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doc_第1页
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doc_第2页
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doc_第3页
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doc_第4页
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摘要:本文分别从GDP、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社会就业、消费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6个维度出发,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客观的评价了直辖以来流通业对于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通过对重庆流通产业某些方面的贡献进行国内、国际的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促进重庆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流通业 经济社会发展 贡献引言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三产业的支柱,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流通业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不仅在引导市场、决定生产、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解决就业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战略地位已愈发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1。作为我国新兴直辖市的重庆一直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并把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作为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业的发展成绩斐然,这不仅体现在流通产业自身规模迅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体系日臻完善等方面;更反映在流通业对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中。本文拟就重庆流通业贡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力图从中取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重庆市流通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一、流通业对重庆GDP的贡献通过计算流通业实现产值占GDP的比重,可以衡量流通产业对GDP的贡献程度。从已有经验来看,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越高,流通业对GDP的贡献越大2。 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GDP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表1,重庆流通产值的绝对值从1997到2005年增加了122.38亿,年均增长率为8.6%;流通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年均值也达到9.2%;但与同期重庆GDP发展相比,流通业发展稍显落后,除1997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以外,其余年份均低于GDP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约1.3个百分点。从表1还可以看出,流通产值对GDP贡献较大及增长率较快的年份,GDP的增长率也相对较高,这主要由于与GDP密切相关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与进出口均属于流通产业,也即流通产业发展越快,贡献越大,将引致GDP的增长也越快3。表1:重庆GDP与流通产业发展情况(19972005年)年份GDP流通产值GDP增长率流通增长率流通产值占GDP比重19971360.24129.87 0.145 0.2050.09519981440.56138.430.0590.0660.09619991491.99145.320.0360.0500.09720001603.16154.460.0750.0630.09620011765.68167.840.1010.0870.09520021990.01182.510.1270.0870.09220032272.82199.270.1420.0920.08820042692.81227.510.1850.1420.08420053070.49 252.25*0.1400.1090.082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流通产值,流通业包括零售批发贸易和餐饮业相关数据数据来源:各年GDP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06, 由于2006重庆统计年鉴未给出流通业产值,故流通产值19972004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5,其中2005年值根据历年数据估算得来地区年份GDP年均增长率流通年均增长率流通产值占GDP比重均值重庆1997-20050.1120.0990.092全国1997-20050.1110.080.071表2:直辖以来(19972005)重庆与全国发展情况比较表数据来源:重庆与全国的GDP均来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重庆统计年鉴2006,流通业产值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重庆统计年鉴2005与全国同期相比较,如表2,重庆市流通业的发展好于全国水平,其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流通产值与GDP比重均值也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流通业与GDP间增长率的差距也小于全国1.8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重庆流通业发展水平还尚存差距。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流通业对GDP的贡献就达到了15%以上,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达到10%以上4。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一方面,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对GDP的贡献较大,并且领先全国;但另一方面,重庆流通产业的发展较之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其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流通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表3:重庆三次产业与流通产业产值(19972005)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通产业1997307.21540.08512.95129.871998300.89558.87580.80138.431999286.16574.98630.85145.322000284.87623.83694.46154.462001294.90688.40782.38167.842002317.87780.97891.17182.512003339.06921.101012.66199.272004428.051112.801151.96227.512005463.401259.121347.97252.25注:表中各产业增加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2005、2006相关数据整理得来对于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可以引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进行刻画和分析。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Y=F(I1,I2,I3.Ik),其中Y表示总产出;Ii(i=1, 2,,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刘伟和李绍荣(2002)给出了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5:笔者利用这一模型考察了19972005年重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为了便于比较,这里还引入三次产业,其中I1, I2, I3 和I31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流通产业的增加值,对所选数据(如表3)均做了对数处理。运用OLS法估计参数,借助于Eviews5.0软件,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模型:LOGGDP=1.09+0.11LOGI1+0.457 LOGI2+ 0.218LOGI3+ 0.258LOGI31 (10.001) (1.882) ( 5.56) (1.49) (1.12)R2=0.9999, Adj. R2=0.9997 ,F=7801.902,DW=2.319 从回归结果来看,判定系数为R2=0.9999, 而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adj. R2=0.9997,说明模型对数据拟合程度很高;F=7801.902,表明方程整体能够通过检验;括号内数字为t的检验值,各估计参数的t检验值能够通过t检验;DW=2.319,表明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以上表明,可以用该回归方程分析重庆市三次产业和流通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以上回归方程我们可知,自重庆直辖以来到2005年间,第一产业即I1增长1%会导致重庆GDP增长0.11%,第二产业即I2增长1%会导致重庆GDP增长0.457%,第三产业即I3增长1%会导致重庆GDP增长0.218%,而流通业即I31增长1%会导致重庆GDP增长0.258%。由前面的经济计量和指标分析可以看到,对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增长拉动最强的是第二产业,这是由于重庆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及其强大的工业优势所决定的;同时,流通产业次之,分别高于第一产业0.148个百分点和第三产业0.04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直辖以来流通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且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其也是最能有效地拉动重庆市整体经济增长的行业。三、流通业对重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表4:流通业与重庆三次产业的相关系数(1997-200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通产业第一产业1.0000.9500.9020.916第二产业0.9501.0000.9890.994第三产业0.9010.9891.0000.998流通产业0.9160.9930.9981.000注:以上相关系数均是在显著水平=0.01的情况下显著相关(双尾)就宏观层面而言,流通业对其他部门有溢出效应,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产业层面上,就是流通业的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紧密相关的。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22.6:39.7:37.7调整到了2005年15.1:41:43.9,其合理化与优化升级的趋势开始显现,那么流通业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如何呢? 根据表3,笔者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分析了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水平=0.01的情况下,重庆流通业的发展与三次产业的发展高度相关。其中,流通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916,表明流通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流通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993,说明流通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流通业与第三产的相关系数为0. 998,分别高于流通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流通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最大。同时,我们看到尽管流通业对三次产业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但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大于第一、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作用又大于第一产业。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不同推动作用与重庆直辖以来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即“三、二、一”)是一致的,这反映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对重庆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四、流通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表5:重庆流通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年份总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总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19971679.91349.47108.910.0650.31219981686.71387.32107.20.0640.27719991688.73426.16109.290.0650.25620001690.00463.94117.220.0690.25320011680.38473.70120.060.0710.25320021654.51485.70124.000.0750.25520031634.77497.01125.470.0770.25220041623.85503.64127.100.0780.25220051611.57511.89131.190.0810.256注:流通业就业人员主要指零售、批发贸易和餐饮业数据来源:19971999为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0002005来源为2006年重庆统计年鉴根据就业结构演进规律,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可见,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作为第三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流通业由于其进入壁垒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又决定其是最能吸收转移劳动力的行业。考察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程度可以用流通业就业人员数与全社会总就业总数的比重来衡量。如表5所示,直辖以来,重庆市流通业的就业贡献不断扩大,由1997年的6.5%,增加到2005年的8.1%,自1998年以来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流通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来看,整体较为平稳,波动甚微,且始终保持在25%以上。而19972002年,我国流通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6.6%,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4%6;与全国相比,重庆市的流通业就业贡献率略高一些,但与世界发达地区比较,其对就业的贡献率还有差距,如日本1991年流通业就业贡献率就达到22.5%,韩国1992年达到27.8%,等等7。可见,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业对社会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且今后的就业空间依然很大。表6:19972005年重庆流通业就业产值弹性就业产值弹性判定系数R2标准差T统计量Prob0.31350.90600.02458.21480.0001 此外,我们可以从就业产值弹性角度来考察流通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经济学中,弹性(Elasticity)通常是用于描述一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变化的反映程度,即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变化1%时所变化的百分率。根据19972005年重庆流通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应用SPSS13.0,计算了重庆市流通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如表6,我们看到,重庆流通业产值每增加1%,就能够吸纳0.3135%的劳动力就业,这反映了流通业在吸收就业方面的突出能力,再次诠释了流通业的发展对于社会就业的巨大贡献。五、流通业对消费的贡献重庆全国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业产值/1997568.189129.8700.22927298.96159.90.2261998619.399138.4300.22329152.56579.10.2261999667.010145.3200.21831134.76910.30.2222000719.951154.4600.21534152.67316.00.2142001782.311167.8400.21537595.27918.80.2112002853.596182.5100.21442027.18476.70.2022003934.671199.2700.21345842.09238.40.20220041068.329227.5100.21353950.110098.50758252.250.20767176.613534.50.201表7:重庆及全国流通产业对消费的贡献(1997年2005年) 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2005、2006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整理得来 消费被誉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且是拉动作用最为显著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流通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消费决定流通,流通带动消费。流通的发展程度影响消费的实现程度,影响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笔者结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流通业产值来衡量流通业对消费实现的贡献指标。由表7可见,自1997年直辖以来到2005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68.189亿增加到1215.758亿,其绝对值增加了647.6亿,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了10%。同时,从表中还可发现直辖以来社零总额与流通产值的增长轨迹大抵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出了流通与消费几乎是密不可分的。此外,我们看到重庆流通产值与对社零总额的贡献在过去9年的波动不大,其年均值为21.6%,略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尽管直辖以来重庆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消费的飞速提升,但与国内发达区域相比而言,重庆流通产值与对社零总额的贡献还较小,如2000年2003年长三角地区该比值达到了32.1%8,2001年2003年珠三角地区的该值高达90.27%9,等等。六、流通业对重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贡献直辖以来流通业在重庆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现代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构建,多层次,强辐射的区域商贸中心的形成,带动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间的经贸合作,促进了货物、服务和资金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各区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协作的统一大市场格局,进而加快了市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8:直辖以来重庆三大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变动趋势表年份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9970.480.250.2719990.470.260.2720020.460.250.2920050.340.330.33数据来源:由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0、2003和2006整理得来这里,我们认为可通过三大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变动趋势来描述流通业在重庆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贡献。如表8,我们看到三大经济区社零总额比重自直辖以来的整体变动趋势是“都市发达经济圈逐步下降,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稳步上升”,到2005年,三大经济区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这意味着重庆三大区域内统一的市场正在形成, 也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述变动可归结为直辖以来重庆极具地方特色的商贸中心构架的搭建,即形成都市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城镇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业中心,这不仅加快了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与改造,缩小了三区域间的消费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差距,也由于商贸流通这一纽带而使得区域间联系更加紧密。当前,重庆市正在规划建立以主城核心5区和万州、涪陵、黔江、长寿、永川、合川、江津、南川、开县(“1+9”)的10个商贸中心区,这将从更大程度上加快重庆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速度,从而提高区域一体化的程度10。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直辖以来流通产业一方面在GDP、经济增长、社会就业、消费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战略地位已经凸显;另一方面,重庆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在总量规模、劳动力吸纳能力、现代化程度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依然存在;此外,重庆流通业发展还处在较低阶段,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因此,必须科学、客观的审视流通业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