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课程设计.doc_第1页
桩基础课程设计.doc_第2页
桩基础课程设计.doc_第3页
桩基础课程设计.doc_第4页
桩基础课程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桩基础设计 指导老师:徐 辉 班 级:土木0702 学 号:U200715360 姓 名: 朱良 日 期:2010.7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目录1 .设计资料11.1 地质资料12 计算12.1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22.2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22.3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52.4 确定桩基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2.5 桩顶作用验算62.6 桩基础沉降验算72.7 桩身结构设计计算92.8 承台设计103.参考文献1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 设计资料1.1地质资料:地下水位离地表1.0m; 表1 各层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指标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层底埋深(m)容重(kN/m3)含水量()空隙比e液性指数IL压缩模量Es1-2(MPa)比贯入阻力Ps(MPa)褐黄色粉质黏土2.018.027.80.810.486.40.59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6.017.838.81.091.184.50.57灰色淤泥质黏土14.917.053.11.511.292.10.62灰褐色粉质黏土20.018.035.41.020.804.82.27暗绿草黄色粉质黏土24.018.524.70.710.317.84.76灰色粉质黏土34.018.035.51.020.874.93.481.2荷载设计值:N=5800+50n(kN)M=680+5n(kNm) n=601.3柱截面尺寸:600mm800mm2计算 2.1 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2.1.1选择桩型 因为框架跨度大而且不均匀,柱底荷载大 ,不宜采用浅基础。根据施工场地、地基条件以及场地周围环境条件,选择桩基础。因转孔灌注桩泥水排泄不便,为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采用静压预制桩,这样可以较好的保证桩身质量,并在较短的施工工期完成沉桩任务,同时,当地的施工技术力量、施工设备以及材料供应也为采用静压桩提供可能性。2.1.2选择桩的几何尺寸以及承台埋深桩截面尺寸选用:由于经验关系建议:楼层2d)。桩尖到持力层底面面的距离Z为2.0m(4d)。故工程桩入土深度为:桩基得有效桩长即为。2.2 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本设计属于二级建筑桩基,采用经验参数法和静力触探法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Ps确定桩侧极限阻力标准。 图2-3 曲线 图2-4由于除去杂土外,第,层土都是粘土,则采取图2.3中的折线oabc来确定桩侧极限阻力的标准值:即:时, 时,桩端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 其中: u桩身截面周长,m。 桩穿过第i层土的厚度。 桩身横截面积,扩底桩为桩底水平投影面积,桩端阻力修正系数,查表2.2。由于桩尖入土深度H=22m(15H30),查表2.2,由线性插值法求得修正系数=0.83 表2.2 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值桩入土深度(m)H1515H3030d,且=300最佳桩距:s=3.5d查新规范:桩数估计和承载力验算均取上部荷载的标准值。2.3 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下面以B,C的荷载计算。柱荷载设计值:荷载标准值:初步估算桩数,由于柱子是偏心受压,故考虑一定的系数,规范中建议取, 现在取1.1的系数,即:取n8,桩距 ,承台底面尺寸为2.4 确定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该桩基属于非端承桩,并n3,承台底面下并非欠固结土,新填土等,故承台底面不会于土脱离,所以宜考虑桩群、土、承台的相互作用效应,按复合基桩计算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2.3 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 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目前,考虑桩基的群桩效应的有两种方法。地基规范采用等代实体法,桩基规范采用群桩效应系数法。下面用群桩效应系数法计算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不考虑地震作用)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不考虑地震作用时: 承台净面积:。注:Sa/d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c/l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查表5.2.5 承台效应系数: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均值;第一层 第二层 平均值为 那么,复合桩基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 2.5 桩顶作用验算(1)荷载取柱的组合: 荷载作用在承台顶面。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物的重要性系数=1.0.承台的平均埋深。作用在承台底形心处的竖向力有F,G.桩顶受力计算如下: 满足要求2.6桩基础沉降验算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进行桩基础的沉降计算。但是本题因条件有限,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是标准组合计算,这是偏于安全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5.6 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 倍桩径的桩基,其最终沉降量计算可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压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等效作用面以下的应力分布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直线变形体理论) 竖向荷载标准值 基底处压力 基底自重压力 基底处的附加应力 桩端平面下的土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如下:在z=0时: 其他各点的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2.4 的计算结果点d(m)Z(m)0220177.3100.25682.4123.51.5 190.0510.970.177483.12242194.311.290.142387.6325.53.5206.312.260.072196.54275218.313.230.040109.2528.56.5230.314.190.02568.26308242.315.160.01746.4731.59.5254.316.130.01232.8在处,所以本基础取计算沉降量。 计算如表2.5表2.5计算沉降量 Z(mm)0100.2501.510.970.2250.3380.3387.8118.3211.290.2100.4200.0827.828.73.512.260.1630.5710.1514.984.1513.230.1310.6550.0844.946.86.514.190.1070.7000.0454.925.1815.160.0910.7280.0284.915.69.516.130.0790.7510.0234.912.8所以:当无当地可靠经验时,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表5.5.11 选用。,计算入下表:0.2500.2250.3380.3387.8230.729.60.2100.4200.0827.856.07.20.1630.5710.1514.9103.021.00.1310.6550.0844.957.311.70.1070.7000.0454.930.76.30.0910.7280.0284.919.13.90.0790.7510.0234.915.73.2512.582.9 查表得到当时,沉降经验系数。短边方向桩数,桩距径比,长径比,承台的长宽比,查表:所以,桩基础最终沉降量= 满足要求 2.7桩身结构设计计算两端桩长各11m,采用单点吊立的强度进行桩身配筋设计。吊立位置在距桩顶、桩端平面0.293l(L=11m),起吊时桩身最大正负弯矩,其中K=1.3; 。即为每延米桩的自重(1.2为恒载分项系数)。桩身长采用混凝土强度C30,II级钢筋,所以:桩身截面有效高度桩身受拉主筋选用,因此整个截面的主筋胃,配筋率为。其他构造要求配筋见施工图2-10。桩身强度 满足要求2.8 承台设计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2.8.1柱对承台的冲切桩顶净反力: ,承台厚度H=2.0m,计算截面处的有效高度,承台底保护层厚度取80mm.冲垮比冲切系数柱截面取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冲切力设计值满足要求2.8.2角桩对承台的冲切 角桩冲垮比 角桩的冲切系数 满足要求2.8.3斜截面抗剪验算 截面有效高度截面的计算宽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该计算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剪跨比 剪切系数 满足要求2.8.4受弯计算 承台截面处最大弯矩 II级钢筋 选用沿水平方向均匀布置2.8.5承台局部受压验算 根据JGJ94-2008,对于柱下桩基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由此可见,此处承台局部受压不需验算。3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