保护学科有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及管理人员,其中包括: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主席、欧洲植物保护学会主席等著名科学家;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国际昆虫生理和生态研究中心、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德国农科院、英国皇家科学院等)的官员和专家;海外华人;国内有关部委及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科技推广单位的代表;生产厂家、企业单位的代表;以及国内外赞助单位的代表。大会邀请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中国科协副主席陆延昌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中国政府、农业部、中国科协做重要讲话;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部分领导也将出席开幕式。本届国际植物保护重大盛会在我国召开,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植保领域取得的成就,提高我国在国际植保学界的威望和地位,而且将极大促进我国植保学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我国植保科技和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植物保护科技成就概况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灾害是制约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最复杂多变而难以克服的长期性重要障碍。农业生物灾害致灾因子多样、成灾条件复杂、暴发流行造成的损失严重。例如在近代世界历史上,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病引发的“爱尔兰饥荒”和1943年水稻胡麻叶斑病引发“孟加拉大饥荒”,分别造成150万、200万人饿死,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千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惨剧。20世纪后期,由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采取大量卓有成效的控害减灾措施,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大饥荒的惨剧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现代农业趋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农业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且有逐年加重趋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因虫害、病害、草害常年粮食损失35%,棉花33.8%。如按1988年世界谷物和棉花总产量折算,相当于每年少收6亿吨粮食和600万吨棉花,约等于中国、美国两个世界粮棉主产国粮棉年产量的总和。我国农作物病虫等有害生物种类杂多、成灾频率高、损失严重,而且致灾生物的发生与危害呈不断上升趋势,即使在防治情况下,每年仍损失粮食1500万吨以上(如“九五”期间,1996、1997、1998年分别损失1560、1670、1920万吨),棉花达600万担,其他作物的损失难以估量。我国政府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开展病虫害监测和防御研究,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植保科技工作者成功地控制了小麦黑穗病、线虫病、甘薯黑斑病和东亚飞蝗、水稻螟虫等重大有害生物的危害,为保障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和能源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拓展应用已成为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发展前沿,尤其是国家在“863”、“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中相继启动了植物保护的重点基础、应用基础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并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研究明确了禾谷多粘菌与其传播麦类病毒的内在关系,创建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理论;研究证实小麦条锈菌产生新小种的主要途径是突变和异核作用;创建了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抗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为病虫基因检测、基因分子定位、克隆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探明了棉铃虫地理型及其生态区划、滞育及兼性迁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猖獗危害原因;揭示了粘虫等远距离迁飞害虫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及麦蚜与寄主植物、天敌三个营养级的互作关系和麦蚜传毒规律及机制;首创昆虫扫描雷达实时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可为暴发性的迁飞害虫准确预测提供科学、翔实的关键数据;利用免疫和核酸技术进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判别,以及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大大提高了对重大病虫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率;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植物抗病虫品种以及进行生防微生物的遗传改造,我国成功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推广种植,至2003年,种植面积已突破130多万公顷;转SCK基因抗虫水稻已进入环境释放和中间试验阶段。另外,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稻瘟病诱导抗性、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基因测序、人为增强天敌控制作用、微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多方面研究,均取得可喜进展。植物保护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了病虫害关键防御技术的创新和学科的发展。我国在病虫害综合治理(IPM)的研究和实施策略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特别是,自“六五”国家实施科技攻关计划以来,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作为重点攻关项目给予连续支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指导,在阐明一些重大病虫害种群动态与成灾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并突破了一些关键防治技术和措施,并在综合防治策略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提高,即已由以单一病虫为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发展到以寄主植物为单元的多种病虫害为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从“十五” 攻关计划开始探索组建以生态系统为单元的各种有害生物统一考虑的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其进展突出的是从“七五”到“九五”以作物为主体的多病虫复合群体的综合防治策略的第二发展阶段,该阶段IPM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要求较高,需要研究多种病虫复合危害对作物的影响,制定其复合种群的科学防治指标,防治措施要兼治几种对象等,研究难度加大了,但是制定的策略体系和关键技术针对性更强,更符合实际需要;实施过程中将各项关键技术分别按各生态区的不同条件组建针对一种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验证,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在“七五” 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基础上,通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不断研究和完善提高,分别按粮棉作物不同生态区划组建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经38个综防示范区约400万亩的大面积示范应用,已经使一些重大病虫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轻了危害;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530公斤,皮棉46公斤;特别是经受住了棉铃虫、褐稻虱、小麦条锈病等相继暴发成灾的严峻考验,农药施药量减少1/3,天敌数量成倍增加,投入产出比达到1:510,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我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六五”以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技术水平的提高。已基本摸清了粮棉作物10多种重大病虫害、5种作物不同栽培制度田间杂草、9种农田害鼠的种群动态或群落演替规律,明确了影响其发生消长的关键因子,组建了部分病虫害的中期预报模型,监测明确了新的病菌生理小种和害虫生物型的变异动态;鉴定筛选出一批抗病虫的种质材料和品种;研制筛选出一批高效实用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提出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结合缓解害虫抗药性的施药技术;制订了10多种病虫的动态防治指标和6种复合种群动态防治指标;研制开发出包括农抗杀菌剂、复合病毒杀虫剂、卵孢白僵菌剂、高含量Bt粉剂等一批生物防治制剂;建立了赤眼蜂人工卵自动化生产线;研究并建立了多种重点抗药性病虫的监测技术和延缓抗药性发展的治理技术。在单项技术研究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